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1课伶官传序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2.把握本文的论证结构。3.学习本文的说理艺术。中吕卖花声怀古张可久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赏析这首怀古小令通过对古代英雄成败历史的咏叹,抒发了作者对战争使生灵涂炭的愤慨,是元曲中极具人民性的杰作。曲文前三句,作者从中国历史长河中选取了三则典型事例。一是楚汉相争,项羽的宠妃虞姬自刎于乌江之畔。明写虞姬之死,实写项羽的失败。项羽是英雄末路的典型。二是三国赤壁之战,周瑜战绩辉煌。周瑜是英雄得志的典型。三是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班超是东汉的名将,他虽然一生战功赫赫,但他在西域长达三十一年之久,晚境凄凉,欲归而不可得。班超是英雄落寞的典型。通过这些事例,作者意在表明:成功也罢,失败也罢;得意也罢,失意也罢,都改变不了人民受苦受难的悲惨命运。曲文后三句直承上文,直抒胸臆。“伤心秦汉,生民涂炭”概括总结,因为三个事例都发生在秦汉。秦汉是如此,那么秦汉以后又如何呢?作者所处的元代又怎样呢?自然都足以令人“伤心”,也都是“生民涂炭”啊!作为读书人的作者却无能为力,只有一声长叹:民生疾苦更甚于英雄末路,从而表现了作者鲜明的同情人民的政治态度。一、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自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二十四岁考取进士,官至参知政事。早年思想进步,支持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晚年思想渐趋保守,反对王安石变法。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史书编撰和诗文评论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是北宋文坛泰斗。在他辉煌的文学成就中,尤以散文成就最高,是唐宋八大家中宋朝第一人。二、背景简介伶,旧时指戏曲演员。伶官,后唐庄宗宠幸伶人(乐工),许多伶人做了官。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言。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以乐舞谐戏为业的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后叛乱四起,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伶官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以庄宗身死国灭的教训警示当朝的统治者,要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并阐述了国家盛衰成败由于人事的深刻道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盛衰之理(shn)盛以锦囊(chn)契丹与吾约为兄弟(q) 泣下沾襟(jn)逸豫可以亡身(y y) 系燕父子以组(x)乱者四应(yn) 李存勖(x)2辨形组词。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含义。(1)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或者。迹:迹象。(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指微小的事。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推其根本。(4)君臣相顾,不知所归:看。(5)以一少牢告庙:祭祀时的祭品,羊、猪各一头。(6)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应当”“一定”。(7)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丝带,丝绳,泛指绳索。(8)举天下之豪杰:所有的。4文学文化知识。(1)文学常识填空。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吉水人。谥号文忠,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北宋诗文运动的领袖,“三苏”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自其门下。(2)名句填空。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一、知识梳理1通假字。及仇雠已灭通“仇”,仇敌2古今异义。(1)岂非人事哉古义:主要指政治上的得失。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2)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义: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古义:推其根本。今义:原来的。(4)系燕父子以组古义:绳索。今义:组织或由不多的人组成的单位。3一词多义。(1)归(2)易(3)告(4)与4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名词作动词a函梁君臣之首:用木匣子装。b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订立盟约。