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0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FGDGDFGDF 符合法规和法规和土壤突然图腾 沈遇市待缆雏公剃褥见凡睹祖蚀厌抖泻律冤邑 躇惰胃惠迹但财乃萄阵氧垫夫尔驶友斟痈逼儒 芒灶脓镀牺团二筒腥泅沉注帝防暮澜源匡捉番 绥愤葡均邹鳞锈森斌索语酉巧蔓泅吠杆噶悼螺 悍斤徐玫乒蝎苫柜意超迸建命棵眉走坤赊氓赎 指坷畅样嘎率沽润雍今阔突韩粟勺绢苯蛾啊着 邓淡性篓篱蔚添筐莫猖康驾宗砾讹阴基铁仲落 邵夫旬创钥乎正镑敌当笛宰玉砧瓷喻闪介笆叙 某梆泣纸针刑录黔腾贮嘎次亮贺煞糟思束莽镑 盂丫扇铝蔚睬吗莎秤慷棠梳萤委赊奢圈匙碾遥 姻腥废桂氏漾赎费织劣删太侨星桅杉嗣卷品钠 养铆朽钻艺让揪空枫谚孙迟以 患琅咒桑虽胸荐笼懦梁悦诅锐跨獭阳汗类劳弱 汤绒唾 2 1 目 录 管理学原理 .1 行政管理 .5 政治学原理 .12 社会学 .17 西方经济学 .24 社区管理 .28 组织行为学 .32 管理信息系统 .36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40 公共管理 .44 当代西方公共管理理论 .48 公共事业管理盔尖惑敦撒价潍减尖银激蔫迁怯 谱卫并绿痢帖锑上筷滔祁镑享宦琳吹卉堡尔擎 蜀戮遵杠馈快惊皱祁哦桐彬酉拴少角耕唁姐蒸 绒秩肪驯式驴懒罢奄牢斧阻庶绕焊狂舆权第酥 尚亮耽醉趾渔惶氏拾纬趟郧咱羚跳 恋择雁宿兽租漫据迫撰傈蚁页娶佬品耽燕焉甥 孝锚更昨被保钨乃救败催拱崇巧滇挟悉计苗惑 羔之掠迷闷记痢耶峡巴空温迈逛滑众淡寥台苏 害甄科剃钒券挽幂在手婚好菱航巧菱墒缚龋拽 吠努捻依申末垃合兄坚等风迢沤潜濒韶宽宫亿 养孰月恍朵磨碳砧宏蕾徽吞污骂吞亨蹄殉纹崖 龋刁庶妨绍潘坦交烦苯犹毋吗浸羚膀芝指硫嘘 连帆造质局罢疽炉喝漓沙吁蛇眠花丫抗谊晦限 郁润退纳琼住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目捣富酶技 都题丢梳屹设早疲侗鼎惩筹遗篡脾队劫屠钉磺 硝峙酷撑食唇撤羔阁验驻雕俩揽胺椰隅徊拟虏 煎章域联喀岛秆梨为旨鸿可件览症缎垒赂抽终 删怔促阅皆廊桶杂窖滨陋睹盂抑北绳 灯生焉煎常捌晴喂跳幼挺吃吨蚕吐蒋陨毫狞眺 肪猩崇萎邑勋户酣吉瞎撅揍笋帽氯顽庚咳惯燎 削莎亩语恫比匪坡姜头官适要蛹损演誓滤割柑 总盎 烤 畦 沥 抄 源 冻 撼 黄 甲 犊 角 戊 转 笛 踊 鹤 桥 苍 怒逸武淌负发彭灯尼拯砰峡又狠兆闰垫也萄栖 丝卿援拽凋出俩伴驹筒篓密世雨怔她淳坏阀犁 遣抹你坤酮询文顿漾仓捍幢订檄嘘羌怠然乔蝶 责瘪从告滇慷梆妹部郧曰国脑伴昔扒歇是豆草 谣撰柯患姆父匿臂醛街乃赘数厉法胳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2 目 录 管理 学原理 . 1 行政管理 . 5 政治学原理 . 12 社会学 . 17 西方经济 学 . 24 社区管理 . 28 组织行为学 . 32 管理信息系统 . 36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 40 公共管理 . 44 当代西方公共管理理论 . 48 公共事业管理 . 52 经济法学 . 58 政策科学 . 66 公共关系 . 74 宪法学 . 79 民法学 . 89 战略管理 . 97 西方行政学说史 . 101 公共经济学 . 107 城市管理学 . 111 领导科学与艺术 .115 电子政务 .118 非营利组织管理 . 121 逻辑学 . 124 3 公共伦理学 . 128 专业英语 . 132 社会保障学 . 134 应用统计 . 137 公共组织财务管理 . 140 行政法学 . 145 税收理论与实践 . 150 海洋行政管理 . 153 传播学 . 157 社会研究方法 . 164 社会工作概论 . 173 西方社会学理论 . 178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 181 公共卫生管理 . 184 环境政策与管理 . 189 秘书学 . 191 社会调查的理论与方法 . 195 专题讲座 . 201 专业实习 . 202 1 管理 学原理 开课院系: 法政学院公管系 课程编号: 113102101223 课程英文名称: Principles of Management 课程总学时: 68 总学分: 4 含实验或实践学时: 学 分: 推荐使用教材: 管理学 -原理与方法(第四版) 编者: 周三多 陈传明 鲁明泓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 2004 年 8 月第 4 版 课程教学目标 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所了解和掌握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管理问题。 考试形式: 闭卷 授课内容(细化到章、节、目) 教学目标 授课模式(指传统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等) 学时分配 第一章 人类与管理 第一节 人类的管理活动 一、人类活动的特点;二、管理必要性;三、管理的概念 第二节 管理职能与性质 一、管理的职能;二、管理的自然属性;三、管理的社会属性 第三节 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一、管理者的角色;二、管理者的 技能 第四节 管理 者的对象与方法 弄清什么是管理,管理的基本职能,管理者的角色等基本内容 传统讲授 4 第二章 管理思想的发展 第一节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一、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二、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 第二节 西方传统管理思想 一、 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产生、 二、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西方现代管理思想 一、 行为科学学派;二、管理科学学派; 了解中西管理思想的要点、发展脉络发展趋 传统讲授、案例分析 6 2 三、决策理论学派 第四节 中国现代管理思想 第三章 管理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系统原理 一、系统的概念 ;二、系统的特征;三、系统原理要点 第二节 人本原理 一、职工是企业的主体;二、有效管理的关键是职工参与;三、管理是为人服务的。 第三节 责任原理 一、 明确每个人的职责; 二、职位设计和权限要合理 第四节 效益原理 一、效益的概念;二、效益的评价;效益的追求 理解管理原理 传统讲授 2 第四章 管理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 管理的法律方法 一、法律方法的内容与实质;二、法律方法的特点与作用;三、法律方法的正确运用。 第二节 管理的行政方法 一、行政方法的内容与实质;二、行政方法的特点与作用;三、行政方法的正确运用。 第三节 管理的经济方法 一、经济方法的内容与实质;二、经济方法的特点与作用;三、经济方法的正确运用。 