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 (2).doc_第1页
《乡愁》 (2).doc_第2页
《乡愁》 (2).doc_第3页
《乡愁》 (2).doc_第4页
《乡愁》 (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乡愁教学设计【课标分析】语文课程标准九年级的阅读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课程标准对九年级写作的实施建议是“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这节课引领学生,通过反复推敲、涵咏、咀嚼,品味文字的精妙之处,学会通过具体的意象使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生动的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总的目标与内容第一条“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且中小学语文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将乡愁的德育范畴定为“家国情怀”,对这一类的活动建议是“这类课文抒发了中华儿女不忘故土、思念家乡的赤子之情。教学中,可以通过有感情地诵读,分析形象、体会意境,激发学生热爱故乡的情怀”。针对这一实施建议,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感受作者乡愁,激发爱家乡、爱祖国之情。【教材分析】1.本课在教材中的位置乡愁出自鲁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这个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思乡”,单元目标是关注诗中饱含诗人思想情感的具体形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这一单元是以爱国与思乡为主题的诗歌,蕴涵着诗人深沉而炽烈的情感,吟诵并欣赏这些诗歌,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语文的本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本单元的目标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本质特点。2.本课的具体内容乡愁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这首诗文字浅显但内涵丰富外延宽广,融抽象乡愁于具体意象,意象简单却自有摇曳的韵致,语言凝练有韵律美,蕴含着荡气回肠的爱国情怀,所以确立的学习目标就是1. 概括诗中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品味凝练语言,能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抽象的情感。【学情分析】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感,并且余光中的乡愁是有一定时代背景的,有着厚重的历史感和民族感。余光中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从人生阅历来看,我们的学生才十几岁,对这些离愁别绪并没有一种痛入心肺的感受,学生们缺乏深厚的感情体验,不能完全理解诗歌中逐渐递升的情感,要真正理解这首诗,必须完成情感的迁移,把余光中的乡愁变成自己的乡愁。这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了。我的设计理念是浅文深教,整体把握,重在品读感悟,将这首文质兼美的诗镌刻在学生心中。通过平时的作文批改,我发现不少学生在表现抽象情感时语言乏味,苍白无力,无法打动人,往往是三言两语骨瘦如柴,不够生动具体。这篇文章融抽象的乡愁于具体的意象中,是学生学习“托物寄情”写法的经典范文,本节课就从具体的方法入手,通过品析、比较、仿写,引领学生慢慢体会感悟通过具体意象表现抽象情感的方法。【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概括诗中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品味凝练语言,能用具体的事物表达抽象的情感。教学方法: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本课我主要采用“朗读-比较-品悟-总结-练习”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作者情感,比较中体会叠音词对表达作者情感的作用;在品悟中感受作者期盼海峡两岸统一的爱国情怀;在总结中归纳“托物寄情”对表现抽象情感的作用,在练习中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达到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20分钟与20年1.这首诗是余光中在1971年写的,当时他已经离开大陆整整二十年,余光中说,创作这首诗时我仅用了20分钟,而酝酿它却花了整整二十年,短短20分钟的创作,却凝聚了20年的牵挂与惦念,沉淀了20年的爱与愁。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乡愁,去感受诗人那浓浓的情思。1.学生通过导语感受作者的创作心路历程。语文教育家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象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教师深情导入,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诗歌营造的氛围中,为后面理解作者情感蓄势。有目标有方向出示目标:1.概括诗中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品味凝练语言,能用具体的事物表达抽象的情感。