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贫困循环:致贫与治贫分析.doc_第1页
走出贫困循环:致贫与治贫分析.doc_第2页
走出贫困循环:致贫与治贫分析.doc_第3页
走出贫困循环:致贫与治贫分析.doc_第4页
走出贫困循环:致贫与治贫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走出贫困循环:致贫与治贫分析彭 腾(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2)摘 要:我国现阶段仍有相当规模的贫困人口存在,而且部分人口还存在较严重的贫困循环。贫困循环主要源于观念滞后、投资不足、人力资本缺乏和自然环境恶劣。要走出贫困的循环,就必须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加大对贫困者救助。关键词:贫困循环;成因;治理;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消除贫困问题,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我国的贫困人口大幅度地减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据统计,1978年我国约有25亿农村贫困人口,占当年农村总人口的31%,2003年减少到2610万人,约占农村总人口的3%,中国减贫人口占世界同期减贫人口的70%。然而,我国现阶段仍有相当规模的贫困人口存在,而且还存在较严重的贫困循环。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帮助贫困人口走出循环,就必须找准致贫原因,有的放矢地去治贫。一、贫困循环的表现马克思从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出发,从基本制度层面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贫困恶性循环的必然性,指出:“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他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1P91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冈纳缪尔达尔指出“生活水平低下多半是由低下的生产率和收入水平所致,而低生活水平又导致了低下的劳动效率。”“这就是连锁关系在积累过程中,由于这个关系,贫穷就成了贫困自身的原因。”2P355缪尔达尔从机制层面得出了“因为穷所以穷”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我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不再具有马克思所揭示的制度贫困,但现实中仍然有贫困现象,而且还存在一定的贫困循环性。1贫困的自我循环性所谓贫困的自我循环性,是指贫困者具有“贫困贫困”的重复性或“贫困脱贫贫困”的反复性。我国现阶段的贫困,具有比较明显的自我循环性。世界银行“秦巴”扶贫项目中,1998-1999年脱贫农户比重为8%,返贫农户却高达115%。据统计,中国目前各地返贫率平均达到15%20%,有的认为20%30%,有些地方脱贫农民的返贫率甚至高达50%以上。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贫困人口一直在减少,而2003年首次出现反弹,脱贫人口1460万人,却有1540万人返贫。3 2贫困的空间循环性所谓贫困的空间循环性,是指贫困存在“A贫困B贫困C贫困”的空间传递性,其结果表现为贫困的区域聚集性和亲缓连锁性。从区域聚集性来看,一是农村贫困主要集中在偏远闭塞、资源缺乏、自然环境恶劣的大山区。据人民日报报道,未解决温饱的农户76%生活在山区。2004年,全国扶贫重点县乡村人口占全国乡村人口的213%,但其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分别占全国的618%和518%,贫困发生率为81%。二是城市贫困主要集中在内陆地区、资源枯竭矿区和受经济结构调整冲击大的行业和企业。据全国总工会2002年一项调查,东、中、西部地区的城市贫困人口占全国城市贫困总人口的219、529、252。不少城市初步形成大大小小相对集中的贫困区,类似于西方国家的贫民窟。4从亲缓连锁性来看,农村贫困人口由于社会保障的缺失,其救助往往依赖于亲友。据有关研究,在我国农村民间借贷是借贷的主体,其资金来源为亲戚的614%,兄弟姐妹的为300%,朋友的为272%,邻里为103%。5在债务链中,如果某一家庭因贫困出现偿还能力缺乏,则可能产生连锁反应,导致亲友陷入贫困。3贫困的时间循环性所谓贫困的时间循环性,是指贫困存在“父贫困子贫困孙贫困”的代际传承性。贫困的代际传承性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财富的继承。我国现阶段,由于遗产税和赠予税尚未开征,转移支付机制存在缺陷,结果富有家庭可给其后代提供较多甚至巨额的财产,而贫困家庭缺乏财产使其后代处于起点的弱势地位。二是人力的投资。由于贫困家庭收入少,生活难以为继,缺乏进行人力投资的能力,其结果是子女教育不足、身体素质较差,参与竞争的人力资本处于劣势。因此,贫困家庭子女的生活状态很可能是其上代的延续。二、贫困循环的成因党和政府一直致力于消除贫困,艰辛的努力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为何贫困的阴霾总是难以消除,贫困在部分地区和部份人身上循环演绎?社会制度不再是贫困的因由,但主观与客观的现实的确是其滋生的土壤。