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经典导读全套.doc_第1页
中文经典导读全套.doc_第2页
中文经典导读全套.doc_第3页
中文经典导读全套.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经典导读全套是王财贵教授亲自编订的经典诵读系列教材,共包含如下经典:学庸论语老子庄子选孟子易经诗经唐诗三百首尚书全选中医养生启蒙孝弟三百千什么是国学张岱年说:“国学是中国学术的简称。”旧版辞源上说:“国学,一国固有之学术也。”此说虽简短朴实,然而却说到了点子上。国学这一名词,是近百年才有的新名词。这一名词所包括的学术,兼容固有的中国传统学术,也包括现代有关我国人文的学术研究。国学之名,起于清末民初。20世纪初,章太炎著国故论衡,将国学认同于国故。他又做过国学概论的讲演,是国学的代表作。所谓“国学”即中国学术之意。辛亥革命前,章太炎在日本主编民报时,就举办过国学讲演会、国学振新社,并为设在上海的国学保存会主办的国粹学报撰文。章太炎说:“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自立者也。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矣,而吾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立者也。故今日国学之无人起,即将影响于国家之存灭,是不亦视前世为尤岌岌乎?”邓实给“国学”下定义说:“国学者何?一国所自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者也。国学者,与有国而俱来,因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君子生是国,则通是学,知爱其国,无不知爱其学也。” 汤志钧对此作了进一步阐释,“国学”为一国固有之学,爱国就要爱一国之学的国学。中国是有悠久历史、灿烂文明的国家,史记记录了自从黄帝以来的历史,成为中国民族的象征。此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历代相传,至孔子而集国学之大成。这种传统思想文化,也就是所谓“国学”。国学不同于西方文化,实际上是我国汉族之学,故名之日:“汉学”。国学是中华民族的,但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它又部分地吸收各少数民族如蒙、满、藏、回、苗的文化,他们也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国学积五千年文化传统,吸取一切外来文化,形成了中华文化传统,中华民族的学术。与国学相当的名词,还有国粹与国故。国粹有夸大中国学术乃完全精粹之意,又有选择精粹抛弃其他的意思,故有人认为用国粹不妥,这才改名为国故。国故即本国文献的意思。不论精粹不精粹,过去的文献总是可宝贵的史料,皆可人国故范围,但国故只能代表研究对象,而不代表研究这种对象的学问。故有人改称其为国故学。胡适1923年在国学季刊发刊词宣言中说:“国学在我们的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国故包含国粹,但它又包含国渣。国故学的使命是整理中国一切文化历史。”曹聚仁对此有比较明确的定义:“国学者,中华民族以文字所表达之结晶思想,用合理的、组织的、系统的方式记载其生灭,分析其性质,罗列其表现形式,考察其因果关系者也。简言之,国学者,以我国固有学术为研究之对象,而以科学方法处理之,使成为一种科学者也。”因此可以这么说,国学就是中国自己本土发生的,有着中国特色的许多学问,这些学问不是在中西文化沟通以后才产生出来的,而是在东西文化未沟通前就早巳传承的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文明与中国学问。20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西学对中学的冲击和刺激,为了有别于西学,于是提出了“国学”这个概念,因此可以这么说,国学是在与西学相对立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是有别于西学的代表中国本土的文化。但是,国学并非传统学术的简单延续,而是中国学术在近代西学影响下,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渡形态。胡道静说:“如果以对国学的态度、提倡国学的目的为标准,大致可分为两派:一派视国学为立国之本、民族之魂,认为国学的兴衰,关系着中华学术之前途和国家民族之命运;另一派则认为国学是国故学的缩写,是一门研究中国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历史上的一切,都属于国学研究的范围。” 近代学者许之衡提出:“今之所歉于孔子者,以其无尚武主义也,无国家主义也。夫尚武主义著于儒行,国家主义著于春秋,穷而绎之,皆有理论可寻,安在其不足为国魂乎?” “国魂者,源于国学者也。国学苟灭,国魂奚存?而国学又出于孔子者也。孔子以前,虽有国学,孔子以后,国学尤繁,然皆汇源于孔子,沿流于孔子,孔子诚国学之大成也。倡国魂而保国学者,又曷能忘孔子哉!” 邓实则进一步将诸子之学提升到与孔子之学并立的高度,从而扩大了国学的范围。他说:“夫自国之人,无不爱其自国之学,孔子之学固国学,而诸子之学亦国学也。” 当代学者赵吉惠说:“在当时,国学的使命是迎接西学的冲击与挑战。有一批学者强调国学,具有鲜明的国家观念、民族意识以及民族文化本位精神,这是值得赞许的。”中国学术称中华国学,比较恰当。西方人研究汉学,即研究中国学,是把它当作古董来研究的,和研究古埃及一样。中国文化从周秦以来就绵延不绝,至今仍有生命力。15世纪以后,与西方相比,中国落后了,但是爱国志士仍前赴后继、继往开来,急起直追。我们的国家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五千年来,我们有自身的悠久的文明与传统,而作为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精神之载体的国学,正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引以自豪的文化。时至今日,中国的文化传统正在更新和再生的过程中。我们万万不能轻易地放弃自己的传统,因为她是我们传承文明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资源,也是中华伟大文明的源头活水,否则的话,就势必在与“国际接轨”的号召下,失去我们中国人的灵魂!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大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掀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查阅国际君友会资讯中心的国学词目有如下定义:国学,可译做“guoxue”(音译)、“Sinology”(意译,指中国学或汉学)。狭义的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国学经典有哪些经部儒学经典经部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群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石经类 ”、“汇编类”,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重要书目如: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 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史部各种体裁历史著作史部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 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汇编类”,重要书目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资治通鉴、战国策、宋元明史纪事本末等等。