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中国移动市场部TD-SCDMA培训课程_第1页
2009中国移动市场部TD-SCDMA培训课程_第2页
2009中国移动市场部TD-SCDMA培训课程_第3页
2009中国移动市场部TD-SCDMA培训课程_第4页
2009中国移动市场部TD-SCDMA培训课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市场部 TD 培训课程 ( Ver3.0版) 中国移动集团公司市场部 2009年 2 月 2 目 录 第一章 TD基础技术、产业链与终端介绍 . 9 1.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 9 1.1什么是 3G . 9 1.2 3G 技术和标准的组成 . 10 1.3 TD-SCDMA 简介 . 11 1.4 CDMA2000 简介 . 12 1.5 WCDMA 简介 . 12 2. TD-SCDMA . 13 2.1 TD-SCDMA 的 TDD 双工模式可更好支持非对称业务 . 13 2.2 TD-SCDMA 系统的频率规划 . 14 2.3 TD-SCDMA 的多址方式 . 14 2.4 TD-SCDMA 系统中的智能天线技术 . 14 2.5 TD-SCDMA 系统中的联合检测技术 . 15 2.6 TD-SCDMA 无线资源管理 . 16 2.7 TD-SCDMA 系统中的动态信道分配( DCA)及其特点 . 16 2.8 TD-SCDMA 系统中的接力切换技术 . 17 2.9 TD-SCDMA 系统的同步技术 . 17 2.10 上行同步信道( UpPCH)灵活配置技术 . 17 2.11 TD-SCDMA 系统的 N 频点技术 . 18 3. TD-HSDPA. 18 4. TD-HSUPA. 18 5. TD-LTE . 19 6. TD-SCDMA 系统优势分析 . 21 3 7. 三种和 TD 相关的技术 . 23 7.1 CMMB . 23 7.2 TD-MBMS . 25 7.3 Femto 技术 . 26 8. TD-SCDMA 产业链状况 . 27 9. 网络建设状况 . 29 10. 终端情况 . 31 10.1 TD-SCDMA 终端主要功能与特点 . 31 10.1.1 终端分类 . 31 10.1.2 终端之间对比考虑的因素 . 32 10.2 TD 终端产品情况 . 32 10.3 TD 终端业务能力情况 . 34 10.4 TD 终端基本结构 . 34 10.4.1 整体架构 . 35 10.4.2基带芯片 . 36 10.4.3电源管理单元 . 37 10.4.4射频芯片 . 37 10.5 TD 终端芯片及解决方案 . 39 10.5.1联芯科技解决方案 . 39 10.5.2 T3G解决方案 . 44 10.5.3 展讯解决方案 . 46 10.5.4 重邮解决方案 . 46 第二章 TD-SCDMA 特色业务介绍 . 50 1. 业务分类 . 50 4 1.1客服人员业务分类方法 . 50 1.2 TD业务的分类 . 50 2 TD-SCDMA 特色业务 . 51 2.1 随 e 行 . 51 2.2 可视电话 . 52 2.3 可视电话补充业务 . 54 2.3.1 可视电话前转业务 . 54 2.3.2 可视电话显示业务 . 55 2.3.3 可视电话闭锁业务 . 55 2.4 视频留言 . 56 2.5 视频会议 . 60 2.6 多媒体彩铃 . 67 2.7 视频共享 . 69 2.8 视频 IVVR . 73 3 2G 业务 . 74 3.1 语音增值业务 . 74 3.1.1 VPMN . 74 3.1.2 彩铃 . 74 3.1.3 12580 综合信息服务门户 . 75 3.1.4 手机对讲 . 76 3.2 数据业务 . 77 3.2.1 无线音乐 . 77 3.2.2 手机报 . 77 3.2.3 流媒体业务 . 78 5 3.2.4 飞信 . 79 3.2.5 手机电视 . 80 3.2.6 手机地图 . 81 3.2.7 手机导航 . 82 3.2.8 手机证券 . 83 3.2.9 手机邮箱 . 84 3.2.10 号簿管家 . 85 3.3 集团应用情况 . 86 3.3.1 集团业务发展总体情况 . 86 3.3.2 行业应用 . 87 3.3.3 移动信息化类应用 . 93 3.3.4 互联网类应用 . 96 3.3.5 基础通信类应用 . 98 第三章 TD社会化业务测试及试商用开展情况 . 101 1. 社会化业务测试及试商用目的和意义 . 101 1.1 目的 .101 1.2 意义 .101 2. 社会化业务测试及试商用情况 . 102 2.1 社会化业务测试及试商用第一阶段 .102 2.1.1 社会化业务测试 .102 2.1.2 试商用开展情况 .104 2.1.3 客户发展情况 .108 2.2 社会化业务测试及试商用第二阶段 .108 2.2.1 第二阶段重点工作安排 .108 6 2.2.2 客户发展情况 .109 第四章 公司 TD总体发展策略 . 110 1. 当前 TD 的现状 . 110 2. 我公司 TD 总体发展策略 . 112 2.1 总体思路 .112 2.2 双网融合的意义 .112 2.3 双网融合目标 .112 2.4 双网融合的原则 .112 2.5 双网融合对 TD-SCDMA 市场开发的作用 .113 2.6 双网融合的现状 .113 3. 产品及促销策略 . 113 3.1 个人客户产品 .114 3.2 数据卡产品 .115 3.3 家庭市场产品 .115 3.4 行业应用 .116 3.5 企业信息机 .117 3.6 产品与资费策略总结、分析 .118 4. 终端策略 . 118 4.1 终端近期策略 .118 4.2 终端产品、定制策略 .119 4.3 终端价格策略 .119 4.4 终端厂商策略 .119 4.5 终端用户策略 .119 4.6 终端销售渠道与合作伙 伴策略 .120 7 5. 宣传策略 . 120 5.1 TD-SCDMA业务与用户品牌宣传策略 .120 5.2 3G品牌注解 .121 6. 服务策略 . 122 6.1服务整体目标 .122 6.2服务资源配置 .122 6.3客户管理要求 .123 6.4调整服务模式与流程 .123 第五章 渠道和服务的运营管理 . 125 1. 竞争对手发展思路相关分析 . 125 1.1中国电信 业务发展思路 .125 1.2中国联通业务发展思路 .126 2. 中国移动业务 发展思路 . 126 2.1产品 .126 2.2产品价格 . 129 2.3 产品传播和相关口径 .130 2.3.1 TD 传播推广工作 .130 2.3.2 2G 和 TD-SCDMA 的用户推荐口径 .130 2.3.3 典型问题解释口径 .131 3. 渠道与服务 . 