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庖丁解牛》作品赏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1页
高中语文《庖丁解牛》作品赏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2页
高中语文《庖丁解牛》作品赏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3页
高中语文《庖丁解牛》作品赏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4页
高中语文《庖丁解牛》作品赏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庖丁解牛 “庖丁解牛”杂感庖丁解牛是庄子一书中的至妙之文,其影响之大,连不弄庄子的人也耳熟能详,津津乐道。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养生主篇,是以事喻理的,因此,我们有必要搞清养生主讲的是什么意思,庖丁解牛在其中充当什么角色。若明乎此,也可算是不太辜负先贤辛苦著书的用心了。养生主是庄子内篇之三,主旨是探究养生之要的,总论就两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一句,“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为一句。第一句是庄子名言,大喊两个累(殆),慨叹人生苦短,内省诸心,看穿了,也就不必痴迷和贪得。既然不能苦生,当然就不免碰到养生的问题。怎么养呢?庄子的妙诀却稀松平常:既不可太要强(为善无近名),也不可太混蛋(为恶无近刑),顺乎天理自然(缘督以为经),保身、全生、养亲(心)、尽年,全有了。庄周是哲人,也是诗人。描述庖丁解牛,细致,传神,活灵活现,神乎其技,且神乎其文。且说其技,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批隙导款,动刀甚微,砉然已解,善刀而藏之。一气呵成,赏心悦目,那动作之妙已臻于化境,竟惹得文惠君称善不迭,顿悟养生之道。看来此肉食者非但不鄙,其天机还颇不浅哩。解牛之技果通于养生之道乎?曰通。庄子描写解牛妙技达到随心所欲、自由自在的绝妙地步,其实是对“道”的一种具体而形象的表述。所谓“道”的境界,即浑融无间、无可无不可。庄子寓言说理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阐发其哲学核心“道”。借庖丁解牛暗示养生若像解牛一样顺乎天理自然,就能保全天性的自由,维护生命的完整,臻于“道”的高妙境界。用刀十九年,解牛数千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没有丝毫损伤,这能不让人有所思吗?养生者,保养生命之谓也。把自己搞得困惫不堪,甚或面目全非,还算是养生吗?非也,那是残生。若能像庖丁用刀一样对待性命,一切问题迎刃而解,且于生无损,岂不大妙哉?这里,庖丁之技隐含着两个要点:(一)庖丁能顺着自然的纹理去解剖筋骨盘结的牛,喻指人世虽然复杂、凶险,只要顺乎其理以行事,勿强行,勿妄为,自然触处皆通。(二)庖丁解牛,虽然游刃有余,但每当解牛之时,总是小心翼翼。解完牛,虽然踌躇满志,但不得意忘形,锋芒毕露,而是善刀而藏之。心理上的警觉和行为上的收敛也是“养生”之道。依理,谨行,藏锋,三足鼎立,可谓庖丁绝技给我们的有益启示,而且此策坐而可言,起而能行,很有实用价值哩。(节选自文史知识2002年第4期)明察规律,游刃有余庖丁解牛析庄子的著作,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共52篇,现存32篇。前人把它们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类。一般认为,内七篇是庄子所作,其余是他的门人或后学所作。庄子的世界观比较复杂,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范畴。但是,庄子著作中有着对统治阶级当权者的揭露和讽刺,思想内容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庄子的散文在先秦散文中是独树一帜的,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想像丰富,比喻奇特,讽刺辛辣,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叫做“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汉文学史纲要)。本文首先描绘庖丁解牛的情景。作者写了庖丁解牛的动作:“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手、肩、足、膝四个部位的动作,组成了一幅完整的解牛图。