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类.doc_第1页
科学技术类.doc_第2页
科学技术类.doc_第3页
科学技术类.doc_第4页
科学技术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大学通识与素质教育选修课科学技术类课程简介1、数学逻辑语言(课程编号:76300120),32学时,2学分开课单位:软件学院 授课教师:傅鹂教授课程简介:本课程以数学、逻辑、语言的一些精选内容为线索,旨在唤回学生好奇心,提升思维和钻研能力,提升思想表达能力。所以,此课程不是数学、逻辑学、语言学知识本身的系统讲解。学生通过此课程的学习,可贵的好奇心应得到回归,思维和钻研应变得更积极有效,思想表达应更具效能。参考教材:(1)Clifford A. Pickover. The Math Book: From Pythagoras to the 57th Dimension, 250 Milestones in 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s.(2)Bertrand Russell. The Principles of Mathematics. Sep 6, 2010.(3)Deborah J. Bennett. Logic Made Easy: How to Know When Language Deceives You. Jul 11, 2005.(4)Carveth Read. Logic, Deductive and Inductive. Aug 24, 2010.(5)Madsen Pirie. How to Win Every Argument: The Use and Abuse of Logic. Nov 1, 2007.(6)David Crystal. How Language Works. Nov 1, 2007.Guy Deutscher. The Unfolding of Language: An Evolutionary Tour of Mankinds Greatest Invention. May 2, 2006.考核方式:平时表现+报告上课地点:A校区2、统计与社会生活 (课程编号:76300220),32学时,2学分开课单位:数学与统计学院授课教师:阴文革讲师(A校区)、李曼曼讲师(虎溪校区)课程简介:统计学是关于数据的科学,它是研究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方法论的科学。面对当今信息时代,如何收集处理大量的杂乱无章的数据以及从中得出有助于决策的结论,必须掌握该课程所讲述的基础知识。本课程主要介绍社会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统计方法,并且将统计分析与社会生活案例相结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应用准则、工作程序等;同时懂得如何对社会现象的特征进行科学的量化,了解如何搜集、整理社会统计资料,懂得如何使用统计指标和统计图表等工具对现象总体的各种数量特征进行概括和显示,能够将统计学的思想和方法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分析研究之中。参考教材:(1)卢淑华. 社会统计学(第四版)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2)向蓉美,王清华. 统计学导论M.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3)李沛良. 社会研究的统计应用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年. (4) 贾俊平. 描述统计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5)陈希孺. 数理统计学简史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2年第一版. (6)哥尼克.史密斯美, 梁杰等译. 漫画统计学入门M.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2年.考核方式:课堂表现40%+课外实践报告30%+论文写作30%上课地点:A校区、虎溪校区3、材料科学与人类文明 (课程编号:76300320),32学时,2学分开课单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授课教师:赵建华副教授课程简介:本课程是面向全校的通识教育选修课,主要讲授材料与人类文明的互动发展、材料与人类生活、材料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旨在丰富学生对于环境材料、信息材料、能源材料、新型纺织材料、轻量化材料等新型材料的知识结构,能够认识材料对人类历史、环境、能源、信息、科学技术及国民经济的巨大作用。参考教材:(1)左铁镛,新型材料-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社,2002.9(2)陈贻瑞,王建.基础材料和新材料,天津大学出版社,1994.1(3)赵建华,材料科技与人类文明,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11(4)谢长生,人类文明的基石材料科学技术,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1(5)赵修建,蔡克峰,新材料与现代文明,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1考核方式:课堂表现20%+课后阅读考核40%+小论文40%上课地点:虎溪校区4、地学景观文化 (课程编号:76300420),32学时,2学分开课单位:土木工程学院授课教师:罗云菊副教授课程简介 :本课程以地学景观为主线,介绍其地学成因的同时,着重讨论地学景观的赏析文化,包括其审美特征分析,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典故、文学、宗教、军事、民俗文化和书法、绘画、雕塑艺术等地学景观文化,体现了独特的自然景观与人文结合的教育价值与作用,使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了解自然景观形成缘由,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参考教材:(1)罗兹柏、张述林,中国旅游地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12 (2)夏邦栋,普通地质学,高等学校教材(教材),地质出版社,1995 (3)范黎光,张仁军编著,中国旅游地理,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年5月第1版(4)李天元 