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础学单反2.doc_第1页
零基础学单反2.doc_第2页
零基础学单反2.doc_第3页
零基础学单反2.doc_第4页
零基础学单反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零基础学单反2008年12月27日 V1.0我是菜鸟,但我爱单反。开始单反除了傻瓜相机(pointing and Shot Camera),从来没有玩过其他的照相机。看到有些照片,前面的人像很清楚,而后面的背景虚化了;觉得很有意思,但自己的DC却拍不出这种效果。问了玩摄影的朋友,才知道自己用的那种相机叫“小 DC”,不行的;要用数码单反(Digital Single Lens Reflective,简称dSLR)才能拍出这种效果。朋友告诉我,数码单反和小DC比起来:第一,单反能换各种各样的镜头,而小DC的镜头是固定的,而且是焦距很短的那种,是拍不出虚化的效果的;第二,单反 取景器里看到的景象和最终的成像是一样的,而小DC往往是拍到的和看到的会不一样;第三,单反用来成像的感光器比小DC大,画面的大小和质量都是小DC没 法比的。感光器相当于胶卷,把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然后经由处理芯片还原成图像信息,并记录到存储设备上(比如SD卡上)。于是,我心里就琢磨着,也要买个单反玩玩。朋友最后告诫我,摄影这爱好,花钱花时间,所以入这门要有心理和经济的准备。选择相机现在的山寨手机很厉害的说,外观仿制得惟妙惟肖,功能强,又便宜;有次和一位台湾朋友吃饭,他说,其实大家走过的路都差不多,台湾以前也仿制,更早些,日 本也仿制;他年轻那会,日本人最喜欢拿着相机到处拍,然后回去了就研究怎么仿制。完了,他问,你知道为什么日本的相机做这么好,就是那时拍得多啊。这个笑话听起来还真有点道理,现在的数码单反完全就是日货的天下了。一线的厂商就是两家,尼康和佳能。和小DC不一样,单反是可以换镜头的,而且,长期来说,镜头上的投入远大于机身本身。但是,不同厂商的镜头是不能换着用的,也就是说,你买了佳能的机身就 只能用和佳能配套的镜头(当然,未必需要是佳能原厂的镜头,也可以是副厂生产的镜头),而买了尼康的机身就只能用和尼康配套的镜头。于是,这就象是跟老大 一样,选好了就只能跟着走下去了,除非以往的投入都不要。当然,如果米够多,左尼康,右佳能也没问题的。不过,对大多数人来说,要入单反的门,面临的第一个选择往往就是选尼康,还是选佳能。数码单反和传统的胶卷相机比起来,最核心的技术在于成像用的感光器。其他的技术和能力,光学上的,机械上的,相信尼康和佳能(还有些其他的相机厂商)做了 那么多年,应该不分上下了。感光器有两种生产的技术和工艺,一是CCD,二是CMOS。一直以来,CCD的质量要优于CMOS。但佳能改变了这一状况。佳能自己研发的CMOS达到了 和CCD同样的成像质量。尼康原先用的是索尼的CCD,后来也开始用索尼的CMOS。CMOS成为数码单反发展的趋势基本已成定局。所以,从技术上看,佳 能凭借自身在CMOS领域的优势更有可能继续领跑数码单反。而尼康在相机上集成了更多的图像处理功能,即使不加以后期处理,也比较容易拍出好的效果。而且现在旅游+摄影的,很多都是用尼康的D80/D90,所以选 择尼康,会有community(群体)的优势,便于交流和分享。佳能和尼康,各有千秋。也有些TX选其他的,比如索尼、奥林巴斯、松下、柯达.个人喜好啦。关于索尼的数码单反索尼现在的势头很好,大有冲入一线,成三足鼎立之势。索尼的强处一是在消费类电子产品领域的经验和市场优势,对用户(特别是非专业用户)的需求把握比较 好,二是索尼有自己的CCD/CMOS核心技术。我最后败了佳能的40D,最大的原因是因为佳能只有到用户手上才可以拆包装,现在JS太多,如果不这样,指不定到你手的就是翻新的或者有问题的。如果以后米多了,希望也能用上尼康。但现在,只能先从佳能开始了。摄影的器材和装备是没有底的,对于还在门口张望的我来说,40D的套机已经足够学习好一阵的了。拍摄第一张照片拿到40D,第一感觉是比以前用的小DC大,重。