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工学在网络形象设计领域应用的可行性分析.doc_第1页
感性工学在网络形象设计领域应用的可行性分析.doc_第2页
感性工学在网络形象设计领域应用的可行性分析.doc_第3页
感性工学在网络形象设计领域应用的可行性分析.doc_第4页
感性工学在网络形象设计领域应用的可行性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感性工学在网络形象设计领域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徐晓莉 (山东大学 设计艺术学,山东 济南 250061) 中国正在进入一个“高速”的网络应用时代。 网络作为一种媒体,一个平台,越来越多的被人类应用和依赖。随着这种趋势的发展,随着网络日益深入人心,网络形象设计也开始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它不仅仅是载体和形式问题,更是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目前网络形象设计花样百出、良莠不齐,有的甚至为了商业利益违反道德原则。 同一个网络形象,对设计师、企业和用户这三者来说,其目的和作用不同,因而期望值也不尽相同。企业希望自己的网站在同行领域脱颖而出,用户希望所看到的就是所需要的,设计者则希望自己所做的能够被客户和用户都认可。那么如何对网络形象设计进行总体把握?如何在设计过程中游刃有余,少走弯路?怎样确定网络形象设计的评价标准?等一列问题的研究就成了网络向前发展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即网络形象的设计理念问题。 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有一个指导原则。不同的原则,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于是,原则的选择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之所以创新性的将“感性工学”引入到“网络形象设计”,不仅仅是因为感性工学在其它领域的应用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更是因为其自身系统科学的理念原则。通过对色彩设计观、平面设计观、可用性设计观、交互设计观等设计理念的研究,笔者分别从中提炼出感性工学的因素,目的是为课题研究打下基础。最后,文章借助“人才招聘网站建设”这一模拟案例确立了基于感性工学的网络形象设计理念研究的方法论体系,并最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理念模型。基于感性工学的网络形象设计理念既把握了网络形象设计的大趋势,又不至于使设计思维受到局限,有利于使网络形象设计步入正轨。这一研究既给网络形象设计提供了规范和借鉴,同时也是对设计理论的充实。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部分概括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写作思路及课题的研究意义;第二章是网络形象的概论,介绍了网络的发展及特点,同时对“网络形象”进行重新定义;第三章是感性工学的概述部分,这一部分清楚的介绍了感性工学的概念、产生、应用和发展;第四章归纳了各种网络形象设计理念的核心内容,并提炼出每一种理念中的感性工学因素;第五章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具体介绍了基于感性工学的网络形象设计理念的要素及提供支持的相关学科,并确立了基于感性工学的网络形象设计理念的方法论体系,最终建立理念模型;最后是文章的结论部分,介绍了课题的研究成果及局限性。 感性工学是一门将消费者的感性和需求转化成设计方法和设计要素的新兴学科,它发源于日本,日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产品设计的理论指导。本文通过对感性工学的 特征介绍和对网络形象设计现状的概括总结,找出两者的结合点,从而实现了感性工学在网络形象设计领域应用的可行性分析研究。 