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测量学试卷第 1 页 共 7 页 测量学 模拟试卷 得分评卷人复查人 1 经纬仪测量水平角时 正倒镜瞄准同一方向所读的水平方向值理论上应相差 A A180 B0 C90 D270 2 1 5000 地形图的比例尺精度是 D A5 mB 0 1 mmC 5 cmD50 cm 3 以下不属于基本测量工作范畴的一项是 C A 高差测量B 距离测量C 导线测量D 角度测量 4 已知某直线的坐标方位角为 220 则其象限角为 D A220 B 40 C 南西 50 D 南西 40 5 由一条线段的边长 方位角和一点坐标计算另一点坐标的计算称为 A A 坐标正算B 坐标反算C 导线计算D 水准计算 6 闭合导线在 X 轴上的坐标增量闭合差 C A 为一不等于 0 的常数B 与导线形状有关C 总为 0D 由路线中两点确定 7 在地形图中 表示测量控制点的符号属于 D A 比例符号B 半依比例符号C 地貌符号D 非比例符号 8 在未知点上设站对三个已知点进行测角交会的方法称为 A A 后方交会B 前方交会C 侧方交会D 无法确定 9 两井定向中不需要进行的一项工作是 C A 投点B 地面连接C 测量井筒中钢丝长度D 井下连接 10 绝对高程是地面点到 C 的铅垂距离 A 坐标原点B 任意水准面C 大地水准面D 赤道面 11 下列关于等高线的叙述是错误的是 A A 高程相等的点在同一等高线上 B 等高线必定是闭合曲线 即使本幅图没闭合 则在相邻的图幅闭合 C 等高线不能分叉 相交或合并 D 等高线经过山脊与山脊线正交 12 下面关于非比例符号中定位点位置的叙述错误的是 D A 几何图形符号 定位点在符号图形中心 B 符号图形中有一个点 则该点即为定位点 C 宽底符号 符号定位点在符号底部中心 D 底部为直角形符号 其符号定位点位于最右边顶点处 13 下面关于控制网的叙述错误的是 B A 国家控制网从高级到低级布设 B 国家控制网按精度可分为 A B C D E 五等 C 国家控制网分为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 一 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 1 分 共 20 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 案 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测量学试卷第 2 页 共 7 页 D 直接为测图目的建立的控制网 称为图根控制网 14 下图为某地形图的一部分 各等高线高程如图所视 A 点位于线段 MN 上 点 A 到点 M 和点 N 的图上水平距离为 MA 3mm NA 2mm 则 A 点高程为 A A 36 4m B 36 6m C 37 4m D 37 6m 15 如图所示支导线 AB 边的坐标方位角为 30 30125 AB 转折角如图 则 CD 边 的坐标方位角 CD 为 B A 30 3075 B 30 3015 C 30 3045 D 30 2925 16 三角高程测量要求对向观测垂直角 计算往返高差 主要目的是 A A 有效地抵偿或消除球差和气差的影响 B 有效地抵偿或消除仪器高和觇标高测量误差的影响 C 有效地抵偿或消除垂直角读数误差的影响 D 有效地抵偿或消除读盘分划误差的影响 17 下面测量读数的做法正确的是 C A 用经纬仪测水平角 用横丝照准目标读数 B 用水准仪测高差 用竖丝切准水准尺读数 C 水准测量时 每次读数前都要使水准管气泡居中 D 经纬仪测竖直角时 尽量照准目标的底部 18 水准测量时对一端水准尺进行测量的正确操作步骤是 D A 对中 整平 瞄准 读数A 整平 瞄准 读数 精平 C 粗平 精平 瞄准 读数D 粗平 瞄准 精平 读数 19 矿井平面联系测量的主要任务是 A A 实现井上下平面坐标系统的统一B 实现井上下高程的统一 C 作为井下基本平面控制D 提高井下导线测量的精度 20 井口水准基点一般位于 A A 地面工业广场井筒附近B 井下井筒附近 C 地面任意位置的水准点D 井下任意位置的水准点 得分评卷人复查人 二 填空题 每空 2 分 共 20 分 A N M 37 3635 100 130 100 D C B A 测量学试卷第 3 页 共 7 页 21 水准测量中 为了进行测站检核 在一个测站要测量两个高差值进行比较 通常采用的 测量检核方法是双面尺法和 22 直线定向常用的标准方向有真子午线方向 和坐标纵线方向 23 地形图符号一般分为比例符号 和不依比例符号 24 井下巷道掘进过程中 为了保证巷道的方向和坡度 通常要进行中线和 的标定工作 25 测量误差按其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性质 可分为系统误差和 26 地物注记的形式有文字注记 和符号注记三种 27 象限角的取值范围是 28 经纬仪安置通常包括整平和 29 为了便于计算和分析 对大地水准面采用一个规则的数学曲面进行表示 这个数学曲面 称为 30 光电测距仪按照测量时间的方式可以分为相位式测距仪和 得分评卷人复查人 31 竖盘指标差 32 水准测量 33 系统误差 34 视准轴 得分评卷人复查人 35 简述测回法测量水平角时一个测站上的工作步骤和角度计算方法 36 什么叫比例尺精度 它在实际测量工作中有何意义 37 简述用极坐标法在实地测设图纸上某点平面位置的要素计算和测设过程 38 高斯投影具有哪些基本规律 得分评卷人复查人 39 在 1 2000 图幅坐标方格网上 量测出ab 2 0cm ac 1 6cm ad 3 9cm ae 三 名词解释 每小题 5 分 共 20 分 五 计算题 每小题 10 分 共 20 分 四 