我属于中文用户手册白痴型,中文用户手册上的每个中文字都认识,但连在一起就不知道在讲什么了。所以,还 是自己先动手摸索吧,以后再找个英文的用户手册研究。首先装上镜头、电池和CF卡。单反的镜头比小DC的大多了,当然也重多了,镜头和机身加一起拿在手上还是挺有些分量的。把镜头设置到AF(自动对焦),然 后打开电源,调到全自动档,变焦,取好景,半按快门,嘀嘀嘀,对焦成功,按到底,咔嚓,第一张照片就出现在液晶屏上了。这个过程有两点和小DC不同:第一:单反的取景通常是在光学取景器上完成的,液晶屏基本用于浏览照片和设置相机;而小DC常常是在液晶屏上取景。(40D有Live View的功能,也可以在液晶屏上取景,这是后话,以后再说了。)用单反就要习惯这个小小的光学取景器了,当然,顺便还可以练习用鼻尖擦洗液晶屏。第二:取景时,单反的变焦是靠转动镜头上的变焦环完成的,当然,前提是用变焦镜头,如果是定焦镜头,那就只有靠两条腿了。而小DC常常是在机身上就有变焦 的开关或者按钮,按下去镜头就变长变短。和很多初学者一样,刚开始学摄影的时候,分不清变焦和对焦。变焦和对焦是拍摄过程中常见的两个动作。转动变焦镜头的变焦环,从取景器上看到画面拉近推远,这是变焦(zooming);对于定焦镜头,就没有变焦一说了。对焦(focusing)又分自动对焦(AF)和手动对焦(MF)。当镜头设为AF时,对焦就是半按快门;当镜头设为MF时,对焦就通过转动镜头上的对焦 环。变焦镜头上既有变焦环,又有对焦环。有时,还有人把变焦或者对焦说成调焦或者什么什么焦,这些是个人习惯了。景深(Depth of Field)学摄影可能接触到的第一个专业术语就是景深。什么是景深?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就可以先体验一下。看一下一米开外的挨在一起的一前一后的两样小东西,比如电话机和茶杯,我们对焦在电话机上,这时,茶杯也 基本是清楚的;然后,我们把茶杯拿到眼前,仍旧对焦在电话机上,这时,茶杯是不是模糊很多了?这就是景深的效果。只要在景深范围内,成像都是清晰的,超出 景深范围就越来越模糊。照相机和人眼不同的是,人眼对焦的是一个点,而照相机对焦的是一个平面,在对好焦的平面和前前后后,只要在景深范围内(差不多三分之一在对焦平面前,三分 之二在对焦平面后),所有平面上的东西都是清晰的。有的时候,我们需要大景深,比如,拍集体照,第一排到最后一排都要清楚;再比如,出于旅游拍的风光照,前前后后也都需要清楚;有的时候,我们需要小景深,比如,想把背景模糊些,突出作为拍摄主题的人像、花卉或者其他静物。景深和三个因素有关,第一,拍摄距离(也就是物距),拍摄位置离拍摄主体越近,景深越小。小DC很难拍出背景虚掉的照片,但在微距模式下可以,就是这个道理,因为离拍摄主体好 近好近了。第二,镜头的焦距,焦距越长,景深越小。奥运会开幕式,领导人讲话时,用长焦距“拉近”,这时,你可以发现后面观众席上一片模糊。第三,光圈,光圈越大,景深越小。近视眼最有体会,不戴眼镜时,想看清楚东西怎么办,眯上眼睛,这就是缩小光圈,增大景深,看清楚的范围就大了。以前以为取景只是考虑拍摄的边框和构图,明白了景深后,才明白取景时还要考虑景深。顺便再提下小DC,小DC基本不用考虑景深的问题,因为小DC的镜头焦距都很小,景深很大,所以很容易拍清楚。单反就难了,不光要对焦准,还要保证景深合 适,比如拍人像,如果景深过小,对了鼻子,耳朵模糊了,对了耳朵,鼻子又模糊了。所以,用单反,掌握景深是第一个坎。把照片拍清楚和很多新手一样,刚开始我也发现,用单反拍的照片往往还不如用小DC拍的清楚,哪怕同样用全自动模式。这是很尴尬的事情,不光打击自己的信心,还常常会被 自己的LG或者LP嘲笑:花这么多钱整的单反,还不如傻瓜相机清楚。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有这么几个原因。第一,上面提到过,小DC的镜头焦距很短,所以景深大。第二,小DC的感光器比单反小的多,同样的焦距,到小DC上的实际效果相当于更短的焦距,所以景深也就更大了。感光器相当于传统相机的胶卷,就是我们常说 的CCD或者CMOS。关于感光器也有很多有意思的话题,以后会慢慢讲到。至于感光器大小和实际焦距的关系,那是纯粹的数学和物理计算。