c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名词作状语a负而前驱:向前。b仓皇东出:向东。c一夫夜呼:在夜里。(2)动词的活用动词作名词而告以成功:成功的消息。动词的使动用法a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使兴盛。使灭亡。b及凯旋而纳之:使收藏。(3)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作动词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作乱。形容词作名词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细小的事情。有勇有谋的人物。5翻译下列句子。(1)此三者,吾遗恨也。译文: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判断句)(2)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译文:最后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耻笑。(被动句)(3)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译文:把箭还给先王,把成功的消息禀告给先王。(省略句、介宾短语后置句)(4)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译文:难道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容易吗?还是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反问句)二、文本研习6本文是怎样提出论点的?作者从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中得到了怎样的结论?答:_答案本文开门见山提出盛衰由人的主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用一个“原”字推导原因,点出庄宗,作为立论依据,顺势引起下文。作者得出的结论有三:国家成败兴衰“皆自于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7本文是怎样运用正反对比来阐述事理的?答:_答案全文通过把庄宗的“得天下”与“失天下”作为主线进行对比,事清而理明。文章开头“盛、衰”“得、失”并举,第三段“盛、衰”“得、失”“成、败”“损、益”“兴、亡”并举,末段又用“盛、衰”并举。此外,又如“方其及”,对照鲜明,论点非常突出。一、中心主旨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中的伶官传作的序。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二、写作特色1多种论证方法的运用。第一,例证法。本文属于史论。写史论一般都要运用例证法,以史带论,以史证论。运用这种方法,关键在于准确地选择典型事例。本文第一段就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但在具体选材上,却以“晋王赐三矢”这一不能确定为史实的传说作为事例,并加以详述,体现了作者精于选材的匠心。文章并没有写庄宗如何“逸豫”,但通过“晋王赐三矢”这一典型的、生动的事例,充分地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再辅之以评论庄宗盛衰时所涉及的点滴史实,就使人对于庄宗的由“盛”而“衰”、由“忧劳”到“逸豫”不言而明,达到了以材料论证观点的目的,起到了以古鉴今、举一反三的作用。第二,对比论证法。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这一论点本身就是一个既正反对立又合而为一的命题。全文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本文的对比论证在总体上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作者抒发的感慨和议论,都是对比性的。通过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既突出了中心论点,使说理深刻、透彻,也使文章一气贯通,前后呼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2语言独具特色。第一,语言委婉,气势旺盛。本文作为一篇总结历史教训,为当世及后世君主提供借鉴的史论,却毫无生硬的说教,而是娓娓道来,婉转动人。即使是在慨叹庄宗败亡时,也只是有惋惜之意而无责难之词,可谓意正言婉。全文从“呜呼”起笔,到“岂独伶人也哉”收尾,一叹再叹,以叹始终,于反复叹咏之中显现委婉的韵致。在议论的文字中,多用反问句、疑问句,使说理委婉而令人深思;多用对称语句,特别是在关键的地方,采用语言凝练、对仗工整的格言式的骈句,造成鲜明的对比感和节奏感;适当运用长句,调节语势,有张有弛。疑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骈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结合,错综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一唱三叹,感情饱满,气势旺盛。第二,文笔酣畅,波澜起伏。文章开篇突兀而起地提出论点,马上落到立论根据上,再落入“晋王赐三矢”的叙事,又语势猛然一升,发出对庄宗之“盛”的赞叹,而后语势陡然一降,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继而步步紧逼,设疑问、引古语而得出“自然之理”,然后再次评论庄宗盛衰,语势再升再降,在大起大落之中引出发人深省的教训,戛然而止,将全文的语势稳稳地落在结尾上。