关键词:感性工学;网络形象;设计;可行性 The Research on Feasibility of Applying Kansei Engineering to the Area of Web Image Design XU Xiao-li Abstract: Kansei Engineering is a new methodology which translates customers impressions, feelings and demands into design solutions and concrete design parameters. It was originated from Japan, and now it was widely used as the academic instruction of products. We found the link between the Kansei Engineering and the Web Image Design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KEs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analysis of WIDs status quo. And finally we came to the conclusion of “The Research on Feasibility of Applying Kansei Engineering to the Area of Web Image Design”. Key words: Kansei Engineering , Web Image, Design, Feasibility 一、 感性工学概论 1、 感性工学的产生 1986 年日本东洋工业KK 集团(今马自达汽车集团)前会长山本健一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发表题为车的文化论演讲时,提出了“感性工学”这一概念。1随后,在1988年的第十届 国际人机工学会议上 “感性工学”被正式确立。作为一门新的技术、理论和方法,感性工学的产生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时代背景: (1)、生产方式的转变 (2)、消费观念的转变 (3)、购买群体的转变 (4)、营销理念的转变 (5)、各种相关科学的不断发展 2、 感性工学的概念 “感 性工学”的英文表述为Kansei Engineering, Kansei是日本语“感性”即的音译。“感性”一词在日本出现的频率极高,其内涵包含着多层意义,它既是一个静止的概念,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静态的“感性”是指人的感情,获得的某种印象;动态的“感性”是指人的认识心理活动,是对事物的感受能力,对未知的、多义的、不明确的信息从直觉到判断的 过程。2它包含了感觉、敏感性和感情。 所谓感性工学,简言之即是让“理想接近于现实”的一门科学。具体而言,感性工学是把消费者对产品所 产生的感觉或意象转化成设计要素,将过去定为难以量化、只能定性的、非理性无逻辑可言的感性反应,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加以量化,籍以发展新一代的设计技术 和产品的科学方法。3感性工学的理念模型早在2004年被列出(如图1),模型的框架内容概括了感性工学的设计思路,形象,而又生动。 图1 感性工学理念模型4 Figure 1. A model of the Kansei Engineering concept. 3、 感性工学的基本内容 (1)、感性工学的实施 感性工学与以往设计理念最大的不同就是它对消费者的关注,这种关注不是设计者对消费者需求的理解,而是消费者自身意愿的表达。所以,感性工学实施的关键就 在于如何获得消费者的真实感受以及如何根据消费者的喜好调整设计。其实施流程如下:第一步,捕捉消费者的感性因素。具体做法是采用语义微分法 (Semantic Differential Technique),这种方法的最初模型(如图2)由Carroll建立: 图2 语义空间4 Figure 2. The Semantic space 第 二步,确定设计特征。具体做法是采用调查或者试验的方法来检验得到的感性词语与设计要素的相关性。第三步,构建感性工程的系统性框架。其主要手段是通过对 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神经网络和模糊逻辑的几何方法等的运用,建立相关的数据库和计算机推理系统。第四步,建立动态平衡体系。通过调整感性工程的数据 库,将新的感性数据扩充进入数据库,定期更新,由此来研究顾客对产品喜好的变化趋向。 (2)、感性工学的方法 感性工学在应用过程中 会形成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产品,不同的产品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目前感性工学的研究方法共有六种5,即:范畴区分法 (Category classification)、感性工学类型1(Kansei engineering type I)、感性工学系统和混合感性工学系统(Kansei engineering system and hybrid Kansei engineering system)、虚拟感性工学系统(Virtual Kansei engineering system)、合成感性工学系统(Collaborate Kansei designing system)、模糊理论体系(Rough sets theory)。 4、 感性工学的应用和发展 日本是感性工学的发源地,也是其日益成熟和完善的地方,对感性工学做出突出贡献的两位领军人物分别是筑波大学的原田昭教授和广岛大学的长町三生教授。