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图说运河之都淮安的沿革地理 前言 淮安,是一座拥有着2200余年可考历史的文化名城,作为运河之都的她,明清时期繁荣异常,在当时的中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建置的沿革、地域的变化和地名的更替却使很多人在莫衷一是和人云亦云中,对关于淮安的许多人和事如水中望月、雾里看花。如淮安古名“淮阴”,今日有淮阴区,两个淮阴就压根不是一个地理概念。南北朝时置的淮安县和民国以后的淮安县、古淮安境内的射阳县和今盐城的射阳县都不是一回事。于是便有了写作本文的初衷,旨在帮助大家梳理历史时期的淮安沿革地理,当然并不希望写得枯燥无趣,于是基本每篇都配上了地图,是谓“图说”。受篇幅所限,重点将放在淮安所在的三淮及附近地区,曾隶属于淮安府或淮阴市的县区只略微带过。(一)、先秦时期邗沟通江淮,吴楚育名城古淮安地区地处江淮平原的东北部,北频淮水,东临大海,南达大江。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著名的“青莲岗文化”。进入商周,淮安是淮夷的主要活动范围之一。淮夷是聚居在淮水中下游地区的一个土著民族,属于东夷大部落。淮夷中有很多支,如淮水东南岸的一支“干”,西周后干成为封国,即邗国(首邑在今扬州北乡),淮安便属于邗国;淮水北岸的“徐”支,也被封国,活动中心在今洪泽湖西岸、淮泗间的泗洪临淮一带。春秋初,邗国为吴所灭,淮安遂属江南吴国的属邑,然淮安的土著居民仍以淮夷为主。古淮安地区地处淮水、泗水尾闾,东临大海,南达大江。南船北上,可由大江入大海,由云梯溯淮而上,向北可由泗水而达齐鲁,向西北可由涡、颍水直达皖豫而入中原。其时,吴国北界淮水,吴军曾北伐徐、齐,史称“吴人伐谷”,可见淮安是吴国出兵北方的重要基地。公元前486年,也即周敬王三十四年,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争霸,开凿了邗城末口的运河,它由邗(今扬州北)由东北通向射阳湖,再折向西北,由末口(今淮安楚州旧城北)入淮,这就是著名的邗沟,也即大运河上最早开凿的一段。邗沟初创时期,淮河水床较邗沟为低。运河水流自南向北,一泻而入淮水,不利航行。于是后人在邗沟入淮处的末口立堰,以控制南北两侧水位,北上的船只由此渡堰入淮,后世称北辰堰(或北神堰)。春秋后期,吴国的疆土逐渐扩展,不但北越过淮河,甚至到达了今山东南部地区。然夫差黄池主盟以后,吴国盛极而衰,最终被越王勾践所灭。包括淮安在内的吴国之地遂归越国。周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楚又灭越,淮安随之归楚。从此时算起直至秦末,其间100多年淮安终属楚地,虽无属吴时间悠久,但这100多年却是淮安所在的淮河下游地区最初得到开发并接受楚文化洗礼的时期,故而后淮人以“楚人”自居,有“古楚淮阴”、“楚州”之称。本系列文章中地图选自谭其骧院士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和吴必虎先生的历史时期苏北平原地理系统研究。(二)、秦汉从淮阴到射阳,淮安源出淮阴秦统一全国后,推行郡县制,天下分为36郡(据史记),郡下设县。淮安属于九江郡(一说为跨淮而设的东海郡,笔者更认同九江郡说)。在今淮安境内始设三县,分别为淮阴县、盱台县、东阳县。盱台县在今盱眙县城东北,东阳县在今盱眙东南乡和金湖西乡一带。此外淮安附近还有治于今泗阳县城西北的凌县,其辖地相当于今泗阳、淮阴区大部分及涟水的土地。淮阴县便是今日淮安市的主要母体县,“淮阴者,淮水右(南)岸也”,淮阴县治于淮阴城,约在今清浦区西南、码头东(秦汉时期的淮阴城具体位置史学界仍有争议)。此外,秦灭楚后,码头一带曾作为上卿甘罗的封地(甘罗是楚人,有功于秦,拜为上卿),筑有甘罗城。