编著,旅游学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5版(5)鲁宏屹编,中国旅游地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年7 月第1版(6)中国旅游百科全书编委编,中国旅游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考核方式:平时考查上课地点:A校区5、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课程编号:76300520),32学时,2学分开课单位: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授课教师:吉方英教授课程简介: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不仅创造了物质的极大文明,同时也诱发了前所未有的资源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酸雨蔓延、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空洞、环境激素,人类正遭受着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的威胁和危害。这种威胁和危害不仅关系到当今人类的健康、生存和发展,更危及地球的命运和人类的未来。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选择。培养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学生更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策略、水资源利用与水环境保护、全球大气环境变化及应对措施、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与综合利用、区域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园、环境生态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等。通过本课程的研讨和学习,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环境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 参考教材:(1)钱易,唐孝炎.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2)周国强,张青.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概论(第二版)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年(3) Peter P. Rogers等著,郝吉明等译.国外名校名著 可持续发展导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4)马光,吕锡武主编.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第二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5)李百战,何天祺等. 绿色建筑概论北京:化工出版社,2007年(6)姚润明,刘猛等. 面向未来的绿色建筑世界优秀绿色建筑实例精选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考核方式:课堂表现30%课程论文报告40设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实践方案(小组)30%上课地点:A校区6、生命科学与人类文明 (课程编号:76300620),32学时,2学分开课单位:生物工程学院授课教师:叶志义副教授课程简介:本课程力主向非生物学专业本科生介绍生命科学的发展与人类的进步和文明之间的关系,为理解生命科学进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以及着重介绍生命科学同其他学科的联系、交叉和一些新的学科生长点。课程教学内容将生命-人类-社会作为教学主线,以生命为核心,重点突出生命科学与人类、与社会的关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生命现象,把握生命的本质,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生物有机体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以及发展进化的观点,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学素养,将人类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融入生命科学教学内容中,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对生命自身、生命与环境、生物多样性等基本问题的认识, 培养生态保护意识及生态文明的基本素养,参考教材:(1)细胞生物学王金发编,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5年(2)普通生物学陈阅曾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年(3)生命科学导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03年(4)现代生命科学导论,陈铭德主编:2008年(5)生命科学与人类文明张铭著,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2年(6)生命的奥秘,百家讲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6年(7)20世纪的生命科学史(美)加兰E.艾伦 著 田洺 译编,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0年考核方式:平时成绩20%+课外报告20%+论文写作60%上课地点:虎溪校区7、气候变化与低碳社会 (课程编号:76300720),32学时,2学分开课单位:资源及环境工程学院授课教师 :刘莉副教授课程简介:气候变化是21世纪人类发展面临的最不确定的重大挑战,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史无前例。气候变化已经从一个全球环境问题演变为“碳政治”问题,各行各业的发展都正在或即将受到碳排放的影响,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领导者和建设者很有必要储备具有前瞻性的知识结构。本课程主要让学生掌握气候变化的科学原理和相关知识、熟悉相关国际公约和国际谈判、把握气候变化形势下我国建设低碳社会的机遇和挑战。