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实验复习(七)单摆和油膜.doc_第1页
高三物理实验复习(七)单摆和油膜.doc_第2页
高三物理实验复习(七)单摆和油膜.doc_第3页
高三物理实验复习(七)单摆和油膜.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物理实验复习(五)1、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实验目的 利用单摆测定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实验原理 单摆在摆角小于5时的振动是简谐运动,其固有周期为T=2L/g,由此可得g=42L/T2。据此,只要测出摆长l和周期T,即可计算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值。实验器材 铁架台(带铁夹),中心有孔的金属小球,约1m长的细线,米尺,游标卡尺(选用),秒表等。实验步骤1在细线的一端打一个比小球上的孔径稍大些的结,将细线穿过球上的小孔,制成一个单摆。2将铁夹固定在铁架台的上端,铁架台放在实验桌边,使铁夹伸到桌面以外,把做好的单摆固定在铁夹上,使摆球自由下垂。3测量单摆的摆长l:用游标卡尺测出摆球直径2r,再用米尺测出从悬点至小球上端的悬线长l,则摆长l=l+r。4把单摆从平衡位置拉开一个小角度(不大于5),使单摆在竖直平面内摆动,用秒表测量单摆完成全振动30至50次所用的时间,求出完成一次全振动所用的平均时间,这就是单摆的周期T。5将测出的摆长l和周期T代入公式g=42L/T2求出重力加速度g的值。6变更摆长重做两次,并求出三次所得的g的平均值。注意事项1选择细绳时应选择细、轻又不易伸长的线,长度一般在1m左右,小球应选用密度较大的金属球,直径应较小,最好不超过2cm。2单摆悬线的上端不可随意卷在铁夹的杆上,应夹紧在铁夹中,以免摆动时发生摆长改变、摆线下滑的现象。3注意摆动时控制摆线偏离竖直方向不超过5,可通过估算振幅的办法掌握。4摆球摆动时,要使之保持在同一个竖直平面内,不要形成圆锥摆。5计算单摆的振动次数时,应以摆球通过最低位置时开始计时,以后摆球从同一方向通过最低位置时,进行计数,且在数“零”的同时按下秒表,开始计时计数。目标检测:1某同学在做“利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实验中,先测得摆线长为101.00cm,摆球直径为2.00cm,然后用秒表记录了单摆振动50次所用的时间为101.5s。则(1)他测得的重力加速度g=_m/s2。(2)他测得的g值偏小,可能的原因是A测摆线长时摆线拉得过紧B摆线上端未牢固地系于悬点,振动中出现松动,使摆线长度增加了C开始计时时,秒表过迟按下D实验中误将49次全振动数为50次(3)为了提高实验精度,在实验中可改变几次摆长l并测出相应的周期T,从而得出一组对应的l与T的数据,再以l为横坐标、T2为纵坐标将所得数据连成直线,并求得该直线的斜率K。则重力加速度g=_。(用K表示)2。学过单摆的周期公式以后,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钟摆产生了兴趣,老师建议他们先研究用厚度和质量分布均匀的方木块(如一把米尺)做成的摆(这种摆被称为复摆),如图所示。让其在竖直平面内做小角度摆动,C点为重心,板长为L,周期用T表示。甲同学猜想:复摆的周期应该与板的质量有关。乙同学猜想:复摆的摆长应该是悬点到重心的距离L/2。丙同学猜想:复摆的摆长应该大于L/2。理由是:若OC段看成细线,线栓在C处,C点以下部分的重心离O点的距离显然大于L/2。为了研究以上猜想是否正确,同学们进行了下面的实验探索:(1)把两个相同的木板完全重叠在一起,用透明胶(质量不计)粘好,测量其摆动周期,发现与单个木板摆动时的周期相同,重做多次仍有这样的特点。则证明了甲同学的猜想是_ 的(选填“正确”或“错误”)。(2)用T0表示板长为L的复摆看成摆长为L/2单摆的周期计算值(T0=2),用T表示板长为L复摆的实际周期测量值。