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教学设计.doc_第1页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教学设计.doc_第2页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教学设计.doc_第3页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教学设计.doc_第4页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教学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教学设计(安徽省肥西中学:张轩 仅供同行交流,转载或引用请联系本人并征得同意。QQ:570229613)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只有一节,主要是涉及荀子对天人关系的思考。荀子认为,天地四时对人世间的安定与混乱没有决定作用,星坠木鸣之类的天地之变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人祆,也就是由君上昏乱、政治险恶等人事导致的种种反常现象;他提出人最应该执著的东西是“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在天面前,应该“错天而思人”,也就是说不应该放弃自己应该付出的努力,而沉溺于对天的思慕当中。文章反复论证了人通过一定努力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这一观点,一味地迷信上天、屈从于命运,不如把它当成物来蓄养而控制它,顺应它而利用它。荀子认为,放弃了人的努力而去思慕天,就违背了万物的实情。出了思想内容的深刻性外,该篇文章在表达方式上的最大特点,是大量运用了排比,节奏鲜明,气势磅礴,说理缜密,富有感染力。这是本文在写作方面最突出的方面。学情分析1、高二学段的学生对古文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借助于课下注释可以基本理解本文的大体意思。但还需要继续在古文词汇和句式方面的学习和积累。2、在必修二模块,学生学习了劝学,对荀子和他的文章风格有所了解,学习本文应该有一定的亲切感。特别是对论说文的写法感兴趣,有学习的愿望。3、高二段的学生无论是在历史学科或是政治学科,对荀子的哲学观点是有所了解的,对于天与人的关系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教学目标一是向学生讲授选文,其间涉及词汇、写作以及思想内容等各个方面。二是帮助学生通过学习选文,体会荀子对天人关系的思考。三是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天论作为荀子思想的代表作之一,是一篇长文。在文章中,荀子提出了“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鲜明观点,大胆反对当时流行的迷信天命、拜倒在自然面前的看法。本文节选是属于文章的后半部,主要阐述“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充分体现他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二、作家作品1、乱世哲人荀子荀子(约前313-前230)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故又称荀卿,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先秦著名思想家。荀子早年游学于齐,因学问博大,“最为老师”,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约公元前264年,应秦昭王聘,西游入秦,称秦国“百姓朴”、“百吏肃然”而近“治之至也”。后曾返回赵国,与临武君义兵于赵孝成王前,以为“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荀子议兵)。后来荀子受楚春申君之用,为兰陵(今山东苍水县兰陵镇)令。晚年从事教学和著述。荀况,即荀子,号卿。约生于公元前313年,死于公元前238年。战国时赵国(在今安泽一带)人。他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象、教育家。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荀况一生到过很多地方。曾在齐国游学,在稷下(今山东临淄北)学宫同各个学派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并二次担任学宫祭酒(行礼时的首席)。后来又到过秦国、赵国。晚年在楚国任兰陵(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令,著书立说,直到逝世。荀况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的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在有名的劝学篇中,他集中论述了他关于学习的见解。中文强调学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博学才能“知助而无过”,同时指出学习必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态度应当精诚专一,坚持不懈。他非常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国家要兴旺,就必须看重教师,同时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认为教师如果不给学生做出榜样,学生是不能躬行实践的。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彩,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风格,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荀子中的五篇短赋,开创了以赋为名的文学体裁;他采用当时民歌形式写的成相篇,文字通俗易懂,运用说唱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学术思想,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苟况不愧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教育家。语文荀子是儒家八派中的一派的创始人,孙氏之儒指的就是旬子这一派。荀子博学深思,其思想学说以儒家为本,兼采道、法、名、墨诸家之长。他以孔子、仲弓的继承者自居,维护儒家的传统,痛斥子张氏、子夏氏、子游氏之儒为“贱儒”或“俗儒”,对以儒家正宗自居的子思、孟子一派批评甚烈。其对孔子思想有所损益,政治思想中突出强调了孔子的“礼学”,颇有向法家转变的趋势,后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李斯都出于荀子门下,并非完全偶然。荀子是一位以儒家学说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各家之长,自成体系的地主阶级思想家。由于荀子处在战国末期的时代,诸子各派的思想学说均已出现,这使得他不仅能采纳诸子思想,又可以进行批判和比较,所以荀子的思想非常丰富。