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今后到哪里去生存.doc_第1页
人类今后到哪里去生存.doc_第2页
人类今后到哪里去生存.doc_第3页
人类今后到哪里去生存.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类生存的地球还能生存多少时间,地球的未来与太阳有密切的关联,由于氦的灰烬在太阳的核心稳定的累积,太阳光度将缓慢地增加,在未来的11亿年中,太阳的光度将增加10%,之后的35亿年又将增加40%。气候模型显示抵达地球的辐射增加,可能会有可怕的后果,包括地球的海洋可能消失。 地球表面温度的增加会加速无机的二氧化碳循环,使它的浓度在9亿年间还原至植物致死的水平。缺乏植物会导致大气层中氧气的流失,那么动物也将在数百万年内绝种。而即使太阳是永恒和稳定的,地球内部持续的冷却,也会造成海洋和大气层的损失。在之后的数十亿年,表面的水将完全消失,并且全球的平均温度将可能达到70C。太阳,在它演化的一部分,在大约50亿 年后将成为红巨星。模型预测届时的太阳直径将膨胀至现在的250倍,大约1天文单位。地球的命运并不很清楚,当太阳成为红巨星时,大约已经流失了30%的质量,所以若不考虑潮汐的影响,当太阳达到最大半径时,地球会在距离太阳大约1.7天文单位的轨道上,地球会逃逸在太阳松散的大气层封包之外。绝大部分现在的生物会因为与太阳过度的接近而被摧毁。最近的模拟显示由于潮汐作用和拖曳将使地球的轨道衰减,也有可能将地球推出太阳系。自转周期:恒星日为23小时56分06秒。太阳日为24小时。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卫星(天然)1颗(月球)大气主要成份氮(78%)、氧(21%)和二氧化碳( 0.037%)水蒸气(0.03%)稀有气体(0.933%)地壳主要成份氧(47%)、硅(28%)和铝(8%)。表面大气压1013.250毫帕,或760毫米高汞柱。赤道半径 = 6378.140 公里极半径 = 6356.755 公里平均半径 = 6371.004 公里最大周长 40000公里赤道周长 = 40075.13 公里体积=10832亿万立方公里。质量=5.97421021 吨。平均密度=5.518 g/cm3地球表面积=5.11亿平方公里。海洋面积=3.617453亿平方公里。(占总表面积的70.8%)陆地面积=1.49亿平方公里(占总表面积的29.2%)纬度1长度 = 111.1330.559cos2 公里 (纬度处)经度1长度 = 111.413cos0.094cos3 公里大气中的声速(0度) V = 331.36 米秒大气中的声速(常温) V = 340米秒地球表面磁场强度 510-5 特斯拉北磁极:76N, 101W;南磁极:66S, 140E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 = 45) : g = 9.8061 米秒²地球表面脱离速度 11.2 公里/秒光行差常数(J2000) k = 20.49552赤道交角(J2000) = 232621.448岁差周期 25800 年平均轨道速度 29.79 公里/秒地球大气圈的成分和各组分的分压有着极其复杂的演化过程。地球不同于金星和火星。金星的质量近于地球,由于距太阳较近,表面温度高,内部除气所产生的水蒸气不能在表面凝结成水圈,CO2、SO2、H2S、NO、NO2等积累滞留在大气圈内形成稠密的CO2大气圈。火星距太阳较地球远,表面温度低,加之质量较小,气体易于逃逸,火星内部除气过程释出的气体,不能凝结成水体,只能形成极稀薄的CO2大气圈。地球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具有协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地球内部除气作用释出的主要气体为水蒸气、CO2、CO、HCl、CI2、HF、HBr、H2S、S、SO2、N2、H2、H、O2、CH4、NH3和稀有气体等。O2主要来源于水蒸气的光化学分解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地球内部物质的熔融除气过程,大约共释放1.741018吨挥发性物质,其中CO2约1.221015吨。地球初始的大气圈属于具有火山气体成分的强还原性大气圈。通过水蒸气的凝结,原始的海洋水成为强酸性水体。随着海洋水体的增大,大气圈中CO2的积累,太古宙的地球大气圈演化为CO2-火山气体大气圈。随着水圈中碳酸盐的沉积,大气圈中CO2分压降低,演化为元古宙的弱氧化的CO2大气圈。显生宙生物的繁殖,碳酸盐沉积量的增长和植物的出现,CO2大气圈逐步演化为现今的N2-O2大气圈。 人类的活动使地球大气圈中CO2含量明显增加,每年通过煤和石油的燃烧产生的CO2总量为6.2109吨,相当于现今大气圈中CO2含量的1/250。温室效应的增长,臭氧层的破坏,一系列环境生态的恶化,对人类的生存环境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全球变化,地圈和生物圈十年”计划已成为当代科学研究的焦点,全世界的科学家将为人类生存环境的演化和预测提出科学对策。地球的现有重量为6兆吨的百万倍说法有一定的争议,测量地球的重量不能仅凭几个数学公式来计算,也不能够抛开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作用。地球的引力,导致地球表面物质重量的产生,计算地球的重量单位不能套用地球表面物质的重量算法及单位。应当依据太阳系本身,对各大行星的引力作用系数,产生的太阳系物质重量单位,才能够计算出地球的实际重量。地下王国之说,引发了科学界一场有关“地球空洞说”的激烈争论,结果如何,只能拭目以待。但是它启发了我们地表人,当地球气候发生骤变或其它地表灾难发生时,我们地表人转入地下或许比移居外星球更具现实意义。 地球的空洞学说缺少科学证据,在地球形成的过程中,地幔岩浆的频繁活动导致了造山运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