顾炎武的肇域志里记载“甘罗城,在淮阴治北,或云即淮阴故城,相传秦甘罗筑。雨后常于土中得小钱,篆文不可识”。城“周二百四十七丈,在淮阴镇北一里韩信钓处”,后在清中叶毁于黄淮水患。秦时淮阴县境颇大,差不多包含了今日清浦清河楚州三区的全部、淮阴区码头镇东南、洪泽县大部分以及宝应县的一部分。当然,那时尚无“淮安”之名,近代所谓淮安县之地完全包含在古淮阴县里面。 图2:东海郡说的秦朝淮阴县附近秦亡后,公元前206年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九郡,都彭城。” 淮安属项楚东阳郡。东阳郡系秦九江郡析置,并在原秦置县的基础上,又新置江都、海陵、高邮、富陵、射阳、高山、淮陵等县,加上秦置的县,东阳郡共计领15县。其中析淮阴县西南地域新置富陵县,大致包含了今洪泽、盱眙的部分土地,治所在今洪泽湖中。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项羽灭刘邦,建立汉朝。同年,封韩信为楚王,一年后,夺韩信国,分韩信原楚王国为楚荆二王国,两国大致以淮水为界,淮安属荆王国东阳郡。汉代实行州郡县制,同时郡国并行,淮安属于徐州刺史部下的临淮郡,北有泗水国(辖凌县、泗阳),南为广陵国。西汉年间境内又先后增置了射阳、盐渎(盐城)、淮浦(涟水)诸县。值得一提的是射阳的由来,汉之淮阴县基本沿袭秦末,汉武帝元狞六年于淮阴县东南增置射阳县,因地处射水之阳得名,县治初在今宝应县射阳湖镇附近。这两县后来即演化为山阳县,也即民国后的淮安县、今楚州区的前身。 图3:西汉(公元2年的淮阴县及其附近)(三)东汉至西晋淮泗汇淮阴,南北立广陵至东汉初,行政区划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南改广陵国为广陵郡,北废泗水国并且西撤临淮郡在其故地设下邳国。这样,本同属临淮郡的淮安诸县被分开:淮阴、淮浦、盱眙属下邳国;射阳、盐渎、东阳(含富陵)属治于今扬州城北的广陵郡(图4)。图4:东汉(公元140年的淮阴县及其附近)至此,从秦初最早设置的淮阴县算起,到东汉末已有近500年,然淮安境内却没有出现特别重要的聚落。前文已述,古淮安地处淮水、泗水尾闾,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淮水是我国古“四渎”之一,古淮水在今淮安境内的走向大致是出盱眙城东北流入洪泽湖,再东北流经码头-杨庄一线,杨庄以下的废黄河也即宋元后被黄河所夺的古淮河。而泗水发源于鲁西南的沂蒙山区,东南流经徐州,徐州以下到杨庄的废黄河也即古泗水河道。而鲜为人知的是,泗水作为淮水北岸的支流,在晋代前后入淮口并不一致,我们现在所说的泗口,即古泗水入淮口在今码头镇西北,然东汉以前却是在码头西数十公里,约今泗洪县最东端的位置。泗水直到汉末才改道古淮阴县码头附近入淮,先前淮泗二水并不在淮阴汇聚,此为原因之一。二来当时黄河下游与江淮间的水运交通,除走泗水,更常用的还是西面的涡、颍水到合肥一路,因为这对政治中心在长安、洛阳的两汉政权来讲更便捷。东汉末天下大乱,诸侯割据。广陵郡治先后迁至射阳和淮阴。三国时,东吴和魏大致以长江划界,但东吴的实际势力往往达到沿江北岸。于是就出现了魏和东吴南北广陵并存的局面。治于淮阴的北广陵郡最初辖淮阴、淮浦、凌县、海西四县,淮水之南基本“有地无民”,县治皆废。后曹魏越淮屯田,养精蓄锐,逐步兼领了淮南东阳等县,势力所及直至今高邮县境。司马氏篡权后,吴魏对峙转为吴晋对峙。不久,公元280年,西晋平吴。2年后,南广陵并入北广陵郡,“广陵太守治淮阴故城”,辖有9县:淮阴、淮浦、射阳、盐渎、广陵、海陵、高邮、舆县。而盱眙、东阳划归临淮国,凌县泗阳则属下邳国(图5)。图5:西晋时的广陵郡(四)东晋南北朝义熙分郡,山阳始现 西晋末永嘉之乱,晋室南迁江东,建都健康(今南京),史称东晋。南北政权分裂,淮河成为军事分界线,北中国谓为“十六国”。市境属于东晋版图,且长期处于战争和对峙的前言,濒临淮河南岸的淮阴遂成为南方政权的边防重镇,与淮阴相对的淮北泗口亦成为南北军事和交通要隘。