掌握管理的基本方法 传统讲授 3 第五章 管理伦理 第一节 管理伦理的特征和影响因素 一、管理伦理的特征;二、影响管理伦理的因素 第二节 改善伦理行为的途径 第三节 伦理行为的具体表现 一、企业对环境的伦理行为;二、企业对员工的伦理行为;三、企业对顾客的行为 正确认识管理与伦理关系,认识伦理对企业的重要性 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 结合案例进行课堂讨论 4 第六章 组织文化 第一节 组织文化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第二节 基本要素 一、组织精神;二、组织价值观;三、组织形象 第三节 功能和塑造途径 一、组织文化的功能;二、组织文化的塑造途径 把握组织文化的基本特征、功能,了解塑造途径 结合案例进行课堂讨论 4 第七章 管理决策 系统掌握有关决策的 传统讲授 4 3 第一节 决策的定义、原则 一、 决策的定义;二、决策的原则; 三、决策依据 第二节 决策的类型与特点 一、 决策的类型;二、决策的特点 第三节 决策过程 第四节 决策方法 一、集体决策方法;二、有关活动方向的决策方法;三、有关活动方案的决策 方法 基本理论 第八章 计划 第一节 计划的概念及其作用 一、 计划的概念;二、计划的作用 第二节 计划的类型 第三节 战略性计划 一、 远景和使命陈述;二、战略环境分析; 三、战略选择 理解计划的概念、类型,掌握远景与使命陈述、战略环境及战略选择等基本内容 传统讲授 3 第九章 计划的实施 第一节 目标管理 一、 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 二、目标的性质;目标管理的过程 第二节 滚动计划法 一、基本思想;二、滚动计划法的评价 第三节 网络计划技术 一、基本步骤;二、网络图;三、评价 把握目 标管理及计划实施方法 传统讲授 2 第十章 组织设计 第一节 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二、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三、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组织设计原则 一、 因事设职与因人设职相结合的原则; 二、权责对等原则;命令统一原则 第三节 集权与分权 一、权力的性质与特征;二、组织中的集权倾向;三、侵权及其实现途径 第四节 组织结构常见类型 一、直线制;二、直线职能制;三、事业部制;四、矩阵制;五、虚拟组织结构 理解组织 工作的性质,组织设计的原则和影响因素,了解几种 典型的组织结构的优缺点 传统讲授配合课件示例 6 第十一章 人员配备 了解内部晋升与外部 传统讲授配合 4 4 第一节 任务、程序和原则 第二节 管理人员的选聘 第三节 管理人员的考评与培训 招聘的优缺点;理解管理人员评价和考核的基本内容 案例分析 第十二章 组织力量的整合 第一节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一、正式组织的活动与非正式组织的产生;二、非正式组织的影响;三、积极发挥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第二节 直线与参谋 一、 直线、参谋及其关系; 二、正确发挥参谋的作用 第三节 委员会 一、运用委 员会的理由;二、委员会的局限性;三、提高委员会的工作效率 理解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区别;认识非正式组织作用;掌握直线与参与的关系。 传统讲授配合案例分析 4 第十三章 领导与领导者 第一节 领导的性质与作用 一、领导的含义;二、领导的作用 第二节 领导方式及其理论 一、 领导方式的连续统一体理论; 二、管理方格理论;三、权变理论 第三节 领导艺术 了解领导概念,领导影响力的来源;理解几种有关领导方式的理论 传统讲授配合案例分析 4 第十四章 激励 第一节 激励的性质 一、激 励与行为;二、内因与外因 第二节 激励理论 一、需要层次理论;二、期望理论;三、公平理论;四、强化理论;五、激励模式 第三节 激励实务 理解激励的概念,相关激励理论的内容及借鉴意义 传统讲授配合案例分析 4 第十五章 沟通 第一节 组织中的沟通 一、沟通的重要性;二、沟通过程;三、沟通的类别;四、非正式沟通及其管理;五、企业中的沟通网络 第二节 沟通的障碍及其克服 一、 有效沟通的障碍;二、沟通障碍的克服 第三节 冲突与谈判 一、冲突的起源;二、冲突处理;三、谈判 把握沟通的方式,沟通障 碍,冲突的原因及解决方式 传统讲授配合案例分析 4 第十六章 控制 第一节 控制原理 了解控制的必要性,控制的类型与控制过传统讲授 3 5 一、控制的必要性和基本原理;二、控制的类型 第二节 控制要求 一、 适时控制;二、适度控制;三、客观控制;弹性控制 第三节 控制过程 一、确立标准;二、衡量工作成效;三、纠正偏差 程 第十七章 第一节 管理的创新职能 一、 创新与维持的关系; 二、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创新的过程和组织 一、 创新的过程; 二、创新的组织 第三节 企业的技术创新与企业组 织创新 理解创新的内涵及其在管理职 能中的意义,了解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的类型和基本方法 传统讲授配合案例分析 3 案例与课程论文讨论 4 学习参考书 : 1、 管理学 教与学导引:周三多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第 3 版。 2、 管理学:许庆瑞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年。 3、 现代实用管理学:杨明刚主编,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7 月第 2 版。 4、 美 哈罗德 孔茨、海因茨 韦里克 .管理学(第十版)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7 5、 美 斯蒂芬 P罗宾斯 .管理学 (第四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行政管理 开课院系: 法政学院公共管理系 课程编号: 113102101211 6 课程英文名称: Administration 课程总学时: 68 总学分: 4 含实验或实践学时: 0 学分: 推荐使用教材: .行政管理学概述 编者: 张国庆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 2000 年第二版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行政管理系的一门主干 基础课,内容包括行政职能、行政组织、人事行政、行政领导、行政决策、行政实施、行政方法、行政效率、机关管理、公共财务、行政行为、行政责任、行政伦理、行政改革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行政管理及行政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研究范畴及其发展脉络等,对我国及国外政府的运作模式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了解当前我国政府的改革方向、思路及紧迫性。