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7课师说学习重点1记:积累文言知识,积累关于从师的名言,背诵课文。2读:了解韩愈及其主要作品;了解韩愈的文学主张和他倡导的“古文运动”;树立尊师的美好风尚,培养谦虚好学的美德。3写:运用排比修辞写一段议论性文字。4练:分析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一、诵记名言警句关于从师的名言1务学不如务求师。扬雄2圣人无常师。韩愈3经师易遇,人师难遇。司马光4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吕不韦5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6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程颐7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太公家教8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二、了解文学常识1作者及背景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他是这个运动公认的领袖。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而作的。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唐代,九品中正制被废除,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这是有进步意义的。2文体知识说“说”是一种文体,是论说文的一种,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这种文体。“师说”,就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三、夯实基础知识1字正音准(先阅读课文,然后借助工具书,完成该题)(1)字音识记句读(du)或不焉(fu)官盛则近谀(y) 郯子(tn)苌弘(chn) 老聃(dn)李氏子蟠(pn) 六艺经传(zhun)贻之(y)(2)辨形组词 2涵咏词义(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知道,懂得。(2)无贵无贱:无论,不分。(3)圣益圣:更加。(4)作师说以贻之:赠送。(5)小学而大遗:遗漏。(6)术业有专攻:学习,研究。(7)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普遍。(8)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许。3识记文言实词和虚词(1)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传授或师焉,或不焉:通“否”,指不从师学习(2)一词多义师传道惑(3)文言虚词所以焉其则四、速读感知课文师说一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答:_答案中心论点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围绕这个中心,文章首先从正面立论,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接着,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以众人的“耻学于师”反衬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在第四段中,又运用了孔子的典型事例,进一步说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最后一段,说明本文的写作缘由,这本属于附记性质,但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行从师之道)”,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观点。一、词句梳理1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_今义:_(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_今义:_(3)吾从而师之古义:_今义:_(4)无贵无贱古义:_今义:_(5)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义:_今义:_(6)小学而大遗古义:_今义:_(7)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义:_今义:_答案(1)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古义:“所”与“以”的结合,“用来的”、“的凭借”。今义:表示因果关系。(3)古义:两个词,从,跟从;而,并且。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4)古义:无论,不分。今义:没有。(5)古义:普通人。今义:大家,许多人。(6)古义:在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7)古义:不一定。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2词类活用(1)而耻学于师: _(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_(3)小学而大遗: _(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_(5)吾从而师之: _(6)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_(7)孔子师郯子: _答案(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2)形容词用作名词,聪明的人,愚蠢的人(3)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4)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学习(5)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6)名词用作动词,低于(7)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3文言句式(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_(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_(3)不拘于时: _(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_(5)而耻学于师: _(6)师不必贤于弟子: _(7)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_答案(1)判断句(2)判断句(3)被动句(4)宾语前置句(5)介宾短语后置句(6)介宾短语后置句(7)省略句4翻译下列句子(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译文:_(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译文:_(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译文:_(4)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译文:_答案(1)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知识、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2)因此聪明人更加聪明,愚蠢的人更加愚蠢,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3)因此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样样都)胜过学生,(师生的差别只是)听到道理有早有迟,学问和技艺上各自有专门的研究,如此罢了。