此外,日本感性工学学会(如图3)的成立也为感性工学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图3 日本感性工学学会 Figure 3. Japan Society of KANSEI Engineering 在 日本成功经验的影响下,欧美各国以及韩国、中国等国家也开始研究感性工学。典型的案例有日产的三菱和马自达汽车、德国的波尔舍汽车、意大利的菲亚特、美国 的福特汽车、韩国的现代汽车和三星电子 日前,感性工学的应用领域正在逐渐扩大,从汽车到电子,从住宅到服装,从日用品到工艺品,再从图像检索到信息传播,感性工学依靠事实证明着它的实力,并不 断的向新的领域扩展。 二、 网络形象设计概论 1、 网络形象设计的概念 关于网络形象,现有的定义共两种: 第一 种观点认为,网络形象是视觉识别系统的延伸,因而把网络形象定义为网络形象识别设计,简称VISI(Visual Identity System Internet)。这一观点关注的是网络形象作为企业形象在网络上的表现形式,即企业的网站形象设计。具体来说包括网页的布局、排版、色彩等的设计。 第二种观点认为:所谓ICI是Internet Corporation Identity System的缩写,即网络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简单地说就是网络IC。美国学者的解释是“所谓ICI,是指透过网络树立企业形象,满足顾客需求,从而 成为深获顾客依赖与支持的企业”6。“ICI不单是一种社会风气,更是未来企业经营的关键所在;它是掌握局势的战略,也是企业经营的一门哲学”。这一 说法虽然也将网络形象看成是企业的网络形象识别,但更多的是将网络形象作为一种战略手段,其根本目的是:达成顾客满意。 当企业通过网络进行电 子商务、产品推销、联系客户等一系列活动时,网络形象代表了企业形象,二者是一致的。除此之外,网络还有其他的电子邮件、购物交友、电子教学等作用。而 且,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形象向我们展示的已经不仅仅局限在视觉方面的感受,还包括听觉,甚至触觉等体验。笔者认为:所谓网络形象设计,即通过电脑屏 幕提供给某一特定群体的可视、可感、可听、可触等体验的一切产品,用“Web Image”表示。 2、 网络形象设计的现状 随着网 络日益深入人心,网络形象设计也开始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它不仅仅是载体和形式问题,更是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目前网络形象设计花样百出、良莠不齐,好的 设计不乏其人,但也有的设计为了商业利益甚至违反道德原则。如何对网络形象设计进行总体把握?如何在设计过程中游刃有余,少走弯路?怎样确定网络形象设计 的评价标准?等一列问题的研究就成了网络向前发展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即网络形象的设计理念问题。 3、 网络形象设计的基本理念 关于网络形象设计的有关文献里,研究的最多的莫过于网页设计。通常研究者都把网页设计看作是网络形象的全部,作者将主要理论观点归纳为六点: (1) 色彩设计观。其理论核心是:在网页设计理论中,色彩被认为是占主导地位的一个重要元素。 (2) 平面设计观。平面设计观的认识在于将网络形象设计看成是平面设计的一个网络延伸,因而两者在设计理念上有一定的相似、相通之处。 (3) 可用性设计观。ISO 9241-11国际标准对可用性作了如下定义:产品在特 定使用环境下为特定用户用于特定用途时所具有的有效性(effectiveness)、效率(efficiency)和用户主观满意度(satisfaction)。 (4) 交互设计观。美国的Alan Cooper在交互设计之路让高科技产品回归人性一书中详细阐述了交互设计的原理以及设计思路,他告诉我们:“想让更多用户喜爱的结果可能会将一 个潜在的好产品置于死地。然而,如果将设计目标锁定在一个角色,那么,这个角色的人群会对你的产品相当满意。” (5) 情感化设计观。情感化设计是由美国Norman,D.A.在其著作情感化设计中提出的,书中把设计的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即本能水平设计,行为水平设 计,反思水平设计。本能水平设计关注的是外形,行为水平的设计关注的是操作,反思水平的设计关注的是形象和印象。本能和行为水平在全世界都是相同的,尽管 有迥然各异的文化,只有反思水平在文化间有很大的差异。作者在文中说到:“我的理智告诉我色彩是不重要的,但是我的情感却在告诉我色彩是重要的。”可见, 情感化设计观注重的是人的感受。 (6) 人性化设计观。“人性化设计”是一种关注人性需求的设计,又称人本主义设计。在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的是人的因素,如人机关系、产品使用者的需求动机、使用环境对人的影响等,使人和产品有良好的、适合的互动关系。 