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10短新闻两篇问题导学1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有什么独特之处?如何理解其含义?2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那么为什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但这位记者还要去报道?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里有很多否定句,应该怎么理解?4作为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录,这两篇报道笔法灵活,感情深沉,语言精当,内涵丰富。赏析下列句子,体会这一特点。别了,“不列颠尼亚”(1)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2)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3)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4)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自主探究1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新闻与我们常见的新闻不同,作者巧妙地使用了文学手法,这样好吗?请谈谈你的看法。思维激活:新闻报道除了要真实、准确,具有时效性外,还必须具有强烈的可读性。学会用“眼睛采访”,多写实录性新闻,就是增强新闻可读性的有效途径之一。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沉重”的新闻。奥斯维辛是德国法西斯屠杀犹太人和其他平民的集中营,动用了毒气、细菌、焚尸炉等惨绝人寰的杀人方式,共有400万人死在那个人间地狱。现在我们重读这篇新闻,应该从中读出些什么?文法导析1别了,“不列颠尼亚”(1)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的有机结合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并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2)语言准确到位而又耐人寻味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的报道难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这则消息语言庄重,在含蓄中包含了很多言外之意,非常耐人寻味。平实的语言,鲜明的对比,饱含了对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的欣喜之情。 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1)双线展开,情、景、事融为一体一方面写奥斯维辛集中营,一方面写参观者的见闻感受和心情。如报道的第四、五段直接写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集中营罪恶的历史记录,紧接着后面的内容是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突出参观者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感受:气氛恐怖、沉重、压抑。在此两条线索紧密交织在一起,情景交融。作者匠心独运、巧妙安排,更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主题。(2)纯客观的笔触写自己主观的感受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完全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在文章中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本文把作者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来写,表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和纳粹的残暴。这样,作者虽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地表达出自己的愤懑,达到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灵的效果。技法导练导练目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文开头一段说:“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结尾也是这样写的,文章首尾照应,同主体部分记叙的集中营里的恐怖形成鲜明的对比。请你运用首尾呼应的写法,写出一篇作文的开头与结尾。素材积淀话题集锦(1)1997年7月1日凌晨,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我们看到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屈辱终被洗雪。这则素材可应用于_等话题中。(2)在奥斯维辛这样的地方,应该让黑暗、死亡、阴冷永远安静地矗立在那里,就像罗森塔尔所写的那样,让人一看就浑身发抖,这也是对死者的最好的纪念,也是对生者最好的警告。纳粹建造奥斯维辛等集中营实施的暴行,无论是规模、根源还是造成的伤害,都是空前的。但其中的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这则素材可应用于_等话题中。佳作片段130万犹太人曾经被关押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110万人死在这里,苏联红军为了解放奥斯维辛集中营,60万人死在这里。是应该这样脱帽站立在这里,让纷飞的雪花洒满习惯了荣誉权势与金钱冠盖的那些骄矜不可一世的头顶,让冰冷的雪花浇湿并激活业已麻木了并被今天那威胁着人类和平的战火所膨胀所炙烤的心灵。让我们的头和我们的心一起为在战争中无辜死去的亡灵垂下来。无论是致以哀思、幽思,还是反思;是报以忏悔、遗恨,还是缅怀;是出于悲伤、愤怒,还是激动,所有的人们都应该为人类自身曾经犯下的惨无人道、灭绝人性的罪行,垂下头来。所有出席纪念活动的各国领导人,都无一例外地置身在纷飞的大雪之中,所有发言者都脱帽垂下头来,看来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却将形式变成了内容的一部分,而且是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不是将纪念活动移花接木变成了一种显示自己或展示自己的盛大party。(节选自肖复兴的奥斯维辛的雪)答案:问题导学1提示:从修辞看,题目运用了拟人修辞,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对恢复行使香港主权的自豪感;从句式上看,运用倒装句式,强调“别了”,宣告了英国对香港长达150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也暗含了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英国人不得不离开的无奈。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已经永远地成为过去,传递出中华民族在特定历史时刻的自豪感。实境是永别,虚境是回归和雪耻。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不留痕迹。2提示:“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早就因它的那段沉重、血腥的历史而出名。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确是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供报道了。为什么又要写但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此时已经不只是一个记者,更是一个被深深震撼的参观者,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感情驱使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3提示:本文用了一连串的否定句,像一条线串起了全篇文章,使文章具有统一的风格,同时把奥斯维辛这个被纳粹颠倒了的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且每个句子都具有深刻的内涵,值得细细体会。