(4)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了师说来赠送给他。二、重点突破5文章第一段介绍了有关老师的哪些方面的问题?我来答题_我来规范_答案(1)阐明老师的职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3)提出择师的标准,“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4)从师的原则,“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6韩愈所讲的“师”是否就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师”?我来答题_我来规范_答案韩愈所讲的“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师”。因为他在第二段中明确提出“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显然,韩愈认为教小孩子识文断句的老师不是他所讲的“师”,他讲的“师”应是“传道受业解惑”的。“道”即儒家思想,“业”就是承载这一思想的儒家的经典著作,“惑”就是学习这些著作时碰到的疑难问题。文中的“师”指的就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一个特定的群体。由此可以衍生出一个问题:谁能成为这样的“师”?从文中可知应是掌握“道”的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7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涉及的面似乎很广开头是“今之众人”,接着是做父亲的人,最后是“士大夫之族”,他主要批判的对象是谁?为什么?我来答题_我来规范_答案主要批判的对象是“士大夫之族”。理由有二:第一,从行文的语气看,批判“今之众人”用的是疑问语气,批判做父亲的人用的是判断语气,批判“士大夫之族”用的是感叹语气。他对士大夫之族不仅不满,而且显示出一种鄙夷和蔑视的态度,说他们瞧不起劳动群众,却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聪明,这是因为这些士大夫们不懂得从师的道理。第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正是士大夫们的特殊心态,这与以“道”为师的观点格格不入。三、疑点探究8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在今天还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局限?我来答题_我来规范_答案作者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轻视劳动人民的偏见。四、美点赏析灵活多变的表现方式9本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对比的?有何对比效果?请填写下面表格。对比角度对比效果答案对比角度对比效果“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得出“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择师而教”与“自身耻师”得出“小学而大遗”的结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揭示了尊卑贵贱和见识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发人深思10本文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方法,请结合文中语句,分析一下这种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我来答题_我来规范_答案顶真又叫蝉联,民间俗称为“咬字”,即用上一句的结尾字,作为下一句的开头字,首尾相连。如开头的几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这种句式的运用,加强了句子之间的连贯性,使论述环环相扣,严密紧凑。五、随堂写练11请运用排比修辞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妙笔生花_答案(示例)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已是被无数古今事实证明了的真理。邹忌直言讽谏,齐王悬赏纳谏,齐国得以强盛;王平诚心忠告,马谡固执己见,街亭终致失守。唐太宗任用魏征,开言路,纳直谏,得有“贞观之治”;朱元璋求教朱升,广积粮,缓称王,建立大明天下。李鼎铭的意见得到采纳,精兵简政,人民拥护;马寅初的理论遭到批判,人口激增,国家受害这些事例,不都有力地说明了“从善如流”的重要吗?读韩愈梁衡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但由文而读其人却是因一件事引起的。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祠后有山曰韩山,祠前有水名韩江。当地人说此皆因韩愈而名。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涯海角霸得一块山水,享千秋之祀呢?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唐代有个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导下国内佛事大盛,公元819年,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就是将据称是佛祖的一块朽骨迎到长安,修路盖庙,人山人海,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劳民伤财,一场闹剧。韩愈对这件事有看法,他当过监察御史,有随时向上面提出诚实意见的习惯。这种官职的第一素质就是不怕得罪人,因提意见获死罪都在所不辞。所谓“文死谏,武死战”。韩愈在上书前思想好一番斗争,最后还是大义战胜了私心,终于实现了勇敢的“一递”,谁知奏折一递,就惹来了大祸。宪宗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一般的不顺,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其心情之坏可想而知。他被押送出京不久,家眷也被赶出长安,年仅十二岁的小女儿也惨死在驿道旁。韩愈自己觉得实在活得没有什么意思了。他在过蓝关时写了那首著名的诗。