简答题 每小题 5 分 共 20 分 测量学试卷第 4 页 共 7 页 5 2cm 试计算 AB 长度 DAB及其坐标方位角 AB 40 从图上量得点 M 的坐标 XM 14 22m YM 86 71m 点 A 的坐标为 XA 42 34m YA 85 00m 试计算 M A 两点的水平距离和坐标方位角 测量学标准答案与评分说明 一 一 单项选择题 每题 1 分 1 A 2 D 3 C 4 D 5 A 6 C 7 D 8 A 9 C 10 C 11A 12 D 13 B 14 A 15 B 16 A 17 C 18 D 19A 20 A 二 二 填空题 每空 2 分 共 20 分 21 变更仪器高法 22 磁北方向 23 半依比例符号 或线状符号 24 腰线 25 偶然误差 26 数字注记 27大于等于 0 度且小于等于 90 度 或 0 90 28对中 29 旋转椭球体 面 30 脉冲式测距仪 三 三 名词解释 每题 5 分 共 20 分 31 竖盘指标差 在垂直角测量中 当竖盘指标水准管气泡居中时 指标并不恰好指向其正 确位置 90 度或 270 度 而是与正确位置相差一个小角度 x x 即为竖盘指标差 32 水准测量 利用一条水平视线并借助于水准尺 测量地面两点间的高差 进而由已知点 的高程推算出未知点的高程的测量工作 33 系统误差 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 对某量进行了 n 次观测 如果误差出现的大小和符号 均相同或按一定的规律变化 这种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34 视准轴 望远镜物镜光心与十字丝中心 或交叉点 的连线 四 四 简答题 每题 5 分 共 20 分 35 1 在测站点 O 上安置经纬仪 对中 整平 1 分 2 盘左瞄准 A 点 读数 LA 顺时针旋转照准部到 B 点 读数 LB 计算上半测回 角度 O1 LB LA 2 分 a b d c e B B B B A A A A 12001400 1600 1800 测量学试卷第 5 页 共 7 页 3 旋转望远镜和照准部 变为盘右方向 瞄准 B 点读数 RB 逆时针旋转到 A 点 读数 RA 计算下半测回角度 O2 RB RA 3 分 4 比较 O1和 O2的差 若超过限差则不符合要求 需要重新测量 若小于限差 则 取平均值为最终测量结果 O O1 O2 2 5 分 36 图上 0 1mm 对应的实地距离叫做比例尺精度 3 分 其作用主要在于 一是根据地形图比例尺确定实地量测精度 二是根据地形图上需要 表示地物地貌的详细程度 确定所选用地形图的比例尺 5 分 37 要素计算 从图纸上量算待测设点的坐标 然后结合已有控制点计算该点与控制点连 线之间的方位角 进而确定与已知方向之间所夹的水平角 计算待测设点到设站控制点之 间的水平距离 3 分 测设过程 在设站控制点安置经纬仪 后视另一控制点 置度盘为 0 度 根据待定方 向与该方向夹角确定方向线 根据距离确定点的位置 5 分 38 高斯投影的基本规律是 1 1 中央子午线的投影为一直线 且投影之后的长度无变形 其余子午线的投 影均为凹向中央子午线的曲线 且以中央子午线为对称轴 离对称轴越远 其长度变形也 就越大 2 2 赤道的投影为直线 其余纬线的投影为凸向赤道的曲线 并以赤道为对称 轴 3 3 经纬线投影后仍保持相互正交的关系 即投影后无角度变形 4 4 中央子午线和赤道的投影相互垂直 评分说明 答对一条得 2 分 答对三条即可得满分 五 五 计算题 每题 10 分 共 20 分 39 bd ad ab 1 9cm 因此 X 38m ce ae ac 3 6cm 因此 Y 72m 3 分 或由图根据比例尺和距离计算 A B 两点的坐标 因此距离为 81 413m 6 分 AB 的方位角为 242 10 33 10 分 方位角计算应说明具体过程 过程对结果错扣 2 分 40 X XA XM 28 12m Y YA YM 1 71m 2 分 距离 d X2 Y2 1 2 28 17m 5 分 方位角为 356 31 12 应说明计算过程与主要公式 10 分 可通过不同方法计算 如先计算象限角 再计算方位角 说明 在距离与方位角计算中 算法公式对但结果错各 1 分 测量学试卷第 6 页 共 7 页 测量学试卷第 7 页 共 7 页 绪论 控制测量学的任务及其作用 控制测量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平面控制网分成几类 他们的作用各是什么 控制测量学与大地测量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他们又有什么联系 如何理解控制网有控制全局的作用 地球的形状和测量的基准面 什么是水准面 什么是大地水准面 测量外业所依据的基准面和基准线是什么 测量成果计算的基准面是什么 总地球椭球与参考椭球的区别何在 为什么参考椭球可能有很多个 地面上任何一点的重力取决于什么 为什么说垂线方向主要受引力影响 决定地面上一点位置可以有哪几种坐标系来表示 何谓大地经度和大地纬度 什么叫垂线偏差 什么叫大地水准面差距 三角测量的一般知识 布设平面控制网有哪几种传统方法 三角测量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分别解释平面控制网的起算数据 观测元素 推算元素的意义 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试归纳工程测量三角网计算数据是如何获得的 方法有哪几种 分别叙述三角网 导线网 边角网的必要起算数据和观测元素是什么 何谓独立网 何谓非独立网 国家三角网的布设原则 国家三角网的布设原则是什么 试述分级布网 逐级控制的必要性 推证平面控制点所控制的面积与边长的关系式 