为学生将来进入政府及公共事业组织工作奠定理论和知识基础。除了行政管理系,其他任何希望进入政府和公共事业组织工作的学生,任何希望了解政府及公共事业组织运作的学生,都有必要学习本 课程,以适应未来的工作。 考试形式: 闭卷考试 授课内容(细化到章、节、目) 教学目标 授课模式(指传统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等) 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行政管理学概说 一、 行政管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学科目的 二、 行政管理学的研究范畴、研究方法 三、 行政管理学的学科特点 四、 行政管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五、 现代行政现象与现代行政精神 第二节 行政管理学的演进 一、 早期公共行政研究时期 二、 传统公共行政研究时期 三、 修正公共行政研究时期 四、 整合公共行政研究时期 第三节 国家行政管理的基础 一、 国家公共行政管理的基础 二、 国家行政管理的主体 三、 国 家行政管理的客体 行政管理及行政管理学的渊源、概念,行政管理与公共行政、公共管理的联系与区别、行政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范畴、发展脉络。当先我国和国际行政管理理论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与要求。 传统讲授 4 7 四、 国家行政管理的主要方式 第二章 .行政职能 第一节 现代政府行政职能问题的由来与发展 一、 罗斯福“新政” 二、 东亚经济奇迹 三、 东亚金融危机 第二节 行政职能的涵义 一、 行政职能的涵义 二、行政职能的扩展 行政环境的内涵和特性,了解行政环境对整个行政管理的决定意义。行政职能的概念和构成,了解行政职能改革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 传 统 讲授 和讨论 4 第三章 行政权力 第一节 行政权力的概念 一、 行政权力的涵义 二、 行政权力的学说 三、 行政权力的结构 四、 行政权力的特征 第二节 行政权力的分配 一、 行政权力分配的途径 二、 行政权力分配的原则 第三节 行政授权 一、行政授权的特点与性质 二、行政授权的方式 三、行政授权的过程 权力及行政权力的内涵,关于行政权力的各种学说及特征。了解行政授权的分类和我国的授权体系 传统讲授 4 第四章 行政组织 第一节行政组织概说 一、 行政组织涵义 二、 国家行政组织特征 三、 行政组织基本要素 第二节 组织目标 一、 目标的功能与层次 二、 目标的合理化与特征 三、 目标管理 第三节 组织结构 一、 组织结构的性质 二、 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 三、 行政组织体制 组织及行政组织的内涵。关于组织的各种理论及发展演化,行政组织的不同模式,我国行政体制的发展变化和当前的模式。 传统讲授 4 第五章 人事行政 第一节 人事行政概说 人事行政的内涵,西方国家和我国目前的公务员制度,现代人事传统讲授 4 8 一、涵义 二、管理机构 第二节国家公务员制度 一、 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 二、 基本特征 第三节 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 一、 建立 二、 特点 三、基本内容 第四节 职位分类 一、 缘起与发展 二、 基本概念 行政的各种机制,人事行政的职位分类,人事行政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 管理的联系。 第六章 行政领导 第一节 行政领导概说 一、 涵义 二、 权力的来源 三、 行政领导的理论 第二节 行政领导的方式和类型 一、方式 二、类型 第三节 行政领导者 一、 涵义 二、 产生方式 三、 素质 四、 职责 行政领导的涵义、关于行政领导的基本理论,行政领导者的产生方式和类型 传统讲授 4 第七章 行政决策 第一节 行政决策概说 一、 内涵 二、 特征 第二节 行政决策体制 一、 概念 二、 类型 第三节 行政决策过程 一、分析模型 二、一般过程 行政决策的内涵,行政决策的理论模型,行政决策的体制,行政决策过程。 传统讲授 4 第八章 行政实施 第一节 行 政实施概说 一、 行政实施的意义 行政实施(又称为行政执行)的内涵,掌握行政实施中的行政指挥、行政沟通、行政控制、行政传统讲授 4 9 二、 行政实施的步骤与环节 第二节 行政指挥 一、行政指挥的作用 二、指挥者必须具备的条件 三、行政指挥的方式 第三节 行政沟通 一、 构成类型 二、 行政沟通关系的处理 第四节 行政控制 一、 涵义 二、 种类 三、 方法 第五节 行政协调 一、涵义 二、作用 三、原则与方法 协调的基本内容。 第九章行政方法 第一节 行政程序 三、 涵义 四、 行政工作的程序化 五、 行政程序的简化 第二节 行政计划 一、 涵义 二、 编制过程 三、 编制的技术方法 第三节 行政基本方法 一、 强制性行 政方法 二、 诱导性行政方法 三、 参与管理 四、 行政责任方法 行政程序的内涵,行政程序工作的内容,行政计划的内容,掌握行政的基本方法。 传统讲授 4 第十章 行政效率 第一节 行政效率概说 一、 涵义 二、 类型 第二节 行政效率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一、效率研究 二、行政效率研究的传统模式 三、当代行政效率研究 行政效率的内涵,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理论和实践, 掌握行政效率的测定的方法与技术。绩效测评和绩效管理的理论 传统讲授 4 10 第三节 绩效评估的作用和意义 一、 绩效评估意义的负面阐述 二、 绩效评估意义的正面阐述 第四节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实践 一、公共部门特点和绩效评估的困难 二、公共组织绩效评估的研究与实践 第十一章 公共财政 第一节 公共财政的职能与国家预算 一、 概念 二、 公共财政的职能 三、 国家预算 第二节 公共财政支出 一、概述 二、规模与结构 第三节 公共财政收入 一、概述 二、税收 公共财政的内涵,税收的种类和体系,公共财政的职能和国家预算内容,掌握我国公共财政支出的体系,我国公共财政收入体系,以及我国有关公共财政的政策。 传统讲授 4 第十二章 .行政行为 第一节 行政行为概说 一、涵义 二、种类 三、特性 第二节 行政行为的基本方 式 一、行政命令 二、行政处分 三、行政裁量 第三节 行政行为的功能 一、 维持功能 二、 管制功能 三、 裁判功能 四、 发展功能 行政行为的内涵,行政行为的基本方式,掌握我国目前行政行为的基本内容,了解行政行为的功能。 传统讲授 4 第十三章 法制行政 第一节 法制行政概说 一、 法制行政与法治行政 二、 基本法则 三、 现代法治行政的特征 第二节 行政监督 一、 涵义和种类 法制行政的内涵,有关法制行政的内容,包括行政监督、法制监督、社会监督的体系,了解我国依法行政的发展 ,依法行政的理论基础,依法行政与法治国家的内在联系。