记叙这四个动作,突出了庖丁手脚利索,活画出这位厨师的姿态。以上是描绘庖丁动作的快,下面是表现他动作的美。“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这就是说屠刀伸进皮肉里,发出的声音,没有不合上拍子的,跟跳桑林舞一样美妙,跟咸池乐一样动听。这些都是比附手法。经过比附,形成了夸张,文意也较上一层有了递进,庖丁的动作不仅熟练,而且富于节奏,具有美感。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文惠君的赞叹,连用两个语气词,是对庖丁绝技的高度赞赏。“技盖至此乎?”本领怎么会这么高明呢?这句发问,开拓了文路,引起了庖丁的议论。庖丁谈到他解牛的经历、经验和感受。“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一开始宰牛的时候,在眼中把牛看成是一头整牛。“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三年之后,就不把牛看成是一头整牛了。对牛的生理结构已经烂熟于心,因而,它给予庖丁的感受就是可以自由拆卸的零件了。从对整头牛的感受发展到对零碎牛的感受,实际上反映了庖丁技术的精进。接着,庖丁具体地谈到他在解牛时的感受。“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庖丁解牛已达到很高妙的地步,他不是凭五官的感觉来感触牛,而是凭自己的感受来感受牛。在这里,五官的作用已经达到熟透而升华的境地,精神的作用可以说是入乎其妙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庖丁作了自我解释:“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这就是说,要按照事物(即牛)本来的情况,依据天生的结构,分开自然的缝隙,通过那自然的空档。接着,庖丁又说了如何利用空隙,以保存自己。“良庖岁更刀”,每年都得换一把刀,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他是在那里切削。“族庖月更刀”,每月就得换一把刀,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他砍缺了刀口。庖丁用“良庖”和“族庖”来反衬、说明自己技法的高超。“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他说,他的这把屠刀,用了有十九年,宰杀的牛有几千头,但是,刀刃如新。那么,为什么这位庖丁能使屠刀十九年仍如开始时那样锋利呢?这是因为他能在牛身上寻找空隙。庖丁善于发现空隙、寻找空隙、利用空隙,而刀锋并没有空隙那么厚,这样,就“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游刃有余,在其间大可回旋了。“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对上文作出了总结,揭示了十九年屠牛数千而锋刃如初的根本原因。上面庖丁谈的是解牛的一般经验,侧重于寻找空隙。下面庖丁谈的是解牛的特殊经验,着眼于精神专注。“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庖丁不是没有遇到困难,有时也会碰到难题。作者这样写,倒反而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说明庖丁不是神,而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遇到困难,而又善于克服困难的好厨师。作者这样写道:“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活画出庖丁的神情举止。“怵然为戒”,显示出他的高度警惕。“视为止”,目不斜视,视线固定。“行为迟”,行动迟缓,见出细心谨慎。“动刀甚微”,轻轻地下刀。由于这样细心地对待难题,那么,关键也就顷刻解开。“如土委地”,一个比喻,表现了克服困难所带来的成果牛上的“关键”像坍塌的泥土一样落在地上。接着,是描写克服困难以后的欣喜情态:“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提着刀站在那里,四下里张望,那股劲儿真是活灵活现,得意洋洋,然后把刀擦擦干净收藏起来。这篇散文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反映了庄子思想的复杂性。为了把问题说清楚,我们想从这样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庄子论述的原意。庄子的庖丁解牛选自内篇养生主。所谓“养生主”就是养“生之主”,也就是养精神的意思。那么,如何养精神呢?就是要像“庖丁解牛”一样,善于寻找空隙,集中精神注意,“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避开矛盾,像保护刀刃一样保护自己。