可以说,宇宙论、人性论、道德观、知识论、教育观、文学、政治学、经济学、逻辑学等各个方面,荀子都有很大的建树。1、天道观:荀子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列星随旋,日月递,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是之谓天” (荀子天论)。自然界具有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性,“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荀子天论)。从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规律性出发,荀子提出了“天人相分”的观点,“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荀子天论)。在主张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荀子进一步提出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制天命而用之”的控制、发行、征服自然的思想,“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颁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荀子天论)。荀子的这一系列富于唯物论性质的思想,在先秦诸子关于天道观的争辩中,独树一帜,它高扬了理性的精神,因此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2、认识论:荀子指出:“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荀子解蔽),即认为世界是可知的,它通过人的形体机能而进行。认识的过程是通过“天官”(感官)接触外界事物,再由“天君”(思维器官)进行理性的加工(“征知”),即主客体相结合。“心”(思维)是认识的重要阶段,“也心,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荀子解蔽)。认为,认识的片面性和主观性是一大“蔽”,“蔽”的形式很多,有:“欲为蔽,恶为蔽,终为蔽,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蔽,古为蔽,今为蔽。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此心术之公患也。” (荀子解蔽)要解蔽就须“知道”,“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藏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藏害所将受之谓虚” (荀子解蔽)。如做到了“虚壹而静”,也就可以达到“大清明”。在“知”与“行”的关系上,荀子以为“行”高于“知”,“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荀子儒效)。在“名”与“实”的关系上,荀子强调“实”是“名”的客观基础,提出了“制名以指实” (荀子正名)的观点。3、人性论:在人性论方面,荀子提出了与孟子“性善”论截然相反的“性恶”论的观点。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质朴的一种自然属性,“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 (荀子性恶),表现为“铠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 (荀子性恶),所以人性就是“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 (荀子性恶)。而人性的“善”则是后天人为(即“伪”)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善”是后天环境和教化学习的结果,“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才,谓之伪” (荀子性恶)。先天赋予的“性”和后天学事的“伪”是一对矛盾,要解决矛盾通过“化性起伪”,就是通过学、事而改变“性”。“性”和“伪”是对立统一的,“无性则伪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只有做到“性伪合,然后圣人之名一” (荀子礼论)。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有极大的区别,但就通过所谓的“圣王之教”来教育感化民众这一目的而言,他们又是一致的。其性恶思想也被后人认为是其法家思想趋向的萌芽.4、礼论:“礼”的思想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观念。荀子提出, “礼”是“先王”为了调节人们的欲望、避免战乱而制定出来的“度量分界”,“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荀子礼论)荀子认为,“礼”的内容虽包含“事生”、“送死”、“祭祀”、“师旅”等等,实质不外乎“养”(“养人之欲”)和“制”(“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荀子强调,“礼”是衡量一切的最高标准和治国的根本,即“人道之极”,同时也是至高无上、永恒存在的最高原则,“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万物以昌,好恶以饰,喜怒以当,以为下则顺,以为上则明,万变而不乱,贰之则丧也,礼岂不至矣哉!” (荀子礼论)5、教育观:荀子重视教育和学习的功能,这实际是他“天人相分”天道观及“化性起伪”人性论的逻辑延伸。他认为,学习对人是至关重要的,“学不能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荀子劝学)。教育决定了人后天的成长,“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荀子劝学)。他指出,知识和德性修养是通过积累而成的,“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荀子劝学)。荀子认为学无止境、后来者居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并强调“学”的目的就在于“为”,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荀子劝学)。荀子一向被认为是儒家经学早期传授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他兼通诸经,应劭风俗通螳臂当车谓:“孙卿善为诗、礼、易、春秋。”清儒汪中著有荀卿子通论,认为“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并对荀子的“传经”作了详细考证,为经学史研究的学者所基本同意。荀子是先秦非常重要的儒学家、大学者,在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其地位比较高,但自宋代以后,理学家往往抬高孟子而贬抑荀子,将他从儒家“道统”中排除出来。但荀子的思想学说还是具有颇为深广的影响,如张衡、王充、柳宗元、王夫之、戴震以及近代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他的影响。