1观念滞后导致贫困循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公平性,导致广大的劳动者处于绝对贫困的境地。新中国成立以后,消除了劳动人民贫困的制度根源,但遗憾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促缚了生产力发展,造成了整个社会的共同贫困。人们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个人的努力无法摆脱贫困的悲惨命运,结果消磨了人们与贫困相抗争的意志,固化成人们“安贫”的意识。1978年以来,人们的观念在社会变革的洗礼和贫困的逐步消减中与时俱进,然而,贫困土壤上长期生长的旧观念一时难以遁形匿迹,在部分人身上依然固我,成了制约现代经济发展的障碍,也成了脱贫致富的桎梏。一是保守的生活观导致贫困循环。收入要增加,就必须走出简单再生产,实现经济增长。然而,我国现阶段的一些人特别是穷乡僻壤的部分农民,思想观念传统保守,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不思进取,因循守旧,拒绝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沿袭千百年来的原始耕作方式,低效率的简单再生产不断循环延续。二是惰性的劳动观导致贫困循环。价值的创造和财富的生产,都离不开劳动的投入。要实现脱贫致富,最基本的就是要吃苦耐劳,然而现实中却有部分贫困者劳动观具有惰性。在城镇,部分下岗失业人员“等、靠、要”依赖思想严重,对再就业的要求过高,重活、累活、脏活不愿干,长期靠政府的基本生活费勉强度日。在乡村,正如经济学家钟朋荣在西部某地区调查发现,无论上午九十点钟,还有下午两三点钟,几乎每个村子都可看到几十个身强力壮的汉子坐在村头晒太阳,安于“虽然我饿着,但是我坐着”,沿着“懒”、“穷”、“要”循环往复。三是滞后的生育观导致贫困循环。在古代农牧经济社会,社会倡导人口生产,家庭崇尚人丁兴旺,于是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了“多子多福”的生育观。现代经济社会,人口过多是制约国家发展和家庭富裕的障碍。然而,我国现阶段的农村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仍有不少的人固守“多子多福”观念,结果是人口负担重。据统计,2000年上海人口出生率为0.54%,浙江为1.064%,而西藏却高达2.32%,贵州为2.192%。6人口多则导致人均收入少,人均收入少导致人口增长,人口增长导致人均收入更少,于是陷入贫困循环。2投资不足导致贫困循环1957年美国经济学家莱宾斯坦提出了“临界最小努力”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贫困落后,是因为人均收入过低,资本形成不足,形成了一个“低水平平衡陷阱”或“贫困的恶性循环”。哈罗德多马模型也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要替换已损坏的资本货物以使经济能继续按原有规模增长,必须把国民收入的一部分节约下来,替换原有的损坏的资本货物,并增加新的投资。我国现阶段的农村和西部地区贫困人口较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资本的缺乏。在计划经济时期,为了支持工业化的发展,国家将农业的剩余大量转移到工业部门,导致农业投资不足。据统计,19521989年通过“剪刀差”从农业中提走资金9200亿元,加上农业税共达10900亿元,扣除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各项支出3792亿元,农业的向工业转移资金7100亿元;19581988年间,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国家基本建设总投资的比例为72,工农业投资比为7:1。改革开放以来,资源配置市场化,资本受利益驱动,由于西部地区和农业部门比较利益偏低,结果外部资金注入不足,同时还有不少资金显性或隐性地漏出。据统计,从19811989年,在全国9000多亿元的基本建设投资中,东部占501,中部占266,西部只占163;19961999年全国银行贷款总额中,东部区域年平均占全国的53左右,西部区域仅占16左右;1997年和1998年,农、林、牧、渔业投资占基本建设投资比重只有08左右。农业部门和西部地区的资本投入不足,导致经济发展缓慢,居民收入难以增长。居民收入水平低,一方面造成储蓄率低,自我积累能力十分有限,自主投资严重不足,产出低,收入少,另一方面为应付生产和生活急需,不得不进行民间借贷甚至高利贷,借贷成本支出增加,结果形成了资本缺乏的贫困循环。3人力资本缺乏导致贫困循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得多,而造成人们贫困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力资本的缺乏。我国现阶段的贫困人口,其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力资本的缺乏。一是教育的不足导致贫困循环。我国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教育水平严重偏低。据调查,2000年贫困人口较集中的西北地区15岁及以上的文盲、半文盲比例大大高于1514%的全国平均水平,如西藏为6618%、青海为3052%、甘肃为2564%、宁夏为2332%。甘肃省有一世界银行扶贫项目村的成人文盲率高达429%,尤其是贫困的母亲中80%是文盲。7据国家统计局农村调查总队的调查,我国劳动力接受教育的水平,农村平均为年。2001年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劳动力的比重依然高达878。