比如标题就是一个典型的否定句,类似的句子在文章中又出现了两次。一次是介绍完背景材料之后,作者说“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这句话承上启下,一方面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没有什么新闻可以报道了;另一方面,即使没有新闻,作者还是要写一写,因为他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第二次是结尾“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除了呼应前文之外,还突出了文章主题。意思是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每一个参观者都看到同样的东西,也都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震惊,甚至窒息。看到这些遗留的东西,就有这样的感觉,如果看到那些真实的场景,又会有怎样的感觉呢?这样,虽然话语貌似平静,却表现出对纳粹罪恶的深刻揭露。4(1)提示:“不列颠尼亚”号是英国的象征,而巨幅紫荆花是香港的象征。两者对比,说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即将结束,而作为特别行政区象征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飘扬。自称“日不落帝国”的大英帝国的统治就像那西方天空的太阳,马上就要落山,而美丽的香港将要回归祖国的怀抱。含蓄地表达了对祖国恢复行使香港主权的喜悦心情。(2)提示:课文最后一段,没有任何修饰性的语言,只有一连串准确、具体的数字和最后一句两个司空见惯的动词“来”“去”。作者通过精确记录英国统治香港的时间来表现心中丰富的情感,既有对耻辱历史的铭记,也有对殖民统治结束后的欣喜之情。语言非常含蓄,很有分寸感。语言平实,但对比鲜明。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结尾,说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彻底结束,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大英帝国从海上乘船耀武扬威地登陆香港,参加香港回归祖国仪式的英国官员乘坐“不列颠尼亚”号黯然地离开了香港。这是现实的场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强的话,把香港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凝聚其中,暗含着历史和现实的对比。(3)提示:这一句议论有震撼人心的效果。一幅美好的和平景象,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作者使用反语,意在说明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布热金卡“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然而一踏进这里,作者却吃惊地看到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感到“可怕”。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4)提示: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这样的景象的确让人难忘。也许是讽刺,任纳粹刑罚多么残暴,也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也许是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自主探究1提示:(1)作者用简洁的笔法,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幅画面,精彩的镜头、典型的场面,有着色彩浓烈的油画效果,让读者读后如身临其境,现场感很强。(2)作者运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形象感强的环境描写,再现特定的场景,特定的形象,使读者好像亲临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听到降旗声、下雨声、讲话声和升旗的乐曲声从而受到强烈的感染。(3)作者运用捕捉到的镜头,通过具体的人和事来表达香港回归的划时代意义,巧妙地在文中穿插新闻背景材料,并运用对比手法,在看似静态的叙述中注入动态的信息,读后给人以强烈的沧桑巨变的自豪感,十分耐人寻味。2提示:观点一:人要学会在良心的拷问下生活,在忏悔中走向完美。一个没有良心约束的民族是疯狂的,一个没有良心的人是可耻的。罪恶,就发生在人彻底疯狂以后,没有人类的良知,那么,杀戮也是理直气壮的了。人类只有时刻拷问自己的良心,才能避免更多灾难。观点二:在苦难和死亡面前能感受到同样的痛苦的人才是一个健全的人。你看,在新闻中,参观者都那样沉重压抑,“默默地迈着步子”,“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想叫,但是叫不出来”。他们的行为是那样真实,为什么他们会这样?不仅是害怕,还因为遭受苦难的和施加苦难的都是和他们一样的人!观点三:不管苦难如何可怕、漫长,希望和正义永远存在。新闻中出现了两处细节“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死亡的阴影无法毁灭生活的希望,真与善在暴力面前是微小的,却是永恒的,它们才是生活的希望。技法导练创意激活首尾呼应是文章照应方法的一种,又叫首尾照应。所谓照应,则是指对伏笔以及文章前边的内容以至标题作必要的回应,是对同一情况作出解释、说明、交代的。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可以使内容更为完整,结构更为紧密。利用首尾呼应法行文应注意内容要协调一致。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两个句子的内容要有内在的联系,要能够互相搭配,互相衔接;二是两个句子的内容和精神实质要一致。譬如,如果前面的句子是歌颂赞扬性的,那么,呼应的句子也必须是歌颂赞扬性的。首尾呼应的作用: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可以使内容更为完整,结构更为紧密,引起共鸣。范例展示例一(首)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时时处处留着我的足迹,里面有幸福的回忆、美好的向往、成功的喜悦、失败的烦恼,其中充满着快乐、感慨、怨恨和愤怒,然而最不能使我忘记的是那一个尴尬的早晨。(尾)我应该感谢那个尴尬的早晨,是它让我不再毛手毛脚,但是我也应该和那个尴尬的早晨说“再见”,因为尴尬的滋味实在不好受。(尴尬的滋味)例二(首)“这次月考排在第一名的同学是”班主任在讲台上大声宣读着名单。当女孩听到自己的名字时,不觉眼中的泪悄然滑下,顺着面颊缓缓流进嘴里。“哦,这次是甜的”,女孩默默地对自己说。(女孩暗暗地下了决心:一定考入前四名,一定要捡回自己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指纹识别技术在移动支付领域的应用分析报告(2025年)
- 注塑主管目标责任协议书
- 银行促销活动协议书模板
- 自建房私下协议买卖合同
- 注册一家新公司合同范本
- 电信放弃安装协议书范本
- 瑜伽馆员工离职合同范本
- 水管道安装维修合同范本
- 防疫合同协议书模板模板
- 码头合作转让协议书模板
- 2025江西德安万年青环保有限公司市场部区域经理招聘4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读书分享
- 2025年校长职级考试题及答案
- 统借统还资金管理办法
- 2024年广州市南沙区社区专职招聘考试真题
- 山东医药技师学院招聘笔试真题2024
- 仓库超期物料管理制度
- DZ∕T 0289-2015 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规范(正式版)
-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
- 2022年养殖场动物疫情报告制度
- 贵港市国有建设用地改变土地使用条件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