学生读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的,有目标有方向。初读感知1.首先请大家齐读课文。指导:这头、那头在口语中常读作zhei、nei,根据汉语拼音规则,啊字在句末作语气词时,如果前一音节末尾音素是i时,读作ya,第三节的第一句应读为后来呀。2.思考抒发余光中怎样的思想感情?那在朗读时应用怎样的语调和语速来读呢?3.播放录音,提醒学生听读时注意重音及停顿。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注意放慢语速,读出停顿。1.学生齐读课文2.学生思考交流。3.生听录音。4.生模仿录音自由朗读诗歌。通过朗读诗歌整体把握作者情感,引领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对文本有俯瞰式的把握。名家的范读,让学生初步了解了诗歌的停顿、语调,为后面的有感情朗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研读探究1. 乡愁本来是看不见摸不着、非常抽象的一种情感,但是诗人笔下的乡愁却具体可感,让我们触手可及,你能找出诗人是借助哪些具体事物表现乡愁?2.四个小节可以颠倒顺序吗?明确:1)借助时空的变化层层推进诗情2)由亲情爱情上升到爱国之情,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民族之愁,国家之愁。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浅入深。3.看似平常、单纯的事物,蕴涵着饱满的诗情。这就是诗人常用的技巧之一:托物寄情。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把抽象的感情表达的形象、具体。4.这种写法咱们以前学过的课文中也曾用过,你能想起来吗?1.生朗读文本,并画出表现乡愁的具体事物。2.生思考并交流四小节不能颠倒顺序的原因。3.生回忆并交流运用“托物寄情”写法的文章。学生作文中表现抽象情感时语言乏味苍白。不够生动具体。本诗融抽象的乡愁于具体的意象中,是学生学习“托物寄情”写法的经典范文,所以从具体的方法入手,通过品析、比较、仿写,引领学生慢慢体会感悟通过具体意象表现抽象情感的方法。品读感悟1.第三小节的结尾,和其他三节在用词上有一个变化,同学们发现了没有?2.这首诗中“头”字重复了很多次,那我们把全诗的“头”都换成“里”“边”行不行?说出你的理由。明确:“这头那头”给人的感觉是在两段距离的尽头,很遥远。“这边那边”“这里那里”似乎隔得很近,没有那么遥远。一字之差,意味却完全不同。3.那么是怎样的人生经历,让余光中对母亲怀着如此炽烈的深情呢?屏幕呈现:余光中的重大人生经历。1928年,10月21日生于南京。1937年,9岁,日寇的铁蹄践踏南京,他跟随母亲逃亡,辗转苏州、上海,经香港、越南、昆明到重庆。1947年,19岁,考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50年,22岁,离开大陆到台湾,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1958年,30岁,赴美国进修。这一年,他的母亲在台北去世。1971年,43岁,在台北写出乡愁。此时,他离开大陆20年,母亲去世13年。师总结:如今,孩子功成名就,想要报答,母亲却听不到儿子的呼唤了,子欲养而亲不待,余光中怎能不痛断肝肠?4.那你能把这种母子阴阳两隔的悲痛读出来吗?指导朗读,重读我、母亲、里头、外头。适当运用颤音,把里和外两字略拖长音来读,用颤音把心头的沉痛之感表达出来。可以一字一顿,大家试试。5.这一小节还要特别注意读出“啊”的味道,在朗读时,我们可以先吸一口气,再把它慢慢吐出来,把啊字拖长,读出那一声长长叹息中的无限酸楚。同学们试试。6.大家有没有发现船票等的修饰语有什么特点?把叠音词换成单音节词行不行?屏幕呈现两组句子进行对比。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乡愁是一枚小邮票乡愁是一张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坟墓乡愁是一湾浅海峡明确:1)一个字又叠了一个字,读起来声音自然要拖长,乡愁就随着声音的拖长而变得绵延、弥漫开来。2)一层叠一层,层层叠叠,程度就重了,乡愁自然就随着叠加变浓变重。3)叠音词都是三声,这样就给人感觉回环曲折、低回婉转,就把千回百转、挥之不去的乡愁给表达出来。4)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韵律美。1.生跳读文本、交流第三节用词上的变化。2.生谈理解、交流展示。3.生看屏幕,了解余光中的人生经历。4.生有感情朗读。5.生配乐有感情朗读。6.生对比、品析、思考,交流叠音词的作用。这一环节重在通过品读文字背后的意蕴,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再通过朗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为了更好的品析感悟“头”和“叠音词”的作用,主要通过“换词法”“删词法”进行对比阅读,在比较品悟中学生作者的情感有了更深的理解。余光中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所以适时链接到余光中的人生经历,也为下一节主题的升华做了铺垫。深读提升1.台湾海峡平均深度为70米,改为“乡愁是一湾深深的海峡”行不行?是不是更符合实际的地理环境?适时插入背景链接:1949年,随着蒋介石乘着专机逃往台湾,也把两百多万同胞卷到了台湾岛上。他们对大陆实行:禁止通信、禁止通商、禁止通航、禁止一切人员往来,台湾与大陆断绝了一切联系。很多家庭妻离子散、骨肉分离,亲人不能相见,在戒严整整38年里,两岸同胞只能隔着海峡互相眺望。余光中始终对海峡两岸的统一怀有热切的期盼,在2011年84岁高龄的余光中叙写了乡愁的第五小节,“未来啊,乡愁是一座长长的桥梁,我去那头,你来这头。”2.同学们,海峡两岸的国之乡愁,让我们再次深情的吟诵这首诗,共同企盼海峡两岸早日统一。1.生结合余光中人生经历和全诗表达的情感思考、交流。2.生有感情朗读。通过“换词法”引领学生理解诗人心中涌动的已经渗入血脉的爱国情怀。并适时多次引用余光中的诗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感受作者乡愁,激发爱家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