我向来觉得韩愈文好,诗却一般,只有这首,胸中块垒,笔底波涛,确是不一样: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这是给前来看他的侄孙写的,其心境之冷可见一斑。但是,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就气候水土而言这里条件不坏,但由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按照当时的规矩,贬臣如罪人服刑,老老实实磨时间,等机会便是,决不会主动参政。但韩愈还是忍不住,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于是他到任之后,就如新官上任一般,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当时鳄鱼为害甚烈,当地人又迷信,只知投牲畜以祭,韩愈“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语”,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推广普通话。不可想象,从他贬潮州到再离潮而贬袁州,八个月就干了这四件事。当其获罪海隅,家破人亡之时,尚能心系百姓,真是难能可贵了。当我手倚韩祠石栏,远眺滚滚韩江时,我就想,宪宗佞佛,满朝文武,就是韩愈敢出来说话,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上书直谏呢?如果在韩愈被贬时又有人出来为之抗争呢?历史会怎样改写?还有在韩愈到来之前潮州买卖人口、教育荒废等四个问题早已存在,地方官吏走马灯似的换了一任又一任,其任职超过八个月的也大有人在,为什么没有谁去解决呢?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解决了这些问题,历史又将怎样写?但是没有,什么都没有。长安大殿上的雕梁玉砌在如钩晓月下静静地等待,秦岭驿道上的风雪,南海丛林中的雾瘴在悄悄地徘徊。历史终于等来了一个衰朽的书生,他长须弓背双手托着一封奏折,一步一颤地走上大殿,然后又单人瘦马,形影相吊地走向海角天涯。李渊父子虽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没有听说哪山哪河易姓为李,倒是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蛮夷之地施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一千三百多年了,各种人物在这里将韩公不知读了多少遍。我心中也渐渐泛起这样的四句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有删节)赏析文章以优美深沉的文学语言,抒写韩愈人物之美、人格之美、人性之美,赞扬韩愈以国为任、以民为本的博大胸怀。作者叙述了韩愈被贬潮州的原因以及在潮州的历史功绩,在叙述时作者不是就人物生平事迹的一般客观叙述,而是从人物业绩、思想和品格中启迪最大、感触最深的一点生发开去,让苦难散发着浓郁的理性之花的芬芳,引出对现实与历史的思考。一、基础积累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孰能(sh)苌弘(chn)经传(zhun) 针砭时弊(bin)b近谀(y) 句读(du)谄媚(chn) 不拘于时(j)c郯子(tn) 严谨(jn)嘉奖(ji) 惑之不解(hu)d老聃(dn) 贻之(y)师襄(xin) 以资切磋(cu)答案a解析“砭”读bin。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或师焉,或不焉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答案d解析a项“不”通“否”。b项“生”通“性”。c项“受”通“授”。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位卑则足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耻)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用作名词,聪明的人,愚蠢的人)c小学而大遗(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d孔子师郯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答案b解析b项中加点的“圣”和“愚”不存在活用情况。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c吾从而师之d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答案d解析a项“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b项“众人”,古义,普通人;今义,大家,许多人。c项“从而”,古义,两个词,动词“从”(跟从)和连词“而”(并且);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二、一法一练分析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考点范围:(1)重要实词的理解(翻译),(2)涉及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之间的概括,(3)强加原文没有的信息。,训练步骤:(1)根据选项内容找到原文信息所在位置,(2)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正文语境推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问说(清)刘开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不见其有可耻焉,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选自孟涂文集)5下列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针对读书人“学而不问”的陋习,围绕“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的中心观点作阐述,倡导“问学相辅”的正确求学态度。b作者引用儒家经典中的话“就有道而正”、“好问则裕”等,来证明“问”的必要,从中看出“问”是进德修业的重要一环。c圣人和愚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圣人也有所不知;愚人能做到的事情,圣人未必能做到。d写作允许模仿,但拒绝抄袭。清代刘开的问说模仿了韩愈的师说,语势纵横,说理透彻。答案a解析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君子之学必好问”。参考译文君子学习一定喜欢询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就没有办法发现疑问,不询问就没有办法增长知识。喜欢学习却不勤于询问,并不是真正喜欢学习的人。道理弄明白了,但有时还不能通晓于具体的事;认识到事物的整体,但有时还不能了解那些细节,(遇到这些情况)除了询问,还能怎么解决呢?比自己贤能的人,向他询问来除去心中的疑惑,这就是所说的“到有学行的人那里判定是非”。不如自己的人,向他询问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所说的“有才能的人向少才能的人请教,学问和品德高的人向学问和品德低的人请教”。和自己差不多的,向他询问借此共同研究,这就是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询问进而明确地辨析”。