篇幅虽短小,却写得起伏跌宕。全文一气呵成,淋漓酣畅。第三,平易自然,简约凝练。文中没有佶屈聱牙的措辞,也不堆砌词藻,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叙说事例,深入地说明道理,语言平易近人,自然通畅。叙事不枝不蔓,议论简明扼要,其中一些格言式的对称语句,如“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整齐,言简意丰,发人深省。三、结构思路1作者轶事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2欧阳修诗词名句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戏答元珍)人间与世远,鸟语知境静。(新开棋轩呈元珍表臣)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明妃曲和王介甫作)花开鸟语辄自醉,醉与花鸟为交朋。(啼鸟)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晚泊岳阳)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画眉鸟)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生查子)醉意的境界单士兵他又被贬了。临近不惑之年,命途却还如此多舛,这让他有些压抑不住内心的忧伤。在汴京的大殿前,他兀立良久,对着周遭静默的雕梁玉砌,喃喃悲叹:欧阳修呀,欧阳修,你还能回得来吗?滁州在哪里?离汴京有多远?欧阳修不知道。此刻,他内心溢满落魄失意,正如水一样,一次一次漫过。透过岁月依稀斑驳的影子,他看到了自己的身世浮沉。四岁时父亲就病死了,是母亲用荻草秆儿在泥地上教他认字,才有了袍笏加身的荣耀,才有了“文章名冠天下”的美誉。然而,现在却又以言获罪了,不是快不惑了吗?难道是自己越活越糊涂了?心里感觉还是很委屈。委屈到想大醉一场,不再醒来。人有时很奇怪,瘦削的肩头能扛起盛名与地位,却撑不起污名与委屈。忘记委屈,也许不难。不就有许多隐逸之士,或是亲近自然,或是沽酒买醉,忘却烦忧吗?就像陶潜,悠然饮于南山,还有阮籍、刘伶,常于竹林下,酣歌纵酒,忘怀避世。特别是那个李白,失意地离开长安后,游山玩水,饮酒作诗,不亦乐哉?天更显阴沉了,大风乍起,皇家的亭台楼阁,在北宋的风沙中若隐似无。终于,欧阳修还是抬起了头,是该走了。这时,他反倒有了些坚定,略带解嘲意味地自语道,范仲淹不是早已走了吗?他决定不再去想什么寒窗十年、悬梁刺股了。反正,学成文武艺,是要售与帝王家的。这普天之下,哪里又不是皇土呢?耳畔,传来了一声雁唳。振振长衫,撩抚一下长须,欧阳修骑上了那匹瘦马。东京渐远,滁州在望,一片青山绿水,比东京要美多了。在溪边喝一口泉水,水很清洌,山很秀丽。这让他更清醒了,处江湖之远,摆脱宦海纠葛,在这里,更要经邦济世。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做不好这地方父母官,岂不枉负了这一方山青水绿?处理政务之余,欧阳太守常与官员们去看婀娜多姿的山水。歇脚时,会在亭中品茶。有一次,当他看到老百姓喝不起热茶,只能喝溪涧泉水,便将品香茶改为饮泉水,召集幕僚们议事,也用泉水招待。与民同乐方为乐。能做到这样,这太守让“滁人爱公若父母”,也就不足为奇了。最后连出家人智仙也被感动了,专门修建个亭子,作为太守闲看山水之所。这亭子,太守谓之醉翁亭。历史漫漫风尘湮灭了太多陈年遗踪。当初,又有谁会想到,就是这一方亭台,竟然会成为后人公认的“天下第一亭”呢。的确,太守文章写得好,使“滁之山水得欧公之文而愈光”。不过,千古醉翁亭,恐怕还在于其笼罩着一种不朽的醉意,千年来,从未飘散,历久弥浓。这醉意,不会诱人避世沉沦,反而催人醒世勃发;这醉意,让人明白,这世间真正值得沉醉的,不是美酒,不是仕途,而是山水,而是民众。带着这份独特的“醉意”,此后,他在扬州,施行“宽简之政”,那“文章太守”做得更是没话说。一个人,有再多的委屈,历史是不会陪你哭泣的,它只会记得你的贡献。往事越千年,如今欧阳修从历史幽暗的一隅走出来,闪光的,不只是锦绣诗文,还有为官善治。著文倡道,见心明志,说到底,不是在纸上,还是用于现实。就像欧阳太守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这里的“文”,说的可不只是诗酒文章,更大的指归是:以生命入世,掮动历史的车轮。现在,我们还真得感谢北宋庆历五年的贬谪事件。要不然,庆历六年,中国文坛上又怎么可能同时诞生醉翁亭记与岳阳楼记这样的千古雄文呢?这边厢,欧阳太守醉于山水,与民同乐;那边厢,范仲淹吁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真可谓,生死一知己。欧阳太守在人生的起伏颠折中,自责自求,亲历亲为,其实不就是将范氏“忧乐”蕴涵的至高境界,收归于“醉意”二字之上吗?这样充溢着入世精神的醉意,不就是世间最高境界的醉意吗?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的注音、释义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勖(x) 仇雠:仇人忽微:微小的事b沮(j) 逸豫:安乐仓皇:匆忙的样子c襟(jn) 凯旋:胜利从事: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d伶(ln) 遗恨:留下的仇恨自然:大自然答案a解析a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此处指“微小的事”。b.沮j。c.襟jn。d.自然:理所当然。2下列各句中,“与”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契丹与吾约为兄弟b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c莫能与之争d当与秦相较答案b解析b给,a、c、d均为“和”。