本课程将设计以团队合作方式展开小组作业研究(来自不同专业、具有不同背景学生所组成的团队将产生多元化、多视角的解决方案),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组织、沟通和领导能力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教材:(1)胡鞍钢、管清友,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2)刘俊,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年8月(3)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Climate Change 2007 Synthesis Report(4)Oliver Tickell, Kyoto2 How to Manage the Global Greenhouse,(5)杨宏伟,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与挑战,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10月(6)王卉彤,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金融创新,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6月考核方式:平时表现40%+小组论文60%上课地点:A校区8、数学思维和数学文化 (课程编号:76300820),32学时,2学分开课单位:数学与统计学院授课教师:穆春来教授、何传江教授(虎溪校区);舒永录教授、易正俊教授(A校区) 课程简介:通过比较系统地讲授数学文化的兴起及其影响, 数学在不同民族文化中的发展道路, 数学文化研究与数学理性, 数学文化学的构建及其研究方法,数学在欧洲中世纪的生存及其启示, 文艺复兴时期的数学, 微积分的发明(从牛顿,欧拉到拉格朗日), 近现代数学的发展。介绍数学史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普及数学文化知识,同时希望同学们能了解到数学独特的思想和方法,能够认识和欣赏数学这门语言的美。通过讲解数学和其它学科知识的互动联系,希望同学们能够了解到数学发展的动力和它在其它学科中的应用。了解数学与社会文明,数学对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推动, 数学与社会科学的系。参考教材:(1)顾沛编,数学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二版(2)王宪昌编,数学文化概论,科学出版社,2010年(3)布拉德利编,数学前沿 1950年-现在,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年(4)南基洙编,漫谈数学文化,大连理工大学应用数学系,2010年(5)齐民友编,数学与文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6)斯科特编,数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7)张顺燕编,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应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8)张奠宙编,20世纪数学经纬,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年(9)李文林编,数学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二版(10)邓东皋编,数学与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1)让. 迪厄多内编,当代数学:为了人类心智的荣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2)徐利治编,数学方法论选讲,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13)齐民友编,世纪之交话数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14)L.霍格本编,大众数学(上、下),科学普及出版社,1986年(15)M. 克莱因编,古今数学思想(一、二、三、四),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1981年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60%+读书报告40%上课地点:A校区、虎溪校区9、新能源汽车技术 (课程编号:76300920),32学时,2学分开课单位:机械工程学院授课教师:胡明辉副教授课程简介:全球石油资源递减、大气环境污染以及温室效应显露的态势,对人类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以节环保为终极目标的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燃料电池车等新能源汽车技术,其发展进程令人瞩目。本课程重点介绍传统内燃机汽车(ICE)、电动汽车(EV)、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和燃料电池车(FCV)的基本原理、理论基础及设计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和行业有关节能的法规和政策,掌握汽车新能源在汽车上应用的主要特点以及相应的关键技术,汽车节能的主要途径以及评价指标,目前汽车所采用的最新节能技术的原理、结构,以及汽车运用节能技术,同时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参考教材:(1)余志生,汽车理论(第4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2)李兴虎编,混合动力汽车结构与原理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3)Mehrdad Ehsani,Yimin Gao,Ali Emandi著,倪光正,倪培宏,熊素铭译,现代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车基本原理、理论和设计(原书第2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4)安东尼所左曼诺夫斯基原著,何洪文编译,混合动力城市公交车系统设计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5)陈全世主编,朱家琏,田光宇副主编,先进电动汽车技术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6)陈清泉,孙逢春,祝嘉光编著,现代电动汽车技术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考核方式:平时成绩50%+论文写作(小组形式)50%上课地点:A校区10、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课程编号:76301020),32学时,2学分开课单位:动力工程学院授课教师:张力教授、彭岚教授、朱恂教授、王广军教授、杨晨教授(A校区);冉景煜教授、廖强教授、蒲軻副教授(虎溪校区) 