尚书不是说过“喜欢询问就能使自己的学识丰富”嘛。孟子议论“学问上找回自己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就并提了“学问之道”,在学习之后紧跟着要问。子思说“君子尊崇品德”,但还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询问是先于学习的。不管多聪明的人,在很多次的考虑中,也一定会出现个别错误。圣人不知道的,未必不是愚人所了解的;愚人能够做到的,未必不是圣人所不能做的。真理不能由人独占,学问也没有止境,这样那么询问可以缺少吗?按照周礼,在朝堂外向百姓询问,国家的政治大事尚且向平民询问。因此,地位高的人可以向地位低的人询问,贤德的人可以向不贤的人询问,老人可以向小孩询问,只要学行方面有成就就可以了。孔文子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很贤德。古人以询问为美德,并不见得有什么可耻的地方,后来的君子们却争着以询问为耻辱,这样那么古人深以为耻的(事),后人做了并且不认为可耻的事情就太多了,可悲啊!三、阅读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讳辩韩愈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谥为昭王;曾参之父名皙,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官宫妾,则是宦官宫妾之孝之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注二名不偏讳:两个字的名字,单用其中一个字时,不避讳。如孔子的母亲名叫“征在”,孔子说“征”的时候不说“在”,说“在”的时候不说“征”。不讳嫌名:与人姓名音相近的字不避讳。下文“浒”、“势”、“秉”、“机”、“谕”均与唐代皇帝名音同音近。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贺不举进士为是举:推荐b稽之以国家之典稽:查核c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止:到达顶点d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超过答案a解析举:应考。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b.c.d.答案c解析c项介词,和、跟。a项动词,是/介词,为了。b项连词,表假设,如果/动词,好像。d项副词,竟、反而/代词,你的。8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驳斥毁谤者观点的一组是()律曰:“二名不偏讳。”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康王钊之孙,谥为昭王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a b c d答案c解析说明周公和孔子确定礼仪法度的特殊身份,不是用来驳斥毁谤者的论据。宦官宫妾为避代宗李豫、玄宗李隆基的名讳,不敢说“谕”、“机”,与作者的观点相反,不是用来驳斥毁谤者的论据。9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李贺参加进士考试,有人为打击竞争对手,借口他父亲名晋肃,如果他参加进士考试,就犯嫌名讳,企图让他放弃考试。b韩愈曾经鼓励李贺参加进士考试,在李贺遭到恶意毁谤,他本人也因鼓励李贺应考而受到指责的情况下,写下本文进行辩驳。c韩愈认为,李贺参加进士考试,既不违犯“二名律”,也不违犯“嫌名律”,毁谤者和附和者的言论,在法理上是没有依据的。d韩愈认为,周公、孔子、曾参都不避父母的名讳,而毁谤者和附和者却想超越这些古圣先贤,过分强调避讳,实在荒谬可笑。答案d解析孔子“不避父母的名讳”不合文意。孔子是“二名不偏讳”。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译文:_(2)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译文:_(3)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译文:_答案(1)听到(这种议论)的人不加分辨,附和(这种意见),也主张这样。(2)如果不辩明这件事,您和李贺都将获罪。(3)不努力学习曾参、周公、孔子的品行,却要在讳父母的名字上,去努力超越曾参、周公、孔子,也可见他们的糊涂了。参考译文我给李贺写信,勉励李贺去考进士。李贺考进士已被提名推荐,同李贺争名的人诋毁他,说:“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李贺不去考进士才是正确的,勉励他去考的人是不对的。”听到(这种议论)的人不加分辨,附和(这种意见),也主张这样,大家说的话完全相同。皇甫湜说:“如果不辩明这件事,您和李贺都将获罪。”我说:“是这样。”律令上说:“名在用到其中某一字时不避讳。”解释它的人说:“譬如(孔子的母亲名征在,孔子)在说征的时候不说在,说在的时候不说征,就属于这种情况。”律令上说:“不避讳声音相近的字。”解释它的人说:“譬如禹与雨之类就是这样。”现在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李贺去考进士,是违背了二名律呢,还是违背了嫌名律呢?父名晋肃,儿子不可以考进士,那么倘若父亲名仁,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避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制定礼法制度来教化天下的,不是周公、孔子么?而周公作诗不避讳,孔子不避母亲双名中的单独一字,春秋中对人名相近不避讳的事例,也没有加以讽刺。周康王钊的孙子,谥号是昭王;曾参的父亲名皙,曾子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河南省豫西南部分示范性高中2026届高一化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期货行业面试实战模拟题库:投资策略与风险管理篇
- 2026届湖南明德中学化学高一上期末预测试题含解析
- 高潜力职业规划:建造师面试题库主题文档
- 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教育课件
- 胸腔骨骼结构详解
- 新概念频率副词全英讲解
- 物理治疗学三体位转移技术
- 填词岗位面试实战模拟题
- 八年级生物上册总复习课件
- 2025上海市八年级升九年级数学暑假提升讲义:相似三角形压轴题(六大题型)原卷版
- 2025年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考核试题题库及答案
- 供货组织方案范文
- 农行OCRM系统讲解
- 2025年《药品经营和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培训试题及答案
- 2025全国农业(水产)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水生物病害防治员)选拔赛试题库(含答案)
- 网约车停运损失赔偿协议书范文
- 宁波市区成品住宅装修工程质量分户验收规程
- 邢者打板手法系统学习笔记版
- 正确的母乳喂养姿势
- 新北师大版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一词汇表(word精校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