贫困人口得不到良好的教育,限制了贫困人口的就业,导致人均水平低,收入水平低反过来又制约其教育投入,形成教育不足的贫困循环。二是健康的缺乏导致贫困循环。经济学家拉格纳纳克斯认为:“一个人穷也许没有足够的食物,由于处在饥饿状态,他的身体可能很虚弱;由于体质弱,他的工作能力就低,这意味着穷,反过来又意味着他将没有足够的食物。”8P239的确如此,贫困者收入少,生活水平低,营养缺乏,加之缺医少药,导致贫困者身体素质差,就业机会减少甚至无法正常就业。有学者对北京的调查显示:贫困人口中体弱者占67%、一般疾病者占13%、严重疾病者占141%,三者共占338%,另有残疾人占19%。贫困人口的健康缺失,导致就业不充分和人均收入低,收入低反过来又制约身体素质的提高,形成健康缺乏的贫困循环。4自然环境恶劣导致贫困循环自然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虽不起决定性作用,但它作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影响。无论是千年思想家马克思,还是西方学者兰德斯、托达罗都论述了这一基本道理。马克思说:“劳动的不同自然条件使同一劳动量在不同的国家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量,因而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使得必要劳动时间各不相同。”9P562可见,自然环境通过劳动最终对生产率发生影响。现实经济中,许多贫困国家和地区因其自然环境恶劣而发展相对滞后。我国现阶段的贫困人口,多集中在山区和西部地区,是因为这些地区交通闭塞,耕地少,土地瘠薄,可利用的水资源极度短缺,自然生产条件极差,而且旱涝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如西南石山区和深山区的少数民族,人均耕地不足006公顷,土层瘠薄,水土流失严重,人均耕地不足002公顷的占石灰岩山区贫困人口的1020%。石山区人畜饮水主要靠蓄集雨水解决,较好的村落能保610个月有水吃,如广西27个石山县缺水人数近300万人,约占总人口的32%,都安县缺水人数达总人口68%。恶劣自然环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当地的生产和人们收入的提高,为了获取现期的收入或急于摆脱贫困,一些地区毁林毁草种粮或过度放牧,无节制地开发导致自然资源枯竭、生态恶化甚至丧失了基本的生存环境,形成“贫困掠夺式开发更贫困”的贫困循环。三、贫困循环的治理人们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大多数贫困者都曾或正在为脱贫致富而努力,但是贫困者要从根本上走出贫困循环,单靠其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走出贫困循环需要借助外力去打破低收入平衡,政府在其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的党和政府已充分把握了“贫困经济学”之要义,正在日益理性并更大力度地致力于贫困的治理。1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恶劣的自然环境制约了经济发展,不利于消除贫困。为此,政府要从贫困地区自然环境的客观实际出发,采取不同的措施,来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一是环境置换,即将环境恶劣地区的居民迁移至适宜于生产和生活的地区。我国有些贫困地区环境十分恶劣,根本不适宜生产和生活,为此,政府应帮助其居民迁移至自然环境较好而又劳动力相对缺乏的地区。二是环境改善,即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有些贫困地区自然环境不利于农业生产,主要源于其基础建设的缺乏,为此,政府应加大投入,进行道路、水利、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环境保护,即通过经济的手段来加强环境保护。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应着眼于长远和全局,通过经济的手段,以政府补贴的方式,实现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保护好环境。四是环境利用,即适度而又有效地利用环境。有些贫困地区的自然环境有其特色,只是人们利用不当或过度利用,造成资源的错用与浪费。为此,政府应在调查的基础,通过科学论证,指导并帮助当地居民发展与本地环境相适应的生产,如旅游、土特产加工等。2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根据莱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理论,要打破贫困的恶性循环,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进行大规模投资,使投资水平和投资率大到足以达到国民收入增长超过人口增长、人均收入大幅度提高的水平,以巨大的投资力量“大力推动”经济走出“低水平均衡陷阱”,实现长期稳定的增长。我国现阶段的贫困地区要走出“低水平均衡陷阱”,实现长期稳定的增长。一方面,要增加政府财政资金投入。