课程简介:课程涉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生态环境、经济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采用研究型教学方法和基于探究问题的学习方式,探讨能源、资源、生态环境及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从社会科学及历史学的角度揭示能源在人类社会发展及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讲述能源的定义、分类、内涵及特点和能源转换方式、遵循的基本定律等科普知识;以翔实的数据分析全球能源构成及中国、美国、日本、法国等能源消费大国的现况,近而探讨能源利用的形势及发展趋势。结合实例讲述能源利用带来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分析能源安全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以辩证的观点分析社会发展与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思考人类面对有限资源及环境问题的应对策略。从经济学角度介绍循环经济对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作用,结合案例讨论循环经济实现方式、途径及作用,讲解资源优化的重要途径及可持续能源发展的重点布局,介绍清洁能源的利用及节能减排的先进技术和国际研究前沿,结合国际能源形势和我国国情,共同探讨能源、环境与社会三者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途径、政策支持和个人责任。参考教材:(1)黄素逸 编著,能源科学导论,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2)中国科学院 编,科技革命与中国的现代化,科学出版社,2009;(3)肖显静 编,环境与社会:人文视野中的环境问题,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关键词:能源与社会、社会可持续发展。考核方式:平时讨论50%+课程报告50%上课地点:A校区、虎溪校区11、感知电世界 (课程编号:76301120),32学时,2学分开课单位:电气工程学院授课教师:侯世英教授(虎溪校区)、熊兰教授(A校区)课程简介:此课程适用于非电专业学生,旨在介绍电力系统这一由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和用电等环节组成的电能生产、转换、控制与使用系统,讲述电气工程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发展现状与趋势。本课程将分各专题逐一介绍电工与电子技术发展史、多种形式的电气设备及其工作原理、高压交直流输电设备与原理、配电网的结构与分布、电能在企业与家庭的典型应用以及电气安全。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安全用电能力,理解节能环保的意义;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建立起电气工程的概念,培养学生在电气工程领域的基本素养,为学生在电力系统、电气设备制造行业、电气设备运行部门、电气科研院所及其他从事电气设备及自动控制等相关单位和部门从事文职、财务、管理、销售等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参考教材:(1)电气工程概论 肖登明,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5(2)输电线路基础 (第2版) 赵先德,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5(3)特高压电网 刘振亚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0(4)电力系统稳态分析(第三版)陈珩主编,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2007.6(5)电力系统暂态分析(第三版)李光琦主编,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2007.1(6)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第四版)贺家李,李永丽,董新洲,李斌编,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2010.1(7)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肖湘宁等编著,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2(8)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韩九强 周杏鹏,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9(9)电磁兼容原理和应用何为,杨帆,姚德贵,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3(10)半导体照明技术方志烈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5(11)太阳能光伏照明技术及应用(第二版),黄汉云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9考核方式:讨论课+课堂表现+课程报告上课地点:A校区、虎溪校区12、信息通信与世界 (课程编号:76301220),32学时,2学分开课单位:通信工程学院授课教师:蒋阳副教授课程简介:本课程将使学生掌握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基本原理及其关键技术,通过对信息的产生、获取、传播与应用及具体的通信系统的了解和学习,建立起信息、通信与现实世界、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多维关系,了解不同学科之间如何通过信息及其相关技术得以交叉融合和相互促进。同时结合本课程内容更新速度非常快的特点,培养同学们跟踪高新技术发展动态的兴趣和自学能力,了解不同学科的方法与思想,让学生体验不同的思维方法和模式,拓展学生的眼界,激发同学们的创造性。