计算与测量的数据如下表:板长L/cm255080100120150周期计算值T0/s0.701.001.271.411.551.73周期测量值T/s0.811.161.471.641.802.01由上表可知,复摆的等效摆长 L/2(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3)为了进一步定量研究,同学们用描点作图法对数据进行处理,所选坐标如图。请在坐标纸上作出T-T0图,并根据图象中反映出的规律求出=_(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其中L等是板长为L时的等效摆长T=2)。3一位同学用单摆做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他将摆挂起后,进行了如下步骤:A.测摆长l:用米尺量出摆线的长度。B.测周期T:将摆球拉起,然后放开在摆球某次通过最低点时,按下秒表开始计时,同时将此次通过最低点作为第一次,接着一直数到摆球第60次通过最低点时,按秒表停止计时读出这段时间,计算出单摆的周期 C.将所测得的L和T代入单摆的周期公式,算出g,将它作为实验的最后结果写入报告中去 指出上面步骤中遗漏或错误的地方,写出该步骤的字母,并加以改正 (不要求进行误差计算)2、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实验目的 掌握用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的方法实验器材 油酸酒精溶液、量筒、浅盘(内有水)、痱子粉、玻璃板、彩笔、坐标纸实验原理 实验前应预先计算出每滴油酸溶液中纯油酸的实际体积:先了解配好的油酸溶液的浓度,再用量筒和滴管测出每滴溶液的体积,由此算出每滴溶液中纯油酸的体积V。油膜面积的测量:油膜形状稳定后,将玻璃板放在浅盘上,将油膜的形状用彩笔画在玻璃板上;将玻璃板放在坐标纸上,以1cm边长的正方形为单位,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数出油膜面积的数值S(以cm2为单位)。由d=V/S算出油膜的厚度,即分子直径的大小。注意事项:1、油酸酒精溶液的浓度以小于1/1000为宜 2、油酸酒精溶液的液滴要适当多一些 3、每次实验时要让浅盘的水稳定后再做4、痱子粉不宜撒的过厚,器具用后要清洗好目标检测:1.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的实验基础是 A 把油酸分子视为球形,其直径即为油膜的厚度B 让油酸在水面上充分散开,形成单分子油膜C 油酸分子的直径等于体积除以体积D 油酸分子直径的数量级是10-15m2用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的科学依据是 A将油膜看成单分子油膜 B。不考虑各分子间的间隙C考虑了分子间的间隙 D。将油膜分子看成球形3在做“用油膜法测分子的大小”的实验中,步骤如下:A 将画有油膜轮廓的玻璃板放在坐标纸上,数出轮廓内的方格数(不足半个的舍去,多于半个的算一个)再根据方格的边长求出油膜的面积SB 将一滴油酸酒精溶液滴在水面上,待油酸薄膜的形状稳定后,将玻璃板放在浅盘上,用彩笔将薄膜的形状描画在玻璃板上C 用浅盘装入约2cm深的水,然后用痱子粉或石膏粉均匀地撒在水面D 用公式L=V/S求出薄膜厚度,即油酸分子的大小E 根据油酸酒精溶液的浓度,算出一滴溶液中纯油酸的体积VF 用注射器或滴管将事先配制好的油酸酒精溶液一滴一滴地滴入量筒,记下量筒内增加一定体积时的滴数以上实验步骤合理的顺序是 。4、某同学采用了“油膜法”来精略测定分子的大小:将1cm3的油酸溶于酒精,制成200cm3的溶液,已知1cm3油酸酒精溶液有50滴;在一塑料盘内盛水,使盘内水深约为1cm,将一滴溶液滴在水面上,由于酒精溶于水,油酸在水面上形成一层单分子油膜;待油膜层不再扩散时,将玻璃片盖在塑料盘上,用钢笔在玻璃片上描绘出油膜层的边线;再将描有油膜层边线玻璃片平放在坐标方格纸上(如图18)。已知方格纸每小格的边长为1cm,则油膜的面积为 m2,他依此算出油酸分子的直径为 m(均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5、在做用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的实验中,已知实验室中使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