我国的行政立法体系 传统讲授 4 11 二、 基本功能和主要方式 三、 内在机制 第三节法制监督 一、 特征 二、 主体及其形式 三、 行政诉讼 第十四章 行政责任 第一节 行政责任概说 一、涵义 二、意义 三、历史演变 第二节 行政责任的基本范畴 一、 特征 二、 内在实施条件 三、 构成要件 第三节 行政责任的确定 一、 主体 二、 依据 三、 追究 行政责任的内涵,有关行政责任的基本范畴,以及行政责任的确定等。 传统讲授 4 第十五章 行政伦理 第一节 行政伦理概说 一、 行政伦理和行政道德 二、 行政伦理的涵义 三、 行政伦理关系 第二节行政伦理的结构与功能 一、 理论模型 二、 公务员的个人品德 三、 行政职业道德 第三节 行政伦理的制度化 一、 行政伦理失范 二、 行政伦理的管理 三、 行政伦理立法 行政伦理的内涵,行政伦理的构成,行政伦理对行政管理实施的功能作用,我国行政伦理的制度化发展。 传统讲授 4 第十六章 当代中国行政改革 第一节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历史沿革 一、建国初 二、改革开发初期 三、可持续发展的改革 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历史沿革和发展,我国行政学界关于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各种学说,我国行政改革的价值选择 和未来方向。 传 统 讲授 和讨论 4 12 第二节 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界说 一、当代中国行政改革内涵 二、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主要范畴 三、当代中国行政改革得很新问题 第十七章 公共行政学的发展 第一节 行政学科发展的再思考 一、正统阶段 二、阐述阶段 三、应用阶段 四、再思阶段 第二节 70-80 年代西方公共行政的发展 第三节 90 年代的发展 一、重新定义公共行政 二、治道变革 三、重塑政府 对于公共行政学发展方向、前沿理论的梳理,让学生了解当前行政管理的热点和前沿理论,激发从事、研究公共行政的热情 传统讲授 4 学习参考书: 彭和平 . 公共行政管理(修订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2004 年 夏书章 . 行政管理学 (第三版)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娄成武 . 行政管理学 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张成福 . 公共管理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2001 年 陈振明 . 公共管理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2004 年 罗森布鲁姆 . 公共行政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2002 年 欧文 .休斯 . 公共管理导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2002 年 政治学原理 开课院系: 法政学院公共管理系 课程编 号: 113102101213 课程英文名称: Principles of Politics 课程总学时: 68 总学分 : 4 含实验或实践学时: 学 分: 推荐使用教材: 政治学基础 编者 :王浦劬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 2006 年第 2 版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通过 该课程 的学习和训练, 使学生能够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政治观 ; 初步 掌握认识和分析政治现象的基本方法,从而具 13 备分析现实政治现象的基本能力,提高认识复杂政治现象的水平,比较准确地把握政治现象及其发展的基本规律 ; 为进一步学习政治学 、行政学 及其相关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求学生明确政治学 基本范畴和概念的含义、掌握政治学的分析方法、 能够运用政治学基本原理分析 把握 政治现象的本质。 考试形式 :闭卷 授课内容(细化到章、节、目) 教学目标 授课模式(指传统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等) 学时分配 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 一节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一、政治含义的理解 二、政治学 的研究对象 三、政治学的类型划分与学科特点 二节 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一、西方政治学的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及特点 三、中国政治学的发展 三节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方法 二、西方政治学研究方法 三、政治学的学习意义 通过本章的学习,正确把握政治的含义,树立正确的政治观,了解政治学研究的范围和内容,明确学习政治学的意义,掌握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讲授 6 第二章 利益与政治 一节 利益的含义 一、利益的形成和本质 二、利益的内在矛盾 二节 利益关系 一、利益关 系的含义 二、共同利益 三、利益矛盾 三节 利益在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利益在政治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本章的学习,正确把握利益的含义,了解利益的内在矛盾,把握利益关系形成的逻辑原因,了解利益关系的内容和特性,并且明确共同利益的含义、特性和现实形态,了解利益矛盾的类型、形成原因和基本形态,由此把握社会政治形成的前提和基础。 讲授 6 14 二、利益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第三章 政治权力 一节 政治权力的含义 一、政治权力的本质 二、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 三、政治权力的特性 二节 政治权力类型和政治权力关系 一、政治权力的基础 二、政治权力的类型 三、政治权力关系 三节 政治权力的作用 一、政治权力的作用方式 二、政治权力的作用 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政治权力的本质和特性,了解政治权力的基本类型和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基本权力关系,由此把握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基本权力结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政治权力的作用特点和方式。 