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武汉市轨道交通四号线一期工程岳家嘴铁机村区间降水设计湖北中南勘察基础工程有限公司二OO九年十月武汉市轨道交通四号线一期工程岳家嘴铁机村区间降水设计工程编号:设 计:编 写:审 核: 审 定: 总工程师:总 经 理:湖北中南勘察基础工程有限公司二OO九年十月 目 录l 文字部分1. 工程概况2. 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简述3. 设计依据4. 设计思路及方案比选5. 基坑涌水量预测及降水设计6. 降水预测及降水运行动态控制7. 基坑降水对周边环境影响的预测及评价8. 施工要求9. 施工监测及降水维护l 附图部分1. 基坑降水井平面布置图2. 降水井结构示意图3. 基坑降水后水位等值线图4. 基坑降水地面沉降等值线图武汉市轨道交通四号线一期工程岳、铁区间基坑降水设计1. 工程概况1 . 工程概况邱家嘴站铁机村站区间位于武昌洪山区正在施工的青化路上,全长约900m,岳家嘴站铁机村站区间为地下隧道,隧道顶板埋深约15.47621.728m,隧道底板标高9.47615.535m。其中右CK21+692.297(左CK21+692.297)右CK22+077.443(左CK22+077.378)段范围内采用明挖法,其长度约为303m,宽度为16-30m,此段开挖深度为10-14m,属深基坑,其地下水若不采取有效治理,坑底高层压水将对本基坑施工造成危害,故本基坑治理地下水拟采用深井降水措施。2. 说明为进一步查明场地地下水水文地质参数,具体施工时先试打5口井进行单井和群井抽水试验,以进一步优化和指导设计。2. 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简述(一)场地水文条件(一)地表水本区段没有水分布。(二)地下水类型及地下水位根据地区原始地形条件及地层的水理性质、赋水性能及地下水的埋藏条件等分析判断,在勘探深度范围内拟建场地地下水类型以上层滞水和孔隙承压水为主。上层滞水主要赋存于(1)层填水层中,接受大气降水渗透补给,无统一自由水面,水位及水量随大气降水及地表排水量的大小而波动。孔隙承压水主要赋存于(9-2)圆砾层、(9-2b)细砂及(9-3)中粗砂混砾卵石层中,水量丰富,与长江有较密切的水力联系,其水位变化幅度受长江水位涨落影响较大。在场地(7-3)层粉质粘土混粉细砂中也赋存有过渡型弱孔隙承压大,由于其渗透途径不够畅通,水量一般,但其抽排难度较大。场地(7-2)层老黏性土中的(7-2b)层细中砂透镜体中含有潜水,该层渗透性尚可,但由于分布局限,施工揭露该层时,水量具有先大后小的特点。此外,场地下部(15a)砂岩中可能存在的可能含水许基岩裂隙水。根据岳家嘴站、铁机村站及明挖段水文于质试验,(9-2)层圆砾层连同(9-3)中粗砂混砾卵石层承压水水位为19.7-24.0m。根据武汉市工程经验,长江三级阶地砂卵中层中承压水位一般在15m-20m之间变化。场地上层滞水水位在地面以上1.0-3.70m之间变化。(二)地质情况根据场地岩土工程报告,揭露深度范围内,场地地层自上而下主要由5个单元层组成,即(1)层填土层(Qml)及湖积层(Ql);(3)层第四系全新统冲积*(QAL4)的一般黏性土层;(7)层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Q3al+pl)的老黏性土层;(9)层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Q3al+pl)的砾卵石层;(15)层白垩一下第三系沉积泥岩、砂岩层。各单元层根据物理力学性质差异,又可细分为若干亚层。现将各地层的主要工程地质特征列于下表:场地地层工程地质特征一览表 地层编号及岩土名称年代成因层顶埋深(m)层厚(m)颜色状态压缩性地层包含物特征(1-1)杂填土Qml00.56.5杂松散高主要由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碎石及黏性土等组成,部分地段地表为混凝土地坪,土质不均,结构松散。