133 3.1 渠道定位 .133 3.2渠道服务 .133 3.3 TD 体验厅的功能 .134 3.4网站 .135 8 3.5 10086 短信营业厅 .136 3.6 WAP掌上营业厅 .136 3.7 自助终端 .137 3.8 10086 客户服务热线的相关准备 .137 4. TD 的客户服务工作 . 137 4.1 业务受理流程 .137 4.2用户投诉处理 .138 4.3 近阶段城市 3G 商业运营客户服务相关工作 .141 4.4 近阶段城市 2/3G 融合运营客户服务相关工作 .144 4.5 终端售后服务 .144 4.6客户服务过程中注意事项强调 .146 9 第一章 TD 基础技术、产业链与终端介绍 1.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数字 技术IMT - 2000 (IT U)UMTS(WCDM A , TD -SCDM A ) ,CD M A 2000数字 技术IMT - 2000 (IT U)UMTS(WCDM A , TD -SCDM A ) ,CD M A 2000第二代1990 2000第一代 第三代数字 技术例如 : G SM ,CD M A ( IS -95)数字 技术例如 : G SM ,CD M A ( IS -95)模拟 技术例如 : NMT , T A CS, A M PS, R2 000模拟 技术例如 : NMT , T A CS, A M PS, R2 000U n ive rs al M obil e T elecomm un i cation S ystem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简称 3G)的技术发展和商用进程是近年来全球移动通信产业领域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目前,国际上最具代表性的 3G 技术标准有三种,分别是TD-SCDMA、 WCDMA 和 CDMA2000。其中 TD-SCDMA 属于时分双工( TDD)模式,是由中国提出的3G 技术标准;而 WCDMA 和 CDMA2000 属于频分双工( FDD)模式, WCDMA 技术标准由欧洲和日本提出, CDMA2000 技术标准由美国提出。 1.1 什么是 3G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是国际电信联盟 (ITU)在 1985 年首先提出的,当时被称为未来公众陆地移动通信系统,即 FPLMTS(Future Public Land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s)。随着时间的推移, IMT-2000 的要求和目标愈加清晰,由于 FPLMTS 这个名称含义不准确,发音拗口, 1996 年 ITU 正式将其更名为全球移动通信系统 IMT-2000,意即工作在 2000MHz频段,预期在 2000 年左右商用的系统。 IMT-2000 最主要的目标和特征为: (1) 全球统 一频段、 10 统一制式,全球无缝漫游; (2) 高频谱效率; (3)支持移动多媒体业务,即室内环境支持2Mbps、步行 /室外到室内支持 384kbps、车速环境支持 144kbps 等。 1.2 3G 技术和标准的组成 在 1999 年 11 月的 ITU-RTG8/1 会议上,通过了 IMT-2000的无线接口技术规范,包括CDMA 和 TDMA 两大类共五种技术,并在 2000 年 5 月的 ITU-R 全会上正式通过,标志着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格局最终确定。 目前,国际上最具代表性的 3G 技术标准有三种,它们分别是 TD-SCDMA、 WCDMA 和CDMA2000。其中 TD-SCDMA 属于时分双工( TDD)模式,是由中国提出的 3G 技术标准;而 WCDMA和 CDMA2000 属于频分双工( FDD)模式。国际上, TD-SCDMA、 WCDMA 和 CDMA2000 的具体标准化工作主要是由两个第三代移动通信合作伙伴组织 3GPP、 3GPP2 负责的。其中 TD-SCDMA、WCDMA 由 3GPP 负责具体标准化工作,而 CDMA2000 由 3GPP2 负责具体标准化工作。 2001 - 2006 年 2007 年TD - HSPA+ DL: 2 5 . 2 M b p sUL: 1 9 . 2 M b p sD L : 1 0 0 M b p sU L : 5 0 Mbp sHS P A +DL 40 M Bp s ;UL 1 0 M b p s2010 年2008 年 2009 年EV - DO Rel. 0DL: 2 .4M bp sUL:1 53 .6 k bp scdm a2 00 0 1x 15 3.6 k bp sD0 Rel . ADL: 3 .1M bp sUL: 1 .8M bp sDo Rev B( 多载波 DO )DL : 46.5MbpsUL: 2 7M bp sUM B DL: 100MbpsUL: 50MbpsTD - HS DP A2.8 8.4 Mb psTD - HS UP A2.2 6.6 Mb psW CDM A38 4K bp sHS DP A1.8/3.6MbpsHS DP A7.2MbpsHS UP A1.4 5.8 Mb psL T E - T DDD L : 1 0 0 M b p sU L : 5 0 Mbp sL T ET DD+UM B 100Mbps -1G bp s1 0 0 M b p s 1 G b p sL T E +L T EF DD/ T DDG S M /G P RSTD - S CDM A38 4Kbp S2G2G 3G3G B 3GB 3G 4G4GIM T -Adva n c e dIM T -Adva n c e d移动移动联通联通电信电信年 年 年年 年( 多载波 ):在我国,由信息产业部领导的中国无线通信标准研究组 (CWTS)以及后来的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 CCSA),积极参与 ITU 及 3GPP、 3GPP2 等组织的标准化活动,推动 TD-SCDMA 标准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11 1.3 TD-SCDMA 简介 TD-SCDMA 是中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标准,开创了中国参与国际电信标准化的先河。 TD-SCDMA 标准的提出,是中国通信业技术创新的典范,也是中国对第三代移动通信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TD-SCDMA(Time Division-Synchronization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的中文含义为时分同步码分多址接入。 