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天柱”现代视野下的清水江文化发现.doc_第1页
“人文天柱”现代视野下的清水江文化发现.doc_第2页
“人文天柱”现代视野下的清水江文化发现.doc_第3页
“人文天柱”现代视野下的清水江文化发现.doc_第4页
“人文天柱”现代视野下的清水江文化发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文天柱”现代视野下的清水江文化发现 主持人本报记者王小梅嘉宾中共天柱县委书记文松波天柱县人民政府县长杨光杰主持人语7000年前,清水江畔,人们磨石成斧、抟土成器,逐水而居,播撒文明的火种。而清水江沉沙中陆续重现的数以十计的青铜兵器,使我们仿佛瞥见那个刀光剑影、金戈铁马的2000年前世界。清水江考古发现,让那些湮没在岁月长河中的历史点滴,在拂去表面的尘沙后,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400多年前,一个崭新的县域因为境内有石如柱、擎天而立遂有“天柱”之美名。如今,散落在龙塘、汶溪、辞兵洲各处的明代古城,仍在默默诉说着曾经的荣光。江畔不计其数的古碑,则用隽永的文辞描绘着清代以来“上通都匀、下达楚汉”的柱邑舟楫穿梭、商贾往来的繁荣景象。一千年前的某个季节,一腔幽怨诗人王昌龄大约也这样逆沅水而来。再后来,也有几位贵州的大儒,沿清水江上下,与外界进行沟通。那些点缀乡间古色古香的高大宗祠,还在凝视着过往的一代代行人。走过夕阳残瓦断片下的家祠,老窗花还在原地表达主人的精致生活,静静看着阳光打在古老家祠上,透着令人尊敬的土木色。沿天柱县一路行走清水江,站在贵州东大门天柱县瓮洞镇关上村头,无论如何遥想,我们已经很难想象满目帆影的繁盛场景。时空转换了100年,花开花谢,潮涨潮落,今日“黔东第一关”追波逐浪200年后回归平静的生活世界。而这些琐碎生活景象,已经沉淀在天柱文化的深处,是现代人向往的生活片段,是可供世界参照的独一无二的文化坐标和生活价值。“人文大县”天柱县委、县政府的文化新发现,以清水江文化线为地标,大力张扬本土文化效应,打造文化品牌,积极推动天柱向人文大县迈进,也把清水江文化引入现代发展的视野。正是这悠久的历史、深厚的积淀,使得天柱灵秀全归、文风蔚起、人才辈出,赫然成为黔东文化重镇。这丰厚的智力遗产,必将滋润着天柱这块美丽的热土续写曾经的辉煌。无疑,天柱“文化视野”下的清水江发现,不仅丰富了传统意义上“人文大县”的内涵,也然是历史宏大叙事下清水江文明的再发现。随着考古发现、学界对清水江文化研究的深入及政府、民间的文化觉醒的加快,天柱必将寻找到本土发展的巨大动力,提升天柱的发展品位,走向文化永续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一章文化新解发掘清水江文化打造人文大县主持人:以文化教育大县为依托,天柱县委、县政府提出打造“人文大县”的设想,可否介绍一下“人文大县”的内涵?石柱擎天文松波: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位于黔东湘西结合部,清水江下游,与湖南省新晃、芷江、黔阳、会同、靖州及贵州的锦屏、剑河、三穗接壤,素有“黔东第一关”之称。自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建县以来,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全县国土面积2201平方公里,人口42万,以侗族、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人口占98.3%。记者采访天柱县委书记文松波天柱县历来被称为文化大县,为省级文化先进县,且教育相对发达,人才炽盛。历届县委、县政府都非常重视文教,县委提出“打造文化教育新优势、推动特色产业新发展、构建文明和谐新天柱”的目标,并将文教之兴和打造“人文大县”列为首位。主持人:传统“人文大县”以教育为依托。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因处于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前沿地带,天柱各族人民形成了绚丽多姿的文化。今日,天柱县委、县政府如何扩展“人文大县”的文化内涵?文松波:天柱县各界党委政府已经发掘文化多年。历届政府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深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认识,寻找适合天柱发展的路径。在不断深化对县情的认识中,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形成共识,认为天柱县不仅资源富集,也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天柱县志上记载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足以为证。我常与县里的文化人摆谈想法,想为天柱的文化寻找一种解释,整理本土文化的节点和符号,串起天柱文化的珍珠。在提升现代发展的观念中,我们提出天柱文化如何逐步发掘、保护、传承、利用和开发,并依靠文化开发来推进天柱发展的思路。在如何大力张扬其文化效应,打造差异文化品牌,塑造城市名片,提升发展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动力,造福一方百姓等方面,一直是天柱县委和政府思考的问题。主持人:在多年的思考中,天柱县对文化有新解,提出了“清水江文化线”概念。去年以来,清水江文化线路的发现、挖掘及整理备受各界关注,可否请杨县长作一些介绍?杨光杰:自明代以来,对清水江流域的开发已经开始了,木材贸易将清水江流域经济带入全国市场,经济行为带来文化的交流、碰撞和传播,在清水江形成一条民族文化的交融、传播的文化路线,形成了一条中原文化进入清水江的通道。