大批北人南迁,淮阴也是首先到达的地方,并在此设立侨置郡县。 东晋初,境内属侨置徐州广陵郡,但广陵郡治所已从淮阴城还迁广陵城。东晋义熙六年(公元410年),刘裕北伐成功得淮北之地,为巩固江淮,第二年即义熙七年将广陵郡一分为三,析置了山阳、海陵二郡。山阳郡辖原广陵郡之淮阴、淮浦、射阳、盐渎四县,并改盐渎为盐城,析淮阴、射阳两县新置山阳县,并作为山阳郡郡治。山阳县所在地原为射阳县一大镇,因汉末建安时开辟邗沟西道而崛起,即我们今天所说的淮安老城区楚州之旧城。于是,淮安历史上又一个重要的地名“山阳”始现了,同为今淮安市的又一母体县,山阳的出现整整比淮阴晚了600余年。但有一点却是明白无误的,古淮阴和古山阳却是源自一家!公元420年,刘裕篡晋称帝,改国号为宋,史称刘宋,而北方分裂的“五胡十六国”被鲜卑拓跋氏统一,建立北魏,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朝代更迭频繁,淮安市境时而属南,时而属北。刘宋时,江淮之间设南兖州治于广陵城,原属侨治徐州的山阳、盱眙、海陵诸郡属之;刘宋末年,淮河以北的土地大片失去,遂于公元467年,于淮阴侨立兖州,萧齐时划南兖州盱眙、山阳两郡部分土地新立阳平、东平二郡和新立安宜县(今宝应县境)属之,并改称北兖州。永明7年(公元489年),割山阳官渎(邗沟)西300户置寿张县,割直渎(盱眙禹王河)、破斧以东淮阴镇下流杂100户置淮安县,属东平郡。至此,“淮安”之名始现。然学界对此“淮安”大多不以为然,笔者也认为此淮安非彼淮安(山阳),极有可能只是北方地名的移植(寿张县依然)。图6:南齐时的北兖州和南兖州 萧梁的沿革大致同萧齐,北兖州仍治淮阴。南陈时,江北之地尽归北齐。北兖州改称淮州,南兖州改称东广州,并将原属南兖州之山阳、盱眙、射阳(系盐城县改)诸郡悉数归淮州,加上北兖州本辖有的淮阴、阳平两郡(含安宜),淮州的土地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公元573年,南陈北伐江北,逐复南朝之旧。不久,北齐为北周所灭,又复北朝之制。(五)隋唐淮水东南第一州,淮阴山阳的分置和合并 北周大定元年(公元581年),杨坚篡周,自立为帝。8年后,灭南陈,统一中国。隋初,设州、郡、县三级地方政权,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郡留州,以州领县,改为二级制,同年置楚州,治淮阴(今淮阴区码头镇)。这样,淮安历史上一个有重要意义的二级政区地名出现了!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炀帝废州置郡,以郡领县,仍为二级制,设江都郡治扬州,领江淮、江南一带的16县,古淮安境内的山阳县(淮阴县并入)、安宜县、盐城县、盱眙县属之。此外涟水县(含今淮阴区东部)属治所在连云港西南的东海郡,淮阳县(辖有今淮阴区西部和泗阳)属治所在宿迁东南的下邳郡。唐代的实施道-州-县的三级体制。楚州从属于设在扬州的淮南道,下领山阳、淮阴、安宜、盐城、盱眙五县(图7)。同时期同楚州隔淮相望的是河南道泗州(治古泗州城,即盱眙县城淮河对岸),涟水、宿预(含今日淮阴区主体和泗阳)等县属之(图8)。图7:盛唐时的楚州图8:盛唐时的泗州隋大业年间,洛阳至扬州的漕运要道-大运河凿成,境内遂成为漕运重要孔道,也直接促就了楚州城的崛起。由于通济渠的修筑,泗水作为水运干线的地位被大大削弱。正是在这种运口变迁的历史地理背景下,淮阴、山阳两县历经了数度的合并。隋初置楚州,治所在淮阴故城,开皇十二年移至山阳县。淮阴县第一次并入山阳是在隋炀帝时期,入唐后分置;第二次并入是唐武德年间,历43年而又分置。这两次的合并和分置,从侧面反映了位于末口,辖有淮阴、山阳、盐城、安宜、盱眙等县的楚州城已经取代淮阴故城,成为江淮地区重要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此时的楚州城是著名的近海港口城市,商品贸易十分兴旺,甚至吸引着大食、新罗等国的海外商人来此贸易。