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工程意识、探索质疑的勇气和学术争鸣的精神。课程将同时照顾到不同学科的具有不同基础知识的特点,以浅显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进行讲授。参考教材:(1) 王秉均,王少勇主编通信系统(修订版),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5;(2) 谢希仁主编计算机网络(第5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1; (3) 吴伟陵 牛凯著移动通信原理,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1;(4) 孙利民等编无线传感器网络,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5;(5) 蔡立军 主编网络系统集成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4;(6) Digital and Analog Communication Systems , 6 th ed. by Leon W.Couch,II ( 英文影印版教材 ) ,科学出版社;(7),中文维基百科(8)其它与教学课程相关的照片、音视频、网络资源等。考核方式:平时成绩50%+综述报告50%上课地点:A校区13、物联网与社会生活 (课程编号:76301320), 32学时,2学分开课单位:自动化学院授课教师:郭茂耘副教授课程简介:本课程从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出发,主要介绍物联网的起源与发展、核心技术、主要特点以及应用前景,阐述物联网的四层体系结构模型,如感知识别层、网络构建层、管理服务层、综合应用层等知识;为学生展现具有鲜明特征的物联网时代与社会生活,学生能够对物联网有一个全局的认识,并进一步激发其探索物联网世界的兴趣。参考教材:(1)刘云浩.物联网导论.科学出版社,北京:2011.3(2)周洪波.物联网:技术、应用、标准和商业模式(第2版).电子工业出版社,北京:2011.7(3)黄玉兰.射频识别(RFID)核心技术详解.人民邮电出版社,北京:2010.12(4)陈海滢,刘昭等.物联网应用启示录:行业分析与案例实践.机械工业出版社,北京:2011.5(5)杨正洪,周发武.云计算和物联网.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11. 9(6)罗伯特M戴尔蒙德.课程与课程体系的设计和评价实用指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4(7)斯蒂芬D布鲁克菲尔德.大学教师的技巧.浙江大学出版社,杭州:2005.12考核方式:课堂表现30%+论文70%上课地点:A校区14、移动设备新技术介绍 (课程编号:76301420), 32学时,2学分开课单位:计算机学院授课教师:汪成亮副教授、尹云飞讲师(老校区),陈乙雄讲师(虎溪校区)课程简介:本课程用于向学生们介绍移动设备中涌现的新技术。课程的特色在于实用性,课程重点在介绍IOS、Windows8、android、Kinect等和实际紧密接轨的平台上。给学生提供一个真正能够参与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实践能力,做到学有所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熟练掌握与移动设备相关的发展现状、所需要的技术基础、引起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掌握常见移动设备新技术的特点、适用范围,熟悉移动设备新技术的设计思路。参考教材:由于所涉及内容都是最新的科技技术,资料都是以电子资料为主,主要涵盖:(1)移动终端设备相关资料(2)移动操作系统相关资料(3)/(4)各类体感传感器、传感设备相关资料考核方式:平时表现+考试上课地点:A校区、虎溪校区15、建筑智能化概论 (课程编号:76301520), 32学时,2学分开课单位:计算机学院授课教师:王波副教授课程简介:智能建筑(智能家居)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本课程旨在全面、系统、简要地介绍建筑智能化的基础知识,包括建筑智能化基本概念,各类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功能、组成、系统结构、主流技术,建筑智能化工程的招投标、设计、施工管理、检验、监理,以及建筑智能化系统运行维护与智能化物业管理等特点,还包括广义建筑智能化的内容。使学生全面了解建筑智能化基本概念、建筑智能化技术、建筑智能化系统和建筑智能化工程,并对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中的建筑智能化应用有全新认识。参考教材:(1)王波主编.建筑智能化概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 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2) 卿晓霞主编.建筑设备自动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 国家级规划教材),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3考核方式:课程笔试40%+小组项目研究报告30%+个人活动表现30% (正确回答课堂提问,每次加2分)上课地点:A校区16、建筑中的结构艺术 (课程编号:76301620), 32学时,2学分开课单位:土木工程学院授课教师:陈朝晖教授课程简介:结构是建筑物的骨架,是建筑物赖以存在的基本保证。合理的结构是通往建筑和谐、简洁之美的途径,是建筑形式得以创新和发展的根本依托和基础,而建筑发展历程中,建筑材料、结构形式、分析方法和建造技术是不可分割的部分。根植于数学与力学的建筑结构,同其他任何自然科学技术一样,在固有的严整的逻辑之下是有变化发展的空间和美感的。本课将介绍建筑发展过程中材料、结构形式和建造技术的演进过程,将以图形的方式阐释结构的力学概念和工程意义,使学生了解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思想,并通过古今中外著名建筑案例分析,形象地阐述结构的力学知识和结构体系基本要求是如何在与建筑功能要求的结合中得以完美呈现的,以此建立对建筑中的结构内核及结构逻辑的基本认识、对建筑的物理骨架结构之美的初步体会。参考教材:(1)刘敦桢著,中国古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2)罗小未主编,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布正伟,结构构思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4)P.L.