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端午的鸭蛋 》教学设计 鲁教版五四制.doc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端午的鸭蛋 》教学设计 鲁教版五四制.doc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端午的鸭蛋 》教学设计 鲁教版五四制.doc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端午的鸭蛋 》教学设计 鲁教版五四制.doc_第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端午的鸭蛋 》教学设计 鲁教版五四制.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端午的鸭蛋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掩、门楣、苋菜、籍贯、城隍庙”等词的读音、字形。学习运用“肃然起敬、囊萤映雪”两个成语。2了解作者及其散文“小叙事”的创作特点。3了解各地端午习俗,了解作者家乡独特的端午习俗,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4感受作者散文闲适自由的创作风格。能力目标1朗读课文,感受本文的情趣,真正实现美读课文。2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3揣摩语言,品味作者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自然传神的表现手法,增强语感。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教学重点1指导朗读,读出情趣。2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激励学生用心体验生活,品味生活。3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文章的结尾?是妙笔,还是赘笔?教学方法1文献法。课前收集有关端午节的资料,包括端午节的来源、端午节习俗、端午节诗词荟萃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朗读法。本文独特的语言魅力只有在反复的朗读中才能体会得出。教师应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语调,读出文章的风味来。好的朗读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文章的深意在朗读中自会呈现。3讨论点拨法。4涵泳品味法。5延伸拓展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资料展播,聚焦端午,了解各地民俗民情,创设教学氛围;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行文思路,划分文章结构,整体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在你的家乡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呢?(同学交流)下面我们一起去看看在汪曾祺先生的家乡江苏高邮,端午节是怎么过的。二、资料展播,聚焦端午,了解各地民俗民情多媒体播放各地端午风情画。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端午的资料(文字资料或图片),以小组为单位共同交流,然后各组推荐较有价值的资料全班交流,图片由实物投影显示,文字资料朗读或投影显示。教师也可酌情提供一些相关资料,内容如下:1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女娲节、龙子节、龙船节、香包节、沐兰节、白赏节、解棕节、粽包节,时在农历五月初五,并有“小端阳”(五月初五)与“大端阳”(五月十五)之分。2端午节的起源。普遍的说法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纪念各族英雄人物的说法也较盛行,这里面包括替父报仇雪耻的伍子胥、安贫守节的介子推、为操练水军而创设龙舟竞渡的越王勾践、威震西域的伏波将军马援、反对朱棣篡位的谏臣刘景、岁暮捉鬼的钟馗、忠于爱情的蛇仙白娘子等。另有夏商周三代的兰浴说。道教定农历五月初五为“地腊”,是日要香汤沐浴,驱逐瘴气,祭奠神祖,以保平安。3端午节的礼俗、食俗。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因此自古便有端午避恶去毒的礼俗。后世端午节有许多习俗与食俗诸如悬挂菖蒲、艾草、石榴花、大蒜头和龙船花;祛除蝎子、毒蛇、壁虎、蛤蟆与蜈蚣等五毒;饮用雄黄酒、朱砂酒和菖蒲酒;小儿涂雄黄、佩香袋、挂药包与系五彩丝、赐扇、沐浴兰汤;熙游避灾;露天饮宴;赛龙舟;比武;吃咸蛋和粽子;喝龟肉汤等。无不出自避兵鬼、驱魔疠、止病瘟、强身体之目的。4端午节各地不同风俗。较流行的有龙舟竞渡,也叫赛龙船,传说是为了拯救落江的屈原。其他的活动还有插艾、贴符、挂图等。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1)给加粗的字注音。腌( ) 门楣( ) 苋( )菜 城隍( )庙(2)辨析形似字。籍:藉:(3)释义并造句。肃然起敬:囊萤映雪:任选四位同学回答,明确:(1)yn,mi,xin,hun;(2)籍(j,籍贯),藉(j,狼藉;ji,慰藉);(3)肃然起敬:形容十分恭敬地表示敬意。囊萤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2学生大声读 课文,要求尽可能读出文章的风味、情趣。3全班推选两位同学示范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其余同学评点。4教师范读第2段,学生跟读。5全班齐读课文。四、精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整体把握文意1提问:请概括文章各段的段意,就文章的思路,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思考,然后同桌之间交流看法,学生自由发言。明确:课文第1段,说“端午”,介绍端午的种种风俗。第2、3段,说鸭蛋,写家乡鸭蛋的名声、特色。第4段涉及端午的鸭蛋,着重写端午的“鸭蛋络子”。