上面两个原因,归结到一起,其实就一条,就是小DC的景深大。第三个原因,我觉得更有关系,就是单反的体积大、份量重。体积大、份量重和照片的清晰度有什么关系呢?用小DC时,随便拿在手上怎么拍,不用讲究姿势和握法的,最多就是看上去雅观不雅观的问题。单反就不同了,机身本身就又大又重,加上镜头,更大更重,姿势 和握法不当的话,好容易抖。一抖动,照片还怎么会清楚呢。所以,要检点下自己的持机姿势是否正确,稳住、稳住再稳住。第四个原因,还是和小DC的短焦距有关系。其实微小的抖动是无法完全避免的,只能说抖动造成的影响在一个可以被接受的程度内。同样的一个抖动,对长焦距的 影响要比短焦距大。这个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可以用长焦和短焦分别感受下:观察取景器里的景象,然后有意的抖动下相机,我们会发现,在长焦下,取景器里 的抖动要厉害的多。当然,有的时候,我们会有意的通过抖动来制造一些运动的效果,那是另外一个话题了。首先,还是先把照片拍清楚再说。抖动是影响照片清晰度的一大因素,很多器材、技术和拍摄技巧都是因为防抖而存在的,以后会陆陆续续讲到。对焦(focusing)对焦是否准确,是影响照片清晰度的另一大因素。 因为自己还是个菜鸟,对自己的眼神还没什么信心,所以,手动对焦(MF)就慢慢练吧,先说说自动对焦(AF)。以前用小DC时,觉得自动对焦很简单,无非就是半按快门,如果对焦成功(也常常叫做合焦),取景的画面上就会出现一个或者几个框框,再把快门按到底,释 放,拍摄就完成了。但到单反上,自动对焦也不是那么好用的,新手常常会因为使用不当而导致照片模糊。和小DC相比,单反的自动对焦(也就是半按快门)在使用前要做两个设置。第一,使用前要选用合适的自动对焦点。透过取景器,我们可以看到取景器上排列着若干的自动对焦点,只有落在这些自动对焦点位置上的被摄物才有可能被合焦。所以,我们可以根据构图的需要,选择其 中的一个自动对焦点用来对焦。当然,我们也可以让相机自动选择自动对焦点,这样,当有多个对焦点合焦时,相机会根据预先设计好的算法来选择(其实就是 “猜”)其中的某个自动对焦点用来对焦。绝大多数情况下相机都会猜中,但如果猜不中,照片就很可能因为对焦不准而模糊了。在学习自动对焦前,我基本还是把单反当傻瓜相机用的;但后来,我就不大用基本的拍摄模式,比如全自动模式了,因为在基本拍摄模式下,拍摄者连自动对焦点都 无法选择,自动对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机的“猜测”是否正确。从全自动模式转换到程序模式(P档),也是单反路上值得一提的一小步。第二,使用前还要根据拍摄对象选择合适的自动对焦模式。如果是静止的对象,用ONE SHOT(尼康是AF-S),当选择的自动对焦点合焦后,相机就不会再进行对焦;如果有多个对焦点合焦,并且相机设定为自动选择对焦点,那么,如上所述, 相机会“猜”用其中的某个。如果是运动的对象,用AI SERVO(尼康是AF-C),这样,相机即使合焦,只要继续半按快门,相机会继续自动对焦。新手可以用第三种模式,AI FOCUS(尼康是AF-A)。AI FOCUS先采用ONE SHOT方式对焦,但一旦侦测到被摄对象运动了,相机就会自动进入AI SERVO模式。曝光(Exposure)照片要拍清楚,一是对焦要准,二是曝光要正确。接下来说说曝光。书上讲到曝光,常常跑上来就是两个专业术语:光圈和快门。现在回头来看,有两点体会:第一,比光圈和快门更需要先掌握的一个术语:曝光量(EV)。正确的曝光,首先要求曝光量要准确。第二,曝光量是光圈值、快门值和ISO值的组合。光圈值、快门值和ISO值都可以量化成一档一档,当其中一个值固定时,增档某个值,同时减档另一个值,它 们造成的曝光量是相同的。大多数书讲到曝光量,都只讲是光圈值和快门值的组合,而把ISO值另行解释。这是典型的胶卷时代的做法,因为在胶卷时代,ISO值是由胶卷决定的,在没有 换胶卷前,ISO值是不可能改变的;但到了数字时代,情况就不一样了,每张照片我们都可以根据需要设定不同的ISO值,从而影响到光圈值和快门值的设定。曝光量组合不仅要保证曝光量准确,还要合乎拍摄的实际需要。