TD-SCDMA 从 2001 年 3 月开始,正式写入 3GPP 的 Release 4版本。目前 TD-SCDMA 已有 Release 4、 Release 5、 Release 6、 Release 7 等版本。 TD-SCDMA采用不需成对频率的 TDD双工模式以及 FDMA/TDMA/CDMA相结合的多址接入方式,使用 1.28Mcps 的低码片速率,扩频带宽为 1.6MHz,同时采用了智能天线、联合检测、上行同步、接力切换、动态信道分配等先进技术。基于 Release 4 版本, TD-SCDMA 可在 1.6MHz的带宽内,提供最高 384kbps 的用户数据传输速率。 TD-SCDMA 在 Release 5 版本引入了 HSDPA( High Speed Downlink Packet Access 高速下行数据接入)技术,在 1.6MHz 带宽上上下行 2: 4 时隙配比下理论峰值速率可达到1.6Mbps。 TD-SCDMA 在 Release 6 版本引入了 MBMS 多媒体广播组播业务,在 1.6MHz 带宽上 载波最高业务承载能力为 384kbps,最低业务承载能力为 16kbps;可提供单频道最高速率为384kbps,最低速率可小于 8kbps。 TD-SCDMA 在 Release 7 版本 引入了 HSUPA( High Speed Uplink Packet Access 高速上行数据接入)技术,在 1.6MHz 带宽上上下行 2: 4 时隙配比下理论峰值速率可达到1.1Mbps。 在 3GPP 开展的 LTE( LongTerm Evolution 长期演进)研究和标准化工作中, TD-SCDMA长期演进技术的研究和标准化工作也在同步进行。 12 1.4 CDMA2000 简介 CDMA2000 是由 IS-95A/B 标准演进而来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由 3GPP2 负责具体标准化工作。目前 CDMA2000 有由 3GPP2 制定的 Release 0、 A、 B、 C 和 D 五个支持 CDMA2000 1X及其增强型技术的版本,以及由 EIA/TIA发布的支持 CDMA2000 1X EV-DO的 IS-856和 IS-856A标准。 DMA2000 1x 采用直接序列扩频码分多址( DS-CDMA)、频分双工( FDD)方式,码片速率为 1.2288Mcps,载波带宽为 1.25MHz。 CDMA2000 1x EV-DO(也称为 HRPD)技术,主要对数据业务进行了增强,不支持语音,在下行 1.25MHz 的带宽内可提供最高 2.4Mbps 的下行数据传输速率。 DO Rel 0 版本已经在韩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商用,目前正在向 DO Rel A 版本发展,该版本在 1.25MHz 的带宽内可提供最高 3.1Mbps 的下行数据传输速率。在 DO Rel A的基础上,采用多载波捆绑的方式进一步提高数据速率,形成了 DO Rel B 标准,也称为空中接口演进( AIE) Phase 1,该标准已经发布。 截止到 2008 年第 1 季度,全球 Cdma2000 商用网络数为 258个,用户数为 4.4亿。 (数据来源: /) 1.5 WCDMA 简介 WCDMA 是一种由 3GPP 具体制定的,基于 GSM MAP 核心网,以 UTRAN( UMTS 陆地无线接入网)为无线接口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目前 WCDMA 有 Release 99、 Release 4、 Release 5、 Release 6 等版本。 WCDMA 采用直接序列扩频码分多址( DS-CDMA)、频分双工( FDD)方式,码片速率为3.84Mcps,载波带宽为 5MHz。基于 Release 99/ Release 4 版本,可在 5MHz 的带宽内,提供最高 384kbps 的用户数据传输速率。在 Release 5 版本引入了下行链路增强技术,即 HSDPA( High Speed Downlink Packet Access,高速下行分组接入)技术,在 5MHz 的带宽内可提供最高 14.4Mbps的下行数据传输速率。在 Release 6版本引入了上行链路增强技术,即 HSUPA( High Speed Uplink Packet Access,高速上行分组接入)技术,在 5MHz 的带宽内可提供最高约 6Mbps 的上行数据传输速率。目前国际上基于 Release 99、 Release 4、 Release 5的 WCDMA 系统已先后进入商用。 13 除了上述标准版本之外, 3GPP 从 2004 年即开始了 LTE( 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的研究,基于 OFDM、 MIMO 等技术,试图发展无线接入技术向“高数据速率、低延迟和优化分组数据应用”方向演进。目前在 3GPP 组织内正在进行 LTE 的标准化工作。 截止到 2008 年第 2 季度,全球 WCDMA 商用网络数为 182个,用户数为 2.8亿。(数据来源: /) 2. TD-SCDMA TD-SCDMA 系统采用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包括时分双工、智能天线、联合检测、上行同步、接力切换、动态信道分配、 N 频点、上行同步信道( UpPCH)灵活配置等技术,其中各关键技术的分类如下: 属于 TD-SCDMA 系统物理层关键技术类的技术包括: 智能天线技术 联合检测技术 上行同步技术 上行同步信道灵活配置技术 属于 TD-SCDMA 系统网络关键技术类的技术包括: 接力切换技术 动态信道分配技术 属于 TD-SCDMA 系统级关键技术类的技术包括: 时分双工技术 多址技术 N 频点技术 各项关键技术的特点及优势分析如下: 2.1 TD-SCDMA 的 TDD 双工模式可更好支持非对称业务 FDD 频分双工模式,接收和发送是在分离的两个对称频率信道(即载波)上,在频率上来分离接收和发送信道。在 TDD 时分双工模式中,接收和发送是在同一频率信道的不同时隙,在时间上来分离接收和发送信道。 14 TD-SCDMA 系统采用 TDD 时分双工模式。 TD-SCDMA 系统每载波仅需 1.6MHz 的带宽。TD-SCDMA 系统采用 TDD 技术,不需要成对的频率,频率使用更加灵活。同时, TD-SCDMA 系统可以 灵活地调整上下行时隙分配比例,更好地支持不对称数据业务。 2.2 TD-SCDMA 系统的频率规划 2002 年,信息产业部确定了我国的 3G 频率规划,其中为 TDD 规划了共 155MHz 频率资源,包括 1880 至 1920MHz、 2010至 2025MHz这 55MHz 为主要工作频段, 2300 至 2400MHz 这100MHz 为补充工作频段。