清水江文化形式多种,从历史源流到民俗文化都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可以说奇石文化、民俗民风、民间歌舞、青铜器文化、家祠文化、木商文化、村落文化景观等组成了清水江文化迷人的形态。无疑,学界和政府对清水江文化线的再发现和发掘,能使我们遥望过去,并探寻在外来文化影响下本土文化是如何变迁的,这对于天柱县理清文化脉络具有重要意义。第二章文化发现理清文化家底走向广阔文化视野主持人:清水江文化线可谓天柱打造的文化地标,隐藏着现代人向往的生活片段,是可供世界参考的独一无二的文化坐标和生活价值参照。仔细梳理一下,这个文化标识包含了哪些内容?三门塘古朴的民居杨光杰:清水江两岸孕育了天柱民族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侗族民歌源远流长。竹林的阿婆坳、坌处的平芒、三门塘至今仍保持赶歌场的传统。其中,“四十八寨歌场”是以贵州省天柱县竹林乡、坌处镇及锦屏县三江镇、茅坪镇等地为主要地区的习俗,是当地的侗族、苗族群众集会玩山、唱歌、交友的民族节日,规模尤其罕见。每年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周边各县及湖南等地的几万人齐聚歌场对歌,可谓盛况空前。2010年,四十八寨歌节入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清水江文化线路中散落在各乡镇和村里的家祠文化是天柱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天柱县境内仍保存有黔湘北侗地区最具代表性古建筑家祠百余处,至今,远口吴氏总祠、百市杨氏先祠,坌处三门塘刘氏宗祠等静静屹立在清水江两岸,成为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其中,有17座家祠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家祠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抱塘、三门塘民族村落正在申报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天柱发现明代清水江文书奇石文化是清水江文化线路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保护和弘扬清水江奇石文化,前不久,天柱县举办了“首届贵州天柱奇石文化节”,设置展位500个,展出民间收藏的奇石5000多方、精品石500块,规模之大、品位之高,令省内外专家惊叹“石破天惊”。天柱县清水江下游,水流急,河滩宽,各种岩石经过亿万年河水的淘洗,孕育了绮丽多彩的清水江奇石。近年来,清水江沿岸乡镇的干部群众,利用当地修建水电站的时机,加快发掘清水江奇石的丰富资源,收集、珍藏奇石数量达10万块。天柱县逐步将奇石定位为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文化产业。“清水江奇石”在全国的知名度不断提高。主持人:近年来,考古发现为深层次解读“清水江文化线”提供了广阔的文化视角和想象空间。天柱县委、县政府是如何配合考古发掘,丰富天柱清水江文化内涵的?文松波: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四川大学等学术机构到天柱县境内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县委、县政府积极配合,让考古队的成员备感亲切,彰显了天柱文化的厚度及对文化的崇尚和尊重。清水江考古新发现增加了天柱历史的厚度,证实7000年前在清水江边就有人类活动,把清水江文化历史提前到7000年以前。从出土的境内器物,我们可以猜想,当时居住的古人不是一般的人群,而是有着一定生产生活制作水平和能力的先进人群。他们那么久远的时代就来到清水江边居住,天柱县志也没有写得这么长远。目前,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天柱境内清水江考古二期发掘正在进行,期待能有更多的重要发现。天柱县首届奇石文化节展出了民间收藏的青铜器,专家对天柱民间收藏青铜器的富集度惊叹不已,激动地说:“我真想不到天柱民间收藏家收藏的东西如此之多,让我夜不能寐,辗转反侧”,其中一把青铜剑在全国只有四柄,尤以天柱这柄纹饰最为精美,工艺最为精湛,专家将之命名为“天柱剑”。这是不是可以解释原来有一群生产技能很高的人在此居住?是何种人佩戴这样一柄精美的青铜剑,也值得我们去猜想?第三章文化自觉政府推动民间参与形成巨大合力主持人:每一个人都有独特的生命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每一个地域都有独特的地理坐标、地理环境和独特的文化符号。在贵州、黔东南州境内甚至国内,天柱县的文化有何“差异性”?是不是注重文化的“差异性”迎合了天柱的文化发现?文松波:在原生态文化的张扬之下,我们形成的一个集体意识,即黔东南民族文化东八县不如西八县。当我们仔细梳理,会发现其实天柱的文化也非常有特点。当然,我们不盲目打造原生态的东西。天柱的建筑有徽派的感觉,有似苗非苗、似侗非侗的感觉,这种“不太像”说天柱文化融合外来文化的特质,这就是天柱的文化特点。换言之,就是说天柱文化不趋同大流,要走“差异化”发展路径。比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里,一些民族歌曲是侗族歌曲的调子用汉话唱,天柱奇石文化节开幕式上亮相的侗歌溜溜歌就很有特点,有点像另一种形式的侗族大歌。上月的多彩贵州小品大赛中,北侗歌剧情景小品小江渡口获得全省银瀑奖,很多天柱人感叹:原来我们的民族文化也很有特色。三门塘具有欧式风格的家祠主持人:注重文化的“差异性”也是政府文化自觉的表现。一个地区的发展,政府像引路人,负责提供决策,引导百姓一起推动本土的发展。而单方面的热度似乎很难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天柱发展文化事业的过程中,如何激发当地百姓的参与度?换言之,从政府到民间,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是如何被建构的?