这种避开矛盾、保存自己的人生哲学,来源于庄子的哲学观和世界观。二是庄子的这则寓言所提供的客观意义。这则寓言是庄子用以说明自己观点的材料。这段材料给了我们这样一些启示:解牛,要掌握牛的内部结构;处理事情,要掌握事物的本来规律。掌握了规律,“依乎天理”,就能适应这种规律,进而妥善地把事情办好。庖丁解牛之所以动作那么快,动作那么美,是因为他实践得多。实践之初,见“全牛”;实践之后,“未尝见全牛”。多方实践后,十九年屠刀锋利如初,游刃有余地驾驭了事物。这些观点,不是庄子固有的,而是我们从这则寓言材料里引申出来的。这一点,应予注意。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庄子“大抵率寓言也”。这则“庖丁解牛”的寓言在艺术表现上也是有成就的。前面描写充分,后文论述合理。一开始用十六字:“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写出了解牛时的动人姿态,继之又写出了合舞合乐的美妙。有了这一切,文惠君的赞叹才有依据。有文惠君的赞叹,才会有庖丁的议论。这样,文意的承接转合,就显得异常自然。概括描述和集中刻画相结合。庖丁介绍解牛的经验时,对三年前后的感受,十九年用刀的情况,作了概括性的描述。而在概述中又有集中的刻画。如集中刻画了庖丁解决难题的情景,尤其是难题解决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其得意之情状,跃然于纸面。(选自古今名作鉴赏集粹,北京出版社1989年版)庄子闲吹后记四面看庄子此人活在距今两千三百年前,人们叫他庄子。子者,男子之美称也。庄子,这是尊敬的称呼,亦即庄先生。庄先生的为人,概言之,四句可以说透。一曰立场,站在环中。二曰方法,信奉无为。三曰理想,追慕泽雉。四曰修养,谨守心斋。四句分说,唠叨如后,读者其谅。“环中”一词,庄子书中两见。见于内篇 齐物论者云:“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见于杂篇 则阳者云:“得其环中以随成。”庄先生用一只圆环比喻社会。人间一切冲突搏杀,你死我活,血溅泪洒,皆在环上进行。环上每一点都可能成为斗争双方之任一方的立场,所以你不要站上去。环上既然站不得,有危险,你只好悬浮在圆环中的空虚处了,这就是“得其环中”。动词的得作名词用就变成德。得了环中,算是有德。环上是非无穷,矛盾无穷,斗争无穷,都拿你莫奈何,你就能够活满天年,不亦乐乎。待到乱世转入治世,斗争缓和些了,秩序安定些了,你仍须谨守环中的空虚,切勿蹈实。环上的是非,你不必参与。对事物的演变,既不应去推动,也不应去抵制。最好是顺其自然以成之,这是“随成”。用儒家观点看,庄先生太滑头,算不得大丈夫。“无为”一词,庄子书中频见。无为绝非是袖手不做事。你要吃饭穿衣,娶妻养子,成家立业,哪能不做事呢。无为的这个为,相当于加人旁的那个伪。伪者何 人为也。不要没事找事,吃饱了撑着似的,凭你那古怪的思想,今日红花,明日紫草,做不完的社会实验,违戾自然,折腾百姓。这是对官说的。你若做老百姓,亦宜各治其事,少去管东家长西家短,这也是无为嘛。作为行事接物的方法,无为就是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要违反规律肆意妄为,徒孳人祸,贻笑青史。不过,用激进观点看,庄先生太保守,算不得革命家。“泽雉”一词,出自庄子 内篇 养生主,今呼野鸡者是。野鸡觅食林中,十步才得一啄,百步才得一饮,十分劳苦。虽然劳苦,也不愿被关入养禽苑,吃自来食。关在苑中,不愁觅食,精神旺盛,但是不自由,终归不快活。庄先生的理想就是做一只自由的野鸡,再劳苦也心甘情愿。在他眼中,自由比面包更重要。用市侩观点看,庄先生太愚蠢,算不得聪明汉。“心斋”一词,出自庄子 内篇 人间世,是指心灵的大扫除。心灵塞满种种成见种种欲望种种俗情,便昏暗了。这和房间塞满家具,室内光线便昏暗了道理一样。家具搬走了,房间腾空了,室内就亮了,这便是庄先生“虚室生白”之说。心灵犹如室,扫除一空后,才亮得起来。所谓道德修养,绝不是叫你往脑袋里塞,愈塞愈满,而是叫你往外扫,愈扫愈净。心斋须用减法,修养并不麻烦。用实惠观点看,庄先生太自苦,算不得享福人。庄先生为人既然是这样,必然上不受青睐于庙堂,下不被拥戴于闾阎,惟有贫穷退隐一途,愈走愈窄。他在世时,名利两空一样也未捞到,已经非常寥落。身后寂寞,意料中事,无怨无尤。死后又过了大约六十年,暴秦统一天下,中华古文明的载体,所谓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百家诸子,除了助虐的法家著作和实用的技术书籍,悉被查抄,聚而焚之。出乎意料的是,由于庄子文章太漂亮了民间有人暗藏,烧是烧不完的,居然残留下来。更多的读书人惊讶于庄先生奇妙的想象与生动的描写,红楼梦的妙玉都晓得“文章是庄子的好”,所以庄子终于享誉文坛,得以不朽。只是那穷老头历经万劫转化,“为鼠肝”、“为虫臂”,为鸟羽,为蚁脚,天知道他变成何物了。浪漫的庄子一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好象一只蝴蝶飞进我的窗口。