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贯通训练(六)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转型.docx_第1页
(新高考)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贯通训练(六)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转型.docx_第2页
(新高考)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贯通训练(六)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转型.docx_第3页
(新高考)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贯通训练(六)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转型.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通史贯通训练(六) 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转型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20世纪50年代,美国驻香港总领馆下属新闻处动员和策划内地赴港流亡知识分子创作大量文学作品,主题主要是华人青年丧失革命信仰、“流亡者”逃离内地投奔“自由世界”这两类,如张爱玲的秧歌赤地之恋。这种现象说明()A中美意识形态对立扩展至文化领域B两大阵营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C“一边倒”政策加剧美国对华敌视D思想文化宣传成为冷战的主要手段解析:选A通过题干中的时间点“20世纪50年代”及“主题主要是华人青年丧失革命信仰、流亡者逃离内地投奔自由世界这两类”可知,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中美意识形态的对立扩展至文化领域,故选A项;“两大阵营”指的是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题干中只是提及了中国和美国,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之后,美国采取对华敌视态度,中国采取“一边倒”政策,排除C项;冷战的主要手段为政治和经济两方面,而非思想文化宣传,排除D项。2下图为沈今声等创作于1954年的宣传画,这一作品()A旨在引导农民投身于农业生产B意在宣传共同富裕的美好前景C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D反映了变革年代中的社会动员解析:选D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和图中画面的对比及文字可知,这个宣传画主要是用来动员农民积极参与农业合作化,故排除A项,D项正确;宣传画的作用在于对比个人与集体劳动的差异,而不是强调共同富裕,故B项错误;1954年社会主义制度尚未建立,故C项错误。31960年7月,李富春同志在研究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时,提出要以“调整、巩固、提高”为基本精神。同年8月底,周恩来总理采纳了这一建议,提出在“调整、巩固”后面加上“充实”二字。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通过这一方针。强调“充实”意味着国家()A改善企业管理以提高产品的质量B开始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C压缩基本战线规模以充实轻工业D充实“大跃进”取得的经济建设成果解析:选C针对“大跃进”运动中基本建设规模过大,为调整国民经济而实施的“八字方针”中的“充实”是指充实轻工业、压缩基本战线规模,故答案为C项。A项属于“提高”的内容,排除;B项属于“调整”的内容,排除;“大跃进”运动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排除D项。41953年至1955年,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的形式是“四马分肥”,即企业在分配利润时,国家税收占34.5%,职工福利费占15%,企业公积金占30%,资本家红利占20.5%。这一措施表明()A国家对私营企业实行代购代销制度B工人阶级获得对企业的民主管理权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已经完成D这类企业已带有明显社会主义性质解析:选D代购代销,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代购代销曾被作为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之一,用于对私营商业的改造,不符合“四马分肥”的形式,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的利润分配,非资本家与工人的所有权、管理权的关系,故B项错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完成的标志是1956年底,全行业掀起公私合营的高潮,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国家税收居第一位,资本家红利不再是第一位,体现国家占主导,故D项正确。51954年7月7日,周恩来总理向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报告时提出,根据“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原想再关一年的门,现在看来是关不住了,新中国的声誉是很高的,苏联也希望我国能够参加国际事务,有欲关不能之势!”周恩来的这一判断反映出()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应用B朝鲜问题得到了和平解决C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消除D万隆会议发挥出中国影响力解析:选A不关门且“参加国际事务”反映出重视国家利益外交,体现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故选A项;朝鲜问题没有得到和平解决,排除B项;“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消除”是错误的,它也是外交的一个影响因素,排除C项;万隆会议是在1955年,排除D项。6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人类战争形态正发生着重大变化。在苏联领导人眼中,以人力、兵力为主要战斗力的中国军事力量已不值一提。赫鲁晓夫说:“民兵,对于有现代化武器的我们来说,这不是军队,这是一堆肉。”为此我国()A发展“两弹一星”计划,应对大国挑战B研制高性能计算机,增强军事实力C开展科教兴国战略,提升综合国力D实施载人航天工程,打赢现代战争解析:选A从材料所述可知为军事方面的内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25分)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文艺复兴以来,西方医学开始了由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的转变。1543年,比利时人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论,建立了人体解剖学,近代西方医学开始兴起。17世纪,英国人哈维发现血液循环。18世纪,意大利人莫干尼使用显微镜等建立了病理解剖学。19世纪中叶,德国病理学家微尔啸倡导细胞病理学。19世纪下半叶,法国巴斯德教授创立经典免疫学,在其研究所工作的俄国人梅契尼科夫系统阐述了某些传染病的免疫现象。19世纪,叩诊法在临床上推广应用,血压测量、体温测量等成为临床诊断辅助手段,预防医学和保障健康的医学对策已逐渐成为立法和行政面对的问题。1860年,英国南丁格尔创立护士学校,使护理学成为一门科学。摘编自林成滔科学简史等材料二中国近代以来,中医学在传承中寻求变革,但传统中医观念及诊疗方法依然流行。传统中医认为药食同源,注重个人的养生与保健,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针灸治疗使用广泛。中国近代,无论是清政府还是中华民国政府,医疗制度侧重于服务达官贵人,对百姓影响甚少。而先进知识分子认为,国民健康不仅是个人的私事,更是国家的公事。国家必须尽到责任,维护国民健康,培养国民民族气魄与健全体格。个人必须配合政府,尽好国民的责任。摘编自皮国立碰撞与汇通:近代中医的变革之路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起省、市、县、乡镇社区的医疗网络,方便患者就医。在传染病防治方面,我国推行计划免疫,有效控制了很多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疫病,如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肺结核等,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医疗机构为患者服务的意识日趋强化,各级医疗机构明确了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意识。推行医疗保险制度和救助制度,确保全民病有所医;注重公共卫生建设,强化全民卫生意识。摘编自张栋新中国以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轨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医学的特点。(7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医学相较于西方的不同之处,并说明中国近代医学观念变革的原因。(12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意义。(6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信息并结合不同时期西方医学的内容和相关变化分别概括其特点所在。第(2)问第一小问,注意将材料二分层。材料二共6句话,前两句话一层,第三句话一层,后三句话一层,从这三层内容中概括中国近代医学的特点,并与西方医学比较得出“不同之处”。第二小问,结合中国近代的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原因。第(3)问,结合材料三相关信息及所学知识从全民健康、民族富强、制度优越性等方面概括。答案:(1)特点:近代西方医学注重实验科学;依托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注重构建科学理论;教学、科研和临床相结合;注重疾病的定向预防和免疫;政府重视发挥公共卫生职能;护理学成为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不同:重经验与整体的传统中医观念及诊疗方法得到传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