正确的曝光量组合可以有很多种,在全自动档,相机替你选择了其中的一个组合,但很多时候,我们 需要在保证曝光量准确的前提下,在光圈值、快门值和ISO值中trade-off(比较取舍),因为不同的光圈值、快门值和ISO值会对摄影的结果造成影 响。光圈的影响上面讲到过,会影响景深。(其实光圈最大的影响是钞票,因为大光圈的镜头都特别贵)。快门会影响到照片上的运动效果,比如拍瀑布,如果要拍出丝绸般的感觉,那快门要慢些;但如果要把飞溅的水滴拍清楚,那快门就要快些。另外,快门越快,轻微 抖动造成的影响就越小。ISO值通常被认为,值越大,照片的噪点(好比我们听音乐时的杂音)就越多越明显,这样照片就越不适合放大了看。柱状图(Histogram)和动态范围(Dynamic Range)讲两个专业术语:柱状图和动态范围。这两个术语听上去很高深的样子,好像没必要这么早接触,其实不然。在用了一段时间的P档、光圈优先、快门优先后,我注意到了相机的一个功能:柱状图(Histogram)。柱状图是数码相机特有的功能,可以帮助我们直观 清楚的了解照片的曝光情况,比如是过曝了,还是欠曝了。我的体会是,柱状图要尽早掌握,即便使用自动曝光,学会看柱状图也会起事半功倍的作用。数码相机上的柱状图其实很好理解的,X轴表示亮度,往左是暗,往右是明;而Y轴则表示在这张照片上,该亮度的像素有多少个。所以,如果一张照片的柱状图往 右边挤,那说明很可能是过曝了;如果往左边挤,那就是欠曝了。我们可以观察下用自动曝光拍的照片,会发现它们的柱状图都不大会往一头挤,这说明自动曝光基本上都是曝光正确的。接下来解释另一个专业术语:动态范围(Dynamic Range),也就是常常说的宽容度。在知道柱状图后,这个术语也很简单。什么是动态范围?其实可以理解成柱状图的X轴。柱状图最左边表示相机所能拍摄下的最暗的亮度,再往左,相机就分辨不出了,无论多暗,都认为和最左边一样 暗;而最右边表示相机所能拍摄下的最亮的亮度,再往右,相机也分辨不出了,无论多亮,都认为和最右边一样亮;从最左边到最右边这段范围,就是相机的动态范 围,或者说相机的宽容度。如果拍摄的场景明暗对比(或者用专业术语叫光比)非常大,那就可能超出相机的宽容度,这时,只能要么舍弃暗部,要么舍弃亮部;就像人比被子长的话,就会顾 了头,脚露在外面,顾了脚,头又盖不到了。这时怎么办?顾头还是顾脚?通常保留亮部更好一些,也就是有人说的,数码摄影,要宁缺勿过(向左曝光)。当然,也有些情况,相机的宽容度比拍摄场景的光比大很多,这时,哪怕是多曝光一点,或者少曝光一点,也都可以说是曝光正确。这时怎么办?多曝点还是少曝 点?答案是尽量多曝点,向右曝光。向左曝光,向右曝光,听上去是矛盾的,但其实是一致的,都是遵循数码摄影亮部优先的原则:宽容度不够时,向左曝光,以便让相机能够记录下场景的亮部。宽容 度足够时,尽量向右曝光,以便让相机能够把场景以更亮的方式记录下来。曝光的亮部优先原则接着亮部优先这个话题,为什么数码摄影要亮部优先呢?这和人眼以及数码相机的特性有关系。首先,人眼对亮部比对暗部更敏感,更能分辨出差别。根据大量的统计,18%的灰度(即18%的光线被反射),而不是50%的灰度,被绝大多数人认为是处于 白与黑之间的中灰。这说明人眼对明暗的感觉不是线性的,而且,对亮部的层次更敏感(18%的差距可以区分50%的明暗层次)。打个比方,一个班级的同学, 同样多的名次,考试分数的差距如果越小,排起名来,半分、一分的差距就越显著。第二,感光器在不过曝的情况下,越亮,也就是接收到的光子越多,干扰信号造成的影响就越小,用专业术语,就是信噪比(S/N)就越高,而最后成像的质量也 就越好。这好比我们在听音乐时,偏偏有人在说话,这时把音乐音量调得越高,杂七杂八的说话声就越少干扰。第三,同样的光比,只要不过曝,曝光加档越多,最亮和最暗的差值就越大,换而言之,明暗层次就越丰富,再换而言之,相机记录下来的明暗信息也就越多。这 样,即使到了后期想调暗,也是由明调暗,扔掉一些信息,图像质量还是有保证的。但如果拍的时候曝光少了,万一后期想调亮些,由暗调明,PS没有足够的信 息,只好进行插值运算,最后的图象质量就很难保证。这个道理其实也很简单,好比高分辨率的图缩小成低分辨率,完全没有问题;但如果要把低分辨率的放大,那 效果就难说了。所以,数码摄影,如果照片可以拍的更亮些,只要不过曝,那就尽量增加曝光,拍得亮些,到后期处理时再根据需要调暗。