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法部门形成的一般规律.doc_第1页
论经济法部门形成的一般规律.doc_第2页
论经济法部门形成的一般规律.doc_第3页
论经济法部门形成的一般规律.doc_第4页
论经济法部门形成的一般规律.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经济法部门形成的一般规律 郝洪斌山东财政学院 山东济南 250014内容提要:任何法律部门的形成,都需要主客观两方面的条件,缺一不可。经济法部门也不例外,它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在市场调节和国家调节的协同作用下形成的。主流经济法学说的确立构成了经济法部门形成的主观条件。经济法部门的形成亦符合法和法学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自身发展规律。 关键词:法律部门;经济法部门;一般规律On the general law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economic law branchHao hongbinShandong financial institute, Jinan 250014, ChinaAbstract: The formation of any law branch needs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conditions, the economic law branch too. Among the contradiction movements of the productive forces and the productive connections, under the coordinated affection of the market adjustment and the government adjustment, the economic law branch came into be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rincipal theory of the economic law branch was the subjective conditions. The formation of the economic law branch accorded with the development logic of law and the law science too.Key words: law branch; economic law branch; general law 法学界一般认为:调整一定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达到一定的数量,便形成独立的法律部门。殊不知法律部门的形成不可能是一个纯客观的过程,必然有主观因素的介入。本文拟结合法律部门形成的一般规律,简述经济法部门形成的一般规律。一、 法律部门形成的一般规律按照我国的通说,法律部门是“对一国现行法律规范按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及与之相适应的调整方法的不同所作的一种分类”,它“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决定的,主要是由需要法律规范调整的社会关系多样性的客观存在决定的”。1 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4. 85.然而法律部门既然就是法的分类,法律部门的形成就不可能是一个纯客观的过程,必然有主观因素的介入。对任何事物的分类,都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都是主观因素对客观因素的认识与反映,法律部门的形成也不例外。任何法律部门的形成,都需要主客观两方面的条件,缺一不可。法律部门形成的客观条件,是社会在发展中出现了需要以不同于以往的法律原则、制度来规范的某种社会关系,并有了相应司法实践和成文法规。法律部门的形成,还需要主观条件,即由法学家对已经出现的客观社会经济条件和法律规范进行总结、解释和归类,形成相应的法学理论和学说,并在相当程度上被社会和学界所接受。2 潘静成, 刘文华. 经济法.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4.公元前三世纪,古罗马为了规范当时得到空前发展的商品交易,专门设置了外事大法官,处理罗马市民与外国人之间及外国人之间的事务,主要是贸易事务。3 周枬. 罗马法原论(上册).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4. 30.万民法大致与外事大法官同时产生,但是并非有了万民法就有了法律部门的划分。公元一世纪初期,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提出了公私法划分理论,并出现了私法教科书法学阶梯,私法才成为独立于公法的法律部门。这才有了法律部门的划分,若没有私法部门的形成,也无所谓公法部门。有学者认为,调整一定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达到一定的数量,便形成独立的法律部门,即只承认法律部门形成的客观条件,而否认法律部门形成的主观条件。这种观点是不可取的。我国在清末变法修律之前,实际上存在着刑事、民事、行政、经济、诉讼等各种法律规范,但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并没有法律部门的划分,而是采取了“诸法合体,以刑为主”的法律形式。其原因即在于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不具备法律部门形成的主观条件,即没有形成相应的法学理论和学说。在英美法系国家,并无民法和经济法之说,而只有财产法、合同法、侵权法、公司法、反托拉斯法等。其原因也在于英美法系国家不存在对部门法成立的客观条件进行解释和认同的主观要求,没有形成相应的法学理论和学说。我们通常所说的英美法系的经济法,是用大陆法系部门法理论从实质上衡量的结果,并不是说英美法系国家存在着经济法部门。因此,法律部门的形成仅有一定数量的法律规范的出现,还是不够的。二、 经济法部门形成的基础条件任何法律部门的形成,都是社会经济、法制客观条件和有关主观条件结合和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法部门也不例外。经济法部门形成的基础条件是:市场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阶段,国家被动或自觉地承担起对经济加以组织协调的职能;同时,社会经济及国家对经济的调整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之上,并形成相应的经济法学说。4 潘静成, 刘文华. 经济法.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0.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当这些基础条件尚未出现时,经济法部门是不可能产生的。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不具备经济法部门形成的客观条件。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干预自古就有,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也不例外,但是,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奠定了这样的经典理念: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应“井水不犯河水”,国家若侵犯市民社会的私事,人民就有权起来造它的反。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经济活动属于市民社会的私事,国家一般无权干预。