文松波:我们正在推动天柱文化事业的发展,也在寻找一种文化的依托,这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是天柱文化自觉寻找的过程。这几年,天柱县委、县政府在想天柱的人文精神到底是什么?天柱人口40多万人,有超过98%的人口是侗族和苗族,作为荆楚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交融的前沿地带,这里很早以前就开始了文化的接纳和包容。包容一切就是天柱的文化精神。三门塘村有座刘氏家祠,建筑风格是西洋哥特式建筑,外部浮雕和彩绘也是中西结合,用苍鹰做门楣上端的图腾符号,对联是罗马文字的,是一种很特殊的文化现象。一两百年前,一个少数民族村寨,建这样一个奇异的建筑,足以见证天柱人包容接纳一切的胸怀。天柱人的适应力强,勤劳、自强的性格也体现天柱文化接纳性和包容性。天柱的教育环境和基础很好,学生学成在外都能很好地生存和发展,适应外面的生活环境,并很快立足和创业。是这片土地的人,才有这样的特征,这与天柱的文化有很大的关系。表面上,外界认识到天柱教育还不错,大家没有想教育如此植入百姓的心中,他们大力办教育、支持教育的热情也可以说是天柱的文化现象,其中动力的源泉还是文化。主持人:为什么天柱民间有巨大的动力?悠长的历史文化深深植根百姓,让我们找到天柱文化繁荣的线索。要知道,兴教办学不是几个干部就能完成的事情,是植根于百姓心中强烈的自觉意识,这些都是深深植根天柱的历史文化母根?文松波:天柱人的人文自觉,体现为人文精神下主动寻找文化灵魂的东西,通过寻找与发现兴起全民的文化自觉,形成保护、传承和利用意识,而不是发展过程中的文化遗失。主持人:有了全民的文化自觉,大家就对发掘和发现天柱历史文化有了信心,有了积极性。有了文化精神的张扬,大家做起事情来就大气。但是仅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这其中更关键或者说更重要的是政府怎么做,也就是政府如何调动各种资源,推动民间文化自觉,形成巨大的合力。文松波:我们想做更多有益的文化活动,让全民都来关心自己脚下的土地,发现、挖掘天柱的历史文化,做对当今社会是有价值的事。奇石文化节对天柱文化自觉的建立具有推动作用,当然党委政府长期做的工作也有推动作用,重要的还是靠民间的自觉。要保护老百姓的积极性,不要让大家丢失对政府的信心。值得欣慰的是,干部群众越来越对发现和发掘天柱历史文化形成共识。大家都认为值得花钱做文化的事情,虽然短期没有看到效益,没有赚钱。但是,从长远来看,投入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值得的。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群众很难在短期形成文化自觉,在没有得到任何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他们也这么热情地参与到政府的各项文化活动中来,难能可贵。主持人:天柱文化的寻找之旅增强了民众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激活了民间文化的自觉和认同。第四章文化崛起文化永续利用助推县域经济提速主持人:大家热爱天柱文化,寻找天柱的文化地标,并开始以文化活动和文化推广来实现天柱文化的传播、传扬。打造天柱文化的落脚点是什么?文松波:以务实的发展角度来看,我们必须思考如何让天柱的发展更有品位。在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础上,探寻合理利用文化遗产的方式,寻找天柱的文化坐标,凸显天柱文化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文化遗产资源,需要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在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中找到文化效应拉动几个优势产业的发展,体现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软实力作用。我们正在做以下几件事:第一,兴建占地108亩的三星岩文化苑,将之作为天柱文化传承和弘扬的载体。文化苑内用传统建筑来体现天柱强烈的文化印象,让来者直观地感受到天柱历史、人文和发展的活力,让对天柱文化陌生的人对天柱有直观的认识;同时,这里也是一个教育基地,让市民群众通过增强文化自信,凝聚大家的力量,调动大家积极性参与天柱的建设和发展。第二,在县里面成立了北侗文化暨清水江文化研究中心,以之为桥梁,对内整合县内各种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对外寻求外援。目前已和贵州大学、贵州民院等高校签有文化研究和开发的合作协议,整理、研究清水江文书,并规划每年举办一两次研讨会,把学者和专家邀请到天柱来扩大和提高天柱的知名度,抢占文化的研究节点和制高点。第三,大力支持建立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基地。在文化调查基础上,在全县范围内,由县委、政府确定一些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基地,县财政每年拿出一些钱来,专门用于这些基地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的开展,让群众的文化自觉意识,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意识得到增强和呵护,避免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文化丢失的现象。主持人:如何让天柱县清水江独特的文化线路上的历史、民族民间文化点线,通过文化推广在旅游发展中整体、系统推介也非常重要。现代旅游业倾向于走高端路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