如果拍摄场景的光比过高,在暗部和亮部 无法兼顾时,宁可减少曝光,牺牲暗部,而尽量保留亮部的细节和层次。但自动曝光都已经设定好曝光量了,怎么去增加或者减少曝光呢?这就需要使用相机的曝光补偿(Exposure Compensation)功能了。曝光补偿(Exposure Compensation)其实,很早就听说过曝光补偿,可那时觉得这个功能好像可有可无,即使有用,可能也是难般用用的。但随着学习的深入,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曝光补偿的学习 和掌握在单反路上有着不同一般的意义,甚至可以说是从一级菜鸟升级到二级菜鸟的关键一步。首先我们要明白,曝光补偿是配合自动曝光(AE)使用的,因为,在手动曝光(M档)下 ,曝光本来就是完全由摄影师决定的,就没有必要再“补偿”了。上面我们说到了,有些场景需要曝光补偿来实现亮部优先。这是需要曝光补偿的一种情况。那是否还有其他情况也需要曝光补偿呢?当然有。比如,常说的“白加黑减”。如果拍摄主体比较大,又比背景明显白亮,那相机就会误以为整体都比较亮,而导致自动设置的曝光量偏小,这样,拍摄时反而需要加 点曝光补偿。反之亦然。自动曝光依赖于自动测光。现在的单反都有内置的自动测光装置,在自动对焦时,相机也同时完成了自动测光(Auto Light Metering),继而自动设置曝光量,这是自动曝光的基本过程。自动测光说白了,就是把测光点(或者区域)的亮度视为18%灰度来设置曝光量。这个算法是基于统计结果的,即在很多场景下,所有物体的平均反射率差不多是 18%灰度。这是为什么专业人士要用18%灰卡测光的原因。但是,在更多情况下,我们面对的光线和场景要复杂的多,自动测光得到的曝光量只能作为参考,还需要以此为基础进行调整,也就是说,需要曝光补偿。经验丰富的老鸟们,因为拍得多了,见到的场景也多了,所以,很多时候会知道,在某个场景下需要怎样补偿曝光。这纯粹是经验了。那菜鸟们怎么办?感谢可爱的工程师们,他们发明了一个新的功能,包围曝光(Bracket Exposure),拯救了经验不足的菜鸟们。但是,这并不是说,经验就不重要了;因为,包围曝光,要包围多少,也只有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包围曝光只是方 便了菜鸟们积累曝光的经验。也许有一天,随着相机连拍功能的加强,包围曝光可以用不同的曝光连续拍个十几二十张,这样,总有一张会曝光最好吧。不过,这好像也太那个了。单反还是要靠 自己多拍多练多用心积累。小结:二级菜鸟第一步,借助包围曝光,积累曝光经验。白平衡(White Balance)该说说白平衡了。上面讲到了菜鸟学单反,首先要会把照片拍清楚,然后要能拍出明暗层次,接下来要能拍出色彩好的照片。有时,我们需要照片的色彩尽量还原真实,有时,我们需要故意制造出一些色彩的效果。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就需要控制照片的色彩。控制照片色彩的方法主要有三种:第一,使用各种滤色镜;第二,设置合适的白平衡;第三,后期调节。前两种方法都是拍摄前的方法,后一种方法是拍摄后的方 法。在数码时代,通过后期调节最方便最直观。从这个角度说,平时把白平衡设成“自动”就完全OK了。好像白平衡就这么讲完了。且慢,多学习些白平衡的知识还是有必要的,因为学习的过程中会涉及到一些摄影很基本很重要的概念和专业知识,并且,这会使你在聊到摄影时显得专业,并慢慢 学会在摄影这个圈子里,是如何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的,从而形成圈内和圈外的区别。下面是和白平衡相关的一些知识。第一:关于RGBRGB是一种色彩的表示法。感光器记录下的光的颜色就是用RGB表示的。现代光学告诉我们,所以颜色的光都可以用红绿蓝(RGB)三种原色来合成;RGB各是一个0到255的数值(也就是一个二进制8位的自然数),所以,总共 可以表示255x255x255=16581375种颜色,这已经远远超出人眼能分辨的颜色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