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5 秋声赋1掌握并梳理“金”“疾”“而”“其”“及”“之”等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能够深入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感慨之情。3学习文章用各种手法,尤其是巧用比喻,摹写秋声,化抽象为形象的写作手法。并能运用比喻手法进行片段习作。1连线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提倡“文”“道”并重,反对浮靡文风。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对后世诗歌理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主要作品有醉翁亭记踏莎行候馆梅残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秋声赋。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2探寻背景秋声赋写于作者53岁时。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又因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造化无情感伤于怀,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所以他对秋天这一季节特别敏感,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赋,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形式上注重铺陈、排比、对偶、夸张,侧重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作“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当今一些作家在散文题目中冠以“赋”的,如杨朔的茶花赋、峻青的秋色赋已与这种“赋”的文体无关,而是表示“赞”的意思。1识字注音铮铮(cng zhng)萧飒(s)栗冽(li)砭人肌骨(bin) 呼号(ho) 绿缛(r)渥然(w) 槁木(go) 戕贼(qing)黟然(y)2字形辨认 3通假字忽奔腾而砰湃(同“澎湃”,波涛汹涌的声音)4一词多义(1)金(2)疾(3)及(4)而(5)其5古今异义(1)金铁皆鸣古义:兵器。今义:金属名。(2)其色惨淡古义:黯然无色。今义:多形容萧条和苦费心力。(3)其容清明古义:清朗明秀。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政治)有法度,有条理。(4)黟然黑者为星星古义:点点白发。今义:夜晚天空中闪烁发光的天体,细小的点儿。(5)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古义:正义之气。今义: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6词类活用(1)春生秋实(名词用作动词,结果实)(2)砭人肌骨(名词用作动词,刺入)(3)欧阳子方夜读书(名词作状语,在夜里)(4)百忧感其心(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有所触动)(5)万事劳其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辛劳)(6)四无人声(数词用作名词,四处)7特殊句式(1)夫秋,刑官也(判断句)(2)胡为而来哉(宾语前置句)(3)有动于中(介宾短语后置句)(4)草拂之而色变(被动句)1第二段中,作者是如何对秋声进行描绘的?围绕“秋气”作者作了哪些议论?提示:(1)对秋声的描绘:作者概括了平日观察所得,运用赋的骈偶句式和铺张渲染的传统手法,抓住烟云、天日、寒气、山川等景物,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而对秋状的描绘,正是为了烘托秋声的“凄凄切切,呼号愤发”。(2)对秋气的议论:“丰草”四句,作者把草木在夏天和秋季之色作对比,通过对比,指出草木之所以摧败零落,是秋气施加强大威力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展开议论。“夫秋,刑官也”到第二段结束,作者吸收前人的种种说法,又运用骈偶句把秋与官制、阴阳、五行、音律等配合起来,甚至用“伤”解释“商”,用“戮”解释“夷”,极力铺张,突出秋对万物的强大摧残力量,说明万物盛衰的自然之理。这是对宇宙生成的哲学思考,写出了秋声中永恒的悲伤。2作者面对充满肃杀之气的自然之秋,产生了怎样的人生感悟?提示:欧阳修极力摹写秋声,其意在于抒发自己对人生的感慨。