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地理纠错笔记---自然地理2.doc_第1页
2010年高考地理纠错笔记---自然地理2.doc_第2页
2010年高考地理纠错笔记---自然地理2.doc_第3页
2010年高考地理纠错笔记---自然地理2.doc_第4页
2010年高考地理纠错笔记---自然地理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0年高考地理纠错笔记-自然地理(2)(2010-02-02 16:27:45) 标签:杂谈 分类:名校试题交流易错点 6 光照图判读能力差,缺乏空间想象能力典型例题 1 右图所示区域为地球某日的夜半球,A 为圆心。读图回答(1)(3)题。(1)A 点的坐标和该日正午太阳高度分别是 A10N,80E 80 B10S,80E 70 C10N,100W 80 D10S,100W 70(2)此时北京时间是 A2 点 40 分 B14 点 40 分 C13 点 20 分 D1 点 20 分(3)P 在 Y 的 A西北方向 B东南方向 C西南方向 D东北方向【错因分析】此题出错的原因一是空间想象能力不足,不能进行正确的图形转化;二是对图中各点发生的地理现象不明确;三是不明确图中所示半球为夜半球;四是在具体计算的时候粗心大意。图示半球为夜半球,结合赤道的弯曲情况可以判断此时北纬 80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XY所在直线为过南极点的两条经线,Y点所在经线为西经100则 A点所在经线为东经 80,A为圆心则其纬度为南纬 10。此时太阳直射北纬 10、西经 l00,A点正午太阳高度为 70,北京时间为 2点 40分。从图中可以看出 P 在 Y 的北方,P点在昏线上,因而 P点又在 Y的东方。【纠错心得】在解答有关光照图的问题上,一要准确把握图中各点(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太阳直射点、晨昏线与纬线圈的切点等)、线(晨昏线、太阳直射经线、0 时所在经线等)、面(赤道面、晨昏圈所在平面等)的准确含义及其隐藏的条件(太阳直射的半球、太阳直射点可能运动的方向、季节的信息等) , 二要能把不常见的光照图转换成平时常见的侧视图或俯视图,这样有助于对问题的分析。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对常见的光照图进行不同形式的转换,从而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典型例题 2 右图中 MON 表示晨昏线,阴影部分表示 6 日,非阴影部分与阴影部分的日期不同,据图回答(1)(3)题。(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BQ 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 0 时 CMO 为晨线 DNO 为晨线(2)此时北京时间为 A6 日 12 时 B7 日 12 时 C6 日 24 时 D5 日 12 时(3)此时 A开普教炎热干燥 B北半球昼短夜长 C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 D地球自转速度最快【错因分析】此题出错的原因:一是对图中信息提取不足,如地球自转方向;二是对晨昏线概念及特点理解不透;三是对日期分界线理解不到位,对图中阴影部分的理解不准确。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可以判断该半球为南半球,日期的分界线为0时所在经线与l80经线,过晨昏线与纬线圈切点的经线为 0时或 l2时所在经线,由此可以判断过极点与 P点的经线为0时所在经线,南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NO为晨线。南极点附近出现极夜为北半球的夏半年,地球公转速度较慢;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开普敦为地中海气候,此季节温和多雨。过 Q点的经线为 180经线,过 P 点的经线为西经 60,从而可知北京时间为 7日12时。【纠错心得】有关日期的问题要注意区分日期的分界线:0时所在的经线和 180经线。从0时所在的经线向东到180经线为日期较早的 1天,从 0时所在的经线向西到 180经线为日期较晚的 1天。过晨昏线与纬线圈切点的经线为 0时或 12时,如果该经线大部分位于昼半球则为 12时所在经线,若大部分位于夜半球则为 0时所在经线。在今后的复习中要加强对概念的理解,通过一定的练习来进行运用。【纠错体验】下图所示区域在南半球,弧线 M 为纬线,弧线 N 为晨昏线,阴影部分为黑夜;甲、乙两点所在经线为 120E,甲点此日正午太阳高度为 40。读图回答 1315 题。