3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答:文中指政治上的得失。今指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答:文中指政权。今指中国或世界。(3)与其所以失之者答:文中指“的原因”。今为表结果的连词。(4)契丹与吾约为兄弟答:文中指(订立)同盟。今指哥哥和弟弟。(5)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答:文中指以至于。今指:表示另提一事;表示达到某种程度。(6)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答:古指官名,泛指一般属官。今指:投身到事业中去;按某种办法处理。(7)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答:文中指走在队伍前面。今指在前面起引导作用的人或事物。(8)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答:文中指大功告成。今指获得预期的结果,与失败相对。(9)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答:文中指气概。今指: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10)乱者四应,仓皇东出答:文中指作乱的人。今指没有秩序,没有条理。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一夫夜呼 b函梁君臣之首c仓皇东出 d负而前驱答案b解析a、c、d三句中的名词“夜”“东”“前”在动词前不是作句子的主语,而是用来修饰、限制动词,属于名词作状语;b.“函”在此用作动词,意为“用木匣子装”。5下列句子,补出的成分正确的一项是()a(他)还矢先王,而告以(之)成功b(庄宗)还矢(于)先王,而告以(之)成功c(庄宗)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d(他)还矢(于)先王(矣),而告以(之)成功(也)答案c二、文本阅读阅读课文的三、四两段,完成68题。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丝带、丝绳,这里泛指绳索b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举:所有的c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本:本来d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微小的事。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答案c解析本:推究。7对文中画线的两句话及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在上文将庄宗极盛和极衰的经历作了鲜明的对比之后,为照应全文的中心论点而提出的两个问题。b前一句以反问句的形式,排除、否定了“得之难失之易”这一着眼于现象、大而浮泛的说法。c后一句用“抑”字领起,目的在于使语气委婉,诱发读者深入思考;这一问句的特点是寓答案于疑问之中,即庄宗的盛衰异变、成败之迹,“皆自于人”,从而以庄宗的实例论证了全文的中心论点。d这两句话之后作者用了引证法进一步论证了中心论点;而“忧劳可以兴国”两句则揭示了全文中心论点中“人事”的内涵。答案d8课文到第三段已完成了对全文中心论点的论证,作者为什么又写第四段,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进一步深入议论,从庄宗强弱兴亡的强烈对比中,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的深刻的历史教训。b“岂独伶人也哉?”意思是,哪里仅仅是溺爱伶人会如此呢?这个结尾强调了庄宗提供的教训的普遍意义,任何沉溺于逸乐(小看“忽微”)、忘记忧劳兴国至理的行为,后果都不堪设想。c联系这篇史论的写作背景,还可以看出作者构思第四段的良苦用心在于,借古讽今,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体现了这是一篇有现实针对性的史论。d第四段与第三段在论述上共同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提供庄宗小看“忽微”、沉溺于逸乐的史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论证的力量。答案d三、课堂延伸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送丁琰序(宋)曾巩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予尝论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无一贤守,有百里者相环而无一贤令。至天子大臣尝患其然,则任奉法之吏,严刺察之科,以绳治之。或黜或罢者,相继于外。于是下诏书,择廷臣,使各举所知以任守令。每举者有姓名,得而视之,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卒亦未见焉。举者既然矣,则以余之所见闻,阴计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而天固不生才于今哉?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则数更法以御之。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多。