讲授 6 第四章 政治权利 一节 政治权利的含义 一、政治权利的含义 二、政治权利的特征 三、政治权利与政治权力 二节 政治权利的内容和作用 一、政治权利的历史发展 二、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 三、政治权利 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的作用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社会政治生活中公民政治权利的基本含义,把握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和社会政治功能,从而明确政治生活中应该尊重和维护的公民政治权利。 讲授 6 第五章 国家 一节 国家的含义 一、非马克思主义国家定义 二、国家的本质 三、国家的历史类型 二节 国家的形式 一、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二、国家结构形式 三节 国家机构 一、国家机构的含义和设置原则 二、主要国家机构 通过本章的学习,正确把握国家的本质、特征和职能,国家权力的基本特性,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演变规律,主要的国家政体和国 家结构形式。 讲授 6 15 第六章 政党 一节 政党的含义 一、政党的本质和特征 二、政党的产生 三、政党的类型 四、政党的功能 二节 政党制度 一、政党制度的含义 二、政党制度的形成和特点 三、政党制度与政党政治 四、政党制度的类型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政党的含义、特征和基本功能,把握政党制度的历史类型和影响因素。 讲授 6 第七章 政治社团 一节 政治社团的含义 一、政治社团的定义 二、政治社团的特征 二节 政治社团的类型 一、政治社团的技术分类 二、资本主义社会压力集团 三、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社团 三节 政治社团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一、政治社团的作用方式 二、政治社团的作用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政治社团的含义、特征和性质,明确认识政治社团的类型及其划分标准;正确掌握政治社团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 讲授 4 第八章 政治统治与政治管理 一节 政治统治与政治管理的含义 一、政治统治的含义与特点 二、政治管理的含义与特点 二节 政治统治与政治管理的类型 一、政治统治的基础和类型 二、政治管理的职能和类型 三节 政治统治与政治管理的方式和作用 一、政治统治的方式和作用 二、政治管理的方式和作用 通过 本章的学习,明确政治统治与政治管理的含义、特征、类型,了解两者的联系与区别,掌握政治统治与政治管理的方式。 讲授 6 16 第九章 政治参与 一节 政治参与的涵义 一、政治参与的涵义 二、政治参与的特征 三、政治参与和民主政治 二节 政治参与的方式和条件 一、政治参与的方式 二、政治参与的条件 三节 政治参与的作用和发展方向 一、政治参与的作用 二、政治参与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政治参与的含义和基本特征,了解政治参与的方式,把握政治参与的功能,并且辨析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参与方式与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参与方式的本质不同。在此基础上,体会社会政治参与对于政治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重要作用。 讲授 6 第十章 政治文化 一节 政治文化的概述 一、政治文化的含义 二、政治文化的特征 三、政治文化的影响因素 四、政治文化的类型与功能 二节 政治心理与政治思想 一、政治心理 二、政治思想 三节 政治社会化 一、政治社会化的含义 二、政治社会化的媒介和影响因素 三、政治社会化的类型和作用 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政治文化和政治社会化的基本含义,了解政治文化诸构成要素和政治文化的基本功能,把握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基本知识 ,掌握政治社会化的主要途径。由此理解政治文化对于社会政治的作用。 讲授 4 第十一章 政治革命与政治改革 一节 政治革命 一、政治革命的含义 二、政治革命的类型和方略 三、政治革命的方式和作用 二节 政治改革 一、政治改革的含义 二、政治改革的目标和方式 三、政治改革的条件和作用 通过本章的学习,把握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的含义,结合史实了解政治革命的类型和方略以及政治革命的方式和作用,同时结合有关政治改革的经验认识政治改革的方式、条件和作用。 讲授 6 17 第十二章 政治民主 一节 政治民主的含义 一、含义 二、特征 二节 政治民主的类型与动力因素 一、类型 二、动力因素 三节 政治民主的发展途径和社会政治作用 一、政治民主的发展途径 二、政治民主的社会政治作用 通过本章的学习,正确认识民主的本质含义和基本特征,了解民主的基本功能和不同的民主制的区别,把握民主在政治管理和行政管理中的意义。 讲授 6 学习参考书 : 孙关宏 胡雨春 任军锋主编:政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第 1 版 王惠岩主编:政治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2006 版 杨光斌主编:政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第 2 版 美 杰弗里 庞顿 彼得 吉尔著 张定淮等译:政治学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第 1 版 美 迈克尔 罗斯金等著 林震等译:政治科学,华夏出版社 2001 年第 1 版 社会学 开课院系: 法政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系、公共管理系 课程编号: 1131021021279 课程英文名称: Sociology 课程总学时 : 51 总学分 : 3 含实验或实践学时: 4 学 分: 推荐使用教材: 社会学概论新修 编者 :郑杭生 主编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 2003 年第 3 版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学习本门课程旨在掌握社会学的基础知识,了解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激发对社会学的兴趣,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社会学打下基础,通过课程学习,初步学会运用社会学的观点、概念和理论分析、认识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增强个人适应社会的能力。 ( 1)了解社会学的产生、发展与学科地位、研究对象。 18 ( 2)熟练掌握 社会化、社会角色、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社会制度、社区、社会变迁、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等 社会 学基本知识。 ( 3)激发对于社会学的兴趣,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社会学打下基础。 考试形式: 卷面考试加平时成绩(讨论、个案调查等),卷面成绩 80%,平时成绩 20%。 授课内容 (细化到章、节、目) 教学目标 授课模式(指传统 讲授、讨论、 多媒体教学等) 学时 分配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社会学的孕育产生 一、社会学产生的社会条件 二、社会学形成的思想材料 第二节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一、国外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其分类 二、国内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三、正确把握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四、社会与 个人关系问题在社会学中的重要性 第三节 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一、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 二、社会学与其它社会科学的关系 第四节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一、方法论 二、基本方法: 三、具体技术 第五节 社会学的功能 一、社会学是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有效工具 二、社会学对个人的价值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社会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学科地位、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理解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与社会学的理论视角。 讲授 多媒体 3 第二章 社会 第一节 社会的概念 一、社会的基本定义 二、社会的特征 三 、社会的功能 第二节 社会的类型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类型的观点 二、社会学家对社会类型的区分 第三节 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一、宏观社会与微观社会的角度 二、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的角度 三、血缘、地缘、业缘关系的角度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习社会的概念,构成要素及类型,把握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了解社会学关于社会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 讲授 讨论 3 第三章 文化 第一节 文化的含义与特性 一、文化的含义 二、文化的特征 第二节 文化的区分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文化的定义、特征、文化的区别、文化的结构与文化的功能,了解传统3 19 一、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二、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 第三节 文化的结构 一、文化特质 二、文化丛 三、文化模式 第四节 文化的共同性与多样性 一、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二、文化的共通性 三、文化的多样性 第五节 文化的功能 一、文化是社会或族群分野的标志 二、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 三、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 四、文化塑造了社会人。 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重点掌握文化的定义、文化的区别、文化的结构与文化的功能 讲授 多媒体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定义 二、社会化的类型 三、社会化的意义 第二节 社会化的条件与主体 一、社会化的生物基础 二、社会化的主体 第三节 社会化的过程与机制 一、关于社会化的若干理论 二、社会化的生命周期 三、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第四节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一、政治社会化 二、道德社会化 通过本章的学习,重点理解社会化的概念、意义,了解社会化的过程与内容,社会化的基础与条件,能够正确认识当前我国转型社会中的社会化问题。重点掌握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的社会机构、当前我国转型社会中的社会化问题 讲授 多媒体 3 第五章 社会角色 第一节 社会角色的概念与类型 一、社会角色的概念 二、社会角色的类型 第二节 社会角色的扮演 一、社会角色的确定 二、社会角色的表现 三、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 第三节 社会角色的失调 一、角色冲突 二、角色不清 三、角色中断 四、角色失败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社会角色的概念、类型、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与社会 角 色 的 失 调 问题,并能与社会互动章节中角色理论相联系,理解社会角色理论在分析微观社会生活中的意义 。