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 课时训练1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人民版.doc_第1页
高考历史 课时训练1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人民版.doc_第2页
高考历史 课时训练1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人民版.doc_第3页
高考历史 课时训练1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人民版.doc_第4页
高考历史 课时训练1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人民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训练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温家宝总理谈辛亥百年时曾说:“今天最好的纪念孙中山先生的方式就是发扬其天下为公精神”。“天下为公”原指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后被“家天下”取代。这一变局出现于()a大禹禅让 b周武王分封c夏启世袭 d秦始皇皇帝答案c2中国人以祖先的封地、封国为姓氏,在汉字姓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如:陈姓,即周武王封舜的后代妫满于陈,其后代便以陈为姓氏;许姓源于周武王封神农氏的后代文叔于许。以上说明西周分封的对象还包括()a王族子弟 b功臣c先代贵族 d平民百姓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的主要对象。西周分封主要涉及姬姓子弟、功臣及古代帝王的后代。在题干中涉及舜及神农氏的后代,因此c项符合要求。答案c3荀子富国载:“故天子朱裷衣冕,诸侯玄裷衣冕,大夫裨冕,士皮弁服。”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制度是()a分封制 b宗法制c郡县制 d封建礼制解析这段话的意思是:天子穿戴赤色画龙的衮衣和冠冕,诸侯穿戴黑中带红的衮衣和冠冕,卿大夫朝觐或祭祀时穿戴裨衣礼冠,位次低于大夫的士则穿皮弁之衣。材料体现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不同的等级序列,反映了分封制的特点。答案a4.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千米)、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千米)、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千米)、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千米)的都城建制。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平衡b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c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d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都城的建制解析时间是“西周时期”、都城的周长从天子到子男是递减的,联系所学知识,这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的特点。答案c5.中世纪西欧政治上是封建制度,即国王把土地作为采邑分封赏赐给贵族,贵族再分割采邑封给自己的附庸,层层分封,形成不同的等级。由此可见中世纪西欧的封建制类似于中国的()a中央集权制度 b宗法制度c分封制度 d封建制度解析分封制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材料中的采邑制和西周的分封制度类似。答案c6.“炉灰筑不了墙,女儿供养不了爹和娘”,中国社科院社会蓝皮书指出,到2020年,中国处于婚龄的男性将比女性多2 700多万。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源当首推()a宗法门第观念 b仅男子可参与科举c近代新式教育推广 d秦代强制分户的立法解析血缘传承,门第观念是重男轻女现象长久存在的根源,与宗法制的特点相符。答案a7.农村常可见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叔”或“爷爷”。永定俗谓:“白头哥,坐地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老者也要唤其为叔)。这一现象反映了宗法制()a强调血缘纽带 b强调尊老爱幼c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 d不利于凝聚宗族解析材料中“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叔或爷爷”的信息可以说明a项说法符合材料原意。答案a8西周时期出现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现象。这反映了()a长幼有序是宗法观念的核心b血缘关系的亲疏是分封的依据c授民授疆土是分封制的内容d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解析本题考查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大意是王位的继承人必须是自己的嫡长子,而不管他是否贤能。故d项正确。答案d9课堂上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要求同学们依据图中信息去做推论。有四位同学做出了如下四种推论,其中有违史实的是()a宗法制度下统治阶级内部政治等级尊卑有序b用嫡长子继承制解决统治者的权力继承问题c西周宗法制下女性不享有各阶层的继承权d受封者在各自受封区域内享有土地所有权解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表明当时全国的土地都归以周天子为代表的国家所有,其土地性质并未随着分封的进行而有任何改变,故受分封者并不享有其封地的所有权。d项推论有违史实,故答案为d项。答案d10学者夏曾佑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_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这段引文空格处应该填()a夏禹 b商汤c周武 d秦皇解析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实行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在秦朝正式确立的。答案d11.“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材料中实现“法令由一统”的政治制度是()a禅让制 b宗法制c分封制 d郡县制解析根据“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可以推断出与秦始皇有关,而秦朝统一之后,全面推行郡县制。故d项正确。答案d12.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这里的“国家政体”指()a分封制 b王位世袭制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王而不藩”是指实行君主制却不会造成分裂割据。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位帝王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分封制在西周后期造成分裂割据,而且这四位帝王均未实行分封制,排除a项。王位世袭制不能阻止国家分裂,排除b项。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是中央集权制的一部分,排除c项。