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农村全面发展进步.doc_第1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农村全面发展进步.doc_第2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农村全面发展进步.doc_第3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农村全面发展进步.doc_第4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农村全面发展进步.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农村全面发展进步“三农问题”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制约因素。“三农问题”就是农村问题、农业问题和农民问题的总称。目前中国农村存在的很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解决。曾有人对这些问题作了形容:盲流如“洪水”、负担如“泰山”、债台如“珠峰”、责任制如“枷锁”、政策如“谎言”、假话如“真理”等等。以云南省为例,2006年,全省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10070元,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250.5元。如果按世界银行的贫困标准人均每天不低于1美元计算,全省农民整体上处于绝对贫困状态(7.3365=2664.5元)。以资源换资本,以生态换生存。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正因为如此,“三农问题”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并列为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日程。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当中,对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建设、体制改革及社会发展的任务作了明确的部署。重点规划了未来五年的七大任务,排在第一位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这五句话提出的要求,就是农村各方面实现协调、全面发展的过程。200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通过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具体的要求和部署。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短短几个月时间,中央召开的2005年经济工作会议、2005年农村工作会议以及2006年中共中央发出的一号文件,2006年第十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都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全面的部署。2007年“两会期间”,也得到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强烈关注,“三农问题”成为两会代表和委员讨论的最热烈的话题。这表明我们党对我国经济规律的认识到了新的阶段,我国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性机遇。一、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内涵党中央国务院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那么“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底新在什么地方?我们如何理解这一新内容? 1、“新”在什么方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全新的命题。新农村的一个新字,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它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新目标,是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它体现的是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和新举措施,凸显的是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条件和新机遇;它还是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新起点,是“三农”事业发展的新希望。对于这些全新的内涵,我们必须全面理解,准备把握。第一,把握新背景。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提出的新任务。在新的历史时代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到渠成的结果,有着许多过去所不具备的有利条件和十分难得的新机遇。在物质条件方面,当前我国显著增强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使我们完全有条件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在政策环境方面,最近几年,中央的支农政策力度在逐步加大,制定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支持“三农”的重大措施;在社会氛围方面,凝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村发展不仅是农民的盼望,也成为全党和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在农村自身方面,农村建设已经有了一定基础,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开始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一些地方积累不少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经验。所有这些主客观有利条件都表明,只要我们抓住新机遇,加大推进力度,新农村建设在“十一五”时期就一定会取得较大进展。第二,把握新目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的目标充分表明,我们要建设的新农村,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共同发展的新农村,是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这个目标集中体现在五个“新”上。一是产业发展要形成“新格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二是农民生活水平要实现“新提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消费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三是乡风民俗要倡导”“新风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四是乡村面貌要呈现“新变化”。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五是乡村治理要健全“新机制”。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强基层民主和基层组织建设,创建平安乡村、和谐乡村,是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各级政府在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时候,必须紧紧扣住这“五新”来展开,把中央的目标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实践中去。 