目前中国移动获准在现网中使用的频率是 2010-2025MHz 频段,共计 9 个载波。 192 0192 0 1 98 0 M H z1 98 0 z 211 0211 0 2 17 0 M H z2 17 0 zW C D M AC D M A 200 0200 0TD - SC D M A 188 0188 0 1 92 0 M H z1 92 0 z 201 0201 0 2 02 5 M H z2 02 5 z230 0230 0 2 40 0 M H z2 40 0 z 2.3 TD-SCDMA 的多址方式 在频率上, TD-SCDMA 系统以 1.6MHz 为基本间隔,划分成许多 载波。 在时间上, TD-SCDMA 系统以 10ms 为一帧,每一帧又进一步分成 2 个各 5ms 长的子帧,两个子帧的结构相同。在一个子帧内,分成 3 个特殊时隙( DwPTS、 GP、 UpPTS)和 7 个常规时隙( TS0, TS1, TS6)。 TS0 时隙为下行时隙,用于基站发送广播等公共控制信道。TS1 TS6 这 6 个时隙用于承载诸如话音等各种业务,在业务建立时系统可将用户分配到不同的时隙上。 在同一时隙内,又可进一步采用码分,即为不同用户(或信道)分配不同的扩频码的方式来区分用户(或信道)。 2.4 TD-SCDMA 系统中的 智能天线技术 智能天线在硬件上是一个天线阵列,通过调节各天线阵元的信号幅度和相位的加权因 15 子,然后相加,产生一个输出信号。其原理是使一组天线和对应的收发信机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排列和激励,利用波的干涉原理产生强方向性的辐射方向图。 TD-SCDMA 系统由于采用 TDD 双工方式,可以利用上下行信道的互易性,即基站对上行信道估计的信道参数可以用于智能天线的下行波束成型,这样,相对于 FDD 模式, TD-SCDMA系统比较容易实现智能天线技术。 如果使用数字信号处理方法在基带进行处理,使得辐射方向图的主瓣自适应地指向 用户来波方向,就能达到提高信号的载干比、降低发射功率、提高系统覆盖范围的目的。 智能天线的主要功能:提高了基站接收机的灵敏度;提高了基站发射机的等效发射功率;降低了系统的干扰;增加了系统的容量;改进了小区的覆盖 采用智能天线,可实现下行业务信号的高增益定向发射,使得在相同的基站功放输出功率下终端接收有用信号功率增强,或者说在终端接收功率要求一定的前提下所需的基站发射功率可降低,这就是所谓的赋形增益。 智能天线是 TD-SCDMA 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项关键技术,同时智能天线与联合检测、动态信道分配等其它 技术一起工作,相互补充,共同发挥作用。 2.5 TD-SCDMA 系统中的联合检测技术 CDMA 系统中多个用户的信号在时域和频域上是混叠的,接收时需要在数字域上用一定的信号分离方法把各个用户的信号分离开来。信号分离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单用户检测和多用户检测两种。 传统的 CDMA 系统信号分离方法是把多址干扰( MAI)看作热噪声一样的干扰,它会导致信噪比恶化,系统容量也随之下降。这种将单个用户的信号分离看作是各自独立的过程的信号分离技术称为单用户检测。 实际上,由于 MAI 中包含许多先验的信息,如确知的用户信道码,各 用户的信道估计等等,因此 MAI 不应该被当作噪声处理,可以将其利用起来以提高信号分离方法的准确性。这样充分利用 MAI 中的先验信息而将所有用户信号的分离看作一个统一的过程的信号分离方法称为多用户检测。多用户检测算法可以分为线性、非线性两大类。例如干扰抵消是一种非线性算法,而目前 TD-SCDMA 系统采用的联合检测( Joint Detection, JD)是一种线性算法。 联合检测技术是目前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中的热点,它指的是充分利用多用户信息,同时将所有用户的信号都分离开来的一种信号分离技术。联合检测技术能够大大降 低干扰,增 16 大容量,降低功控要求,削弱远近效应。 联合检测计算复杂度比较高,尤其是当扩频系数较大时(比如 64、 128)计算量非常庞大,因此设备实现上比较困难。这也是其它系统难以采用联合检测技术的原因所在。 TD-SCDMA 系统扩频系数较低(最大只有 16),有利于采用联合检测技术。从实现来看,联合检测又分为单小区联合检测、多小区联合检测两种。其中单小区联合检测指对一个小区范围内的多用户信号进行联合检测,多小区联合检测则是同时针对多个小区(包括本小区和若干邻小区)的信号进行检测以降低甚至消除同频小区间的干扰。 联 合检测是 TD-SCDMA 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项关键技术。在 TD-SCDMA 的基站、终端设备中都采用了联合检测技术。 2.6 TD-SCDMA 无线资源管理 TD-SCDMA 系统的无线资源包括频率、时隙、码字、功率和空间角度等。无线资源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管理分配系统无线资源以及控制调节系统性能。 无线资源管理主要是监测通信系统中所有无线资源的使用情况,并根据业务需求、信令请求以及各种测量报告,进行无线资源的调整,并且能够通过一些算法对系统的性能和质量进行优化和控制。 2.7 TD-SCDMA 系统中的动态信 道分配( DCA)及其特点 所谓信道分配是指在采用信道复用技术的小区制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在多信道共用的情况下,以最有效的频谱利用方式为每个小区的通信设备提供尽可能多的可使用信道。在动态信道分配( DCA)技术中,所有的信道资源放置在中心存储区中,信道完全共享。采用动态信道分配技术可带来的好处是: 能够较好地避免干扰,使信道重用距离最小化,从而高效率地利用有限的无线资源,提高系统容量。 满足第三代移动通信业务的需要,尤其是高速率的上下行不对称的数据业务和多媒体业务的需要。 TD-SCDMA 系统的资源 包括频率、时隙、码道等方面,一条物理信道由频率、时隙、码道的组合来标志。采用动态信道分配技术可灵活分配或调整信道所使用的频率、时隙或码道。因此 TD-SCDMA 的多址方式综合利用了 FDMA、 TDMA、 CDMA 不同方式,常表示为 FDMA 17 /TDMA/CDMA。 2.8 TD-SCDMA 系统中的接力切换技术 接力切换是 TD-SCDMA 系统的一项特色技术。接力切换的设计思想是:利用终端上行预同步技术,预先取得与目标小区的同步参数,并通过开环方式保持与目标小区的同步,一旦网络判决切换,终端可迅速由原小区切换到目标小 区。在切换过程中,终端从源小区接收下行数据,向目标小区发送上行数据,即上下行通信链路先后转移到目标小区,提高了切换成功率,缩短了切换时延。 