楚州以其繁华,被大诗人白居易赞为“淮水东南第一州”。而与楚州城近在咫尺的淮阴城,也是“秋灯点点淮阴市,楚客联樯宿淮水”。如此说来,即便是“楚州”这一地名,也是先为淮阴故城所有,后随治所的东移而为山阳所用,淮阴山阳的几度分合也印证了这一点。(本文上半部分到此结束)(六)宋水患、战乱、人祸下的楚州和山阳易名淮安 连载于2008年1月6日淮海晚报淮安风情版 唐末藩镇之乱,酿成全国第三次大分裂,史称五代十国。在这一时期,楚州(淮安)先后大致隶属“十国”的杨吴(治扬州)、南唐(治南京)和五代的“后周”(治开封)三个王朝,不加细说。周显德七年(960)正月“陈桥驿兵变”,赵匡胤取代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改元建隆。宋初沿用唐朝遗制,在行政地理概念上称为“道”,同时又使用“路”的概念,“道”、“路”混称。后至道三年(997)“始分天下为十五路六曰淮南路”;“熙宁五年(1072)淮南路复分二路”,以扬州所在为淮南东路,楚州属之,终两宋之世。北宋的楚州仍治山阳,辖有山阳、淮阴、宝应、盐城四县,而盱眙改属泗州,其间先后开沙河、洪泽新河、龟山运河保证了漕运的发展。宋之淮南东路沿袭了五代十国南唐的地域范围,并不全在淮南。如改唐代本属河南道泗州的海州、涟水县来属,且后者已升涟水军,辖有今涟水县和淮阴区东部之境。但今淮阴区大部和泗阳之地其时则属京东东路淮阳军(治下邳)之宿迁县(隋唐称宿预县),不属于楚州所在的淮南东路。靖康二年(1127)北宋亡于金,同年五月宋钦宗之弟赵构继位,为宋高宗,史称南宋,之后不久便发生了对两淮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事件:公元1128年,宋将杜充为阻止金兵南进而掘开黄河,决水由泗入淮。金明昌五年(1194),黄河从阳武决口,从此造成近700年的黄河南犯夺泗入淮史。今日淮安地区境内,尤其是淮北地区,饱受战火和水患的煎熬。由于北中国的王朝更替,南宋前期对峙于金,后期则对峙于蒙古(元)。绍兴十一年(1141)“绍兴和议”成立,宋金双方以淮水为界,故北宋淮南东路淮北之宿、亳、海、泗诸州归入金版图,涟水军废为县,本属泗州的盱眙县因地在淮水南改隶天长军。至此,涟水属金之山东东路,本属宿迁县的今淮阴区、泗阳县地改属金之山东西路,而楚州则处于南宋的边防重区同时又是金元的骚扰区。宋宝庆、绍定间,楚州发生李全之乱,焚杀最惨。在南宋朝廷议中“以淮乱相仍,遣帅必毙”,视楚州为凶地,决定弃淮守江。南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升宝应县为州,而原有宝应县如故,以原楚州所属的盐城、淮阴、山阳及宝应县隶属于宝应州,并降楚州为淮安军,山阳县改淮安县,后不久复改淮安州,取代了宝应州的地位。至此,真正地名意义上的“淮安”始现。“淮安”之名,后人一般认为系“淮水安澜”之意。这般算来,淮安作为县名的出现至少比淮阴晚了1400余年。 北宋的楚州南宋的楚州(七)元分久必合,清河的出现和淮阴作为显性地名的断代 连载于2008年1月7日淮海晚报淮安风情版 金灭元起,出于军事交通目的,南宋末咸淳九年(1273)于清河口置清河军(清河本为河名,明中期以前,古泗水在今泗阳三岔分为两支,一名大清河,一名小清河),三年后地入元,元至元十五年(1278)元统治者撤清河军,存清河县,最初治所在大清口西北,县境约相当于今日淮阴区运北全部以及运南西部一带(公元1127年曾设吴城县,县境大约包括今日泗阳东南、淮阴区运南西部一带,三年后废)。值得一提的是清河县的隶属变化。清河县在唐时为泗州清河口,宋立清河军,宋金对峙时期以淮河为界,清河县位于淮北,均不属淮阴县所在的楚州。直到元时,为统制需要,混一淮河南北,清河、淮阴才同属淮安管辖。