“草木无情”,已暗中写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为动物,惟物之灵”,时刻受到外界事物刺激的人们,比起无情的草木来,不是更容易衰老吗?有情的人易衰老,更何况有非分之想,企图去做力所不及、智所不能的事情的人呢?倘要这样做,那么朱颜也要变枯,黑发也要变白。是谁在“戕贼”呢?正是感心劳形的人们自己,何必去怨恨秋声呢?3“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表现了怎样的意境?提示:作者从沉思冥想中清醒过来,重新面对静夜,此时,只听到秋虫和鸣。而秋虫的和鸣,衬托出作者悲凉的心境,更衬托出作者的感慨与孤独。戛然而止的结尾,给文章增添了不少感染力,在秋虫的唧唧声中,读者似乎也要同声一叹。1本文是如何创造凄凉肃杀的秋意的?提示:写秋声、秋状,无非写景状物,何以就能形成意境呢?关键在于写景状物中融进了作者的感情,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举例来说,作者把秋风触物之声拟之为兵士衔枚疾走,便使人联想到一场伏尸满地、流血遍野的战斗惨剧马上就要发生,读之能不紧张心悸吗?秋色“惨淡”,令人联想起孤儿寡妇无食无衣的面色,对此能不触目伤心吗?写秋之为心,用“刑官”“兵象”作象征,刑官、兵象,带给人间的多是惨不忍睹的悲剧。至于商声,正像陶潜咏荆轲说的那样“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更令人不忍卒听。由于作者用来描摹秋声、秋状、秋心的事物,无不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因此一读此文,便如身临其境,徙倚彷徨,愀然难以释怀。客观景况融进作者的主观感情,此景此情又引起了读者的感情共鸣,歌哭随之,不能自持,进入幽忧凄怆的意境。这是本文传诵千古、魅力独具的地方。2这是一篇“体物写志”的散文。本文是如何通过“体物”来“写志”的?提示:全文紧扣“秋声”之“声”,多角度地描写“秋”的悲切肃杀:开头从“闻有声”入题,以波涛夜惊、风雨骤至、金铁皆鸣、赴敌之兵等比喻,写了“秋声”的猝起迅急,于有形见无形。中间以“胡为而来哉”引起设问,通过对秋色、秋容、秋气、秋意的描写,渲染“秋声”对草木的无情摧败。接着围绕“秋声”性质展开讨论,最后揭示了社会“百忧”、人生“万事”对人类身心的莫大伤害。在对“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的否定中,表现出一种“自足自安”的人生态度。对于这篇文章的主题,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这是一篇典型的悲秋之作,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所说的:“这是一篇以悲秋为主题的赋体散文,抒发了作者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的郁闷心情。”另一种认为:“同以往的许多悲秋之作相比,本文既无失意的惆怅,又无身世的感伤,体现了作者豁达超然的情怀。”请谈谈你的看法。提示:观点一:我同意第一种。欧阳修在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春天辞去开封府尹的职务,专心著述。这时的欧阳修,在政治上早已经历了多次贬官,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正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在秋声赋中,作者以“无形”的秋声作为描写和议论的对象,采用赋的形式抒写秋感,极尽渲染铺陈之能事,实际上融入了作者对宦海沉浮、人生苦短深沉的感慨。观点二:我同意后者。欧阳修为人刚正,敢于直言,但他的一生历尽艰辛,宦海升沉20多年。虽然自至和元年开始结束贬谪外放的生活,重新获得朝廷重用,官职也一路升迁,但长年的政治斗争使他感到心力交瘁,所以在53岁时写成的这篇秋声赋中流露出了这种希望与世无争、修身养性的思想。1生动形象的比喻。秋声是无形的,怎么写呢?作者借助于生动形象的比喻:“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正是这些恰当的比喻使难以捉摸的事物变得具体可感。一个“初”字,一个“忽”字,点明了声音变化的过程。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凭虚而来的撞击物体的秋声夜至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2对比映衬手法的运用。这篇文章在对比映衬的运用上,独具匠心。写秋声,有远近、强弱、缓急的对比;写草木,用了荣枯消长的对比;特别是童子与作者形成的对比映衬,更增添了文章的情趣,突出了作者寂寞的秋心,大大增强了文字的表现力。深夜,作者正陷入思考人生、无眠叹息之中,童子却“垂头而睡”,漠然无动,通过对比,以童子的单纯无忧衬出主人秋怀的纷繁复杂,相映成趣,相得益彰。3情、景、理三者水乳交融。秋思遥深。秋声赋景中含情,情中有理。