各等级三角网的作用 技术规格和要求是什么 为什么布设三角网要有统一的规格 国家三角网的布设方案 一 二等国家三角网的布设方案是怎样的 三 四等国家三角网的布设方案又是怎样的 何谓插点法 插网法 插锁法 他们各有什么优缺点 为什么说插网法用得比较广泛 三角测量的精度估算 进行精度估算的目的是什么 它与平差中的精度评定有什么异同点 三角形最有利形状的结论是什么 如何得来 为什么要在三角锁的两端加测起算边和起算方位角 测量学试卷第 8 页 共 7 页 习题与思考题习题与思考题 第一章第一章 绪绪 论论 1 控制测量学 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是什么 2 控制测量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它应遵循怎样的作业程序 3 控制测量学的任务和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简述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 4 何谓垂线偏差 造成地面各点垂线偏差不等的原因有哪些 5 简述三角网 导线网 边角网的适用范围及优 缺点 6 简述控制测量新技术发展的几个方面 7 控制网的基本结构有哪些 8 针对控制测量学的任务和内容 你将如何学习控制测量学这门的课程 9 下列控制网属于哪种类型的控制网 第二章第二章 水平控制网的技术设计水平控制网的技术设计 1 技术设计的意义 内容和方法是什么 技术设计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2 怎样根据测图比例尺的大小确定平面控制点的密度 怎样根据地形测图和城市建设需要来确定它们 对平面控制点和高程控制点的精度要求 3 概述我国国家各等三角测量的布设方案 及其在精度要求上有哪些主要规定 6 某些规范中把三 四等三角网的起始边精度分为首级网及加密网两种类型 并规定了不同的数值 试问 这是什么缘故 4 城市及工程控制网的布设 为什么不同的控制面积应有不同的等级 5 设三角网中某边SAB长约 2 5km 已知其边长相对中误差 S mS 1 40000 坐标方位角中误差 试求两点间边长中误差 相对横向中误差及点位中误差 测量学试卷第 9 页 共 7 页 测量学 习题及其参考答案 第 1 11 章共 79 题 测量学试卷第 10 页 共 7 页 习题 1 1 什么叫大地水准面 它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2 什么叫绝对高程 相对高程及高差 3 测量上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和数学上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有什么区别 4 什么叫高斯投影 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是怎样建立的 5 已知某点位于高斯投影 6 带第 20 号带 若该点在该投影带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 横坐标y 306579 210m 写出该点不包含负值且含有带号的横坐标y及该带的中央子 午线经度 0 L 6 什么叫直线定线 标准方向有几种 什么是坐标方位角 7 某宾馆首层室内地面 0 000 的绝对高程为 45 300m 室外地面设计高程为 l 500m 女 儿墙设计高程为 88 200m 问室外地面和女儿墙的绝对高程分别为多少 8 已知地面上A点的磁偏角为 3 10 子午线收敛角为 1 05 由罗盘仪测得直线 AB的磁方位角为为 63 45 试求直线AB的坐标方位角 AB 并绘出关系略图 答案 1 通过平均海水面的一个水准面 称大地水准面 它的特点是水准面上任意一点铅垂线都 垂直于该点的曲面 是一个重力曲面 其作用是测量工作的基准面 2 地面点到大地水准面的垂直距离 称为该点的绝对高程 地面点到假设水准面的垂直距 离 称为该点的相对高程 两点高程之差称为高差 3 测量坐标系的 X 轴是南北方向 X 轴朝北 Y 轴是东西方向 Y 轴朝东 另外测量坐标 系中的四个象限按顺时针编排 这些正好与数学坐标系相反 4 假想将一个横椭圆柱体套在椭球外 使横椭圆柱的轴心通过椭球中心 并与椭球面上某椭球面上某 投影带的中央子午线相切投影带的中央子午线相切 将中央子午线附近 即东西边缘子午线范围 椭球面上的点 投影到横椭圆柱面上 然后顺着过南北极母线将椭圆柱面展开为平面 这个平面称为高 斯投影平面 所以该投影是正形投影 在高斯投影平面上 中央子午线投影后为 X 轴 赤道投影为 Y 轴 两轴交点为坐标原点 构成分带的独立的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统 5 Y 20000000 306579 210m 500000m 20193420 790 1173206 0 L 6 确定直线与标准方向的关系 用方位角描述 称为直线定向 标准方向有真子午线方向 磁子午线方向 坐标纵轴 X 轴 方向 由坐标纵轴方向 X 轴 的北端 顺时针量至 直线的角度 称为直线坐标方位角 7 室内地面绝对高程为 43 80m 女儿墙绝对高程为 133 50m 8 AB 3059 测量学试卷第 11 页 共 7 页 AB A 真北 磁北 X 轴 B A磁 63045 测量学试卷第 12 页 共 7 页 习题 2 1 用水准仪测定A B两点间高差 已知A点高程为 A H 12 658m A尺上读数为 1526mm B尺上读数为 1182mm 求A B两点间高差 AB h为多少 B点高程 B H为多少 绘图 