亚当斯密的信条“干预越少的政府就是越好的政府”被奉为经济生活的准则,要求政府充当单纯的“守夜人”的角色。在这种情况下,公法与私法界限分明,不可逾越,民法的“私有财产神圣”、“意思自治”、“契约自由”等宗旨和原则得到极大弘扬,成为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观念,国家调节之手因遭到普遍否定而萎缩不全。因此,在自由资本阶段不具备经济法部门形成的客观条件。经济法部门形成于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由于私有制和自发的市场经济引起社会矛盾激化,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走向垄断和社会化发展阶段,即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导致竞争环境恶化和消费者利益受损,仅靠市场的力量无力解决这些弊端,因为垄断本身就是在自发市场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时,生产社会化客观上要求在全社会范围内协调生产和流通,以维持本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放弃了原来不干预经济的做法,开始以“有形之手”干预和参与经济生活,并且干预和参与的广度、深度、力度日益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参与主要是通过立法、执法等法律手段实现的。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在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公法和私法之间人为设定的界限,在实践中被社会经济和法律发展的现实击破。社会上出现了与民商法、行政法等传统法律迥然有异的经济性法律、法规,有法学家将其解释为“经济法”。于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经济法部门问世了。三、 经济法部门形成的一般规律通过对经济法部门形成的基础条件的分析,将其形成的一般规律总括如下:1、经济法部门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经济法部门形成的根本原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各部门之间、企业之间和企业内部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客观上要求在全社会范围内协调生产和流通,即社会经济不断提出社会化的要求。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为了缓和二者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通过立法的方式日益广泛而深入地介入经济生活,使得资本主义经济法必然产生。社会主义国家在建国后,普遍建立了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作用的发挥。实践证明这种经济体制是失败的,它导致产权不清、浪费严重、普遍的低效率和无效率。对此,社会主义国家先后进行了改革。社会主义改革就是为了缓和生产社会化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之间的矛盾,注入资本因素和市场机制。社会主义改革主要是通过立法的方式推进和保障的,这决定了社会主义经济法的产生。2、经济法部门是在市场调节和国家调节的协同作用下形成的。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主要依靠市场自发调节;在社会主义改革之前,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经济运行主要依靠计划调节或国家调节。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之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消费者利益受损、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等问题。对此,单靠市场调节无力解决。资本主义国家逐渐采用“国家干预”、“宏观调控”、“混合经济”、“管理贸易”等新的做法,在市场自发调节经济运行的基础上,开始引入国家调节。如上所述,社会主义国家为了缓和生产社会化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之间的矛盾,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革,在国家调节经济运行的同时,开始导入市场调节。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殊途同归,市场这支“无形之手”和国家这支“有形之手”协同并用,调节经济运行。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同时并存两种调节机制。其中,市场调节是基础性的调节机制,是社会经济固有的、内在的调节机制。国家调节也是必要的和重要的,有时甚至发挥关键性的作用,但它必须以市场调节机制为基础,并与之密切配合,尊重客观经济规律。5 漆多俊. 经济法学.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38.只有当市场调节之手和国家调节之手协同并用时,经济法部门才可能形成。当国家主观上只靠市场调节或国家调节一支手管理经济时,是不可能产生经济法的。如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只需要民法和行政管理即可;而我国的计划经济时期,只要有行政法,甚至行政命令就够了。3、经济法部门的形成符合法和法学自身发展的规律。法和法学问世之后,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诸法合体、结构分化、专业高度分化基础上的高度整合三个阶段,呈现出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发展规律。除古罗马以外的古代和中世纪,法和法学的发展处于诸法合体阶段。这一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关系不甚复杂,法的种类不多,不需要也不可能分立为许多部门。这一阶段颁布的法律,基本上是强制性的,多采用刑事制裁的方式。因此被称为“诸法合体、以刑为主”阶段。法和法学的结构分化阶段包括罗马共和国末期至帝国时期,尤其以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为典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法在调整的规模和范围上空前扩大,其作用也不断渗入社会生活的深部。马克思指出:早在古罗马时期,就形成了“简单商品生产即资本主义以前的商品生产的完善的法”,它“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权关系”。这一类法经过漫长的发展时期,到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形成“五法”或“六法”体系。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社会经济发展到垄断和社会化阶段,使得法和法学的发展进入了我们当前所处的专业高度分化基础上的高度整合阶段。垄断和社会化客观上要求运用公法、私法等多种法律手段对社会关系进行系统综合调整。这一阶段,公法与私法之间人为设定的界限被打破,出现了公法因素与私法因素融合的新的法律部门,如劳动法、经济法等。4、一定的经济法学说的形成是经济法部门形成的主观条件。一定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