可见,清河、淮阴本就两地,更非一体,淮阴在淮南,清河在淮北,清河出现之时与淮阴并不属一个二级政区管辖,现当代以来见于淮安本地诸多报刊上的说法“淮阴元改清河,民国恢复淮阴本名”实为以讹传讹!这样,淮北清口附近有了清河县,加上淮南末口已有的淮安县(山阳县),淮阴县的地位显得无关紧要。至元二十年(1283),淮阴被撤废,并其地连同淮安、新城二县入山阳县,这也是历史上淮阴县最后一次并入山阳县,淮阴、淮安(山阳)复又回归一体,至此,已沿用近1500年的淮阴作为县名产生了显性断代。以上对宋末元初清河、淮阴、淮安三县的最初关系进行了梳理,下面交待元代淮安建置变迁的概况。宋咸淳七年(1271)蒙古定国号为元,元至元十三年(1276),元军攻占淮安,淮安州降元并设淮东安抚司于此,次年改淮东安抚司设淮安总管府。元在建制设置上推行省、道、路、州、县五级体制,且为了加强统治,行政区划边界的确定严重背离“山川形变”的原则,犬牙交错达到极点。至元十三年(1276),于扬州置江淮行省,南北跨淮、江,辖有江淮、江南之大部分土地,后江淮行省数度南迁杭州,并更名江浙行省。至元二十年,升淮安总管府为淮安路,治山阳县,至元二十八年(1291),立河南江北行省,治汴梁(今开封),江淮行省之江北州郡割隶河南江北行省,淮安路属之,且属置于扬州的淮东道。元代的淮安路始跨淮河南北而治,辖有三州四县,西南到天长(宝应至此不属淮安管辖,元属高邮府),东达大海,北及赣榆,幅员之大,从未有之。三州系海宁州(治朐山,领朐山、赣榆、沭阳三县)、安东州(不领县)、泗州(治临淮县,领临淮、盱眙、天长、五河、虹县五县);四县系原本既有的淮南山阳盐城及后入的清河桃园。而作为淮安路治的山阳县因并入淮阴、新城之地,其时的面积亦极为广阔,北至淮河与清河、安东(涟水)分界,西南到高家堰(今洪泽西南境)与盱眙分界,东南跨有射阳湖与宝应、盐城分界,东北到马逻、庙湾、羊寨(今阜宁县境内)与安东分界。 图1 元代的淮安路明清(1)合久必分,淮六属的稳定和清河县的扩张 连载于2008年1月21日淮海晚报淮安风情版 元至元二十八年(1368)正月,朱元璋称帝,改元洪武,初定都南京(南直隶),后迁北京。置淮安府,相当于元之淮安路,治山阳县淮城。领海、泗、安东三州,山阳、清河、盐城、桃源、沭阳、赣榆、天长、盱眙8县。旋又以泗州、盱眙、天长改隶凤阳府;并降安东州为县,仍隶淮安府,以邳州、睢宁、宿迁县改隶淮安府,时淮安府共辖二州九县。明永乐十三年(1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儿童游乐场游乐设施采购合同
- 2025年风湿病科临床诊治方案设计模拟测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肾内科尿毒症患者护理知识模拟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儿科问诊技巧考察模拟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影像科医学影像学诊断准确性测试答案及解析
- 汽车内饰材料耐热性能2025年市场分析及技术创新报告
- 2025年风力发电技术创新与未来应用场景研究报告
- 2025设备租赁合同协议书范例
- 2025年AI运维工程师入侵检测面试题(含答案与解析)
- 2025年图像分割语义(含答案与解析)
- 胸痛中心优化救治流程对急性STEMI患者救治效率及临床预后的影响
- 羊肚菌种植技术课件
- JJG 667-2025 液体容积式流量计检定规程
- 胖东来店长培训课件
- 呼吸衰竭患者的急救及护理
- 老年急危重症容量管理急诊专家共识解读 2
- 脊膜瘤的护理查房
- 法拍房介绍课件
- 器械gcp培训课件
- 《医院感染监测与控制》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 访问控制安全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