说明 2 何谓水准管轴 何谓圆水准轴 何谓水准管分划值 3 何谓视准轴 视准轴与视线有何关系 4 何谓视差 产生视差的原因是什么 视差应如何消除 5 水准测量中为什么要求前后视距相等 6 水准测量中设置转点有何作用 在转点立尺时为什么要放置尺垫 何点不能放置尺垫 7 S3型水准仪有哪几条主要轴线 它们之间应满足哪些几何条件 为什么 哪个是主要条 件 8 水准测量中 怎样进行记录计算校核和外业成果校核 9 使用 CASIO fx 3950P 计算器编程计算表 2 4 中水准测量观测高差及 B 点高程 表表 2 2 4 4 水准测量观测记录手薄水准测量观测记录手薄 测 站 点 号 水准尺读数 m 高差 m 高程 m 备注 后 视前 视 BM A1 87422 718已知 TP 10 919 TP 11 727 TP 21 095 TP 21 186 TP 31 823 TP 31 712 B1 616 计 算 检核 a b h 10 在表 2 5 中进行附合水准测量成果整理 计算高差改正数 改正后高差和高程 表表 2 2 5 5附合水准路线测量成果计算表附合水准路线测量成果计算表 点号路线长L km 观测高差hi m 高差改正数 i h v m 改正后高差 i h m 高程H m 备注 BM A1 5 4 3627 967已 知 1 0 6 2 413 2 0 8 3 121 3 1 0 1 263 4 1 2 2 716 5 1 6 3 715 测量学试卷第 13 页 共 7 页 BM B 11 819已 知 fh h测 HB HA fh容 40L L f v h km1 i h v 11 按I1ABI2法检校水准仪i角 用钢尺量得D1 5 8m D2 40 9m 安置水准仪在I1点 得 A尺读数 1 a 1207mm B尺读数 1 b 1139mm 然后搬水准仪至I2点 又读A尺上读数 2 a 1466mm B尺上读数 2 b 1382mm 问 水准管轴是否平行于视准轴 如果不平 行 当水准管气泡居中时 视准轴是向上倾斜还是向下倾斜 i角值是多少 如何进行 校正 答案 1 hAB 0 344m hB 13 002m 2 通过水准管圆弧水准管圆弧零点的切线 称 为水准管轴 通过圆水准器圆水准器零点 的法线 称为圆水准轴 水准管 上两相邻分划线间的圆弧 2 所对的圆心角 称为水准管 分划值 3 通过物镜光心物镜光心与十字丝交点十字丝交点的连 线 CC 称为望远镜视准轴视准轴 视准 轴的延长线延长线即为视线 它是瞄准目标的依据 4 由于物镜调焦不完善由于物镜调焦不完善 导致目标实像目标实像与十字丝平面十字丝平面不完全重合出现相对移动现象 称为 视差 其原因由于物镜调焦不完善 使目标实像不完全成像在十字丝平面上 在目镜端在目镜端 观测者眼睛略作上下少量移动观测者眼睛略作上下少量移动 如发现目标也随之相对移动如发现目标也随之相对移动 即表示有视差存在即表示有视差存在 再仔再仔 细进行物镜调焦 直至成像稳定清晰细进行物镜调焦 直至成像稳定清晰 5 为了消除视准轴不平行与水准管轴的误差 消除或减少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对高差的影 响 6 便于传递高程 为了正确地传递高程 使立尺点稳固准确 水准点 已知高程点 不能 放置尺垫 7 水准仪的轴线主要有 视准轴CC 水准管轴LL 圆水准轴 L L 仪器竖轴VV 水 准仪轴线应满足的几何条件为 1 圆水准轴应平行于仪器竖轴 L L VV 2 十 字丝中丝应垂直于仪器竖轴 即中丝应水平 3 水准管轴应平行于视准轴 LL 测量学试卷第 14 页 共 7 页 CC 8 测站记录计算校核 a b h 外业成果校核 构成闭合 附合水准路线或支水 准路线 计算高差闭合差 h f 当 h f满足规定高差闭合差容许值 即 容hh ff 时 认 为外业观测成果合格 否则应查明原因返工重测 直至符合要求为止 9 测 站 点 号 水准尺读数 m 高差 m 高程 m 备注 后 视前 视 BM A1 8740 95522 718已知 TP 10 91923 973 TP 11 7270 632 TP 21 09524 305 TP 21 186 0 637 TP 31 82323 668 TP 31 7120 096 B1 61623 764 计 算 检核 6 4995 453 a b 1 046 h 1 046 10 点号路线长L km 观测高差hi m 高差改正数 i h v m 改正后高差 i h m 高程H m 备注 BM A1 5 4 362 0 015 4 3477 967已 知 112 314 0 6 2 413 0 006 2 407 214 721 0 8 3 121 0 008 3 129 311 592 1 0 1 263 0 010 1 253 412 845 1 2 2 716 0 012 2 704 515 549 1 6 3 715 0 015 3 730 BM B 11 819已 知 6 7 fh h测 HB HA 66mmfh容 40L 104mm L f v h km1 9 85mm km i h v 66mm 11 由公式计算 测量学试卷第 15 页 共 7 页 DD DD ba ba i4610611 2 21 5 12 1122 因i 0 2 故水准管不平行视准轴 对于i角大于 0 2 的水准仪需要进行校正 mm DD D aa145791466 12 2 22 因 22 aa 说明视线向上倾斜 校正 水准仪在 I2点处不动 旋转微倾螺旋 使十字丝中丝对准 A 尺上的正确读数 2 a 1457mm 此时符合水准气泡就不再居中了 但视线已处于水平位置 用校正针拔动 位于目镜端的水准管上 下两个校正螺丝 使符合水准气泡严密居中 此时 水准管轴 也处于水平位置 达到了水准管轴平行于视准轴的要求 校正需反复进行 使i角合乎 要求为止 测量学试卷第 16 页 