分布于整个场区。(1-2)素填土Qml020.56.2褐黄松散高以黏性土为主,含少量小砾石及植物根系。局部分布。(1-3)淤泥Q12.50.5灰褐灰黑流塑高富含有机质,偶见螺壳碎片。零星分布。(3-1)粉质黏土Qml4040.34.3褐黄可塑中含铁锰氧化物,局部夹薄层粉土。沿线分布不均。(3-3)粉质粘土Qml40.66.20.85.6黄褐可塑中含铁质氧化物,局部夹薄层粉土。沿线分不均匀分布。(7-1)粉质黏土Qal+pl30.58.60.85.8褐黄可硬塑中含铁质氧化物及少量高岭土,局部粉粒含量较高。沿线分布不均。(7-2)粉质黏土Qal+pl3011.32.817.7褐黄硬塑中低含铁质氧化物及少量高龄土。分布于整个场区(7-2a)粉质黏土Qal+pl35.7140.62.7褐黄可塑中含铁质氧化物及少量高龄土,局部夹薄层粉土。以透镜体的形式存在于(7-2)层中。局部分布。(7-2b)细中砂Qal+pl35.56.71.92.3灰稍密低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黏粒含量较高,含云母。呈透镜体分布于(7-2)层中。局部分布。(7-3)粉质黏土混粉细砂Qal+pl312.2200.92.3褐黄褐红可塑中含铁质氧化物及少量高龄土、石英等。以粉质黏土为主。粉细砂呈中密状,含量约1020%左右。沿线分布不均。(9-1)粉质黏土混砾卵石Qal+pl312.819.50.99.5黄灰褐可硬塑低含铁锰氧化物、石英、长石等。以粉质黏土为主。砾卵石含量1020%,粒径一般15cm,最大大于11cm,局部含有粗砾砂。局部分布。(9-2)圆砾Qal+pl312.327.56.527.1灰白密实低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颗粒以圆砾为主,夹卵石及中粗砂,卵石含量约20%30%,粒径一般28cm,最大大于11cm,圆状次圆状,中粗砂含量约20%左右。局部胶结。分布于整个场区。(9-2a)黏土Qal+pl322.829.91.42.7褐黄可塑中含铁锰氧化物、高龄土。局部高岭土富集。呈透镜体分布于(9-2)层中。(9-2b)细砂Qal+pl32328.324.4褐黄中密低含石英、云母等。呈透镜体分布于(9-2)层中。(9-3)中粗砂混砾卵石Qal+pl322.632.63.46.6灰白密实低含石英、云母等。砾卵石粒径一般0.55cm,最大大于11cm,含量3040%。局部分布。(9-3a)Qal+pl335.41灰白褐黄可塑中含铁锰氧化物、高龄土。局部高岭土富集。呈透镜体分布于(9-3)层中。(15a-1)强风化砂岩K-E19.239.41.215.8灰坚硬低岩石大部分已风化成土夹岩屑状,可见岩石层理,局部夹有少量中风化岩块,岩芯用手可折断。属极软岩,岩体较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类。全线不均匀分布。(15a-2)中风化砂岩K-E3043.14.518.1灰棕红坚硬岩芯一般较完整,呈长柱状,泥质砂质结构,块状构造,RQD60%70%。属软岩极软岩,岩体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类。全线不均匀分布。(15a-3)微风化砂岩K-E39.249.11.39.8灰绿坚硬岩芯一般较完整,呈长柱状,泥质砂质结构,块状构造,RQD80%90%。属罗质岩,岩体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IV类。全线不均匀分布。(15b-1)强风化泥岩K-E27.339.21.39.8灰绿坚硬低岩石大部分已风化成土夹岩屑状,可见岩石原理,局部夹有少量中风化岩块岩芯用手可折断。属极软岩,岩体较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类。全线不均匀分布。(15b-2)中风化泥岩K-E28.745119.2灰黄棕红坚硬岩芯一般较完整,呈长柱状,砂质泥质结构,块状构造,RQD60%70%。属极软岩,岩体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类。