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道德的生成路径及其启示摘 要:中国传统道德是当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 研究中国传统道德生成的逻辑对当前道德建设具有重要启示。中国传统道德生成的路径是:从“天人合一”的理念出发,寻求道德的自然基础;按人的自然性不断推演出道德原则;最终又归于自然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中,达到一种永无止境的升华。面对当前道德建设的种种困境,我们应回首中国传统道德生成的智慧,重视社会道德建设的现实性和实践性;重视社会道德建设的逻辑推演;重视社会道德建设中榜样的作用。关键词:中国传统道德;生成逻辑;道德建设在马克思主义看来,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的产物,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但每一个国家、民族的道德传统也是新道德形成和发展的现实历史基础。中国传统道德就是当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居于此,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要“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明确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1p34研究中国传统道德生成的逻辑对当前道德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本文试作分析。一、 中国传统道德中道德生成的路径中国传统道德有其特殊的生成路径:从“天人合一”的理念出发,寻求道德的自然基础;按人的自然性不断推演出道德原则;最终又归于自然的境界中,达到一种永无止境的升华。 (一)“天人合一”中国传统道德生成的基础和最终目标中国传统道德思想是从人与天地为一体即“天人合一”的思想为思维起点的。 中国自先秦以来就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明确观念,认为人与天地自然不可分割,儒家的周易大传以“天”、“地”、“人”为“三才”;道家的道德经以“道”、“天”、“地”、“人” 为“四大”;在此基础上,儒家和道家都重视从“天道”和“自然之道”中体悟和构建“人道”。孔子认为“正名”是实现社会秩序良好的第一要务,而“正名”的思想来源于对自然生生不息规律的体悟;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p135从“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统一的观念出发,从对自然的体悟中形成了一系列传统道德精神: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2p289中发展起来的自强不息,不断革新的精神;从“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2p289中发展起来的厚德载物、仁爱精神;从“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3p128 “反者道之动。”2p139中发展起来的中庸精神;从“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2p288中发展起来的谦卑精神;从“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4p230中发展起来的人伦精神“天人合一”不仅是中国传统道德生成的基础,也是中国传统道德追求的最高境界。冯友兰“以人的人生觉悟程度为根据,把人的境界分为四等:第一是自然境界,第二是功利境界,第三是道德境界,第四是天地境界。道德境界和天人境界是冯先生所推崇的境界,特别是天人境界,他视之为天人合一、 我与非我合一,以及主观与客观合一的境界,只有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 5p155-156冯先生所推崇的“圣人”与古人所推崇的圣贤、君子的道德修养论,是一脉相承的。“天人合一”的圣人境界是一个没有明确概念的最高完善。自然的基础和这个目标的确立,使得中国传统道德极易被接受和实践,也让中国传统道德的追求有了生生不息的源泉,“他们教导后世:只有在达到至高无上的完善时,人才能停下脚步,这就是说,人绝不会停留在任何水平上。这就是源泉。”6p153(二)“由近及远”、“推己及人”中国传统道德生成的思维方法中国传统道德的思维方法是“由近及远”、“推己及人”的类推的方法。“由近及远”即易传里所说的“近取诸身,远取诸物。”4p205从认识自己开始,“推己及人”。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7p164 墨家也有“为彼犹为己”的思想,主张“为人之国,若为其国为人之都,若为己都为人之家,若为己家。”2p76这种“推己及人”的方法贯穿于整个中国传统道德的逻辑中,从整个社会看,家是中国传统道德类推的起点,“由近及远”的推论从家开始,推及国,再推及天下,最后推及宇宙、万物。“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8p107“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7p6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心”、“道”、“德”三者是相互联系的,“心”即“为道之心”,“内修于己为德,外措施与人群为道。”“人道必本于人心”。仁心是人性所固有的特性,表现为人与人之间一种温情与善意,而这种温情与善意“先发而可见者为孝弟,故培养仁心当自孝弟始。”7p6-7这种思维方法符合人的道德需求和发展要求,由近及远,有小到大,层层递进,不断深化。(三)“修身为本”、“知行相须”中国传统道德中道德修养的途径中国传统道德中关于个人道德修养的途径有很多论述,总的来说有一个突出特点知(对道德的理性思考)、行(道德实践)并重,“修身为本”和“知行相须”就是中国传统道德中关于道德修养的两条重要途径。“修身为本”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是提高个人修养的重要途径。