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历年.doc_第1页
2004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历年.doc_第2页
2004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历年.doc_第3页
2004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历年.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自考试题与答案全国2004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课程代码:0000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一元论和二元论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曾存在()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D.系统的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3.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A.精读马列原著B.深入调查研究C.理论联系实际D.善于独立思考4.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属于()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本质和现象的关系C.全局和局部的关系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A.原因和结果的关系B.抽象和具体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6.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A.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B.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C.正确反映客观规律D.彻底克服保守思想7.宋朝画家文与可住宅周围有很多竹子。他一年四季注意观察竹子的变化,对竹子的形状、姿态有透彻的了解,因而画出的竹子生动逼真。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一事实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D.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8.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A.事物数量的增加B.事物的根本质变C.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9.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A.相互排斥和相互斗争的关系B.相互对立和相互统一的关系C.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D.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关系10.下列选项中,强调外因在事物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是()A.出污泥而不染B.近朱者赤,近墨者黑C.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D.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11.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标志是看()A.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B.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C.事物的某些属性是否发生了变化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12.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A.它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B.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C.它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进程D.它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前途13.世界上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哪些事物成为人们的认识对象,归根到底取决于()A.事物的客观属性B.事物的内在本质C.人们的兴趣和爱好D.人们社会实践的需要和水平14.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是指()A.从感觉到知觉,从知觉到表象B.从概念到判断,从判断到推理C.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D.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感性15.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哲学理论基础是()A.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B.矛盾推动事物发展的原理C.认识能动作用的原理D.认识辩证运动过程的原理16.牛顿力学是适用于宏观低速运动范围的真理,如果把它用于微观高速运动范围,就会变成谬误。这说明()A.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B.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C.真理是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的D.真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17.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是强调()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只有参加实践才能深入理解书本知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18.在全部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A.血缘亲族关系B.社会生产关系C.政治思想关系D.社会交往关系19.社会存在是指()A.社会管理体制B.社会政治法律制度C.社会精神生活过程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20.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A.人与人的社会关系B.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C.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D.人与劳动资料的关系21.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认为,政体是指()A.国家的政治性质B.国家的政治结构C.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D.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22.从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水平高低不同的层次,可以把社会意识划分为()A.社会心理与思想体系B.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C.先进意识与落后意识D.有阶级性的意识与无阶级性的意识23.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们按照一定的思想动机从事历史活动所产生的结果()A.会与大多数人的预期目的完全一致B.会与先进阶级的预期目的完全一致C.会与劳动人民的预期目的完全一致D.不会与任何人的预期目的完全一致24.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指这个社会中()A.生产力系统各要素的总和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D.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25.马克思主义认为,划分阶级的惟一标准是()A.经济标准B.政治标准C.思想标准D.道德标准26.改革对推动社会历史发展有重要作用,它是()A.实现社会制度更替的基本形式B.对社会体制进行改善和革新C.剥削阶级向被剥削阶级让步D.阶级斗争的一种重要形式27.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A.杰出的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B.社会革命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C.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D.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28.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是()A.人生观决定世界观B.世界观是人生观的组成部分C.人生观与世界观是等同的D.世界观是人生观的基础29.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A.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B.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C.有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D.有意识和抽象思维能力30.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A.人们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历史B.不受必然性制约的创造性活动C.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D.按照人们共同拟定的计划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31.下列选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区别的有()A.是否承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C.是否强调意识有能动作用D.是否主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E.是否认为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方式32.二元论的错误在于()A.否认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B.否认运动和静止是相互包含的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D.否认物质决定意识E.主张时间和空间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33.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的有()A.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B.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C.对立统一规律D.质量互变规律E.否定之否定规律34.下列说法中,属于矛盾的同一性表现的有()A.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B.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C.好事和坏事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D.总结教训,转败为胜E.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35.在射电望远镜发明之前,许多星球就客观存在着,但它们没有成为认识的客体。射电望远镜发明之后,它们就成了认识的客体。这说明()A.认识的客体具有整体性B.认识的客体具有能动性C.认识的客体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D.认识的客体具有社会历史性E.认识的客体的范围是不断扩大的36.生产方式之所以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原因在于()A.生产方式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B.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C.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E.生产方式是人类从事其它各种社会活动的基础37.在现代化生产中,由于应用了新的科学技术,劳动资料的内容变得十分丰富。下列各项属于劳动资料内容的有()A.仓储包装设备B.地下各种矿藏C.信息传递系统D.自动控制系统E.能源动力系统38.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认为()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B.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各个细节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具体形式E.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39.下列各项属于社会发展动力系统的内容的有()A.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D.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E.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交往活动40.社会进步的标准是综合的,下列各项属于社会进步的标准的有()A.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B.先进的生产关系代替落后的生产关系C.一种经济体制代替另一种经济体制D.先进的政治制度代替落后的政治制度E.良好的道德风尚代替腐朽的道德风尚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41、42小题各7分,43、44小题各6分,共26分)41.简述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7分)42.简述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的含义及其表现。(7分)43.简述意识能动性的含义及其主要表现。(6分)44.简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6分)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