2.9 TD-SCDMA 系统的同步技术 TD-SCDMA 系统采用 TDD 双工技术和 FDMA/TDMA/CDMA 多址方式,为了减少干扰、提高系统容量,要求各基站间、基站与终端之间同步。 TD-SCDMA 系统中的同步技术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基站间的同步,另一个是移动台间的上行同步技术。 TD-SCDMA 采用 GPS 或其它技术来实现基站间的同步。 所谓上行同步就是上行链路中各终端 的信号在基站解调器完全同步,在 TD-SCDMA 中用上行同步算法和帧结构设计来实现严格的上行同步,它是一个同步的 CDMA 系统。通过上行同步,可以让使用正交扩频码的各个码道在解扩时完全正交,相互间不会产生多址干扰,克服了异步 CDMA 多址技术由于每个终端发射的码道信号到达基站的时间不同而造成码道非正交所带来的干扰,从而大大提高了 CDMA 系统的容量和频谱利用率。 2.10上行同步信道( UpPCH)灵活配置技术 TD-SCDMA 系统采用时分双工模式,不同基站之间保持同步。 TD-SCDMA 帧结构中下行导频时隙 DwPTS 与上行导频时隙 UpPTS 之间,为长度 75us 的保护间隔 GP。由此可推算,如果两个相距 22.5 千米以上的基站间存在传播路径,其中一个基站在 DwPTS 时隙发射的下行信号经传播后到达另一个基站,由于传播时延的原因,将进入 UpPTS 时隙;而如果上行同步信道( UpPCH)配置在 UpPTS 时隙,就可能对另一个基站接收上行同步信道形成干扰。 在电波的传播上,可能产生这种干扰的传播机制包括视距传播、衍射传播,以及对流层散射、大气波导效应等机制。 TD-SCDMA 系统采用一种称为“ UpPCH Shifting”方案的上行 18 同步信 道( UpPCH)灵活配置技术,可彻底克服上述干扰。其基本原理是由无线网络控制器( RNC)根据基站( Node B)对上行时隙的干扰测量,调整终端在帧的合适位置(如 TS1 业务时隙)发送上行同步信道( UpPCH),以达到规避干扰的目的。利用这种上行同步信道( UpPCH)灵活配置技术,还可实现 TD-SCDMA 单基站的超远覆盖,比如几十公里乃至上百公里的小区覆盖半径。 2.11 TD-SCDMA 系统的 N 频点技术 在多频点小区中,如果采用小区重叠的方式,每个小区(也即频点)各有一套独立的资源配置,同时在每个频点上都配 置有一整套公共信道。这样会引起一些问题,例如小区码重用率高、小区搜索困难、终端测量复杂、切换困难、系统效率低等。 N 频点技术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一个小区可配置多个载频,确定其中一个作为主载频,其它载频为辅载频,仅在主载频上发送 DwPTS 和广播信息( TS0)等公共信道。 3. TD-HSDPA HSDPA( High Speed Downlink Packet Access,高速下行分组接入),是 3GPP 在 Release 5 协议中为了满足上、下行数据业务不对称的需求而提出的一种增强技术。为了达到提高下行分组数据速率和减少时延的目的, HSDPA 技术采用混合自动请求重传( H-ARQ)、自适应调制编码( AMC)和快速调度等技术,提供高速的下行分组数据传输,相关标准在 3GPP Release 5 版本中已经完成。采用 HSDPA 后, TD-SCDMA 增加了一种传输信道、三种物理信道,还增加了 16QAM 调制技术。采用 HSDPA 技术可以让 TD-SCDMA 系统下行链路的数据传输速率有很大的提高,在上下行 2: 4 的时隙配比下,单载波支持数据传输速率最高为 1.6Mbps。 HSDPA是 3G 网络建设中提高下行容量和数据业务速率的一种 重要技术,可以在不改变已经建设的网络结构的情况下,大大提高下行数据业务速率。 目前,中国移动 TD-SCDMA 试验网已全部开启 HSDPA 功能。 4. TD-HSUPA HSUPA( High Speed Uplink Packet Access,高速下行分组接入),是 3GPP 在 Release 7 协议中为了增强上行数据业务速率的需求而提出的一种增强技术。为了达到提高上行分组 19 数据速率和减少时延的目的, HSUPA 技术采用混合自动请求重传( H-ARQ)、自适应调制编码( AMC)、快速调度、上行干扰控制等技术,提供高速的上行分 组数据传输,相关标准在 3GPP Release 7 版本中已经完成。采用 HSUPA 后, TD-SCDMA 增加了一种传输信道、五种物理信道,还增加了 16QAM 调制技术。采用 HSDPA 技术可以让 TD-SCDMA 系统下行链路的数据传输速率有很大的提高,在上下行 2: 4 的时隙配比下,单载波支持数据传输速率最高为 550Kbps。HSUPA 是 3G 网络建设中提高上行容量和数据业务速率的一种重要技术,可以在不改变已经建设的网络结构的情况下,大大提高上行数据业务速率。 目前,中国移动 TD-SCDMA 试验网尚未开启 HSUPA 功能。中 国移动计划于 09 年初进行HSUPA 的试验。 5. TD-LTE 在目前 3G 应用成为主流的形势下,移动通信产业谈及的 LTE,一般指移动通信产业 3G系统的长期演进,也指 4G 及 3.5G、 3.9G 等现有的 4G 系。 LTE 具有 100Mbps 的数据下载能力。 LTE 技术包括两种制式,即 LTE FDD 和 LTE TDD,后称为 TD-LTE。 TD-LTE 是 TD-SCDMA的演进技术,是目前全球最主流的 TDD 演进技术。 早在 2004年 11月份 3GPP魁北克的会议上, 3GPP决定开始 3G系统的长期演进( Long Term Evolution)的研究项目。世界主要的运营商和设备厂家通过会议、邮件讨论等方式,开始形成对 LTE 系统的初步需求: 容量提升:在 20MHz 带宽下,下行峰值速率达到 100 Mbps,上行峰值速率达到 50 Mbps,频谱利用率 达到 3GPP R6 规划值的 2-4 倍; 覆盖增强:提高 “ 小区边缘比特率 ” ,在 5 km 区域满足最优容量, 30km 区域轻微下降,并支持 100km 的覆盖半径; 移动性提高: 015km/h 移动状态下性能最优, 15120 km/h 性能也很好,支持 120 350 km/h,甚至在某些频段支持 500 km/h; 质量优化:在 RAN 用户面的时延小于 10 ms,控制面的时延小于 100 ms; 服务内容综合多样化:提供高性能的广播业务 MBMS,提高实时业务支持能力,并使 VoIP 达到 UTRAN 电路域性能; 运维成本降低:采用扁平化架构,可以 降低 CAPEX( 资本支出 )和 OPEX( 运营支出 ), 20 并 降低从 R6 UTRA 空口和网络架构演进的成本 。 为达到以上目标和要求, 3GPP 提出了一系列新技术 和实现方案 , 而且不考虑 与现有的WCDMA 系统的后向兼容。 