13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 A (l20E,20S) B(60W,20S) C(120E,23.5S) D(60W20.5S)14若图中乙点此时太阳高度是 10,则乙点的 纬度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别为 A76.5S 37 B80S 10 C76.5S 10 D80S 3015一架飞机自地起飞,沿图中直线行驶至地,其飞行方向是 A自西向东 B自东向西 C先东南后东北 D先东北后东南【纠错 6】13B 甲点为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该纬线是出现极昼现象的最低纬度,其正午太阳高度为40度,则此时太阳直射纬度20度;甲、乙两点所在经线为l20E且纬线圈以内为极昼现象,则120E的地方时为0时,即太阳直射西经60度。14D 此时太阳直射南纬20度,乙地为0时,太阳高度为 10度,则其正午太阳高度为30度,纬度应为南纬80度。15C 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及、所在直线与纬线的关系可知飞行方向是先东南后东北。易错点 7 等太阳高度线图判读不清典例下图为地球某时刻太阳高度分布示意图,图中粗线为等太阳高度线。据此回答(1)-(4)题。(1)此时北京时间为 A7 时 B15 时 C17 时 D21 时(2)若、两点经度相同,、两点纬度相同,则此刻的太阳高度 A(3)此时 APM 为昏线,PN 为晨线 B新一天的范围约占 18 C新一天的范围约占 78 D全球昼夜平分(4)此时 Q 点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图是【错因分析】此题出错的原因一是对等太阳高度线的知识理解不透,不能根据等太阳高度线确定太阳直射点:二是对极点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不了解,(1)根据图中经纬度变化的规律,结合等太阳高度线的分布规律,可以确定此时太阳直射 2326N、45E,直射点的时间为12时,北京时间为17时。(2)和两点经度相同,但此刻点为直射点;和两点纬度相同,但此刻点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3)图中 MPN为晨昏线,但 PM为晨线,PN为昏线;地球上日期的分界线是地方时为 0时的经线和 180经线,且 I80以西为新的一天,以东时间上迟一天,据图计算新一天的范围是 135W向东到 180约占 78。(4)Q点为北极点,处于极昼时期,太阳直射某经线时,这条经线上的太阳高度就是正午太阳高度,由于极点是所有经线的起点和终点,它的太阳高度都是正午太阳高度,故一天内太阳高度都是 2326。【纠错心得】等太阳高度线是高考考查的重点知识,在等太阳高度线图中等太阳高度线的中心为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以该点为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通过该点的经线即太阳直射的经线,地方时是 12 时;通过该点的纬线即太阳直射的纬线,其正午太阳高度为 90。如果图中标注了太阳高度的数值,则视具体数值判断:一是最外侧的大圆为 0等太阳高度线,即晨昏线,所示半球为昼半球,一般是太阳直射经线以东最大的半圆为晨线,以西最大的半圆为昏线;二是图中最大的圆圈不是 0等太阳高度线,也就不是晨昏线,此图是昼半球的一部分。如果图中没有标注太阳高度的数值,一般最外侧的大圆上的太阳高度为 0,即晨昏线。由于太阳直射的经线南北跨度为180,当太阳直射赤道时,此经线最北点为北极,最南点为南极;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极点在最北点以南,图上没有南极点;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则相反。【纠错体验】下图中 a、b、c 三点表示 P地二分二至日某时的太阳方位和太阳高度(P地位置在圆心处,同心圆上的数值表示太阳高度),据图回答 1618 题。16P 地的纬度大致是 A235N B42S C665N D42N17若太阳位于 b 点,国际标准时间是当日 4 时 16 分,则 P地的经度是 A180 B116E C20W D160E18当太阳位于 a 点时 A非洲热带草原上的动物大规模南迁 B渤海沿岸附近海水盐度处于一年中最低时期 C北印度洋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D开普敦地区天气干热【纠错 7】16D P 地二分二至日太阳都位于南方,说明该地位于北半球,根据三者数值的大小可以判断b为二分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从而可以判断出该地的纬度。17B 国际标准时间4时16分,该地地方时为l2时,则该地的经度为116E。18C 太阳位于 a 点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北印度洋洋流呈顺时针流动。