第三,把握新思路。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崭新的事业。新事业需要新思路,要按照“民心工程”的要求,制定切合实际、符合民意的工作思路。具体来讲,要紧紧把握“五个不仅而且”:一是不仅注重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改变村容村貌,而且注重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二是不仅重视在经济上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而且重视在政治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强调继续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三是不仅强调立足于促进农业和农村自身的改革与发展,而且重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四是不仅强调政府的支持和引导,而且注重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提倡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五是不仅立足于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而且要谋划长远,提出保障新农村建设持续进行的政策框架。归根结底一句话,就在要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地推进。第四,把握新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为了确保这一任务的顺利完成,中央明确提出了“五个必须”的要求,即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与此同时,中央还特别强调,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过程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对于这些要求,我们一定要都不折不扣地落实到推进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去,确保新农村建设不偏向、不跑样,真正给广大农民带来实惠。 2、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重点规划了未来五年的七大任务,排在第一位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200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通过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具体的要求和部署。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短短几个月时间,中央召开的2005年经济工作会议、2005年农村工作会议以及2006年中共中央发出的一号文件,2006年第十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都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全面的部署。这表明我们党对我国经济规律的认识到了新的阶段,我国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性机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把握其特征,理解其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生产发展。建设新农村首先要振兴农村经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条是首要的。农村经济不发展,建设新农村就失去了物质基础。有调查显示,我们的很多领导干部考虑新农村建设,更多的考虑是村庄的规划,很少考虑农村生产的发展。没有生产的发展,新农村建设是不可能的。要使生产发展,必须保障农业水利工程建设,为农村提供基础设施,加大支农力度,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第二、生活宽裕。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使农民的财富增加,过上相对宽裕的生活。 “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这二条是要建设物质文明,“生产发展”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建设新农村的具体体现。要使农民生活富裕,必须增加农民收入,除掉农民背负的三大负担:教育支出、医疗支出、住房支出;搬掉影响农民收入的三座大山:农民的准失业状态、国内外市场机制对农民的挤压、农民贫乏的自我组织能力。 第三、乡风文明。精神文明也要有新进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邻里之间,生产上要相互帮助,生活上要相互关心。乡风文明是建设新农村的灵魂。在农村,文明之风若不能愉悦人们的身心,腐朽的东西就会侵蚀人们的心灵。据中华慈善总会统计的数据显示:该协会获捐赠的70%来自于国外和港澳台地区,内地富豪的捐赠不到15%。我国先富的一部分人,要么积聚财富、要么豪赌、要么回家修祖坟,主动将自己的财富回赠社会的很少;因病、因自然灾害致贫的农民多数相信封建迷信,信仰宗教的人数超出我们的想象。2005年秋季以来,黄河上游来水偏丰,宁夏永宁县望远镇东升村2队境内河岸坍塌严重,全队累计已有500多亩河滩地和承包田被毁。灾民自行护岸力不从心,多次找政府部门求助却得不到回应,一些迷信的农民便集资2000元请来和尚祭河,祈求河神“水下留田”。20世纪70年代初,韩国政府在全国开展“新村运动”。“新村运动”曾开展了“和谐与爱护邻里运动”“帮助恢复经济运动”“全国公园化运动”“讲道德守纪律运动”“爱护环境运动”等各种活动。1988年汉城奥运会时开展的“奥林匹克新村运动”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为拯救国家经济开展的“捐金运动”都是“新村运动”的一部分,为韩国成功举办汉城奥运会和渡过亚洲金融危机做出了贡献。韩国在长期开展“新村运动”的过程中,形成了“勤勉”“自助”“协作”的基本精神。“新村运动”不是要改变社会结构,而是通过挖掘民众中潜在的“美”和“善”,弘扬民族的传统美德,弥补政府工作的疏漏和社会发展的盲区,疏解民众的不良情绪,以促进社会和谐。这值得我们在建设新农村活动中借鉴。第四、村容整洁。通过新农村建设改变农民的生存环境,让农民有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整洁的街道,森林覆盖率15以上。现在很多地方是院内干净,院外脏乱差。80%的村庄,垃圾堆放在房前、屋后、路边,96%的村庄没有排水沟渠。“村容整洁”就是要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建设新农村的外在表现。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了,为就学、就医、结婚盖房子四处奔波的农民,精神状态没有大的改变,衣冠尚且不整,村容村貌就更顾及不上了。第五、管理民主。管理民主就是落实和完善村民自治、民主选举和民主监督机制,实现农民自己当家作主。不以要挟、贿赂影响民主选举。不以家族势力影响村务公开。村民自治的形式应该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而有多样性。江苏的华西村、河南的南街村、山西的大寨村、河北的寺后村,都是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村民自治,取得了引人注目的经济发展成就;以“下派党员干部”为核心的村民自治,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所采纳;以经济能人为核心的村民自治,正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浮现;以农村民间协会为核心的村民自治,正出现在中西部发展相对滞后地区。