全线不均匀分布。(15b-3)微风化泥岩K-E37.847.22.410.7灰黄棕红坚硬岩芯一般较完整,呈长柱状,砂质泥质结构,块状构造,RQD60%70%。属极软岩,岩体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类。部分勘探孔揭露。3. 设 计 依 据3.1 甲方提供的相关设计图纸、资料及招标要求等3.2质量、技术相关规程规范3.2.1 国家标准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2001);3.2.2国家标准供水管井技术规范(GB50296-99);3.2.3行业标准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JGJ/T111-98);3.2.4湖北省地方标准深基坑工程技术规定(DB42/159-1998);3.2.5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0-2001)。3.3职业健康安全相关法律法规3.3.1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3.3.2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3.3.3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主席令第4号);3.3.4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3.3.5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3.4 环境保护及文明施工相关法律法规3.4.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3.4.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3.4.3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3.4.4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规定。3.5 我公司类似工程的施工经验及相关技术资料4. 设计思路及方案比选4.1 设计思路铁机村站基坑开挖深度最大约15.0m ,基坑底部一部分位于圆砾砂层(地层代号9-2)层中,基坑开挖后,若不采取降水措施,坑底高承压水将会产生突涌。本设计方案在该区域内设置管井进行疏干降水,为基坑开挖提供干作业环境。4.2 方案确定针对下部含水层中的承压水,可采取完整井降水技术抽排地下水以降低地下水压力水头。根据我公司类似地层进行的深井完整井抽水试验结果可知,采用深井完整井,单井抽排水量大,单井的降深能力较大,水位降深预计能达到设计要求。结合我公司在武汉地区、长江沿岸地区超深基坑工程的施工降水经验,本次降水设计拟采用完整井降水技术进行降水。5. 基坑涌水量预测及降水设计5.1 基坑涌水量预测5.1.1 基坑抗突涌分析本降水区域开挖面长约303.0m,宽约16-30m,形状为矩形,最大开挖深度约15m,本次设计时忽略坑底各土层的粘聚力及其抗剪强度对抗渗透有利的影响,将其作为安全储备。基坑现地面标高为24-31.2m,最深处底标高为17m,本次设计降水目标水位取坑底下1m。5.1.2 基坑涌水量计算完整井降水基坑出水量计算可根据地下水类型、补给条件,降水井的完整性以及基坑面积、形状、降水深度、布井方式等因素,综合选择计算公式来进行计算。本基坑挖深达15m(最深处),属深基坑。本次降水设计采用疏干降水思路进行降水设计,承压水初始水头取25m,设计目标动水位标高取16m,水位降取8m,基坑出水量计算采用坑内布井的方式进行计算。基坑出水量按“大井”法承压完整井公式计算:式中:基坑降水出水量();导水系数,按降水经验,取k=5.26m/d;基坑中心水位降,按上述抗突涌验算,取S=8m;降水期间影响半径,取R=257m;大井园概化半径,取=20m。