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包装工业历史、现状与新世纪发展.doc_第1页
中国包装工业历史、现状与新世纪发展.doc_第2页
中国包装工业历史、现状与新世纪发展.doc_第3页
中国包装工业历史、现状与新世纪发展.doc_第4页
中国包装工业历史、现状与新世纪发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包装工业历史、现状与新世纪发展一、历史与现状中国的现代包装工业是从70年代末期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随着国内贸易的发展,尤其是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政府开始认识到中国包装工业的落后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意识到:落后的包装给出口贸易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根据中国包装行业的统计,当时因为包装不善和在流通环节中的问题,每年损失在100亿元人民币以上。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加快包装行业的发展,中国政府派代表团考察了国外包装状况,提出了发展包装的新思路:不是用传统的建立行政部门并进行管理的手段发展包装,而是用成立包装行业组织,进行行业管理的办法发展包装事业。经国务院批准,1980年成立了中国包装技术协会。政府各有关部门的领导、全国从事包装生产的企业代表、从事包装科研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成为第一批协会的会员。当时任国家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的邱纯甫先生担任了协会的会长。以后在各部委系统又先后成立了一批部门级的包装公司。通过行业调查,制定发展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引进先进技术、更新生产设备、开展专业培训等工作,促进包装工业的发展。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的包装工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包装制品的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很多方面已经与国际先进水平不相上下。今天,在中国城市的市场里、自选商店中,到处都可以见到琳琅满目的商品以及它们形形色色的包装。有时它们也会使置身其中的外国人大吃一惊。各种各样的中国制造的商品连同它们的包装纷纷出现在北京、欧洲的市场上,使到那儿旅行的中国人一不留心就买回了自己的国产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现,“包装”在中国已经变成了一个时髦的名词,它在中国已经被认为是一个“朝阳”行业,这与国际上流行的“包装在经济上的中心性”也是一致的。虽然在中国包装行业内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也存在“过分包装”等问题,存在种种制约包装发展的因素,但是,中国包装工业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1980年,中国包装工业总产值是72亿元人民币,1982年90亿元,1994年增长到979亿元,1998年达到1800亿元。18年内包装工业产值增加了24倍,年平均增长率19%(见表1)。表1中国包装工业产值增长表单位:百万元人民币19821990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包装工业产值9045497911521396164217892020(预计2200)1982年,包装行业从业人员为89万人,1994年达到180万人,1997年增长至251万人。1982年全民所有制县以上包装企业有2555家,1994年全行业各种经济所有制包装企业达到12000家,1997年进一步增加到19600家。1982年,包装工业总产值仅占中国工农业市场总值的1.09%,对比发达国家包装工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普遍高于2%,说明当时的中国包装工业所能提供的包装产品还无法充分满足工农业生产的需要。1994年上升到1.57%,1996年达到2.05%。这一数字说明中国包装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国包装工业已能为工农业生产提供足够的包装制品。中国包装工业主要产品的产量如下表2,3。表2主要包装产品产量单位:千吨19821990199419951996199719981999纸制品960336046546423835396571081011890塑料容器380870171220262437266529203180金属容器240690125014321617157417301905玻璃容器15804440633560894436423640994260表3中国包装机械产量单位:千台/套1982199019941995199619971998199935.2165.6258.4302.8348.8361.4409.1449今天,中国的一些包装产品如塑料编织袋、纸袋、塑料袋、复合软包装、金属桶等的产量已经名列世界前茅,并有部分出口。包装工业承担着每年数万亿元人民币的国内商品和上千亿美元的出口商品的包装任务,已经能够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的包装工业自1980年起,经历了近20年的快速发展,其速度始终超过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这一方面显示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包装工业带来巨大的刺激和需求,另一方面又说明了中国的包装工业与国民经济的其它行业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发展余地。随着包装工业的健康发展,其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也在不断地变化。