共 7 页 习题 3 1 何谓水平角 何谓竖直角 它们取值范围为多少 2 DJ6型光学经纬仪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3 经纬仪安置包括哪两个内容 怎样进行 目的何在 4 试述测回法操作步骤 记录计算及限差规定 5 如何将经纬仪的起始方向水平度盘读数配置成 08009000 6 测量竖直角时 每次竖直度盘读数前为什么应先使竖盘水准管气泡居中 然后再读数 7 测量水平角时 为什么要用盘左 盘右两个位置观测 8 何谓竖盘指标差 如何消除竖盘指标差 9 经纬仪有哪几条主要轴线 它们应满足什么条件 10 用经纬仪瞄准同一竖直面内不同高度的两点 水平度盘上的读数是否相同 在竖直度盘 上的两读数差是否就是竖直角 为什么 11 用 J6型光学经纬仪按测回法观测水平角 整理表 3 7 中水平角观测的各项计算 表表 3 73 7水平角观测记录水平角观测记录 测 站 目 标 度盘读数 半测回角值一测回角值 各测回平 均角值备 注盘 左盘 右 O A0 00 24180 00 54 B58 48 54238 49 18 A90 00 12270 00 36 B148 48 48328 49 18 12 使用 CASIO fx 3950P 计算器编程计算表 3 8 竖直角观测的指标差和竖直角 表表 3 83 8竖直角观测记录竖直角观测记录 测 站 目 标 度盘读数 指标差竖直角 备 注盘 左盘 右 O A792024 28040 00 12 10 39 48 B983218 26127 54 6 8 32 12 C903242 27027 00 9 0 32 51 D845624 27503 18 9 5 03 27 测量学试卷第 17 页 共 7 页 13 用DJ6型光学经纬仪观测某一目标 盘左竖直度盘读数为7l 45 24 该仪器竖盘 盘 左 注记如 l2 题表 3 8 所示 测得竖盘指标差x 24 试求该目标正确的竖直角 为 多少 288 15 24 181500 14 距离测量有哪几种方法 光电测距仪的测距原理是什么 15 某钢尺的尺长方程为lt 30m 0 006m 1 2 10 5 30m t 20 C 使用该钢尺丈量 AB之间的长度为 29 9358m 丈量时的温度t 12 C 使用拉力与检定时相同 AB两点 间高差hAB 0 78m 试计算AB之间的实际水平距离 16 何谓全站仪 它有哪几部分组成 一般具有哪些测量功能 答案 1 地面上某点到两目标的方向线铅垂投影在水平面上的构成的角度 称为水平角 其取值 为 0 360 在同一铅直面内 某一方向线与水平视线间的夹角 称为竖直角 竖 直角的取值是 0 90 2 DJ6 型光学经纬仪主要由基座 照准部 度盘三部分组成 3 经纬仪安置包括对中和整平 对中的目的是使仪器的中心与测站点 标志中心 处于同一 铅垂线上 整平的目的是使仪器的竖轴竖直 使水平度盘处于水平位置 对中可使用垂 球或光学对中器操作 整平使用基座脚螺旋 先使水准管平行于上任意两个脚螺旋连线 方向 两手同时转动这两个脚螺旋 使水准管气泡居中 然后将照准部转动 908 转动 第三个脚螺旋 使水准管气泡居中 按上述方法反复操作 直到仪器旋至到任何位置 水准管气泡总是居中为止 4 测回法是测角的基本方法 用于两个目标方向之间的水平角观测 具体步骤如下 1 安置仪器于测站O点 对中 整平 在A B两点设置目标标志 如竖立测钎或花 杆 2 将竖盘位于望远镜的盘左位置 先瞄准左目标A 水平度盘读数为 A L 记录到记 录表相应栏内 接着松开照准部水平制动螺旋 顺时针旋转照准部瞄准右目标B 水 平度盘读数为 B L 记录到记录表相应栏内 以上称为上半测回 其盘左位置角值 左 为 AB LL 左 3 倒转望远镜 使竖盘位于望远镜盘右位置 先瞄准右目标B 水平度盘读数为 B R 记录到记录表相应栏内 接着松开照准部水平制动螺旋 转动照准部 同法瞄准左目标A 水平度盘读数为 A R 记录到记录表相应栏内 以上称为下半测回 其盘右位置角值 右 为 AB RR 右 上半测回和下半测回构成一测回 测量学试卷第 18 页 共 7 页 4 若 左 右 40 秒 认为观测合格 取上下半测回角度的平均值作为一测回的角值 即 1 2 左右 观测水平角记录手簿 测回法 测 站 目 标 度盘读数半测回角 值 一测回角 值 各测回 平均角值盘 左 L盘 右 R O A0 03 24180 03 3679 17 06 B79 20 30259 20 4879 17 1279 17 0979 17 12 A90 02 18270 02 1279 17 18 B169 19 36349 19 2479 17 1279 17 15 当测角精度要求较高时 可以观测多个测回时 取其平均值作为水平角观测的最后结 果 为了减少度盘分划不均匀误差 在各测回之间 应利用仪器水平度盘变换手轮配 置度盘 每个测回按 180 n 为测回数 的角度间隔变化水平度盘位置 各测回角 度互差应控制在 24 内 5 利用经纬仪度盘变换手轮 打开保护盖 转动手轮 此时水平度盘随着转动 待转到 08009000位置时 将手松开 关闭度盘变换手轮保护盖 水平度盘即为 0800900 的位置 6 为了使竖盘指标处于正确位置 使竖盘读数正确 7 测量水平角时 为什么要用盘左 盘右两个位置观测 为了消除仪器视准轴误差和横轴 不水平误差 提高精度 防止粗差 8 当视线水平且竖盘水准管气泡居中时的竖盘读数与应有的竖盘指标正确读数 即 90 的 整倍数 有一个小的角度差x 称为竖盘指标差 即竖盘指标偏离正确位置引起的差值 采用盘左 盘右位置观测取平均计算得竖直角 消除竖盘指标差的影响 9 经纬仪各部件主要轴线有 竖轴VV 横轴HH 望远镜视准轴CC和照准部水准管轴 LL 根据角度测量原理和保证角度观测的精度 经纬仪的主要轴线之间应满足以下条件 l 照准部水准管轴LL应竖直于竖轴VV 2 