第5段写吃鸭蛋、玩蛋壳。第6段是补笔。文章的题目为“端午的鸭蛋”,课文先从端午的风俗谈起,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有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然后介绍家乡的鸭蛋高邮咸蛋,最后涉及正题,写端午的鸭蛋。教师根据学生分析板书:端午风俗家乡鸭蛋 端午鸭蛋2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学生仔细读第1段,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还有一个风俗”这些提示性的句子。学生明确:作者家乡的端午共有七种风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前五种较普遍,后两种较独特。作者对家乡的鸭蛋难以忘怀,这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而是人类的普遍心理。家乡、童年永远是一个人生命时空中的至爱。文章洋溢着作者对家乡由衷的热爱与自豪,流露出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与留恋。一个小小的鸭蛋凝聚着情趣、诗意和作者的满腔深情。五、布置作业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请写一段文字介绍你们家乡中秋节有哪些传统习俗。模仿课文第一段的写法,以“家乡的中秋节,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为开头,100字左右。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品读课文,揣摩语言,学习本文自然传神的表现手法,感受语言魅力;合作研讨,领悟作者的创作风格;体验生活,联系自身经历,介绍印象最深的童年时代的物件或经历;延伸拓展,感受作品的深意。教学步骤一、检查作业学生朗读自己的写作片断,其余学生评点选出优秀的习作。二、学生齐读课文(26),画出自己喜欢的文句,仔细体会本文语言特点,领悟汪曾祺的语言艺术1学生品读课文,就自己喜欢的文句进行交流,并简述理由。2教师介绍汪曾祺的创作特点。(多媒体显示)汪曾祺长于江南,定居于京城。翻阅他的作品,不乏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极少见到雷霆怒吼、阔大无比的壮观场景。他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颖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楔入,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考辞章典故,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小品文的经典和高峰。汪曾祺曾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他的语言一方面追求生活语言的色、香、味、活、鲜,令人感到清新自然;另一方面又讲究文学语言的绝、妙、精、洁、雅,令人读来韵味悠长。3学生自由选例品味评析。生1:“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这一段多用短句,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生2:“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这些话都是朴素的“大白话”,信口而出,自然而然,让人备感亲切。生3:“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这段话初读,觉得很平淡,但细细咀嚼,又觉得韵味无穷。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淡青色的蛋壳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生4:“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这两句,融入方言,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生5:“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高邮咸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这两句,典雅的文言词语、诗句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不由暗暗佩服作者高超的语言技巧,雅俗共赏。生6:“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这一句话幽默风趣,读来让人忍俊不禁。生7:“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绘声绘色,动感十足,取得了活灵活现的艺术效果。4教师总结:大家评析得非常好。作者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5学生齐读所评析的语句,再次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三、合作研讨,领悟创作风格教师提问,学生分组研讨。提问:文章的开头大谈特谈家乡端午节的种种风俗,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为什么不直接切入“端午的鸭蛋”?明确:这正表现了他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作者行文如同随意聊天,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作者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使下文写“端午的鸭蛋”变得水到渠成。2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看呢?学生就此讨论,交流。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讨论题目,学生能自圆其说即可。