虽然公有经济整个包装工业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国民经济中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格局没有改变,特别是集体所有制企业(主要这乡镇企业)从事包装生产的越来越多,发展迅速。股份制经济和其它经济出现较大增长,集体经济和“三资”经济也有一定程度增长。国有经济资产比重明显高于总资产比重,非国有经济的资产比重明显低于总资产比重。详见表4。包装工业中主要产业所占比重变化见表5。表4包装工业经济结构情况及变化按工业总产值计算(%)按从业人员计算(%)按资产总额计算(%)1997199619951997199619951999719961995国有制经济26.6329.8339.5631.0733.8944.7328.2130.4538.33集体经济40.5043.4741.0547.2148.9945.2638.9141.6038.55股份制经济6.423.871.925.932.761.636.325.122.92三资经济19.8917.6115.227.976.824.3520.9219.6118.32其它经济6.565.222.257.827.544.055.643.221.87近年来十分流行的集团化发展战略在中国包装行业也有所反映。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一些包装企业积极改变观念,以多种形式组建集团,合力共谋市场,广东、浙江、上海等地已出现了多家具有相当规模的包装集团公司。如:广东中山市张家边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申达包装集团公司,浙江胜达包装集团有限公司等。表5包装工业的行业结构工业总产值比重(%)资产总额比重(%)199719961995199719961995纸包装25.9728.8426.7425.2727.5224.61塑料包装27.3126.4926.5425.8324.4024.22金属包装9.7910.609.9410.0911.0711.44玻璃包装5.256.377.495.165.538.16包装机械7.857.458.428.5810.0911.15纸包装业和塑料包装业是包装工业的两大支柱,两者在包装工业中所占的比重超过50%;纸包装制品的年均增长速度超过30%,塑料包装制品的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0%;玻璃包装制品受到塑料包装容器的强烈挑战,自1994年后市场销售量下降,行业总产值持续下滑。从中国包装工业地区分布和发展情况看,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一致,包装工业的发展也呈现出不平衡的状况。东部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最有活力的地区,同样,东部地区的包装工业也是最集中、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从企业的经济类型结构来看,中、西部地区国有企业比重相对较高,而东部地区“三资”企业和其它经济成分的企业比重相对较高。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包装工业是今后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表6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包装工业总产值比重及增长速度%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1985年比重63.1522.9113.941990年比重64.4022.0613.541995年比重67.2921.4711.241997年比重70.6317.7611.611985-1995年平均每年增长20.5816.3214.98“七五”期间平均每年增长17.8715.9414.77“八五”期间平均每年增长23.9116.9915.41表7按地区统计中国包装工业经济类型比重按工业总产值统计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股份制经济“三资”经济其它经济东部地区24.236.02.318.918.6中部地区48.922.41.45.710.6西部地区50.833.81.25.98.3按固定资产统计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股份制经济“三资”经济其它经济东部地区38.6720.634.0818.0318.59中部地区56.9529.191.975.995.90西部地区55.3532.821.84.645.39中国包装工业企业的装备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1995年,中国进行了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包装行业对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万元人民币的包装企业和生产单位也进行了调查和统计。据对纸包装、金属包装、包装印刷等主要行业工业生产设备的普查,进口设备占5.37%,国产设备占94.63%,设备出厂年代的比例见表8。表8包装设备出厂年代比例90年代出厂80年代出厂70年代以前出厂全部设备76.4518.225.33其中:进口设备25.5637.7236.72国产设备79.3317.123.55为了鼓励企业引进先进的、适用的技术和装备,1997年国家对国内不能生产的关键设备的进口关税实行公开暂定税率,平均税率为7.7%,比法定税率平均降低9.1个百分点。涉及包装行业发展的有28项关键设备(其中2项为实行招标的生产设备)。中国包装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与其它行业相比仍显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包装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1995年,大中型包装企业拥有工程技术人员3.56万人,占其职工总数的5.63%,高于小型企业4.65%的比重;拥有技术开发机构281个,技术开发人员1.27万人,占企业职工人数的0.51%。当年投入技术开发经费6.83亿元人民币,占当年产品销售收入的1.5%,其中的43.48%用于新产品开发,总数为2.97亿元人民币。