关于怎样修身,大学里有一个总的原则:“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有先后,则近道矣。”“修身”的基础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3p179这里特别强调理性认识对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这是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但并不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最高境界,修身的最终目的和道德的最终指向是“行”(道德实践),甚至是把自己对道德的体悟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孔子说“未知,焉得仁?”“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谓君子7p38;荀子道:“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9宋代朱熹明确提出了“知行相须”的观点:“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10 “知行相须”,“知行合一”,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即所谓“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2p289在道德行为、道德实践中一定有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意志在起作用,中国传统道德强调“知行相须”,强调对道德的理性认知与道德实践相互结合、互相促进,并以此作为道德修养不断升华的路径。(四)“后觉效先觉”、“反省”自律中国传统道德中道德修养的具体方法关于道德修养的具体方法,中国传统道德强调的是在活生生的现实实践中细致观察先辈的榜样,反身自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p100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有先后,道德修养的程度也有高下,所以后来者道德修养的方法就是学习,“学”即是“效仿”。论语集注云:“学,效也。后觉习效先觉之所为”谓之学。7 p3在这里,学习的是现实中活生生的榜样,学习的是那些经过丰富经验证实了的东西;再加上效仿学习的动机是自省,是心悦诚服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7p437这样的道德修养必定是可操作的、持久的。 中国传统道德强调“后觉效先觉”,当然重视“先觉”的榜样作用。言传不如身教,正己而后正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7p319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7p337道德实践达不到预期效果,必须反躬自求:“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8p107二、 中国传统道德生成的智慧对当前道德建设的启示从“天人合一”的理念出发,按人的自然性不断生成、升华的中国传统道德,强调“修身为本”、“知行相须”进而“推己及人”,重视“先觉觉后觉”,“后觉效先觉”的作用,甚至把德治提高到治国的唯一理念,有其历史局限性。但通过分析中国传统道德生成的路径,其生成智慧对当前道德建设有重要启示。(一)重视社会道德建设的现实性和实践性任何一个处于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群体都有一个共同利益、要求和意志,社会道德就是对这种共同利益要求的概括。社会道德的实现必须以个体道德为基础,处在他律阶段的社会道德只有通过大多数个体的道德自觉才能良性运行和不断发展。这里内在的包含着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要总体一致的前提,也包含着“以人为本”的道德约束要求。然而一直以来,我国道德建设对社会道德的现实主体基础、生成过程、实现条件、作用方式等重视不够,忽视道德主体的需要及其能动性的发挥,致使这种社会道德越来越远离个体主体,越来越增加了形式化、神秘化的内容,变得至高无上。道德教育也成为“一种无人的教育”,“成为一种强制的约束力量,它无视人的生命,扼杀人的主体性,无视对道德价值、理想信念的关切,是与人的生命脱节的道德说教和道德知识灌输。”11要解决当今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之间的紧张关系,应回首中国传统道德生成的智慧,让道德建设植根于人性的基础上,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对社会道德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其现实主体基础、生成过程、作用方式等,让社会道德及道德教育过程成为属人的具体实践过程。(二)重视社会道德建设的逻辑推演道德建设和道德修养是一个循序渐进,在知(道德认知)、情(道德情感)、意(道德意志)相互作用下不断发展和升华的过程,要重视道德目标的层层递进和“知行相须”的道德教育。中国传统道德修养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修己安人,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由内至外”、“由近及远”的道德修养方式有其局限性,但也使道德修养有根可循,层层递进,永无止境,具有很强的基础性、亲和力和延伸性。当前道德建设应吸收这种重道德修养逻辑推演的精神,丰富道德价值目标的层次性;把道德教育中硬性道德规范的灌输改变为对道德的理性思考和引导,重视培养个体道德认知以及道德情感、道德动机的形成,强调“知行相须”,因为“人之成德也, 必先有识别善恶之力,是智之作用也。既识别之矣, 而无所好恶于其问,则必无实行之期,是情之作用,又不可少也。既识别其为善而笃好之矣,而或犹豫畏缩,不敢决行,则德又无自而成,则意之作用,又大有造于德者也。故智、情、意三者, 无一而可偏废也。”12p253甚至可以吸收中国传统道德以家为根的思想,把家庭伦理作为社会道德建设的逻辑起点。因为“家依然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 13p51-55而且以亲情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逻辑起点符合人的本质需要,具有亲和力和持久性。