计算结果:Q=66005.1.3 降水井数量计算及布置根据水文地质勘察结果,取干扰井群单井出水量q=300,则需降水井数量为:N=Q/q22(口)综合考虑各种不利因素对基坑降水的影响,在基坑内、外设置4口观测井,兼作备用降水井。故设计降水井数量取22(口),观测井4(口),降水井布置时应避开各种构筑物,在正式施工前应对井位进行核对,井位可在一定范围内调整,降水井具体布置见降水井平面布置图。5.2 降水井结构设计5.2.1 降水井井身结构系依据降水地段地质岩性构成、水文地质条件、钻孔工艺、施工要求及有关规范规定设计。管井深度与过滤管安装深度以开采含水层(段)的埋深、厚度、渗透性、富水性及其出水能力等因素来综合确定,经场地岩土工程和水文地质专门勘察表明:埋藏基坑坑底下面的下部承压含水层,以下部砂层为主要取水层,井底不宜揭穿该层。其孔径和井管管径则按反滤层厚度,排水含砂量要求及安泵深度,泵型决定,综合考虑上述因素,降水井结构设计如下:5.2.2 钻 孔降水井钻探孔径500mm,孔深30.0m。5.2.3 井 管降水井井管全部采用钢卷管,壁厚大于3mm,管径250mm,其中实管长17m,滤管长12m,上部井管管顶高于地面0.3m。5.2.4 填砾与管外封闭自孔底至孔深15.0m的承压含水层深度段环填石英圆砾,以形成良好的人工反滤层,在孔口至孔深15m段环填高度粘土球。降水井结构详见附图2。5.3 水位观测井设计本次基坑降水设计4口观测井,兼作备用降水井,其结构设计同降水井一致。6. 降水预测及降水动态控制6.1 降水水位预测基坑降水期间,坑内外任意点处的水位降可视为群井在该点水位降叠加,并以此预测降水水位。水位降预测采用公式为:式中:基坑内、外任意距离处水位降(m);渗透系数,(m/d);含水层概化厚度(m)基坑排水量, ;降水期间影响半径,(m);任意点距抽水井的距离(m)。根据天汉降水软件计算,其结果详见水位降幅等值线图,满足设计水位降12.00m要求(场地局部最深处可取用部分观测井)。6.2 降水动态控制根据公式,的计算结果来确定是否启动降水井以及启动降水井的数量,在土方开挖过程中,根据基坑开挖深度和开挖期间长江水位及场地地下水渗流情况,对降水井运行情况进行动态控制,需开启的降水井编号及降水井数量由设计代表会同现场技术负责人计算确定,以确保降水经济运行且有助于保护周边环境。7. 基坑降水对周边环境影响的预测及评价从理论讲,基坑降水时,抽降水引起地面沉降影响范围就是抽水水位下降漏斗的范围,并具有离基坑愈近水位降愈大,影响地面沉降愈大的特点。抽降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原因是:由于降低承压水水位使上覆盖层浮托力降低,产生自重排水固结压密引起地面沉降;在上部弱透水层中,因地下水水位下降或被疏干,也产生土体自重排水固结压密而引起地面沉降;另外,承压水水位降低后,土体产生的附加有效应力,扣除含水层中水压降低引起的减压后而对其下卧层固结压密引起沉降。根据武汉地区基坑降水引起基坑周边地面沉降的监测数据表明,在距基坑周边10倍于水位下降值范围处,其沉降量仅为最大沉降量的45%,而相当于30倍水位下降值范围处,其沉降量仅为最大沉降量的12%左右,根据地面沉降等值线图,其最大沉降约32mm,其不均匀沉降率1,因此对于基坑开挖附近的桩基础建筑物,降水所产生的沉降对其影响较小;但对于浅基础的建(构)筑物来说,降水会对其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只要降水井的出水含沙量控制好,抽排水量的顺序组织合理,亦不致危害这些建(构)筑物的安全使用。为安全起见,在降水运行前,应在地面和建(构)筑物布置沉降观测点,在降水运行期间加强沉降监测,及时反馈沉降信息,采取预防应急措施,以确保建(构)筑物的安全。7.1 地面沉降计算预测值本工程降水属于减压降水,承压水位下降引起的地面沉降可由以下数学公式计算预测。式中:水位下降引起的地面沉降(mm);经验系数(与水压力的减压回弹和压缩模量取值有关),取0.20.5。