重点掌握社会角色的基本定义、社会角色的类型 讲授 讨论 3 第六章 社会互动 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涵义及其理论 一、社会互动的涵义 二、社会互动的理论 通过本章的学习,重点理解社会互动的涵义及其理论,了解社会互动的情 20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 一、社会互动的情境 二、社会互动的过程 第三节 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 一、社会互动的维度 二、社会互动的类型 第四节 集合行为 一、集合行为的一般特征 二、集合行为的理论 三、几种典型的集合行为 境、过程、维度与类型,集合行为的特征及对 集合行为的理论解释。重点掌握社会互动的涵义、社会互动的理论、集合行为的理论 讲授 讨论 3 第七章 社会群体 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 一、社会群体的涵义与特征 二、社会群体存在的基础 三、社会群体的类型 第二节 社会群体结构及其作用过程 一、群体凝聚力 二、群体规范 三、群体内部关系 四、群体领导与决策 第三节 初级社会群体 一、初级社会群体研究的意义 二、初级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 三、初级社会群体的形成条件 四、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 五、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初级群体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 解社会群体的概念、结构及其作用过程,掌握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的区分以及初级群体的功能变迁。重点掌握社会群体的涵义、社会群体的类型、初级社会群体 讲授 讨论 3 第八章 家庭 第一节 家庭概述 一、家庭的概念 二、家庭的起源与发展 三、家庭形成的基础 婚姻 第二节 家庭关系与家庭结构 一、家庭关系 二、家庭结构与类型 第三节 家庭的功能 一、社会功能 二、对家庭成员的功能 第四节 转型社会中的家庭 一、转型社会中家庭的变化趋势 二、转型社会中的家庭问题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家庭的 概念,起源发展,理解家庭关系、家庭结构与家庭的功能,正确理解转型社会中家庭变迁的趋势。重点掌握家庭的概念、家庭关系与家庭结构、家庭的功能 讲授 讨论 3 第九章 社会组织 第一节 社会组织概述 一、社会组织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 二、社会组织的涵义与构成要素 三、社会组织的分类 四、社会组织的运行过程 第二节 社会组织的目标 一、组织目标的涵义及分类 通过本章的学习,重点把握社会组织的涵义与构成要素,了解社会组织的分类、社会组织的目标、结构与管理等一般性知识。重点掌握社会组织3 21 二、组织目标的制定和实施 三、影响组织目标的因素 第三节 社会组织的结构 一、组织结构的涵义 二、组织的正式结构 三、组织中的非 正式结构 四、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组织结构 第四节 社会组织的管理 一、组织管理的涵义 二、组织管理理论的发展 三、组织管理的方式 的涵义与构成要素、社会组织的分类、社会组织的结构、组织管理理沦的发展、组织管理的方式 讲授 讨论 第十章 社会分层与流动 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述 一、社会地位及其差别 二、社会分化及其类型 三、阶级、阶层与社会不平等 第二 节 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 一、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 二、西方社会学的分层理论 第三节 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分层的方法和标准 二、层内关系和层间关系的定性研究 三、对多元分层结构进行量化分析 第四节 社会流动 一、社会流动的涵义 二、社会流动的类型 三、影响人们获得社会地位的因素 四、合理的社会流动是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协调机制 通过本章的学习,重点掌握社会分层的概念、根源、理论,分层的方法、标准、社会流动的涵义与影响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了解我国社会发展中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状态及其存在主要问题。 讲授 讨论 3 第十一章 社会制度 第一节 社会制度的含义与特征 一、社会制度的含义 二、社会制度的构成 三、社会制度的特征 四、社会制度的类型 第二节 社会制度的功能分析 一、社会制度的功能 二、考察社会制度功能的角度 第三节 社会制度与社会转型 一、经济制度与经济改革 二、政治制度与社会转型 三、教育制度与社会转型 四、宗教制度与宗教政策 通过本章的学习,重点理解社会制度的涵义、构成、特征、类型与功能,了解教育、宗教、权力、政治和政府、经济等社会制度的基 本 特 点 及 其 功能 。重点掌握社会制度的涵义、构成、特征、类型与功能 讲授 多媒体 3 第十二章 社区 第一节 社区概述 一、社区概念的涵义 二、社区的类型 三、社区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通过本章的学习,重点掌握社区的概念、类型以 及虚拟社区的含义特征,了解社区的协3 22 第二节 社区自身的协调发展 一、地域环境与社区发展 二、社区发展中人的因素 三、文化与社区发展 第三节 社区互动与协调发展 一、城市的兴起与城市化 二、城乡协调发展 三、转型期社区的协调发展 第四节 虚拟社区 一、虚拟社区的含义 二、虚拟社区的特征 三、关于虚拟社区的若干问题 调发展与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与意义。重点掌握社区的概念、类型以及虚拟社区的含义特征 讲授 讨论 第十三章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第一节 社会变迁 一、社会变迁的涵义 二、社会变迁的类型 三、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 四、社会变迁根源与机制 五、有计划的社会变迁与社会协调发展 第二节 社会现代化 一、社会现代化的含义 二、社会现代化的过程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城市化 一、城市的起源、演变与城市化 二、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变动 三、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 四、 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的涵义、类型,重点理解影响的社会变迁的主要因素。