作为封建政体,中央集权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君主的专制统治,故d项正确。答案d13.“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从制度沿革的角度看,下列制度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a皇帝制度 b郡县制度c官僚制度 d朝议制度解析本题考查郡县制的历史沿革。皇帝制度属于秦朝首创,体现不出制度沿革,排除a项。官僚制度、朝议制度历史悠久,在列国(战国)纷争之前就有,与题干不符,排除c、d两项。春秋战国时期,部分诸侯国初设县和郡,秦统一后,全国范围内推广,故b项正确。答案b14.有学者把先秦到秦汉的历史列为“方国王国帝国”(“方国”就是活动在一定区域,以血缘为纽带牢固的部落集团)。这一变化反映的主要问题是()a周边王朝已完全臣服于秦汉王朝b最高统治者开始建立皇帝制c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形成d中央王朝统治范围极大扩张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特征。“以血缘为纽带牢固的部落集团”说明“方国王国”体现了宗法制和分封制,这符合先秦的历史。而帝国是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符合秦汉的历史,故c项正确。答案c15.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a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解析“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中所指制度是秦代推行的郡县制。郡县制与周代以来“分土建邦”的分封制相比较,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故a项正确。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16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第七代大宗大宗大宗大宗大宗大宗大宗 (嫡子) (嫡子) (嫡子) (嫡子) (嫡子) (嫡子) (嫡子)国王国王国王国王国王国王国王小宗大宗大宗大宗大宗大宗庶子嫡子嫡子嫡子嫡子嫡子公爵公爵公爵公爵公爵公爵小宗大宗大宗大宗大宗庶子嫡子嫡子嫡子嫡子侯爵侯爵侯爵侯爵侯爵小宗大宗大宗大宗庶子嫡子嫡子嫡子伯爵伯爵伯爵伯爵小宗大宗大宗庶子嫡子嫡子子爵子爵子爵小宗大宗庶子嫡子男爵男爵小宗庶子平民材料二嫡长子继承制起于商末,定于周初。具体规定为“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材料三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国语周语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享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材料四人民日报消息(2007年5月11日):今后,全球华人寻根问祖将有“路线图”。记者从上海图书馆获悉,历经7年编纂,备受海内外关注的中国家谱总目即将于今年年底完成。中国家谱总目将用文字简要概述出各特色家谱宗族的迁徙路线,涉及2万多份家谱。这项工作完成后,普通读者如知道宗族堂号、始祖及始迁祖、名人和聚居地等基本信息,便有望查寻出自家一脉相传的上千年生活、迁徙历史。(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重要历史信息?(2)材料二所说的具体规定是什么意思?(3)材料三表明夏商周三代的姓与氏有何关系与区别?(4)从血缘关系的角度,你是如何理解商周时期的宗法制的作用和姓与氏的?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它是什么样的历史图籍?(5)全球华人寻根问祖将有“路线图”中国家谱总目的编纂有何重大意义?答案(1)重要信息:周王朝分封诸侯国之后,上古长期存在的“部落”自此逐渐消失,为封国所代替。周初封国地位平等,直属中央管辖,但国君的爵位各有高低,故封国的面积也大小不一;周王朝将封国国君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这五级爵位的产生,是根据宗法制的嫡、庶关系而定。(答出其中两点即可)(2)“立嫡以长不以贤”的意思是:王位的继承人必须是自己的嫡亲长子,不管他是否贤能。“立子以贵不以长”的意思是:王位的继承人都是自己嫡亲的儿子,但不是同一个母亲所生,并且可能王后的儿子不是长子,这时就有“立子以贵不以长”这一条来确定继承人。王位的继承人必须是正妻所生的长子。(3)关系:姓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姓起源较早且形成后也较为稳定,氏起源较晚并不断发生变化;姓用以区别婚姻,同姓不可通婚,氏用以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而贫贱者有名无氏,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4)宗法制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有利于凝聚宗族力量,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姓的社会职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宗族的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家谱是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5)有了这个目录之后,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更加方便;对家谱加以分析、鉴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其丰富的内涵必将对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民俗学、遗传学、人口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研究起到有力推动作用;是教育子孙后代继承弘扬传统美德不可多得的通俗读物,有利于形成海内外华人的向心力和加强民族团结。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材料二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日知录材料三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四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1)据材料一回答,“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该制度有哪些特征?(2)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3)据材料四,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官僚体制的认识。解析本题围绕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这一中心问题,考查与其相关的制度、背景、特征、评价等。第(1)问根据“封建子弟”不难判断出该制度的名称。该制度的特征可根据关键信息“封建子弟”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从血缘关系和内部等级两方面作答。第(2)问旨在考查学生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需要紧扣史料,逐条列举。第(3)问可抓住“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