水位下降引起的各计算分层有效应力增量(kPa);受降水影响地层的分层厚度(cm);计算分层数;各分层的压缩模量(kPa)。经天汉软件对地面沉降模拟计算,其地面沉降预测值详见地面沉降等值线图;8. 施工要求8.1 降水井施工要求8.1.1 按供水管井技术规范(GB5029699)规定及设计要求进行施工;8.1.2 钻 探8.1.2.1 钻机安装平稳,确保钻孔圆正、垂直、孔斜不得超过1.5。8.1.2.2 为提高钻探进尺和成孔质量,钻探采用清水冲击钻探成孔工艺,并应符合下列要求:a) 保证孔壁的稳定;b) 减少对含水层渗透性和水质的影响;c) 提高钻进效率,减少孔底沉渣厚度。8.1.3 井(孔)管安装8.1.3.1 井(孔)管安装前,应做好下列准备工作:a) 根据井(孔)管的结构设计,进行配管;b) 检查井(孔)管质量,并应符合设计要求;c) 下管前,测量孔深,使井(孔)管安装符合设计要求。8.1.3.2 为减少井(孔)管安装时间,应先在附近地面将每节井(孔)过滤器包扎好,然后用吊车吊装,在孔口再次焊接入孔。8.1.3.3 为确保井(孔)管在入孔后位于钻孔中心,使井(孔)管与孔壁间的环形间距厚度均匀,在过滤器与花管部分,每间隔5m,在上部无孔管部分每间隔10m设置扶中器。8.1.4 填砾与管外封闭8.1.4.1 井(孔)管安装并符合设计要求后,及时进行填砾,填砾前应做好下列准备工作:a) 向井管内送入清水,使孔内泥浆稀释;b) 砾料粒径规格符合设计要求,砾料应纯净,不含泥土和杂物;c) 备足砾料和粘土,使之能一次填筑完成。d) 备好填料运输工具,尽可能缩短填筑时间。8.1.4.2 填砾时,砾料应沿井(孔)管四周均匀连续填入,随填随测。当发现填入量及深度与计算有较大出入时,应及时找出原因并排除。8.1.4.3 砾料填筑到设计深度后,再填入粘土球至孔口。8.2 洗井与试验性抽水要求8.2.1 当井(孔)管安装与填筑砾料、粘土完成后,应及时进行洗井。洗井的目的是清除井内泥浆,破坏井壁附着的泥皮,钻探渗入含水层中的泥浆和细小颗粒,使过滤器周围形成一个良好的透水人工过滤层,以增加井的出水量和透水性。8.2.2 洗井可视孔内泥浆稠度,含水层特性与成井时间,先可采用化学方法洗井,后可采用机械方法(如活塞、空压机等)洗井,最后可采用水泵抽水洗井,洗井至水清砂净,出水量满足设计要求为止,洗井时应同步进行降水井与水位观测井的水位观测。8.2.3 洗井结束后,应测量管内沉淀物厚度,当沉淀物过多时,应采用小抽筒或泵吸法捞取。8.2.4 洗井结束后,进行单井试验性抽水,以初步确定出水量及动水位深度,为施工降水的运行提供监控依据。8.3 排水含砂量要求降水运行期间,抽排水的含砂量应符JGJ/T111-98规范中的有关规定并满足小于1/100000。9. 施工监测与降水维护9.1 监测内容9.1.1 竖井基坑支护结构位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管线钢项目申请报告
- 箱式储能电站施工方案
- 地产咨询转型方案怎么写
- 山西黄河大桥施工方案
- 活动策划方案用什么做的
- 音乐活动走进社区策划方案
- 基于用户行为的站点内容优化策略-洞察及研究
- 钢楼梯电梯井道施工方案
- 2025年光伏组件效率提升技术安全性与市场应用报告
- 2025年光伏组件效率提升在光伏发电项目成本控制中的应用报告
- 混合固态电解质电池的电化学特性与界面调控
- 高中英语外研版(2019)必修第一册各单元重点短语整理清单素材
- 保密知识培训与教育
- 天津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物理化学》(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 院感及院感管理基本概念课件
- 开模分析模板 DFM Rev A
- 煤炭贸易合作协议
- 中药熏洗法专题知识讲座培训课件
- 中国传统故事英文版-司马光砸缸
-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修复
- 有机化学饱和烃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