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docx_第1页
《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docx_第2页
《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2、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3、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教学重点: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教学难点: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鱼我所欲也文章大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色。2、知名主持人倪萍说,她喜欢选择,也害怕选择,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你必须付出的,你想得到东的时候可能西就随着失去,东西都拥有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就得想好了要放弃,而放弃又是痛苦的。是啊,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我们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3、 我们来看看孟子的选择和主张。2、 研读文本1、 开篇让我们看到了摆在孟子面前有一个选择,鱼和熊掌只能任选其一,这让他为难了吗?(没有,他毅然舍弃了鱼,选择了熊掌。为什么?因为熊掌可是宫廷流传已久的珍品佳肴,比鱼价值高,更显珍贵)(可能有的同学疑惑了,这个选择题太简单了,鱼在今天,特别是南方人看来,是极平常的菜肴。怎么能跟熊掌相提并论呢?但是在古代,尤其是对古代的北方人,鱼是上等佳肴,北方少河流,鱼也就不多,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食鱼是富贵人家的生活,所以孟子把“鱼”和熊掌相提并论。2、 难道孟子这是要和我们谈一档美食节目吗?那,为什么要写鱼和熊掌的选择呢?(以鱼和熊掌设喻类比,自然引出生和义的选择)3、 所以,在生与义之间,孟子做出了什么选择?(舍生取义,看来,孟子认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这就孟子的价值观,义重于生。)4、 设疑:孟子如此毫不犹豫地舍弃生命,难道生无可恋,急于赴死?(非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义”(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事:保家卫国、克尽职守、廉洁奉公);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不义”(对国家、对人民有害的事:卖国求荣、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小结:孟子把“义”的价值看得高于生命,所以不能苟且偷生,宁愿赴死也不愿行不义。5、 那有人就要提出质疑了,孟夫子你品行高尚,你能做到舍生取义,难道所有人都像你一样把“义”的价值看得高于生命吗?孟子用假设来反问:如果所欲莫甚于生;所恶莫甚于死,人人都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情做不出来呢?为了生存,简直可以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了呀!然后马上述说事实,引人深思:事实上,有人能不贪生,不避患。虽然这里孟子没有列举具体的事例,但我们放眼古今,这种人不仅有,而且不在少数。(文天祥、朱自清、叶欣)6、 所以,孟子先从反面假设,再用事实从正面论述,鲜明的对比,为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结论?所欲有胜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义确实存在,义确实重于生。7、 但为什么我们身边很多人没有这种“义”举呢?很多人被物欲所迷失,逐渐丧失掉了本心。而贤人能够操守这种品德使它不丧失。补充:这是孟子“性善论”的体现,他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辞让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这句话告诉我们,“仁义礼智”这种品德是天生的,是人人皆有的。8、 注意:孟子对“义”的阐释羞恶之心:对自己或别人的坏处感觉羞耻和厌恶。也就是说,对行不义之事有羞耻心,有厌恶感,那你就仍然保有本心。9、 为了进一步论述,孟子又列举了一个事例。同学们能用简单的语言来概括这个故事吗?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此时的境地,一碗饭,一碗汤,攸关路人、乞人的生死,可是,他们为了“义”竟然宁可饿死也不愿受这羞辱,这个例子有力地证明了义重于生。10、 所以,孟子渴望人人都能坚守这颗本心,但是,还是有些人在做一些令人不齿的事。孟子试图从哪个角度来进一步强调他的道德主张?反面。他举了一个反例,与前者对比,指出一些显贵的人“不辨礼义”就接受优厚俸禄。说明他们接受的原因是利欲熏心,见利忘义,然后用三个排比今昔对比,批判他们重利轻义、见利忘义,更增加了批判的力量。最后以一个反问句“是亦不可以已乎”来劝勉世人不要失去本心。11、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掉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词拒绝。可见,孟子在本篇中所说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有所为而发的,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12、总结: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胸襟和气魄;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感受先贤的光辉思想。3、 鉴赏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提问: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明确:论点是:舍生取义。 是用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用鱼与熊掌的选择设喻类比生和义的选择,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自然明晓。提问: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学生讨论:明确:首先分析论证义的存在。这个部分分三步展开,先从正面论述义的存在,义重于生;然后从反面假设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不择手段;接着用事实证明有人能不苟且不避患;这样,一反一正对比推理得出结论,义确实存在,有人确实把义看的比生命还重要。然后指出这种本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逻辑推理严密,具有说服力。接着举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事例,并正反对比,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道德主张:人不能失去本心,做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事;要保有本心,关键时刻做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2、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文中的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说理的逻辑性。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对比。A: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B: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C: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举一反三:我们学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发现孟子喜欢用排比的修辞,使得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4、 总结全文:孟子在文中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对比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