传世名言语文(1)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2)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3)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4)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6)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8)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9)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10)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荀子哀公)(11)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荀子不苟)作为战国时期一位杰出的思想家,荀子对于祈神求鬼以致福的禨祥之事和迷信习俗进行了深入的批判。他所著的天论就是最具这种思想光芒的篇章。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谓“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言语禨祥序列著数万言而卒。”三、具体研习第一段:治乱天邪(耶)禹以治,桀以乱(使动)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状语后置)大王荒之(太)文王康之(形容词使动)此之谓也(宾语前置)小结:治乱(天邪,时邪,地邪)非诗曰由人(君)第二段: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汹)地有常数矣(古今异义)君子道其常(名作动,遵循)礼义之不愆兮(愆,名作动,违背;宾语前置)小结:天有常道,地有常数,君子有常体万物有常第三段:非知也/知虑明(智)小人错其在己者(措)是以日进也/是以日退也(名作状)一也(数作动,一样)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古今异义;悬)小结:君子敬其在己,不慕其在天 日进;小人错其在己,而慕其在天 日退君子尽人力,小人听天命第四段:星队(坠)物之罕至者也(定语后置)怪之(形容词意动)风雨之不时(古今异义)怪星之党见(傥现)是无世而不常有之(尝)小结: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 天也(非人)天不可畏第五段:物之已至者(定语后置)人祅则可畏也(妖)枯耘失岁(楛)田 稼恶(秽)夫是之谓人祅(宾语前置)本事不理(古今异义)勉力不时(古今异义)其说甚尔(迩)则日切瑳而不舍也(磋)小结:人袄有三,甚于天灾第六段:雩而雨(名作动,下雨)小结:天由天,非由人 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第七段: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于礼义(状语后置)则光晖不赫(辉)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使动;名作动)小结:国之命在礼(义)隆礼尊贤 王;重法爱民 霸;好利多诈 危第八段:大天而思之(形容词意动)孰与物畜而制之(名作状)因物而多之(形容词使动)孰与骋能而化之(动词使动)思物而物之(名词使动)小结:天 顺应自然,制天命而用之四、鉴赏评价(1)就说理文的文法略做点拨。荀子文章以其说理的清晰,论辩的透辟,逻辑的周密,在先秦诸子说理文中别具一格。思想的深邃丰富,理论的系统严整,使其单篇行文缜密,论证严谨周密。从学过的文章,我们可以发现荀子之文思理严整,论证全面。为说明观点,层层论述,首尾贯串,一气呵成。本文就是典型的一篇。语文(2)引导学生领会本文运用大量排比手法的好处。速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排比句。辨析:排比句要三句以上。谈谈运用排比句的好处。作者大量运用了排比,使文章具有鲜明的节奏、强烈的气势、明晰的层次以及条分缕析的缜密,同时更加富有抒情色彩和感染力。(3)评价和感悟。教师可以提出以下三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或评价:荀子所说的“天”的内涵是什么?荀子认为人应当在哪些主要的方面发挥自己的努力?你是怎样理解文中提出的“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在教学中,老师要指导学生善于联系实例说明,比如时代、出身、家庭、高考、汶川地震等,这样才能有切身体会。荀子所说的“天”是自然之天,为自然的运行。在荀子那里,“天”已不是有人格有意志的神,而是无预于人事的自然。“天”既不能主宰人的命运,人也不能依赖或抱怨天。人只有靠自己的努力去顺应和利用“天”的规律而生存发展。在荀子看来,我们应该慎重对待那些取决于自己的事情,不放弃自己的努力;对于君臣之间的道义,父子间的亲情,夫妻间的区别,那么就要天天切磋讲究而不能舍弃了;在天面前不“错人而思天”。五、课堂小结荀子启示我们,宇宙间有些东西是由天决定的,比如日月、星辰、瑞历、春夏秋冬四时以及天地等,可是人类在天地自然面前又不是无所作为的:我们可以把天当成物来畜养和控制,可以掌握天的规律而运用它,可以施展自己的本领使万物向符合需要的方向变化,可以管理好万物而不失去它们。荀子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天地自然面前,人不能为所人欲为,在那些付出努力也无益的地方,不要浪费自己的精力;另一方面,在天地自然面前,人可以大有作为,在那些应当付出努力的地方,不要轻易放弃。荀子没有说过“人定胜天”。此命题来自荀子的天论:“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敬重天,思慕天,不如把他作为物来蓄养之,而控制他;顺从天,颂扬天,不如掌握他的发展规律而利用他。这在道家至先秦各家思想中,都是富有生气,充满活力,进取的人生观,其重要价值在于强调主体(人)对于客体(环境)的积极改造,强调人的创造性活动,为中国思想文化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页。如何对待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荀子积极地否定了前人的宿命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他认为,自然规律是可以利用的。“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富国),就能人定胜天。荀子的这一思想,不仅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改朝换代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对推动人们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荀子肯定人具有思维功能和认识自然规律的必要性,对主体人在自然中的地位做了新的价值规定。荀子从肯定主体能动意识的角度出发,认识到了人类所独具的力量,认为人类永远处于一种冲动意识中,无论自然、社会历史,还是人性自身,都只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