当年完成技术开发项目1930项。1995年包装新产品销售收入为45.46亿元人民币,占销售总额的9.97%;包装新产品实现利税5.54亿元人民币,占利税总额的13.6%。到目前为止,中国包装工业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不充分,如包装装潢印刷行业的生产利用率为75.84%,塑料包装箱及容器生产能力利用率为69.53%,玻璃包装制品生产能力利用率为67.05%,金属包装用桶生产能力利用率为52.42%,金属听、罐和生产利用率为45.47%,包装机械的生产利用率为79.32%。1995年,中国包装行业有“三资”企业和生产单位2516个,从业人员为24.88万人;总产值为328.94亿元人民币。“三资”包装企业中,香港、澳门、台湾投资企业占64.31%,外国投资企业占35.69%;合资企业占69.19%,合作企业占13.26%,独资企业占17.55%;年末累计协议投资额为148.62亿凶人民币,其中东部地区协议投资额为140.18亿元人民币,占全国的94.32%。在实收资本中,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投资为95.99亿元人民币,占42.70%;外国投资为38.96亿元人民币,占17.33%;中方投资86.76亿元人民币,占38.60%。“三资”包装企业在各行业的分布情况(按工业总产值计算)是:纸包装为81.75%,塑料包装为29.53%,金属包装为22.21%,玻璃包装为2.47%,包装机械为0.91%,其它为13.13%。二、包装法规、标准与质量认证中国目前没有由国家制定的包装法规。由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制定的(部门)包装管理条例和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的防止塑料制品污染环境管理条例正在起草之中。中国的包装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三个层次。其中,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由国家技术监督局组织制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规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保证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强制执行的标准为强制性标准,其他为推荐性标准。根据1997年6月底的计划,包装国家标准达到678个,与包装有关的标准28个。其中强制性包装国家标准为68个。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包装标准体系。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已经发布的58个包装基础标准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有44个,占67%,其余14个均达到了国际八十年代末或九十年代初同类标准的水平。包装质量监督、检验工作深入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规定,国家技术监督局负责全国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各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工作。目前,经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确定了6个国家级包装质量监督、检验机构,中国包装科学研究测试中心(天津),大连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山东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成都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广州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甘肃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一些部门和省、市也建立了包装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如:外经贸部中国出口商品包装研究所、北方工业总公司第五四研究所、国家机械工业局标准化研究所、信息产业部标准化研究所、湖南省包装研究所和重庆市包装研究所等。为了提高中国包装产品的质量,提高产品信誉,促进国际贸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认证管理条例,中国已经开展了ISO9000和ISO12000认证工作。国家技术监督局统一管理全国的认证工作,国家技术监督局授权的行业认证委员会负责认证工作的实施。经国家技术监督局和国家经贸委批准,1998年成立了中国包装产品质量认证中心(ChinaPackagingProductionQualityCertificationCenter,简称CPQCC),可承担纸=、塑料、玻璃、金属、木质包装产品及相应的包装机械的质量认证。经质量认证的产品,可将认证标志用于产品上,可得到国际互认。三、包装教育中国包装教育的战略任务是实施提高包装行业职工的素质教育,包括学历提高教育和技术培训教育,从传统的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目前,全国已有20多所高等学校设置了包装工程专业,每年培养的学生上千名,中国已经编辑、出版了两套包装教材。第二套包装教材中已经出版的有“包装容器结构设计与制造”、“包装管理”、“包装材料学”、“包装印刷”、“包装机械概论”;即将出版的有:“包装自动控制”、“包装测试技术”、“包装工艺学”、“运输包装”、“包装辅助设计”、“包装装潢设计”和“包装机械”。四、前景与发展规划根据国家发展规划,中国制定了全国包装行业“九五”发展规划及2010年远景发展目标,主要经济指标和主要产品产量见表9和表10。表9“九五”末期和2010年主要经济指标单位:百万元人民币1995年完成数2000年预测数2010年预测数计划数年递增率(%)计划数年递增率(%)包装工业产值115.218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