评价村民自治的形式先进与否,应当以能否推动农村的社会和谐和经济进步为标准,应当以建设非农的先进村庄为方向,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管理民主”就是要建设政治文明,这是建设新农村的政治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经济发展、生活殷实、社会和谐、文化繁荣、民主健全。“新农村”的“新”,就体现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实际上是以生产发展替代经济发展;以生活富裕替代生活殷实;以村容整洁替代社会和谐;以乡风文明替代文化繁荣;以管理民主替代民主健全。实际上是用农民的话语表达农村发展目标,从而使话语更朴实,目标更具体,度量更易行。再具体一点,新农村的新表现在:发展新产业、建设新社区、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建立新体制。可以说,这都是从统筹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政治文明角度,对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高度概括。二、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过去,我们靠农业的积累、农民的贡献和农村的支持(农业税、缴猪:杀一头猪交一半,要自食一头猪,就必须交一头猪等),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和工业化体系,但另一方面,城乡二元结构也日益强化,农村发展越来越落后于城市,广大农村地区和农民群众并没能很好地分享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成果。当前,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支持保护的条件和能力。同时,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农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农村社会事业、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却相对滞后,这已经明显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必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1、建设新农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条件较差,经营管理也较粗放。农田水利设施薄弱,抗御旱涝灾害的能力不强;许多农活还靠人工畜力,劳动强度大,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科技储备不足,推广机制不活,科技贡献率不高;农民经营理念陈旧,凭经验搞种养经营,不能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竞争力的提高,制约了现代农业建设的进程。加快建设新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良土壤,兴修水利,推广良种良法,发展农业机械化,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既是现代农业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2、建设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必须挖掘农业内部的潜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增产增效、提质增效和节本增效;必须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二、三产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拓宽农民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只有农田基本建设搞好了,土地产出率才能提高,才能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只有农业装备水平上去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才能提高,农民才能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实现多形式、多层次的转移。只有农村道路交通、供水供电、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改善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产品和生产要素才能流动起来,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和其他产品才能及时卖出去,卖上好价钱,生活需要的各种消费品才能保证供应,农村市场才能繁荣。只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了,环境美化了,农民的整体素质才能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才能不断改善。3、建设新农村,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是建设新农村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几年来,针对城乡差距扩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尤为滞后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各级财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与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首先建设和谐村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条件,逐步改变目前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西部地区一些少数民族仍然没有实现脱贫,仍处于整体贫困之中。如2006年底云南省的布朗族、拉祜族、佤族、傈僳族等贫困面仍达到70%以上,独龙族的贫困面则更高,达到90%以上,这些民族与东部汉族地区相比,可谓一个天上,一个地下。4、建设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如果农村的经济没有大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没有大的提高,农村的面貌没有大的改变,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缺乏强有力的支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会落空。因此,必须用新农村建设来统领“十一五”时期的农村工作,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财政范围,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努力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让广大农民能够像市民一样拥有洁净方便的自来水、清洁的燃料、整洁的厨房、舒适方便的卫生条件和平坦的道路。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建设模式1、资源型新农村。所谓资源型,就是在具有丰富矿产、水力、电力等资源的农村,加强能源消费管理,搞好节能工作,提高能源利用率,建立资源集约型农村经济。长久以来,在一些具有丰富资源的农村,充足的能源有力支撑了整个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中也存在不少问题,表现为能源生产、利用、消费方式落后,技术水平低,设备陈旧,资源浪费严重。这种建立在能源大量消耗和浪费基础之上、以粗放经营为特征的农村经济,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以昆明西山区沙朗乡的山砂、文山县德厚乡的三七、富宁县洞波乡的八角为例)2、工业型新农村。