教师只需点明两种评价的角度不同,前者从结构严谨入手,后者从写作风格入手。四、体验与反思教师提示:汪曾祺先生笔下端午的鸭蛋是那样令人神往。掀开记忆的一角,尘封的岁月里留下了我们每个人金光灿灿的童年,请把你印象最深的童年时代的物件或经历介绍给大家听。学生踊跃发言,师生共同沉浸在美好而又难忘的童年时光里,捡拾记忆沙滩上的贝壳。五、课堂小结童年是一片海,幼小的我们光着脚丫,在海边嬉耍玩乐,串串银铃般的笑声留在了我们的心海。岁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饱含人生的韵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平淡以及诗意,才算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汪曾祺从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真味,我相信,我们也会从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中咂摸品味出生活的真趣,成长的快乐。六、延伸拓展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满汉全席洪烛满汉全席令我联想到清朝,联想到那由强大走向腐朽的朝代。据说清入关以前也很朴素,所谓的宫廷宴席极其平民化,不过是露天铺上兽皮,众人围拢着炖肉的火锅盘腿而坐,类似于今天的野餐。满文老档记载:“贝勒们设宴时,尚不设桌案,都席地而坐。”然而当它坐定了江山之后,越来越讲究排场表现在饮食方面就是形成了满汉全席。最初清官宴请文武大臣,满汉席是分开的,譬如康熙皇帝曾多次举办动辄数千人云集的“千叟宴”都分满汉两次入宴。满汉席也分档次,其中一等满席,每桌价值白银八两,据此推理,这样的大型宴会真是一掷千金。后来逐渐集满席与汉席之精华于一身,乾隆年间自宫廷流入民间,一时风行神州。清朝的满汉全席,似乎以扬州为最(作为江南的官场菜)。李斗的扬州画舫录里有详细记载。我又分别查阅了川式、广式、鄂式满汉全席的膳单,发现各地因口味不同,菜目也有变异,但几乎都以山珍海味为主体。虽未现场亲临,仅仅这一份份文字的菜谱就令我眼花缭乱。古人啊古人,为什么对待吃有这么高的热情,这么多的创造?满人宴饮有吃一席撤一席的习俗,这对满汉全席构成最大的影响,使之不再是一餐之食、一夕之食,需分全日(早、中、晚)进行,或分两日甚至三日才能吃完可见其菜肴品种的繁多。满汉全席就是以这种多餐甚至持续多日的聚餐活动而著称。从日出吃到日落,从今天吃到明天在那样的环境中,人仿佛变成吃饭的机器了,吃饭也变成某种机械的行为。这种狂吃滥饮、饱食终日的方式,即使在物质文明极其发达的今天看来,也是太奢侈了。吃的人难道不心疼吗?难道不空虚吗?满汉全席大多在宫廷及官场盛行,由此可见,类似于后来的公款吃喝吧?长年累月地吃下去,还不把江山给吃空了,把老百姓给吃苦了,所以,春风得意的大清王朝,最先从饭桌上开始腐朽。它首先失败在饭桌上,然后才失败在战场上。因为当中华民族慢条斯理地烹饪,享用满汉全席之时,垂涎三尺的西方列强,却在紧锣密鼓地打制坚船利炮。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铺张浪费的满汉全席,正如清朝的历史一样,顶多只够吃几百年的。一个曾不可一世的华丽的王朝什么也没留下,只留下一桌冷冷清清的剩菜残羹就像留下圆明园的断墙残柱一样,供后人瞻仰并且嘘叹。所谓的鸦片战争,是清朝走向黄昏的标志这已是它最后的晚餐!读文章,思考:作者有没有介绍满汉全席的菜肴的制作程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速读全文,然后自由发言。提示:这篇文章选自洪烛的北京的梦影星尘一书,该文同前篇文章不同,是篇议论文。题目说是满汉全席,但文中没有介绍其中任何一道菜肴,只是描述了“满汉全席”当时的气势和规模。它集满汉各地菜肴的精华,是多餐甚至持续多日的聚餐活动,可谓一席千金,其铺张奢靡几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作者拿它与清入关前的朴素相比较,揭示了清王朝的衰败正是从这“满汉全席”的奢靡生活开始;作者还拿满清王朝正在摆大宴,与西方列强“却在紧锣密鼓地打制坚船利炮”作比较,进一步揭示了清王朝最终不敌外强走向衰亡的历史必然。文章最后结合社会现实告诫我们:我们应从历史的教训中觉醒,为民族的强大昌盛力戒奢靡腐败。总览全文,作者目光锐利,旁征博引,从一道宴席入手,引发出对一个王朝兴亡历史的深思,笔力浑厚,一气呵成,耐人寻味。七、布置作业1课外选读汪曾祺的其他作品,散文、小说均可。2整理课上有关童年记忆的发言,把它收藏在成长的足迹中。活动与探究一、请收集有关端午的诗词,选其中一首,谈谈你的认识。二、以“端午的起源”为题,写一篇作文,介绍有关端午的传说、故事。三、以“我家乡的端午节”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表达当地过节的风俗习惯和热闹场景,抒发你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四、开放探究汪曾祺笔下那闪闪烁烁的鸭灯让人不由得想起平湖西瓜灯,读后你有什么感受?把它推荐给你的朋友,好吗?平湖西瓜灯嘉兴,我可爱的家乡!曾有多少文人墨客饱蘸乡情抒胸臆,以诗一般的语言赞美您。是啊,嘉兴风光秀美,物产丰富。这里且不说誉满神州的五芳斋粽子,名扬天下的桐乡槜李等著名土特产;也不说历史悠久的硖石彩灯等工艺品,单是平湖西瓜灯就已经美不胜收了。它不愧是我市工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所谓西瓜灯,就是将西瓜瓜瓤掏空,在瓜皮上镂出各式精美图案,内点蜡烛而成的一种特殊的季节性观赏灯。月夜,巷边弄里挑上几排瓜灯,整个的夜景便恍若被溶进了水晶宫内,清爽怡人,充满了静谧、和谐的气氛。要是檐下挂一盏瓜灯,朦朦胧胧地透出些微光,更会令人心静神宁,别有一番情趣。平湖盛产西瓜,素有“江南第一瓜”之称。瓜好,皮也好。每逢西瓜上市,平湖一带瓜农闾人都要刻制几盏西瓜灯。随手取一西瓜,视其体形、皮色,先打好画的腹稿,然后用毛笔蘸上墨水在瓜皮上勾画出景物图像,最后用小刀依线阴剔阳刻,人们便会看到一幅幅惟妙惟肖、巧夺天工的图画。画面可由你任意想象,表达千种情、万种意。待画面刻成后就小心地挖去瓜瓤,当然留下的瓜皮得厚薄适度。然后再在瓜肚里插上一支点燃的小蜡烛(或通电灯泡),一盏玲珑剔透、风韵别致的西瓜灯便呈现于眼前了。制西瓜灯,在平湖有着悠久的历史,每年都有盛大的灯会。可是曾有那么一段令人痛心的时期,人们为了生计而疲于奔波,无闲情逸致去认真雕刻、欣赏西瓜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