景物描写,无不浸透着作者的一颗愁心,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而议论部分全由景物部分生发出来,并为下文的抒情内容蓄势,真正达到了情、景、理的有机结合,可谓满纸秋思,秋意无限。文中描写秋声、秋状之景,融“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之情,悟“天之于物,春生秋实”“物过盛而当杀”之理,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导练目标巧用比喻化抽象为形象秋声十分抽象,极难描绘,但作者借助于生动形象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事物变得具体可感。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铮铮,金铁皆鸣”“赴敌之兵,衔枚疾走”都是极其形象的比喻。请运用比喻手法,写一篇欣赏音乐的短文,300字左右。创意激活欣赏音乐应调动听觉,但音乐是极为抽象的事物,要把音乐写得具体可感,最好的办法是运用特殊的比喻通感,调动各种感官,这样可以给人多方位的美感享受。范例展示歌声 朱自清昨晚中西音乐歌舞大会里“中西丝竹合唱”的三曲清歌,真令我神迷心醉了。仿佛一个暮春的早晨,霏霏的毛雨默然洒在我脸上,引起润泽、轻松的感觉。新鲜的微风吹动我的衣袂,像爱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样。我立在一条白矾石的甬道上,经了那细雨,正如涂了一层薄薄的乳油;踏着只觉越发滑腻可爱了。这是在花园里。群花都还做她们的清梦。那微雨偷偷洗去她们的尘垢,她们的甜软的光泽便自焕发了。在那被洗去的浮艳下,我能看到她们在有日光时所深藏着的恬静的红,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以前锦绣般在我眼前的,现在都带了黯淡的颜色。是愁着芳春的消歇么?是感着芳春的困倦么?大约也因那蒙蒙的雨,园里没了浓郁的香气。涓涓的东风只吹来一缕缕饿了似的花香,夹带着有些潮湿的草丛的气息和泥土的滋味。园外田亩和沼泽里,又时时送过些新插的秧,少壮的麦,和成荫的柳树的清新的蒸气。这些虽非甜美,却能强烈刺激我的鼻管,使我有愉快的倦怠之感。看啊,那是歌中所有的:我用耳,也用眼,鼻,舌,身,听着;也用心唱着。我终于被一种健康的麻痹袭取了。于是为歌所有。此后只由歌独自唱着,听着;世界上便只有歌声了。话题集锦(1)“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欧阳修在极力渲染秋气对自然界植物摧残的同时,也深刻地指出,真正引发人的艰辛磨难的是人的“百忧”和“万事”,它们对人的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既然如此,人还何必要怨恨这令人惊悚感慨的秋声呢?作者由感慨自然现象而引发出对人生的感叹,表达了一种自足自安的人生态度。本材料适用于_、_、_、_等话题的写作。提示:人的精力有限,不可为外物所累;人为万物之灵,当奋力而为之;人与自然;量力而行。(2)欧阳修曾号“六一居士”,人问,何为“六一居士”,他说:“家有藏书一万卷,有三世金文著释一千卷,一棋盘,一琴,桌上常备一壶酒。”人言此“五一”也,他却爽朗一笑说:“一老翁置于其间,岂非六一也?”本材料适用于_、_、_等话题的写作。提示:人生;平淡;淡泊。佳作片段平淡,是一种享受。桃花源便是陶渊明平淡畅想的最高境界。在那里,人们老有所养,幼有所乐,人们尽享平淡的天伦之乐。平淡,是一种享受。刘禹锡“巴山楚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财务考试题及答案
- 中级英语写作知到智慧树答案
- 汽车维修工中级模拟习题(附参考答案)
- 成人护理学皮肤、运动、神经系统测试题(附答案)
-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试题(附答案)
- 化工总控工职业技能鉴定模拟练习题含答案
- 中学化学习题研究知到智慧树答案
- 2025年外墙清洗与外墙玻璃清洁服务合同范本
- 2025年二手车出口业务代理合同样本
- 2025版智慧城市建设招标投标服务合同
- 2023年高考作文备考之广东重点中学六校四联“鲁侯养鸟”分析
- 半导体制造工艺基础之扩散工艺培训课件
- 溶剂油MSDS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 检验标本的采集与运送课件
-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下册课程纲要
- 福建升辉鞋业有限公司年加工EVA鞋底385万双、TPR鞋底65万双、PVC鞋底60万双项目环评报告表
- 胸腺瘤诊断治疗指南
- 班主任到场签到表
- 视网膜静脉阻塞.LM
- 海底捞-A级门店管理制度
-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课堂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