三、 可行性分析 1、 感性工学为网络形象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1)感性工学的优势条件 尽 管网络形象设计有不同的理念指导,但是感性工学科学系统的方法论模式却是其他理念所无法比拟的。比如,色彩在网页设计中固然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但是 仅仅把设计的精力放在色彩上是远远不够的。在经典设计理论中被大家所认可的另一个设计因素构图(即布局)的重要性也绝不亚于色彩。在“变化统一”这一 构图原则当中,色彩的作用常常因为布局设计的形状、大小、深浅、聚散等的不同而改变。再比如,平面设计观里的规律和原则对于网络形象设计而言举足轻重,但 是动静之间的效果和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这一点点的不同恰好是弥足珍贵的一个突破口。举个例子,历届球赛会场周围的广告牌设计,由原来的静态改变为现在的 动态,这种变化绝不仅仅是“静”和“动”两字之差这么简单,也不仅仅是“静”和“动”两种存在状态这么简单。另外,有的设计观念虽然完美,但是却没有具体 实施的方法论指导,比如人性化设计观感性工学不仅吸取了各大理念的精华,而且将观念付诸于行动,在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下将一个个的理想转变为现实。感性 工学在众多理念中的优势条件为它在网络形象设计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契机。 (2)感性工学的特征条件 感性工学的理论精髓是以不变应万 变,“定量”研究为主,以绝对理性的思路去研究感性的“科学”原理。用理性的“工学”知识为基础,加上变幻莫测的“感性”思维为导向,最终用人的体验来检 验设计成果,它突破了传统的理念束缚,在各种科学技术的支持下对感性进行了重新的定位和研究。感性工学的这一特征恰恰解决了一直以来困扰网络形象设计的 “感性不可测量”、“感性不可琢磨”、“感性没有规律”等问题。网络形象是一种感性认识很强的产品,通常的理念除了给予理性指导之外,就是由设计师自身的 显性知识或者隐性知识决定。感性工学则不同,他从真正意义上对用户进行考察,了解用户的感受,将用户的感性转化成设计要素。这一特征为感性工学在网络形象 设计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让感性工学有理由也有能力为网络形象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2、 网络形象为感性工学提供实践领域 互联网的 发展带来了设计领域的新动态,一时间跟网络有关的网络形象设计也成了设计师拓展才能的重要基地。当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技术将不再成为制约设计的障碍,于 是随着人类需求层次的不断升高,网络形象设计也越来越倾向于精神设计,即人的某种体验的需求和满足。高层次的需求必然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设计理念的指导,网 络形象设计的这种需求恰恰为感性工学的实践提供了良机。感性工学研究的内容是针对难以分析和捕捉的人的情感进行量化,其结论将对艺术设计的风格分析、界面 设计、物质与非物质的产品设计与评价等产生有效的、数量化的支持作用。7该研究对信息传播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可以对信息的传播起引导作用。网络 形象设计的内容既包括视、听、触等感性要素,更包括感性的人,所有这些要素都是感性工学研究的重点内容。通过对具体网络形象设计的指导和实践,感性工学必 将产生突破性的飞跃。 3、 感性工学和网络形象的结合是二者发展的共同需要 网络不仅渗透于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物质领域,还影响到人 的知识、道德以及审美价值等精神领域,更潜移默化的向人本价值领域进军。2生活在体验经济时代下,愉快的体验成了我们生活的目标和追求。网络形象设计 不再满足于信息的有效传达,而是更进一步的健康传播、愉快传播、按照人的主观意愿传播。如果网络形象设计没有一个合理可行的科学的指导原则,影响的将不仅 是设计结果,还有可能对整个国民素质带来颠覆。可见,网络形象设计对感性工学理念的需求是不言而喻的。同时,感性工学是一门综合的边缘学科,其设计理念紧 跟时代的步伐,并且已经被很多产品检验和证明。它像一个新生儿正期待着到更广阔的领域去验证和发挥它的作用,所以说二者的结合也是感性工学自身发展的需 要。 四、 结论和展望 综上所述,感性工学在网络形象设计领域的应用是可能和可行的。关于感性工学在网络形象设计领域应用的具体模式作者还没有详细的研究,初步设想是在现有的方法论基础上将设计分三个阶段实施:前期的理性思维;过程中的感性发挥;最后的人性化体验。 从此你将不需要再为寻找某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