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doc_第1页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doc_第2页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doc_第3页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doc_第4页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2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武汉市东西湖实验小学 张幕轩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2.有感情朗读课文。3.诵读诗文,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教学重难点:感受红军的精神和气概,并且通过朗读展现红军的英勇和无畏。 一、谈话,介绍长征 1.谈话,介绍长征。同学们,80年前,在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一件举世闻名,气吞山河的事件。这就是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长征。(课件出示长征线路示意图)1934年10月,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历经11个省,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最后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1935年9月,毛主席写下了这首诗七律长征。 2.初步了解“七律诗”特点。(板书:七律长征)注意这中间的点是间隔号,前面是文章体裁,后边是文章要写的内容,读的时候,适当停顿一下。生齐读课题。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所以题目中有“七律”二字。二、 初读,整体把握 ,走进长征 1.初读整首诗,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师: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读准、读通了吗?再练一练,自由读一读。学生自由读诗。2.指名读诗,教师检查学生读书情况。师:现在,老师很想欣赏你们的朗读,谁来?生读;师评价(教师从生字词读音、语调、节奏等方面去评价学生的朗读)。3.教师配乐范读全诗。4引导学生发现诗的韵律。师:我们为什么读得朗朗上口,你们注意到最后一个字的发音了吗?学生交流发现,教师提炼总结。生:这首诗每行的末尾中有许多字是第二声。师:对,律诗讲究平仄,第二声是平声。生:这首诗中“难”、“闲”、“丸”、“暖”、“寒”、“颜“等字都有相同的韵母“an”。师:这就是押韵,都押在“an”韵上,所以我们读得朗朗上口,读得别有韵味。3、 再读,走入长征,感悟长征精神(1) 抓中心句,初步理解“难”、“不怕”、“只等闲”1.感知这首诗的内容,找全诗的中心句。师:读着读着,知道这首诗大概写了什么呢?自由地说说。生交流。2.找全诗的中心句。师:诗中有一句话正好概括了你说到的这个意思。大家浏览一下,划出来。生浏览课文,勾画句子。师:谁来读给我们听听。生交流自己勾画的句子;课件出示: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3.学生读中心句,抓“只等闲”等关键词语进一步理解中心句。预设:师:我看到了很多人划了这一句,大家再自由读一读,看看你能抓住哪些关键字眼读出你的体会。生:我从“万水千山”这个词语体会到红军远征非常难。生:我从“不怕”、“等闲”读出来面对困难,红军不怕难。师:“等闲”在词典里面有三种解释。(课件相机出示“等闲”的三个义项: 平常; 随随便便; 无端)在这个句子里面“等闲”应该选择第几项?生:第一项,平常。师:那“只等闲”是什么意思呢?生:只是平平常常。师:红军把什么只当做平平常常的事情。生:红军把经历万水千山当作只是平平常常的事情。(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提炼“难”、“不怕”、“只等闲”等关键词语,课件点红这些词语,相机板书这些词语。)4.指导朗读。5.教师小结:这一句是全诗的中心句,统领着全诗。(二)体会“远征难”,感悟红军的英勇、豪迈1.思考:“红军不怕远征难”,从哪些地方能读出红军远征的“难”呢?默读全诗,用横线画出关键地方。2.学生在诗句中找“难”。(生读诗,圈划关键词句)3.师生互动,生交流诗句中感受到的远征的“难”,教师引导学生说清楚从哪些词怎么读出来的,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提炼、小结。预设:(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学生交流,通过“逶迤”感受五岭的绵长,红军行军的难。师补充资料:(课件呈现五岭的图片)这五岭,横跨四省,连绵不绝,红军翻越一座又一座山,走也走不到头,真是难!学生根据“磅礴”体会乌蒙的雄伟,红军翻越乌蒙山的难。教师补充资料:(课件呈现乌蒙的图片)乌蒙山高大,海拔近3000米。这是多高呢?想象一下。它是咱们武汉龟山的30倍,是五岳之首泰山的2倍。红军要翻越这样的大山,难!教师小结:这五岭、乌蒙远远望去,蜿蜒、连绵,高大、峻峭,很好看,很壮观,可红军不是欣赏风景,是要翻越这样的山,难不难? (2)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生通过“水拍云崖”来感受金金沙江水面风高浪急。 师描述:金沙江江面,惊涛澎湃,凶险万分。 学生联系词语“铁索”感受过桥的难。 师描述:大渡桥由13根铁链组成,现在敌人把铁链上的木板也抽走了,只剩下13根晃悠悠的铁链。这比走钢丝还要难啊! (3)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生通过“千里雪”感受红军翻越岷山的难。