十字丝竖丝应竖直于横轴HH 3 视准轴CC应竖直于横轴HH 4 横轴HH应竖直于竖轴VV 5 竖盘指标差应为零 10 水平度盘读数相同 这是因为水平角的定义所决定 不是竖直角 这是因为竖直角定 义是倾斜视线与水平视线的夹角 测量学试卷第 19 页 共 7 页 11 表 3 7水平角观测记录 测 站 目 标 度盘读数 半测回角值一测回角值 各测回平 均角值备 注盘 左盘 右 O A0 00 24180 00 5458 48 30 B58 48 54238 49 1858 48 2458 48 27 A90 00 12270 00 3658 48 3658 48 30 B148 48 48328 49 1858 48 3258 48 34 12 竖直角观测记录 测 站 目 标 度盘读数 指标差竖直角 备 注盘 左盘 右 O A792024280 40 00 12 10 39 48 B983218261 27 54 6 8 32 12 C903242270 27 00 9 0 32 51 D845624275 03 18 9 5 03 27 13 18 015 00 14 距离测量的方法有 直接量距法 钢尺量距 光学量距法 视距测量 和物理法 光 电测距 光电测距是采用电磁波或光波在两点间传播的时间计算距离 为了提高光电 测距的精度 应采用间接测时手段 相位测时法 15 DAB 29 9288m 16 全站仪是指在测站上一经观测 其斜距 竖角 水平角等均自动显示 并能立即得到 平距 高差和点的坐标 全站仪由电子经纬仪 光电测距仪和数据记录装置组成 进 行水平角测量 竖直角测量 距离测量 坐标测量 利用应用软件还可进行前方交会 后方交会 道路横断面测量 悬高测量以及按设计坐标进行点位放样等功能 习题 4 l 怎样区分测量工作中的误差和粗差 2 偶然误差和系统误差有什么不同 偶然误差有哪些特性 3 为什么说观测值的算术平均值是最可靠值 4 在什么情况下采用中误差衡量测量的精度 在什么情况下则用相对误差 测量学试卷第 20 页 共 7 页 5 某直线段丈量了 4 次 其结果为 98 427m 98 415m 98 430m 98 426m 使用 CASIO fx 3950P 计算器在单变量统计模式下计算其算术平均值 观测值中误差 并计算算术 平均值中误差和相对误差 6 设对某水平角进行了五次观测 其角度为 63 26 12 63 26 09 63 26 18 63 26 15 63 26 06 计算其算术平均值 观测值的中误差和算术平均值的中 误差 答案 1 测量中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只要满足规定误差要求 工作中可以采取措施加以减弱或 处理 粗差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工作中的粗心大意或观测方法不当造成的 含有粗差的观测成果 是不合格的 必须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措施剔除粗差或重新进行观测 2 这两种误差主要在含义上不同 另外系统误差具有累积性 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很大 但 这种影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可以通过适当的途径确定其大小和符号 利用计算公式改 正系统误差对观测值的影响 或采用适当的观测方法 提高测量仪器的精度加以消除或 削弱 偶然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且无法消除 但多次观测取其平均 可以抵消一些偶然 误差 因此偶然误差具有抵偿性 多次观测值的平均值比一次测得的数值更接近于真值 此外 提高测量仪器的精度 选择良好的外界观测条件 改进观测程序 采用合理的数 据处理方法如最小二乘法等措施来减少偶然误差对测量成果的影响 偶然误差特点归纳起来为 1 在一定观测条件下 绝对值超过一定限值的误差出现的频率为零 2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频率大 绝对值较大的误差出现的频率小 3 绝对值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的频率大致相等 4 当观测次数无限增大时 偶然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近于零 3 根据偶然误差第四个特征 抵偿性 因为算术平均值是多次观测值的平均值 当观测 次数增大时 算术平均值趋近真值 故为最可靠值 4 一般在测角或水准测量时 采用中误差的方法衡量精度 在距离测量时 采用相对中误 差的方法衡量精度 5 X 98 4245m m 0 0066m mx 0 0033m 1 30000 6 X 63 26 12 m 4 7 mx 2 1 测量学试卷第 21 页 共 7 页 习题 5 l 什么叫控制点 什么叫控制测量 2 什么叫碎部点 什么叫碎部测量 3 选择测图控制点 导线点 应注意哪些问题 4 按表 5 16 的数据 计算闭合导线各点的坐标值 已知nf0 4 容 2000 1 容 K 表表 5 165 16闭合导线坐标计算闭合导线坐标计算 点号 角度观测值 右 角 坐标方位角 边长 m 坐标 x m y m 12000 002000 00 69 45 00103 85 2139 0500 114 57 394 1554 162 46 488 3636 133 54 5122 3930 123 68 195 2330 5 附合导线CDAB123中A B C D为高级点 已知 AB 48 48 48 B x 1438 38m B y 4973 66m CD 331 