LTE 重新定义了空中接口和核心网络,摈弃了 CDMA 技术而采用 OFDM技术, 只支持 分组 域 ,这导致 LTE 与已有 3GPP 各版本标准不兼容,现有 3G 网络很难平滑演进到 LTE。 LTE 采用了很多原计划用于 B3G/4G 的技术,如 OFDM、 MIMO 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4G 技术在 3G 频段上的应用。和现有的 3G 及 3G+技术相比, LTE 除了具有技术上的优越性之外,也提供了 3G 技术向 B3G/4G 演进的一个台阶,使 3G 向 4G的演进相对平滑。 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 LTE 最早会在 2010 年实现商用,根本的症结现在看来,一个是标准,一个就是终端芯片。 LTE 标准预计 在 今年底通过,但是芯片还需要较长的时间。 由于 3GPP 在全球移动通信的绝对市场规模和产业链优势,目前全球主流运营商都已决定朝着 LTE 演进和发展。而原本 CDMA 未来长期演进的 UMB 技术,则受困于产业链封闭和知识产权的问题,不被产业界所看好,很多 CDMA 运营商都表示未来将向 LTE 演进,包括中国电信。高通也宣布放弃了 UMB 的研发,从而专注于 LTE 的工作。因此, LTE 将成为未来最主流的全球统一移动通信技术标准,而 TD-LTE 则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中国移动之所以对 TD-LTE 寄予厚望,是因为相比 TD-SCDMA 来说, TD-LTE 最有希望走向世界,这样的结果将是规模经济,可以将设备和终端价格大幅降低。 全球有不少运营商拥有 TDD 频段,运营商对 TD-LTE 的部署需求很大。再考虑到 TD-LTE和 FD-LTE 的相似性,出现 TD-LTE 和 FD-LTE 的多模芯片将是必然,这样无疑将大大降低终端成本。 TD-LTE 为中国自主创新技术国际化发展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 , 民族产业迎来重大的历史机遇与挑战。 TD-LTE 已经成功的与 LTE FDD 融合,作为统一的 LTE 标准同步发展,此举对于 TD-LTE的发展至关重要。使得民族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得以借助 LTE FDD的全球化产业链和市场规模,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产业化和商用的进程。同时,由于我国企业介入 LTE 的研发工作较早,因此,将能够获得更多的民族知识产权,从而掌握技术和产业发展的主动权。 TD-LTE 的发展也吸引了国际主流运营商和厂商的高度关注和深度参与, Vodafone、Verizon wireless 与中国移动合作成立了三方合作机构,共同推动 LTE FDD 和 TD-LTE 的同步发展;爱立信、诺基亚西门子等国际主流厂 商也与国内企业同步展开 TD-LTE 的研发工作,并与中国移动保持深入的沟通和合作。经过产业界的通力合作和努力,凭借着国际化的产业链和市场运作,确保了 TD-LTE 与 LTE FDD 的产业化进程基本保持同步,仅仅相差 6 个月。 21 TD-LTE 打造国际化的产业链,为民族产业和技术全面跻身国际市场创造了良好的平台,从而确保民族技术能够更加符合全球市场发展的需要,有效提升民族技术和产业的国际影响力。 6. TD-SCDMA 系统优势分析 TD-SCDMA 系统采用了时分双工、智能天线、联合检测、上行同步、接力切换、动态信道分配、 N 频点 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结合 TD-SCDMA 系统的帧结构设计、信道结构设计等特色系统设计,与 GSM/GPRS/EDGE 以及 WCDMA、 cdma2000 系统相比,在用户容量、数据吞吐量等系统重要性能指标方面有大幅度的提升。 TD-SCDMA 系统的优势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更大的系统容量,语音用户容量是 GSM/GPRS/EDGE 系统的 4 倍左右,数据吞吞吐量是 GPRS 的 8 10 倍左右;同时在相同带宽情况下, TD-SCDMA 系统支持的用户数目以及数据吞吐量均高于 WCDMA 及 cdma2000 系统; 更高的频谱利用效率 , R4 版本中,在 1.6MHz 带宽上面可以提供理论峰值数据速率2Mbps,频谱效率高达 1.25bps/Hz,每比特成本最低; 3G 三个标准中对非对称数据业务的支持性能最好 , TD-SCDMA 系统可以通过调整上下行时隙比例从而可以提供对非对称上下行数据业务提供更灵活的支持; TD-SCDMA 系统采用全球统一的 TDD 频段,具有国际漫游优势; TD-SCDMA系统可以见缝插针利用离散频段,因为 TD-SCDMA系统的带宽仅有 1.6MHz,与 WCDMA 系统需要 10MHz 带宽以及 cdma2000 需要 2.5MHz 带宽相比, TD-SCDMA 系统所需频段最窄,而且不需要对称频谱即可应用,系统部署的带宽需求最小; TD-SCDMA 采用智能天线技术,大幅度降低系统内降低多径、多址干扰,为用户提供跟踪波束,节省发射功率,提高系统容量,扩大系统覆盖,同时可以实现用户位置的定位; TD-SCDMA 采用联合检测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多址干扰,提高系统容量; TD-SCDMA 采用上行同步技术,可以有效减少码间串扰,提供更高的数据速率; TD-SCDMA 采用接力切换技术,与硬切换相比,可以提高切换成功率,与软切换相比,可以减少资源浪费; TD-SCDMA 采用四维多址技术,采用动态信道分配技术,在时域、频域、码域以及 22 空域实现,提高用户容量以及数据吞吐量; TD-SCDMA 系统由于采用智能天线等技术,与 WCDMA 系统以及 cdma2000 系统相比,小区呼吸效应微弱,在网络规划优化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下表为 TD-SCDMA 与 cdma2000/WCDMA 的综合对比: 标准 TD-SCDMA WCDMA cdma2000 覆盖 系统设计覆盖能力 基本相同 呼吸效应 较弱 较强 较强 不同业务覆盖差异 较小 较大 较大 业务能力 种类 基本相同 可视 电话为分组域方式 数据业务支持灵活性 强 弱 弱 理论语音业务 /带宽 23 个语音/1.6MHz 138 个语音/10MHz 123 个语音 /10MHz cdma1x RC3: 61 个话音 /2.5MHz 理论分组数据业务 /带宽 1384kbps/1.6MHz 6384kbps/10MHz 7 