所谓工业型,就是以发展乡村工业为导向,推进农村经济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型转变,增强工业对农业的拉动力。农村工业化是壮大农村经济总量的关键,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器,也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支撑点。以工业经济实力为基础,整合农村的土地、人力等资源,实现共同发展。这是一个逐步扩大经营规模,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也是一个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平衡发展的过程。主要存在于经济发达地区,表现为城市工业文明辐射下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大趋势。(以玉溪大营街、通海县的纳家营为例)3、生态型新农村。所谓生态型新农村,就是发挥特有的生态优势,开发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生态经济,以生态型农业为重点,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农村发展道路。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农村生态能源建设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成为关系到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生态环境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从根本上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保障人民生活质量可持续提高。(以富宁县归朝镇的老街三寨:村在树林中,树林在村中为例)4、城镇型新农村。所谓城镇型新农村,就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引导农民向城镇集聚,加速资本和产业转移,加快建设城镇型新农村,促进农民职业和空间转移,形成新型的城乡产业结构和城镇体系。(以砚山县平远街、剥隘新镇为例)5、农庄型新农村。所谓农庄型新农村,就是充分利用农户庭院空间以及周围的鱼塘、树林、菜地等农家资源,增设耕地种菜、现场采摘、任意“点宰”、自选自做等服务项目,让游客吃农家饭、享农家乐,大力发展农家休闲娱乐旅游经济。投资少、收益好、见效快是农庄型新农村建设最为显著的特点。全国各地的农庄型新农村建设开发,基本上都是当地农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充分利用了现有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也有效带动了“农家乐”经济的迅猛发展。“农家乐”作为中国农村革命与新经济的代表,其发展形态与模式,较为集中地体现了现代经济学中的新观念与先进成分。它的发展,对促进农村旅游、调整产业结构、建设区域经济、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以昆明西山区团结乡为例)6、第三产业服务型新农村。所谓第三产业服务型新农村,也即城郊型新农村,就是按照“依托城市、服务城市、致富农民”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城郊乡镇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积极围绕休闲、生态、观光、旅游农业,以及名优农产品进行项目包装,积极开展各类相关招商活动,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这普遍存在于靠近各大中小城市的农村,它们充分利用地处城郊结合部、交通四通八达等区位优势,建设特色农业生产基地。生产为城市配套的蔬菜、花卉、畜禽等副食品类农副产品。(以昆明市官渡区福保乡、剥隘镇、普者黑等为例)四、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云南省欠发达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面临的特殊问题第一,自然环境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是西部贫困地区建设新农村的“掣肘”。第二,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缓慢是欠发达地区建设新农村的“瓶颈”。第三,农民文化素质低、困难群体庞大是欠发达地区建设新农村的“难点”。文化教育落后是欠发达地区的一大症结。云南省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到5年,文盲、半文盲劳动力规模大,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与实现农村现代化的要求极不适应。目前留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大多是年龄偏大、文化素质较低、观念滞后的劳动力,对现代农业科技的领会能力和掌握能力比较差,导致许多农业新技术、新措施推广速度较慢。(二)云南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思考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政府的重要工作职责。(1)加快建立覆盖农村的公共财政制度。要满足农村道路、安全饮水、沼气、用电、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扣除已建成的投资项目,全国平均每位农民需要投资约为1700元4900元,全国都搞起来,大概需要4万亿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落实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规定,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广大农村。经济发达地区和有条件的地方,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可以更大一些,步子可以更快一些,水平可以更高一些,起到示范带动作用。(2)加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事业管理制度。合理划分政府与市场的责任,形成以政府为主导,政府、社会和市场多主体参与、协同提供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局面。一方面,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发挥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主导性作用。另一方面,要为社会和市场组织参与农村公共品供给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吸引民间资金和社会资本以各种形式进入农村社会事业,满足农村对公共产品和服务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找准发展路径,一村一策。每个自然村的生产基础条件是千差万别的,没有统一的发展模式,但每个村都能找到自己的发展路子。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去发掘,去发现,只有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才是最好的路子。如富宁县的剥隘镇以生产“剥隘七醋”而闻名、丘北县的普者黑则以独特旅游风景而闻名、玉溪大营街则以玉溪卷烟厂为依托,大力发展纸箱、过虑咀棒等卷烟生产辅助产品而发展;丽江的大研镇、束河古镇则其山水而著世;迪庆香格里拉则以独特的藏族风情为吸引;大理周城则以其味道鲜美、肉质鲜嫩的豆腐砂锅鱼而受人称赞等等。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同时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推进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