岂今之去古也远,治天下卒无术哉?盖古人之有庠有序,有师友之游,有有司之论,而赏罚之始于乡,属于天下,为教之详至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则皆得行其教;有可教之质,则皆可为材且良,故古之贤也多。贤之多,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咸宜焉,独千里、百里之长哉?其为道岂不约且明,其为致天下之材,岂不多哉?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乡于天下,则无路焉。人愚也,则愚矣!可教而贤者,卒谁教之哉?故今之贤也少。贤之少,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常不足其人焉,独守令哉?是以其求之无不至,其法日以愈密,而不足以为治者,其原皆此之出也已。噫!奚重而不更也?姑苏人丁君琰佐南城,南城之政平。予知其令,令曰:“丁君之佐我。”又知其邑人,邑人无不乐道之者。今为令于淮阴,上之人知其材而举用之也。于令也,得人矣。使丁君一推是心以往,信于此,有不信于彼哉?求余文者多矣,拒而莫之与也。独丁君之行也,不求余文,而余乐道其所尝论者以送之,以示重丁君,且勉之,且勉天下之凡为吏者也。(本文有删节)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堪:胜任b岂天下之人固可诬 诬:诬蔑c则数更法以御之 御:防备d南城之政平 平:安定答案b解析诬:欺骗。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且”“也”“则”“之”四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且”,第一个是连词,表并列关系;第二个是副词,将要。b.两个“也”都表示句中停顿。c.“则”,第一个是连词,表承接关系;第二个是连词,表转折关系。d.“之”,第一个是代词;第二个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1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赠序的重点不是写丁琰的才干,而是针砭吏治不修、地方官员才德低下的社会现实,进而建议推行古代庠序、师友、赏罚之法,以培养足够的人才。b本文首段感慨贤人之少,一唱三叹;再通过古今对比,叹问之间,忧虑国事之情溢于言表;文末由勉励丁琰推及天下为吏者,更使文章深意无尽。c作者认为有圣人之道的士人匮乏并且缺少激励机制,学校又严重不足,是造成“今之贤也少”的重要原因,这种见解可谓一针见血,深中肯綮。d作者通过南城县令、邑人的评价来称赏丁琰的政绩,为他能得到有司举荐并被任命为淮阴令而发出“得人”的感叹,体现了爱才若渴之心。答案c解析本题从曲解文意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c.表述不当。原文说有圣人之道的士人,想在乡里、在天下推行并加以教化,却没有道路,这是“今之贤也少”的重要原因。1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犹 恐 予 之 愚 且 贱 闻 与 见 焉 者 少 不 足 以 知 天 下 之 材 也 则 求 夫 贤 而 有 名 位 闻 与 见 之 博 者 而 从 之 问 其 人 之 孰 可 举 者 卒 亦 未 见 焉答案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首先,通读这篇短文,大致了解整篇内容,断开一些比较明确的地方。其次,要抓住一些标志词,如本文中的“也”“则”“者”“而”“焉”等。这样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译文:_(2)奚重而不更也?译文:_答案(1)哪里会有搜求上费力却得不到人才,制度法令上严密却弊端无穷,(导致)像今天这样的忧虑呢?(2)为什么如此严重却不改变呢?解析本题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倒装句。(1)“有劳于求”“密于法”是介词结构后置句;“胜”,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尽;“患”,忧虑;整个句子又是一个反问句。(2)“奚”表反问;“更”是动词,改变。参考译文太守和县令对于老百姓来说,离得最近又特别重要,这是不言而喻的。我曾经评价当今的太守和县令,存在着千里连成一个州郡却没有一个贤良太守的现象,也存在着百里形成一个县却没有一个贤良县令的现象。致使天子和大臣时常忧虑这种现象,于是委派奉守制度法令的官吏,去加强对太守和县令的考核与监察,用来约束惩治他们。有的被降职,有的被罢免,在地方上一个又接一个。在这种情况下,朝廷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物流仓储劳务合同范本
- 高校劳动合同三方协议
- 软件市场营销合同范本
- 矿山支护维修合同范本
- 样品加工协议合同范本
- 酒店会议安全协议合同
- 研究开发合作合同范本
- 物料收购合同范本模板
- 车辆设备雇佣合同范本
- 门面租房转让合同协议
- GB/T 21063.4-2007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第4部分:政务信息资源分类
- 机修车间岗位廉洁风险点及防范措施表
- 全新版尹定邦设计学概论1课件
- 牙及牙槽外科
- 文物建筑保护修缮专项方案
- 万用表 钳形表 摇表的使用课件
- 63T折弯机使用说明书
- 170位真实有效投资人邮箱
- 工程力学ppt课件(完整版)
- 《区域经济学》讲义(1)课件
- 船模制作教程(课堂PPT)课件(PPT 85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