25 24 C x 1660 84m C y 5296 85m 测得导线左角 B 271 36 36 1 94 18 18 2 101 06 06 3 267 24 24 C 88 12 12 测得导线边长 1B D 118 14m 12 D 172 36m 23 D 142 74m C D3 185 69m 计算 1 2 3 点的坐标值 已知nf0 4 容 2000 1 容 K 6 已知A点高程 A H l82 232m 在A点观测B点得竖直角为 18 36 48 量得A点 仪器高为 l 452m B点棱镜高 l 673m 在B点观测A点得竖直角为 18 34 42 B点仪器高为 l 466m A点棱镜高为 l 6l5m 已知 AB D 486 75lm 试求 AB h和 B H 7 简要说明附合导线和闭合导线在内业计算上的不同点 8 整理表 5 19 中的四等水准测量观测数据 表表 5 195 19 四等水准测量记录整理四等水准测量记录整理 测 站 编 号 后 尺 下丝 前 尺 下丝 方向 及 尺号 标尺读数 K 黑 减 红 高差 中数 备考 上丝上丝后视前视 后距前距 黑面红面 视距差 d d 119790738后171864050K1 4 687 测量学试卷第 22 页 共 7 页 K2 4 78714570214前04765265 2 52 252 4后 前 1 242 1 140 21 2410 0 2 0 2 2 27390965后24617247 21830401前06835370 后 前 3 19181870后16046291 12901226前15486336 后 前 4 10882388后07425528 03961708前20486736 后 前 检 查 计 算 d D D b a 前视后视 前视 后视 平均 平均 h h h 2 9 在导线计算中 角度闭合差的调整原则是什么 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调整原则是什么 10 在三角高程测量时 为什么必须进行对向观测 11 GPS 全球定位系统由几部分组成 有什么优点 答案 1 具有控制全局作用的网点称为控制点 测定控制点平面位置和高程的测量称为控制测量 2 直接用于测图的地形点或施工放样的点称为碎部点 利用控制点测定碎部点的平面位置 和高程称为碎部测量 3 选定导线点的位置时 应注意下列几点 l 相邻点间通视良好 地势较平坦 便于测角和量距 2 点位应选在土质坚实处 便于保存标志和安置仪器 3 视野开阔 便于施测碎部 4 导线各边的长度应大致相等 单一导线尽可能布设直伸形状 除特别情形外 对于 二 三级导线 其边长应不大于 350m 也不宜小于 50m 5 导线点应有足够的密度 且分布均匀 便于控制整个测区 4 表 5 16闭合导线坐标计算 点号 角度观测值 右角 坐标方位角 边长 m 坐标 计算 x m y m 12000 002000 00 容 f 40 n 89 f 30 f 容 f 合格 x f 0 019m y f 0 125m 69 45 00103 85 2 6 139 0500 2035 9412097 451 110 40 06114 57 测量学试卷第 23 页 共 7 页 0 126 D fm 0 1261 638 15064 D f K D k k容 合格 3 6 94 1554 1995 5002204 670 196 24 18162 46 4 6 88 3636 1839 6492158 819 287 47 48133 54 5 6 122 3930 1880 4602031 695 345 08 24123 68 1 6 95 2330 2000 002000 00 6945 00638 10 5 f 60 容 f 40n 89 x f 0 0074m y f 0 101m 0 201 D fm f 容 f 合格 D D fDD f K 1 0 201 618 93 1 3080 k k容 合格 X1 1347 281m X2 1446 876m X3 1577 132m Y1 5048 914m Y2 5189 593m Y3 5131 102m 6 AB h 163 734m B H 345 966m 7 计算角度闭合差 f 坐标增量闭合差 x f y f不同 8 表 5 19 四等水准测量记录整理 测 站 编 号 后 尺 下丝 前 尺 下丝 方向 及 尺号 标尺读数 K 黑 减 红 高差 中数 备考 上丝上丝后视前视 后距前距 黑面红面 视距差 d d 1 19790738后 K1171864050 K1 4 687 K2 4 787 14570214前 K204765265 2 52 252 4后 前 1 242 1 140 21 2410 0 2 0 2 2 27390965后 K224617247 1 21830401前 K1068353700 55 656 4后 前 1 778 1 877 11 7775 0 8 1 0 3 19181870后 K1160462910 12901226前 K215486336 1 62 864 4后 前 0 056 0 045 10 0555 1 6 2 6 4 10882388后 K207425528 1 03961708前 K120486736 1 69 268 0后 前 1 306 1 208 2 1 3070 1 2 1 4 测量学试卷第 24 页 共 7 页 检 查 计 算 239 8 241 2 1 4 a b D D d 5343 46228 99631 前视后视 前视 后视 53432 7611 5343 h h h 平均 平均 注 如奇数测站2h 平均应相差常数 0 100m 9 将闭合差反符号平均分配到各观测角度中 x f y f反其符号按导线边长成正比分配到 各边的纵 横坐标增量中去 10 在三角高程测量中 取对向观测高差的平均值 