(三)重视社会道德建设中榜样的作用中国古代的“人治”理念已经不适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了,但其中强调的“上行下效”、“身教甚于言传”的“德治”观念对当前依然适用。欲正其人先正其身,很难想象道德规范的制定者和教育者都不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不以道德规范自律,而要求其他人提高道德素质,遵守道德规范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并非不知道该如何做,而是没有人领头和示范,对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过程和结果缺乏信心。因此,“先觉觉后觉”、“身教”仍是道德建设的重要方法;另外,一个社会内通行的道德标准也会因每个成员行为互相暗示的作用而加强或削弱。我国经济学家林毅夫提出过一个例子:假设老师率领一群天真烂漫的小学生去公园,每个学生都分配到几块带包装的小吃,老师关照学生:在公园里不许乱扔果皮纸屑,这些东西都要扔进垃圾箱里。老师先领学生到一处保持得十分整洁的公园,并观察有多少学生违背了老师嘱咐;然后再领学生到一处肮脏的公园,再观察有多少学生违背了老师的嘱咐。可以推断,在整洁的公园内违背嘱咐的学生人数比在肮脏的公园内违背嘱咐的人数少。这个例子可以通过实验验证。14p178道德的这一属性在交往日益密切的今天所起的作用尤为突出,这决定了中国传统中“先觉觉后觉”的范围更大了,“先觉”可以是任何人,没有阶级、年龄、文化程度等的限制,所有人的言行都会对其他人产生影响,所以从领导者、教育者开始,每一个人都应从我做起,承担起鲁迅笔下“民族的脊梁”的责任;另外,社会要重视宣传和表扬好人好事。“对好人好事的表扬可以让大家知道别人在提供道德服务,从而鼓励大家也来提供这种服务。也正由于这个原因一个人做了好事没有必要保密,如果他把做好事这件事告诉别人,他就做了第二件好事。”14p181参考文献:1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2转引自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3王媛,徐阳鸿译著.大学 中庸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1.54徐奇堂译注.易经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1.55转引自瞿振元,夏卫东主编.中国传统道德讲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6沃尔夫德.关于中国人道德学的演讲.转引自何兆武,柳卸林主编.中国印象世界名人论中国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7转引自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98杜玉俭,刘美嫦译注.孟子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1.59荀子儒效,中国古籍全录,/10朱子语类学论知行,中国古籍全录,/11鲁 洁关系中的人:当代道德教育的一种入学探寻J,教育研究,2002(1)12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13伍雄武.家中华传统道德之根J,伦理学研究,2006.5(3)14茅于轼.中国人的道德前景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3.The Path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oral Generation and Its InspirationAbstract:Chinese traditional moral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moral building now, Its significant to udertake and converse Chinese traditional moral, what have a research on the logic of the path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oral generation. The path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o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可选择性捕捞技术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农产品智慧物流系统集成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年高邮市市级机关公开遴选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自动驾驶路线与导航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输变电设备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文化旅游演艺项目策划运营中的跨界合作模式创新报告
- 2025年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人才培训与推广路径研究报告
- 现代教育学原理课件
-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2025年冲刺专项训练试卷
- 2025年Python二级考试考前冲刺试卷 知识点押题实战
- 四年级心理健康上册全册教案
- 印尼劳动法中文版
- 石油钻采设备与工具专业标准分类
- 中式烹调师高级技师试题与答案
- GB/T 3622-1999钛及钛合金带、箔材
- GB/T 20160-2006旋转电机绝缘电阻测试
- FZ/T 73044-2012针织配饰品
- 组织工程及再生医学基本课件
- 智慧矿山为未来煤矿发展赋能课件
- 旅游相册:宁夏旅游课件
- 药物化学(全套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