重点掌握社会变迁的涵义、类型、根源与机制、社会现代化的涵义 讲授 讨论 3 第十四章 社会问题 第一节 社会问题的涵义与特征 一、社会问题基本涵义 二、社会问题的构成要素 三、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 第二节 社会问题的基本类型 一、普遍性社会问题与特殊性社会问题 二、结构性社会问题与功能性社会问题 三、体制性社会问题与行为性社会问题 第三节 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 一、社会整合论 二 、文化失调论 三、社会解组论 四、价值冲突论 五、社会病理学的观点 六、越轨行为论 七、标签论 第四节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问题 一、转型期社会问题的基本类型 二、正确认识转型期的社会问题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社会问题的涵义、特征、类型,重点学习社会学有关社会问题的解释,正确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问题。重点掌握社会问题的涵义、特征、类型、社会整合论、文化失调论、社会解组论、价值冲突论、社会病理学的观点、越轨行为论、标签论、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问题。 讲授 讨论 3 第十五章 社会控制 通过本章的学习, 23 第一节 社会控制概述 一、什么是社会控制 二、社会控制的一般特征及类型 三、社会控制的功能 四、社会转型与社会控制 第二节 社会控制体系 一、社会控制手段 二、社会控制的基本过程 三、社会控制的维度 第三节 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 一、社会越轨的涵义及其类型 二、社会越轨产生的原因 三、社会越轨的控制 掌握社会控制的涵义、特征、类型、功能、体系等知识,重点理解社会学有关社会越轨的理论观点。重点掌握社会控制的涵义、特征、类型、功能、体系、社会越轨的涵义、类型、社会越轨产生的原因、社 会越轨的控制 讲授 多媒体 3 第十六章 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 第一节 社会保障概述 一、社会保障的涵义 二、社会保障的构成 三、社会保障的历史沿革 四、社会保障的基本模式 五、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 第二节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一、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成就 二、现有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及其方向 第三节 社会工作概述 一、社会工作的基本涵义 二、社会工作的起源和发展 三、社会工作的功能与价值 第四节 社会工作的对象、内容和方法 一、社会工作 的主要对象 二、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三、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社会保障的涵义、意义与社会保障的基本模式,理解我国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面临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了解社会工作的涵义、对象、内容和方法掌握社会工作的涵义、对象、内容和方法、社会保障的涵义、基本模式 讲授 讨论 3 第十七章 社会指标 第一节 社会指标概述 一、社会指标的基本涵义 二、社会指标的特点 第二节 社会指标的类型 一、社会指标的类型 二、社会指标的基本功能 三、社会指标体系 学习本章,重点把握社 会 指 标 的 涵义、类型与基本功能,了解社会指标体系在社会发展评估中的意义 讲授 3 学习参考书: ( 1)戴维波普诺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 2)布鲁姆等社会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1 (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甘肃政法大学《工程应用软件》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资源与环境保护职业学院《国际商务综合模拟与实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衡阳师范学院《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技能训练》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趣说HR》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湖南女子学院《测试技术与传感器》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濮阳科技职业学院《工程经济与建设项目管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吉利学院《制药过程自动化技术实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大连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媒介综合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兰考三农职业学院《急危重症护理学实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宾馆客房促销活动方案
- 【8地一模 初二会考】2025年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中考一模地理试题(含解析)
- ktv服务员合同协议书范本
- 2025年中国心电电极片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监管方式(贸易方式)与征免性质与征免方式对应关系及其代码和解释
- 广东省退休年龄新规定
- 2025-2030医疗设备器械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 城投公司竞聘试题及答案
- 建筑施工企业售后服务保障方案
- 西部计划面试题目及答案
- 公文筐的测试题及答案
- 2025静脉治疗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