易错点 8 不理解太阳的周日视运动典 例 6月 22日,“网络天文爱好者协会”的四位会员展示了各自所在地的太阳视运动状况,如下图所示,读图回答(1)(2)题。(1)对纬度介于甲、乙之间的地区来说 A 正午时,太阳位于当地北方上中天 B正午时,太阳位于当地南方上中天 C6 月 22 日这一天,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从西南方向落下 D6 月 22 日这一天,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从西北方向落下(2)下列关于昼夜长短的说法正确的是A此日,乙、丙、丁三地昼长为一年中最大值 B此日在乙地向北 L,昼越来越长 C在一年中丙地的夜长一直短于丁地 D在一年中,甲、乙、丙三地不可能同时出现昼夜平分的现象【错因分析】此题出错主要是因为不能根据太阳视运动的情况判断某地的位置以及该地的昼夜长短,并推测其变化。读图可知甲地应为太阳直射点,乙地位于北极圈,丁地为北极点,丙地位于北极圈与北极点之间。位于甲、乙之间的地区太阳从东北升起、西北落下,正午时太阳位于当地南方的天空。此日,北半球各地都达到一年中昼长的最大值,乙地向北昼长都为24小时;春秋分时全球昼夜平分。故第(1)题选 D,第(2)题选 A。【纠错心得】在解答有关太阳视运动的题目时,一要注意观察图中太阳的运动方向,不论是在南北半球观察都应是在向西运动。二要注意正午时太阳所处天空的位置,是在南方还是北方的天空,从而判断观测点所在的半球位置,二至日时太阳都在南方的天空,则该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二至日时太阳都在北方的天空,则该地肯定位于南回归线以南地区;二至日时太阳位于一南一北的天空,则看正午太阳高度大小,夏至日大则该地在北半球,冬至日大则在南半球。三要注意太阳在地平圈以上运动的高度变化,若与地平圈只有一个切点,则该地为刚刚出现极昼的地点;若没有出现切点且太阳高度出现变化则为已出现极昼现象的地点;若终日不变则为极点。【纠错体验】下图为北半球甲、乙两地某日“太阳视运动路线图”,圆 O为地平圈,箭头为太阳视运动方向,l=2=22,据此完成 l921 题。19甲地的地理纬度是A23.5N B66.5N C22N D90N20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A22 B44 C11 D6821该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澳大利亚北部盛行西北风 B尼罗河河水泛滥C巴西高原草原一片枯黄 D是北极考察的好时光【纠错 8】19D 图中甲地位于北半球,太阳高度始终为 22,出现极昼,所以不可能处于低纬度;66.5N虽可能发生极昼。但与晨昏线相切,太阳高度不可能始终为 22。20B 从图中可看出,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大于甲地,即大于22。由甲地正午太阳高度为22可得直射点纬度为22N,乙地刚好出现极昼现象,此地纬度数与直射点的纬度数互余,为 68。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可以计算其正午太阳高度。21A 太阳直射22N 时为北半球的夏季,尼罗河河水泛滥;此时北极附近出现极昼,是考察的好时光;地处南半球的巴西热带草原进入干季,草原一片枯黄;澳大利亚北部因大陆气压高而盛行吹向海洋的东南风。易错点 9 大气受热过程理解不清典 例 下图中各箭头及序号表示太阳、地面、大气、宇宙空间之间的热力作用,其中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大气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读图回答(1)(2)题。(1)四川盆地的纬度与青藏高原相差不大,但年平均气温却比青藏高原高得多,与其有关的主要是A B C D(2)长江中下游平原比华北平原纬度低,但年太阳辐射总量却比华北平原小,与其有关的主要是A B C D【错因分析】本题出错主要是因为不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各过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不能准确判断图中序号的含义,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理解不清。太阳辐射(图中)到达地面首先要经过大气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图中),长江中下游平原阴雨天气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华北平原晴朗天气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因而华北平原的年太阳辐射总量大。同时大气对地面还存在着保温作用,通过大气逆辐射(图中)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还给地面。