可消除球气差的影响 11 GPS 全球定位系统由三部分组成 由 GPS 卫星组成的空间部分 由若干地方站组成的 控制部分 以 GPS 接收机为主体的用户部分 其优点为 用途广泛 自动化程度高 观测速度快 定位精度高 经费节省和效益高 测量学试卷第 25 页 共 7 页 习题 6 1 什么是比例尺精度 它在测绘工作中有何作用 2 地物符号有几种 各有何特点 3 何谓等高线 在同一幅图上 等高距 等高线平距与地面坡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4 地形图应用有哪些基本内容 答案 1 相当于图上 0 1 的实地水平距离称为比例尺精度 在测图时用来决定测区地面的测量 详细程度 取舍地物 在规划设计用图时 用来选择合适的比例尺地形图 2 地物符号可分为 比例符号 非比例符号 半比例符号 地物注记等 比例符号其地物的形状和大小均按测图比例尺缩小 并用规定的符号描绘在图纸上 非比例符号其地物形状和大小无法按比例缩绘到图上 采用相应的规定专用符号表示 在该地物的中心位置上 半比例符号其地物的长度可按比例尺缩绘 而宽度不按比例尺缩小表示的符号 地物注记是对地物的性质 名称等用文字和数字或者符号加以说明 3 等高线是地面上高程相同的相邻各点所连接而成的闭合曲线 地形图上等高线密即平距 小 表示地面坡度陡 反之表示地面坡度平缓 4 确定图上点的坐标 确定两点间的水平距离 确定两点间直线的坐标方位角 确定点的 高程 确定两点间直线的坡度 按规定的坡度选定等坡路线 绘制已知方向纵断面图 确定汇水面积的边界线等 测量学试卷第 26 页 共 7 页 习题 7 1 测图前有哪些准备工作 控制点展绘后 怎样检查其正确性 2 某碎部测量按视距测量法测量数据见表 7 7 试用 CASIO fx 3950P 计算器编程计算各 碎部点的水平距离及高程 表表 7 77 7碎部测量记录表碎部测量记录表 测站点 A定向点 B A H 42 95m A i 1 48mx 0 点号 视距间隔 l m 中丝读数 m 竖盘读数L 竖直角 高差 h m 水平角 平距 D m 高程 H m 备注 10 5521 48083 36 48 05 20 4091 78087 51 56 25 30 3241 48093 45 247 50 40 6752 48098 12 261 35 3 简述经纬仪测绘法在一个测站测绘地形图的工作步骤 4 何谓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 答案 1 测图前除做好仪器 工具和有关测量资料的准备外 还应进行控制点的加密工作 图根 控制测量 以及图纸准备 坐标格网绘制和控制点的展绘等准备工作 用比例尺在图 纸上量取相邻导线点之间的距离和已知的距离相比较 作为展绘导线点的检核 其最大 误差在图纸上应不超过 0 3mm 否则导线点应重新展绘 2 表 7 7碎部测量记录表 测站点 A定向点 BA H 42 95m A i 1 48m x 0 点 号 视距间隔 l m 中丝读数 m 竖盘读 数 L 竖直角 高差 h m 水平角 平距 D m 高程 H m 备 注 10 5521 48083 36 6 24 6 11548 05 54 51449 06 20 4091 78087 51 2 09 1 23356 25 40 84244 18 30 3241 48093 45 3 45 2 124247 50 32 26140 84 40 6752 48098 12 8 12 10 529261 35 66 12732 42 3 经纬仪测绘法在一个测站上的操作步骤如下 l 安置仪器 安置仪器于测站点 控制点 A上 量取仪器高i 2 定向 后视另一控制点B 置水平度盘读数为 0 00 00 3 立尺 立尺员依次将标尺立在地物 地貌特征点上 4 观测 转动照准部瞄准点 l 上的标尺 读取视距间隔 l 中丝读数v 竖盘盘左读 数 L 及水平角读数 5 计算 先由竖盘读数L计算竖直角 90 L 按视距测量方法计算出碎部点的 水平距离和高程 测量学试卷第 27 页 共 7 页 6 展绘碎部点 用细针将量角器的圆心插在图纸上测站点a处 转动量角器 将量角 器上等于 角值 的刻划线对准起始方向线ab 此时量角器的零方向便是碎部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化学键的本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自然科学中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版)
- 垃圾发电汽轮机热效率改进分析报告
- 消费金融品牌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 灯具设计师专业知识考核试卷及答案
- 咨询调研方案模板范文
- 生态补偿项目绩效分析报告
- 多用户传输性能评估分析报告
- 数字无障碍用户体验研究分析报告
- 拍卖价格预测分析报告
- 煤直接液化催化剂制备工岗前考核试卷及答案
- 公对私转账借款协议书
-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 宇宙中的地球 1.3地球的历史(第1课时)课件
- 静脉治疗现状与发展趋势
- 如何书写个案护理报告
- 一线医务人员登记表(模板)
- GB/T 905-1994冷拉圆钢、方钢、六角钢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
- 9.软件质量保证计划
- 人体解剖学01绪论课件
- 第3节金属的塑性加工
- 合并报表格式(新会计准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