师补充资料:岷山海拔 4000 多米,终年积雪,当地人称飞鸟也难越过,此时红军体力早已到达极限。翻越这岷山真难!4.教师小结:红军要翻越这样的大山,渡过这样的江河,真是难啊!难于上青天呀!5. 学生在课后资料袋里找“难”,交流。师:刚才,我们找到的只是课文中五处山水,诗句里说的可是“万水千山”啊,你能从课后“资料袋”里读出远征的难吗?学生交流;学生从路途遥远、历时一年等方面来感受长征的艰难。教师小结:红军长征途中,路途遥远、坎坷,难!历时一年,跨时长,难!6. 学生在课外生活中找“难”,交流自己读到的体现远征难的长征故事。师:课外同学们读过许多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能从故事中感受到红军的难吗?谁来交流一下你读到的故事?学生交流(如故事倔强的小红军、丰碑、金色的鱼钩等)。7.教师小结:(课件播放红军长征画面)恶劣的自然环境、粮食供给的短缺、敌人的围追堵截二万五千里的漫漫征途中充满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苦和困难。而这些,对红军来说,都只不过是等闲小事。这是何等英勇、何等豪迈!(课件出示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学生入情朗读)8教师总结学法:刚才我们通过抓关键词语,借助工具书,补充资料,想象画面的方法把这简洁的诗句读得丰厚起来,真真切切感受到红军远征的难! (三)感知“不怕难”、“只等闲” 师过渡提问:那从哪些地方可以读出我们红军“不怕”难、把困难当做等闲小事呢?请大家默读全诗,进行圈点勾画,做上批注,写下感受。1、生默读,勾画。2、生交流预设:(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生交流,学生联系词语“腾细浪”、“走泥丸”来感受红军的“不怕难”、“只等闲”。教师进一步引导:你们见过翻腾的细浪,滚动的泥丸吗?谁来画一画?生画。(学生用笔在诗句旁画“腾细浪”、“滚泥丸”,请画得好的学生上台展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在对比中感受红军的英勇、无畏、乐观。师:请大家看这句诗和黑板上的简笔画,对比一下,自由读一读,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交流自己的感受:红军不把困难放在眼里。把经历这样的山只当做平平常常的事。师小结:再大的困难在红军眼里都是那样渺小和微不足道。多么英勇和无畏!师指导朗读。学生个人读、男女生赛读、全班齐读这句诗,读的过程中教师进行评价,指导学生读出红军的英勇、无畏和乐观。写法揣摩。师:读了这么多遍,看出来作者是怎样写出红军这种“不怕难”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的?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句话运用的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以及对比的表现手法。(了解“对偶”这一修辞手法是难点)预设:师:请女生读第一行,男生读第二行。发现了什么吗?课件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生交流。师:在这个句子中,上下两行,字数相等,相对部分词性相同,这就是对偶句。七言律诗的第二和第三句必须是对偶句。生再次读诗句。教师小结:这一句诗作者综合运用了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还有对比的表现手法,写出了红军的不怕难、只等闲。回扣中心句。师:远征难呀!可在红军眼里,这又算得了什么?这就是(生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师:面对金沙江、大渡桥,红军又是怎样不怕难,只等闲的呢?这儿有一段故事和一场激烈的战斗。想听一听,看一看吗?讲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做红军巧渡金沙江;一天, 红军来到金沙江后,幸运地找到了一条敌军的侦察船。于是他们穿上敌军的衣服,坐着这船悄悄地到达对岸,并一举消灭了对岸敌兵,红军主力就顺顺利利、从从容容地过了江。看影片:飞夺泸定桥片段。生谈感受。指导朗读。师:这是两场不同的战斗,一仗,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就轻松过江,一仗,硬拼,艰难无比,惊心动魄。这真是一暖一寒啊!谁来读一读 ?生读。师:遇到困难,红军与敌人斗智斗勇,克敌制胜、勇往直前,不怕难!全班学生生一起读。教师小结,回扣中心句:这滚滚的金沙江,滔滔的大渡河算得了什么?即使面临的是枪林弹雨,即使奉献的是自己的生命,在红军战士眼里,这又算得了什么?这就是(生读)不怕难;这就是(生读)只等闲。这就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师: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课件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谁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3)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把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踩在脚下,甩在背后,可喜;巧过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可喜。更喜的是什么?谁来接着读一读?课件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以评促读,以读代讲 。师:这千里积雪,万丈高寒的岷山,懦者见了胆战心惊,丧魂失魄,可在红军眼里却如此轻松,多么豪迈!生读。师:过了岷山,三军会合了,多么开心啊!生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