子部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著作子部分为“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 、“类书类”、“丛书类”、“汇编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耶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重要书目如:老 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管子、尹文子、慎子、公孙龙子、淮南子、抱朴子、列子、孙 子、山海经、艺文类聚、金刚经、四十二章经等等。集部诸子百家及艺术、谱录集部分为“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词曲类”、“闺阁类”,重要书目如:楚辞、全唐诗,全宋词,乐府诗集、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等等。学习国学的重要性(一)明白人类生存的根本道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引导人类追求真善美,适应大自然的生活环境,顺乎天时,合乎人情,与时俱进。其中多有思想义理,人生真谛,不仅古已有之,至今犹有价值,而且永远对人有用。(二)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天人之际,这是人生的大智慧,是古今中外的圣人哲人一直在思考的题目。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不能无限地向自然索取,所谓天人之际就是认识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认识人在宇宙间的位置,以及如何适应大自然,以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发展。古今之变,这是历史。可以认识历史规律,以历史上的兴败盛衰为借鉴,达到治国平天下。(三)明条理,辨次序这里讲的是人类的思考和行事的法则。当今世界太浮躁了,世人脚步停不下来,世人的心静不下来。正如老子所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脱缰的野马在山崖上狂奔。金钱物欲使人心神不定,人们停留在低层次的需要中,对于我们民族的许多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根本不知为何物。大学上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我们讲条理,讲次序,也就是讲客观世界本身的规律,当今世界出现的许多问题和危机,来自人们对物质欲望的强烈欲求,西化的东西太多了,救之之道,还得从东方文明中去寻找精神家园。(四)致知力行中国文化的知行观,有“知行孰先后”的讨论,也有“知行孰难易”的讨论。有讲知先行后的,有讲行先知后的,也有讲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的。有讲“知难行易(孙中山),有讲“知易行难”(尚书:“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也有讲“知行合一”(王阳明)。中国文化是知文化,也是行 文化。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象)。中庸上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都是讲知行先后的次序。(五)道德建设西方人的道德培养,多由宗教信仰。我们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出之于读书明理,中华民族的基本道德信条、规则,都被记载在我们的国学经典中,如儒家提出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六)弘扬民族精神乃中华民族立国之本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立国基础。我们的祖先艰苦奋斗的英雄事迹,立德、立功、立言的不朽成就,自有文字以来,就记载在我们的典籍里。学点国学,从中可以认识我们高明博大的、宽厚笃实的民族精神。学了春秋,就会明白中华民族为什么统一的时间那么长,为什么搞分裂的人总是不得人心,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感到恐惧。因为孔子的春秋之学,提出了大一统的思想,任何背叛国家、制造分裂的人都是民族的罪人,历史的罪人。爱国就是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的主权与统一。中国的文化传统或历史传统几千年来一脉相传,即使在主权遭到侵犯、国家出现分裂时,中华文化的道统、学统也是不会断裂的,靠着这扑不灭的圣火,重新再造中华民族的辉煌。总之,国学的功能不只是固有学术,也有现代精神,如明条理、辨次序、致知力行,这便是科学方法。而仁爱精神和道德情操,也正是今日中国和世界所最急需的。研究国学主要还是读原始经典,作为国学的主要经典,乃是两千年前中国早期的历史政治文化的特殊产物,是中国历史文化优秀成果。我们知道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受了无数的天灾人祸,而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完整地延续下来,我们的民族保存了我们的文明,我们的文明也保存了我们的民族,作为国学的主要经典,它的元典的意义在于,它是中华文明早期发展由口耳相传到书面文字的固定和保存,它记载并保存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它与中华民族的精神的形成和传承密切相关,也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密切相关。这些经典所阐释的道理可以说经受了几千年的考验而且历久弥新,它们以经典的方式触摸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许多基本方式和根本命题,其中所包含 的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智慧直到今天依然为后世难以超越,而具有永久的魅力。这些古老的经典是超越时空的,是我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结晶,只要地球村里还有中国人,还有中国文明,这些经典就应该被珍重、被接受、被传承 、被创新。20世纪的40年代,朱自清在他的经典常谈的序言中说:“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 也有接触的义务。”拒绝经典就是拒绝文明。张汝伦说得好:“任何真正的创造者,总是从传统经典中吸收充分的资源与养料,作为自己创新的源泉。”阅读经典将提高人的品位,养成深厚的文化底蕴,从中获得无量的美德与智慧,赋予一种高贵的气质。鲁迅曾叫人不要读中国书,要读外国书,他说“看中国书时,总觉得沉静下去,与实际人生离开”。读外国书让人奋发,“想做点事”。这是愤激之词,实际上,他读了不少中国书,他的议论,代表了那个时代,先进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