奈尔维著,建筑的艺术与技术,黄运升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年(5)戴维.比林顿著,塔和桥:结构工程的新艺术,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1。(6)海诺.恩格尔著,结构体系与建筑造型,林昌明,罗时玮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7)Richard Weston, Materials, forms and structure.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3。(8)塞西尔巴尔蒙德著,异规,李寒松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9)安妮特博格勒著,轻远:德国约格施莱希和鲁道夫贝格曼的轻型结构,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考核方式:课堂参与情况30%+小组讨论30%+大作业40%上课地点:A校区17、绿色建筑概论 (课程编号:76301720), 32学时,2学分开课单位: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授课教师:李百战教授课程简介:本课程针对目前普遍关注的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问题,结合建筑行业的专业背景,较为系统的介绍了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历史、绿色建筑概念和内涵、绿色建筑实现的目标、绿色建筑技术、绿色建筑的评价方法和绿色建筑案例分析等内容,是一门关于绿色建筑概况的通识性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绿色建筑的基本概况,建立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在专业知识的背景下,将学生的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参考教材:(1)李百战,绿色建筑概论,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2)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3)陈莉,绿色建筑评估与安徽建筑业科技创新,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4)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实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5)孔祥娟,绿色建筑和低能耗建筑设计实例精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考核方式:课堂表现20%+课后问题分析30%+绿色建筑案例分析50%。上课地点:A校区18、城市生态基础 (课程编号:76301820), 32学时,2学分开课单位: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授课教师:叶姜瑜副教授课程简介:城市是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标志,但通常也是人与自然关系最紧张的地区。分析和解决城市问题,离不开城市生态学的方法和手段。而在某种意义上说,城市化及其引发的生态问题也是当前人口、资源、环境、发展这四大全球性问题的核心。本课程主要探讨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城市地理、水资源、气候变化、人口问题、城市环境、生态文明及生态城市建设等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前沿进展,并通过课堂讨论和指导阅读重要专著或文献,启发学生对生态环保方面国际热点问题的深入思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参考教材:(1)杨士弘,城市生态环境学(第2版),科学出版社,2003年(2)杨小波,吴书庆,城市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006年(3)杨小波,城市生态学经典案例和实验指导,科学出版社,2008年(4)龚建周,夏北成,城市景观生态学与生态安全以广州为例,科学出版社,2008年(5)王利华,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与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考核方式:平时成绩20%+期中考核(习题作业)30%+期末论文写作50%。上课地点:A校区19、清洁生产导论 (课程编号:76301920), 32学时,2学分开课单位: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授课教师:卢培利副教授课程简介:环境恶化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唯一解决的办法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从源头全过程考虑,推行清洁生产,预防污染。清洁生产是世界环境保护工作的重大转折,被确定为可持续发展的优先领域之一,从技术层面上保证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本课程以环境污染产生于各行各业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人类的消费活动过程为基点,在转变人类社经济会发展与生产模式的层面上,立足于全球清洁生产的整体发展动态,阐述了清洁生产产生的背景、清洁生产的内涵与理论基础;从生产过程、产品、产业系统,以及促进清洁生产的政策工具等方面论述了清洁生产的基本内容和技术方法;重点介绍生产过程污染预防与清洁生产审核、产品生态设计与环境影响的生命周期评价及国民经济主要行业的清洁生产需求、现状与实用技术。参考教材:(1)赵玉明. 清洁生产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5 (2)张天柱, 石磊,贾小平. 清洁生产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3)张凯,崔兆杰. 清洁生产理论与方法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4)曹英耀,曹曙,李志坚. 清洁生产理论与实务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9 考核方式:课堂表现40%+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