384kbps/10MHz cdma1x:2153 kbps/2.5MHz HSDPA( TD-SCDMA假设为2: 4 时隙商用开始时间 2008 年 2005 年 EVdo0:2000 年 EVDOA: 2006 年 理论峰值速率 1.68Mbps/1.6MHz 14.4Mbps/10MHz Evdo:2.4Mbps/2.5MHz; 23 配比) 已实现峰值速率 1.68Mbps/1.6MHz 10.08Mbps/10MHz 7.2Mbps/10MHz Evdo:2.4Mbps/2.5MHz; HSUPA( TD-SCDMA假设为2: 4 时隙配比) 厂家支持时间 2009 年 1 季度 2007 年 3 季度 EVdo:2000 年 理论单载波峰值速率 1.1Mbps/1.6MHz 6.6Mbps/10MHz 5.76Mbps/10MHz EVDO: 153Kbps 已实现单载波峰值速率 无产品 1.92Mbps/10MHz EVDO:153Kbps 作为 3G 系统的 TD-SCDMA 和 2G 系统 GSM在性能方面的对比如下: 标准 TD-SCDMA GSM/GPRS/EDGE 单载波带宽 (MHz) 1.6 0.2 考虑频率复用系数后的 10MHz总载波数 6 4 10MHz 语音理论峰值容量 143 30 10MHz 语音实际峰值容量 107 30 单用户单载波峰值吞吐量 (Mbps) 1.68 0.236 单用户单载波平均 吞吐量 (kbps) 500800 6080 目前,中国移动 TD 网络的版本是 R4,但是在关键技术指标上已经具有 R5 的特征,实测终端下载数据传输速率能够达到 800kbps 以上。而 GSM 的数据业务 EDGE 实际测试数据下载传输速率只有 170kbps。 7. 三种和 TD 相关的技术 7.1 CMMB CMMB 是英文 China Mobile Multimedia Broadcasting 的缩略语简称,意为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 是国家广电总局于 2006 年 10 月颁布的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行业标准 。 CMMB主要 面向手机、 PDA等 7吋以下 小屏幕便携手持终端 以及车载电视等终端提供广播电视服务。 CMMB 采用“天地一体”的技术体系,即:利用大功率 S 波段卫星覆盖全国 100%国土、 24 利用 U 波段地面覆盖网络进行城市人口密集区域有效覆盖、 TD 利用双向回传通道实现交互,形成单向广播和双向互动相结合、中央和地方相结合的无缝覆盖的系统。 CMMB 的总体构成如下图所示。 U 波段地面发射S 波 段 地 面 增 补 网 络节 目 集 成 播 出地 面 双 向 网 络移动终端移 动 多 媒 体 广 播 电 视 系 统 总 体 构 成Ku广播上行S波段广播下行S 波 段 卫 星分发下行K u业务运营支撑Ku分发上行U 波 段U 波 段 地 面 覆 盖 网 络S 波 段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总体构成 S波段是指频率范围在 1.55 3.4GHz的电磁波频段, U波段是指频率范围在 470-798MHz的电磁波频段。 中国移动提供多种形式的手机电视,如移动流媒体、 TD-MBMS 和 CMMB 等。 CMMB 只是其中一种。 CMMB 是一种数据广播业务,包含公共业务、基本业务和扩展业务。 ( 1)公共业务主要由公益类广播电视节目和政务信息、紧急广播信息构成。紧急广播是一种利用广播通信系统向公众通告紧急事件的方式。当发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时, CMMB 紧急广播可以提供一种迅速快捷的通告方式。 CMMB 公共服务平台播 出的内容和开展的业务,为向合法用户提供的无偿服务。 ( 2)基本业务包括数字音视频广播服务和数据服务。 CMMB 基本业务为有偿服务,向合法用户提供。 ( 3)扩展业务是根据用户不同消费需求向用户提供扩展广播电视节目服务和综合信息服务。其由四方面构成,一是经营类的广播电视付费节目;二是经营类的音视频点播推送服务,利用系统闲置时间将用户定制的广播电视节目推送到用户终端;三是综合数据信息服务,主要有股票信息、交通导航、天气预报、医疗信息等;四是双向交互业务,主要有音视频点播、移动娱乐、商务服务等。 CMMB 扩展业务平台 向合法用户提供的服务,为有偿服务。 CMMB 的收费不属于手机的通信费用。 25 CMMB 提供的广播电视节目套数,与信道带宽、调制参数、音视频编码码率等因素有关。一般在 8M 传统模拟电视带宽中可以传输 8 套电视节目和 10 套广播节目。具体节目数量与节目内容根据各地情况具体确定。 CMMB 技术支持高速移动接收,在火车、地铁、汽车等交通工具上可以使用 CMMB,已经做到了在时速 250 公里 /小时的条件下稳定接收广播电视信号。 CMMB 终端待机时间取决于终端电池电量。对于符合要求的 CMMB 终端,应可连续收看电视节目 3 小时,或连续 收听广播节目 5 小时。 现在已经有包括中兴、联想、天语等国内十余家厂家提供三十多种不同类型的手机终端,国外的品牌终端厂家也在进行 CMMB 手机的设计和生产,很快能够提供国内市场。 CMMB 的接收终端有多种类型, CMMB 技术是为了接收广播电视节目,与电视机和收音机的情况类似,不是用来打电话的。所以,各种类型的 CMMB 终端都没有增加辐射。只有带通信功能的 CMMB 手机终端可以通过移动通信网络打电话。 CMMB 终端有多种,根据需要可以选择是否外接天线。现在多数终端采用和收音机一样的拉杆天线,但尺寸很小,一般尺寸在 10 厘 米左右。 37 个城市为: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昆明、南宁、广州、福州、杭州、贵阳、长沙、武汉、哈尔滨、长春、沈阳、石家庄、济南、南京、合肥、南昌、郑州、太原、西安、兰州、银川、西宁、拉萨、乌鲁木齐、呼和浩特、成都、海口、大连、青岛、厦门、深圳、宁波、秦皇岛。 CMMB 在奥运会期间提供中央电视台的 1、 3、 5、 9、新闻、少儿六套电视节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广播节目各一套,在包括奥运城市在内的 37 个试点城市中,还增加了本地的广播和电视节目各一套。 7.2 TD-MBMS MBMS( 多媒体广播多 播业务, Multimedia Broadcast and Multicast Service )作为一种依托于 3G 无线网络的视频广播技术,在保证移动运营商完全控制业务的基础上,通过使用广播技术大大降低了视频数据的无线传输成本。 TD-MBMS 技术是在现有 TD-SCDMA 系统上,对原有消息类广播功能进行增强,提供点到多点单向多媒体服务的技术,实现网络资源共享,提高网络资源,尤其是宝贵的空中接口资源的利用率。 