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差,因而虽然白天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较大。但年平均气温比四川盆地要低得多,故第(l)题选 C第(2)题选 A。【纠错心得】该题通过联系图反映了大气的受热过程以及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辐射在到达地面的过程中,首先被大气反射、散射、吸收等削弱,其中反射作用的削弱最为强烈,因而阴天是气温一般较低,这是云层的反射作用所致;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是有选择的,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直接到达地面是地面增温,地面增温以后又形成地面长波辐射,大气主要依靠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温,大气增温以后又以大气辐射的形式把能量返还给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从而实现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一般阴天的时候夜间温度不会太低主要是大气逆辐射强的缘故。在今后的复习中要注重对地理过程、原理的理解,并且要注意利用各种变式图来加强理解和记忆;同时可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十雾九晴、晴天的时候天空是蓝色的等)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纠错体验】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 2225 题。22大气中 CO2 浓度增加将导致 AA 减少 BB1 增加 CC 增加 DD 增加23一次强烈的火山喷发可能导致 AA 增加 BB1 增加 CB 增加 DE 增加24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 AA BB 和 Bl CC DD25晚秋至第二年的早春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与其有关的是 AA BB CBl DD【纠错 9】22D 大气中 CO2 浓度增加,则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增强。23D 火山喷发使大气中悬浮物增多,可导致大气云系增多,反射增强。24D 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25A 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夜晚温度低,所以晚秋至第二年的早春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易错点 10 不明确地形对气温的影响典 例 湿空气和干空气的垂直递减率是不同的,湿空气的垂直递减率要小一些,因为湿空气上升时水汽会产生凝结,而水汽凝结是释放热量的过程,抵消了部分因上升所引起的降温。读下图回答(1)(2)题。(1)若 d点温度为 26,a点温度为 30,d、c两点高度相同,b点温度为l0,c点温度为30,则背风坡与a点相同高度的点气温为 A35 B30 C25 D34(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ab坡为迎风坡 Bbc坡为迎风坡 C两个坡均有可能为迎风坡 D无法判断【错因分析】该题出错的原因一是不能正确理解题干的含义,不能根据呈现的材料信息进行有效的知识迁移;二是地理计算能力欠缺。从 d到 b与从 b到 c高度变化相同,但在不同的坡向上温度变化的速度不同,从 b到 c温度变化较大为 20,从 d到 b温度变化了16,根据题干提示可以判断 bc坡为背风坡,ab坡为迎风坡。从 a到 d温度变化了 4,那么在背风坡从 c到与a同高度的点温度的变化应大于 4,根据比例关系可以计算应为 5。故第(1)题选 A,第(2)题选 A。【纠错心得】灵活迁移所学知识进行相应的计算、判断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气温受海拔的影响,一般是每升高 1000米降低 6,这也是“高处不胜寒”的原因。同时随着海拔的降低气温也会升高,但在山脉的迎风坡、背风坡这一变化速度是不同的,背风坡受焚风效应的影响,增温的速度要大于迎风坡降温的速度。例如该题中从 b到 c增温的速度明显大于从 d到 b降温的速度,从而可知在 bc坡与 a点同高度的点的气温也应高于 34。【纠错体验】26山地对海洋气流的影响,不仅造成山坡两侧的天气差异,而且对山坡两侧的气候形成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