我国的农业部门和西部地区的低收入甚至贫困,在一定程度上是长期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和向东部地区进行政策倾斜的结果,因此,在工业化发展和东部富裕的基础上,党和政府调整了政策思路,实施西部大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系列措施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要实现西部和农村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为此,国家应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形成东部支持中西部和城市支持乡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机制,通过财政机制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加大对农业和西部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要增加信贷资金投入。增加穷人的资本特别是信贷,可以在减少贫困方面起重要作用。贫困家庭由于其缺乏抵押品,所以很难获得商业银行的信贷,因此应帮助贫困者获得信贷资金:一是由政府贴息的信贷基金投资于公共服务,使穷人从中特别从劳动密集型项目中直接受益。二是建立特定对象、特定项目的专门贷款,直接贷给贫困妇女和家庭,专用贷款用于贫困人口从事食品加工业、运输业等服务业。三是由各类公共机构提供抵押担保,为贫困户提供必要的补贴。3提高贫困人口素质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投资的变化是减少个人收入水平不平等的基本因素;改进穷人的福利之关键因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提高人口质量,提高知识水平;土地本身并不是使人贫困的主要因素,而人的能力和素质却是决定贫富的关键,旨在提高人口质量的投资能够极大地有助于经济繁荣和增加穷人的福利。10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途径,发展教育有利于贫困家庭走出贫困循环。一是教育发展能转变贫困者的观念,消减致贫因素,避免绝对性贫困。教育可以拓展贫困者视野,转变其生活观和生育观,增大妇女生育的机会成本,推迟其婚育年龄,获得避孕节育和优生优育的知识,减少生育,间接或直接地减少负担过重型贫困。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的预防疾病、避免伤残的意识和能力,减少伤残疾病型致贫。教育可以转变人们落后的就业观念,培养其主动就业和创业的意识,从而消除观念滞后型致贫。二是教育发展能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贫困者的就业能力,实现其收入增长。对于城镇贫困者,政府应通过免费的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其职业技能,以便有劳动能力的成员实现就业或创业,增加收入。对于农村贫困者,政府应重点进行扫盲教育和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对其子女提供免费的初等教育。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奥肯指出,落后地区贫因的根源是缺乏教育和训练,而要打破这种“贫穷不良教育贫穷”的恶性循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向贫穷的人口敞开教育的大门。我国政府决定从2007年起,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迈出了伟大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政府还应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对贫困家庭子女就学提供生活费补助。4加大对贫困者救助社会保障体系是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条件的措施,也是一项社会公平制度。社会保障具有防止非贫困人口返贫及帮助贫困人口脱贫的双重功能。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虽然也有较严重的失业和贫困,但社会是基本稳定的,这得力于较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的目标,为此,应更加重视对贫困者的救助。然而,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完善。一是医疗保障制度不完善,疾病特别是大病或长期慢性疾病常常导致家庭陷入贫困。据统计,城市贫困人口中没有参加医疗保险和大病统筹的分别占到了627%和66%。11城镇居民尚且如此,农民生命在疾病中更是无助。二是养老保险制度不完善,部分效益差的企业退休职工无法及时领取退休金。三是失业保险制度不完善,失业导致家庭陷入贫困。据北京市民政局统计,2001年6月北京市贫困家庭中,无劳动能力、无收入来源、无法定抚养人的“三无人员”约占贫困家庭总数的109%,无就业人员的家庭包括有劳动能力但就业能力不足的贫困家庭约占493%,低工资的在职人员、离退休人员贫困家庭占398%。7 失业、养老、医疗等基本保障制度不完善,无法实现对贫困人口的有效救助。我们应借鉴市场经济国家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的成功经验,结合国情,完善财政税收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实现“调富济贫”。在“调富”方面,应完善财税制度。加强对高收入阶层的税源监控和税收征管,加大对恶意偷、逃、漏税行为的处罚力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