TD-MBMS 的最小覆盖单元是蜂窝网小区,因此可以与位置业务良好融合,为不同位置的 26 用户提供丰富的业务。由 于蜂窝网的每个小区覆盖范围较小,并有更精确的网络规划,因此可以通过 TD-MBMS 支持在不同区域分别广播不同的内容。利用这个特点,运营商可以在未来的运营中开放相应的接口,让特定地点的广告客户能够自己发布特定的视频源,当手机用户移动到这些特定区域时,系统就可以通过位置业务感知,并自动提供该区域的一些特色视频广播数据,从而达到良好的业务效果。 TD-MBMS 提供了 Streaming 或 Background 类多媒体数据的广播和多播服务,不仅能实现纯文本低速率的消息类组播和广播,而且还能实现高速多媒体业务的组播和广播, 提供多种丰富的视频、音频和多媒体业务。 与传统的数字广播技术不同的是, TD-MBMS 可以提供上行信道, 这样就能够有效的开展点播业务。 TD-MBMS 支持的业务有: 广播业务; 丰富的组播业务; 通过点对点修复机制,实现高可靠的下载业务; 通过交互信道实现灵活的计费; 承载移动广播电视业务; 多种丰富的 “PUSH” 业务。 此外 TD-MBMS 对终端的影响也较小,无需增加新的接收设备硬件,可以通过对现有手机软件升级来支持, 能够有效 降低用户使用 MBMS 系统的成本。 7.3 Femto 技术 当移动通信网络逐步承载数据业务 之后,数据业务在室内环境下使用的比例会很高,室内覆盖质量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用户对 LTE 网络的感受。而仅靠室外基站的宏覆盖无法满足家庭对于高速数据业务的需求。 Femto 基站被称为毫微微小区,是一种小型、低功率蜂窝基站,集成了基站和基站控制器的逻辑功能; Femto 基站主要用于家庭及办公室等室内场所,因此也被称为家庭基站;其主要作用是作为蜂窝网在室内覆盖的补充,为用户提供话音及数据服务;外形通常和 WiFi类似,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集成在家庭网关中作为家庭网络的一部分。 Femto 基站结构简单,与传统基站相比, 价格低廉,用户可以自己购买;支持即插即用,用户可以自行安装 Femto 基站,只需要运营商进行激活; Femto 家基站的发射功率为 10 100毫瓦,与 WiFi 接入点类似。 27 Femto 基站需要支持自组织和自配置,可自动配置频点和邻区。由于 Femto 基站设备数量庞大,宏基站配置大量的 Femto 基站邻小区列表不具备可实施性,因此可以实现 Femto到宏基站的切换,但从宏基站到 Femto 的切换难以实现。 应用 Femto 基站,需重点解决以下三方面问题:家庭 Femto 基站到核心网的传输问题;基站同步问题,可通过基于 1588 协 议有线同步方案、或宏基站监听等方案; Femto 与宏基站、其它家庭 Femto 的干扰问题,可通过自配置和自优化功能解决,但性能待进一步检验。 在未来 TD-LTE 中, Femto 作为一种手段能够使中国移动开展 FMC 业务,进入家庭市场,增加用户黏度;应对市场竞争,包括来自中国电信的 WiFi 和 Femto,及新联通的 Femto 的竞争;提高家庭室内覆盖,提升用户体验,推动 TD-LTE 数据业务在室内的应用;由于国外运营商 FDD-LTE 的频段资源有限,通过 TD-LTE Femto 的推广,国外运营商可以使用单独的TD-LTE 频段 ,促进 TD-LTE 与 FDD LTE 的融合。 目前 TD LTE 的 Femto 标准化尚未完成,产品也有待研发。中国移动后续将积极研究并推动 TD-LTE Femto 技术标准尽快成熟。 8. TD-SCDMA 产业链状况 TD-SCDMA 的十年发展历程如下: 1 9 9 82 0 0 1 2 0 0 3 2 0 0 4 2 0 0 52 0 0 6 2 0 0 7 2 0 0 8 2 0 0 9提 交 标 准T S M - L C R ,3 G 试 验产 业 化 专 项技 术 试 验规 模 网 络技 术 应 用试 验试 商 用两 网 融 合运 营 , 获得 3 G 牌 照扩 大 规 模网 络 技 术应 用 试 验建 立 产 业 联 盟北 京上 海北 京上 海保 定青 岛厦 门北 京上 海保 定青 岛厦 门天 津沈 阳秦 皇 岛广 州深 圳0 8 年 4 月 放号 , 开 展试 商 用 和 社 会 化 业务 测 试0 8 年 4 季度 , 启 动二 期 网 络建 设 28 目前, TD-SCDMA 基本搭建起完成的产业链架构,但是可以看到,产业链主要以国有企业为主,特别是终端芯片和测试仪表环节,更是很多都是中小企业,综合实力 较弱。国外主流大厂商大部分都持观望的态度,看待 TD 的发展;起初他们都不相信能够做成一个真正的大规模商用的技术产品。但是随着中国政府不断地坚持不懈的大力推动, TD 的已经进入了规模试商用阶段,很多厂商看到了市场,也就发生了兴趣。特别是 TD-LTE 的发展也吸引了很多主流运营商和厂商的目光。 为了打造健壮的产业链,国家和中国移动也在不遗余力的拉动国际厂商的参与和合作。近期诺基亚的加入就是最好的证明。 2008 年 11 月 21 日 , 全球最大的手机厂商诺基亚在澳门召开的移动通信亚洲大会上重申了对中国提出 3G 国际标准 TD-SCDMA 的承诺和支持。诺基亚中国公司总裁赵科林表示,诺基亚已经在基于 Symbian S60 平台开发 TD 手机,并将于 2009 年底前推出。 诺基亚在 TD-SCDMA 终端领域的实质介入,对于整个产业链的完善无疑是非常关键的。目前,三星、 LG、摩托罗拉已经推出了 TD-SCDMA 手机,在全球前五大手机厂商中只有索尼爱立信对于是否介入 TD 还处于 “ 研究 ” 阶段。 对于诺基亚此番对于 TD 承诺的表态,中国移动给予了积极正面的回应。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表示,中国移动对诺基亚这一宣布表示欢迎,中国移动希望与诺基亚共同推动TD-SCDMA 在中国的发展。 随后,王建宙还重申了诺基亚介入 TD-SCDMA 终端环节的意义。 “ 不论采用哪种技术来提供通信服务,手机都是非常重要的, WCDMA 开始之初碰到的也是手机问题,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很好的解决了。 ” 正如中国移动所分析的,用户会将通话中断归咎为网络不好,然而究其原因, 80的问题都是由手机引起的。按照中国移动的设计,在 3G 信号弱的地方,手机应该能够自动切换 29 到 2G,如果手机在 2G/3G 互操作上不过硬,势必会影响到用户体验。 【业务平台厂家】 随着 TD-SCDMA 网络的建设,中国移动开发了可视电话及其增 值业务等 3G 特色业务。 3G特色业务包括可视电话、视频留言、视频 IVR、视频会议、多媒体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