无论在我适意的时候,还是在我失意的时候,庄子就“好象一只蝴蝶飞进我的窗口”。也正因为如此,怀着感恩的心情,我走访了庄子故里。涉足蒙城,我下意识地低下头去关注脚下那片养育庄子的神奇土地。这泥土还是那泥土,万变不离其中。我们见到的庄子祠是公元一九九五年新建的,位于县城东北,涡河北岸的漆园旧址(庄子曾为漆园吏),建筑风格古朴凝重,似与庄子的汪洋恣肆及飘逸不大契合,尤其是庄子雕像朴拙如粗通文墨的老农。庄子会是这样么?或许。人不可貌相。不过,庄子像大而堂太小,俨然囚徒,这般委屈,如何逍遥!在此之前,宋明两朝曾经修建庄子祠堂宋元丰元年(公元一零七八年),王竞到蒙城当县令。到任之后,他发现庄子故去千余年,而他故里却还没有一座纪念祠堂。于是,他在涡北漆园故址首建庄子祠堂。其中建有逍遥堂、梦蝶楼和观鱼台。出于庄重起见,王竞请当朝著名文学家苏轼撰写了庄子祠堂记。由此可见,王竞当年建祠仅从宗族祭祀考虑,或是打着这幌子,限定规模和祭祀形式,以免朝野儒家势力的反对。后来,黄水泛涡,庄子祠堂被水淹没。明万历七年(公元一五七九年),吴一鸾出任蒙城知县,捐俸重新择地建祠。再建的庄子祠堂,规模宏大,前不能比。祠前有碑,镌刻“庄周故里”四个大字。逍遥堂居中,共计三间,中堂有庄子塑像。此外有梦蝶楼、卷篷、道舍各三间,鱼池桥一座。明崇祯六年(公元一六三三年),蒙城知县李时芳维修逍遥堂,增建五笑亭,辟池为濠上观鱼园,并且亲撰新修庄子祠记。目前的祠堂,仅有一圈围墙、一道影壁、一座山门、一间堂小像大的逍遥堂,缺少相应的配套建筑和设施。除了野草,这里几乎没有其它绿色植物,可谓荒芜之地。令我欣慰的是,这里还有许多浪漫的蝴蝶,一会落在草叶上悠闲凉翅小憩,一会在半空中展翅飞翔。看着这些自由自在的精灵,我在默想:庄周作梦变为蝴蝶,还是蝴蝶作梦变为庄周?哪只蝴蝶是庄子?蝴蝶太多了,而蝴蝶都是相似的。初读庄子是中学课本当中的庖丁解牛,但是老师说庄子是唯心主义,当时年少未作深思,直至以后读到李商隐锦瑟诗中的“庄生晓梦迷蝴蝶”后才想起庄子的南华经,也就重新找来读了,读了后也是长叹一口气,掩卷沉思:人生如梦,弹指一挥间而已。庄子给人批判为唯心主义的恐怕源于他那个蝴蝶之梦了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必有分矣,此之为物化。这则优美的寓言绝不亚于格林童话。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真实生动的一只蝴蝶,可以在花下翩翩起舞。自己觉得很美也很自在,完全不知道自己是庄周了。忽然醒觉,惊异发现自己还是庄周。不知道是庄子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子,庄子与蝴蝶是不同的两种物体,必然有分别的。于是,庄子就整日在神思这个问题,恍然觉得自己是庄子,又恍然觉得自己是蝴蝶,在思绪混乱之间求教于老子,老子指出:那庄生原是混沌初分时一个白蝴蝶。天一生水,二生木,木荣花茂。那白蝴蝶采百花之精,夺日月之秀,得了气候,长生不死,翅如车轮,后游于瑶池,偷采蟠桃花蕊,被王母娘娘位下守花的青鸾啄死。其神不散,托生于世,做了庄周。庄子听后,如梦初醒,遂把世情荣辱得失看作行云流水,从此,庄子放弃了官吏的前程,开始周游访道。夜宿蒙城旅社,我也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悠游庄子的世界二尽管庄子谢世已经两千多年,但是当你打开庄子一书,就会感觉他栩栩如生地浪漫在你的视野里庄子“槁项黄馘”(庄子列御寇),穿着“大布之衣”(墨子公孟),“乘物以游心”(庄子人间世),时而散步于濠,时而垂钓于濮,“思之无涯,言之滑稽,心灵无羁绊”,“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庄子天下)这就是庄子。他是一个漆园小吏,却是一个漆园傲吏!josiah royce说:“哲学家的生活是一种艺术性的游戏,不是尘世的情欲生活。”(近代哲学的精神)诚然,庄子的生活确是充满了艺术性的游戏意味,但他不沉湎于尘世的情欲生活,又无觉于外在世界的纷扰,无视于大千世界的诱惑。庄子曾经有过显达的机会,但却断然拒绝了。庄子在濮水边钓鱼,楚威王派了两位大夫先去表达他的心意:“我希望将国内的政事委托先生!”庄子持着鱼竿头也不回,遂说:“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国王把它盛在竹盒里,用布巾包着,藏在庙堂之上。请问:这只龟,宁可死了留下一把骨头受人尊贵呢?还是愿意活着拖着尾巴在泥巴里爬?”两位大夫回答:“宁愿活着拖着尾巴在泥巴里爬。”庄子说:“那么,请便吧!我还是希望拖着尾巴在泥巴里爬。”后来,又有人来延聘庄子。庄子诘问使者:“你没看见那祭祀宗庙的肥牛吗?披上绣花的单子,吃着丰盛的食物,等到一朝牵入大庙里去,虽然想做一只孤单的小牛,能办得到吗?”(庄子列御寇)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亦有类似的记载楚威王听说庄子很有才干,派了两位使者,带着贵重的礼物,聘请他做楚国的宰相。庄子对楚国使者说:“千两黄金确是很重的聘礼,宰相也确是尊贵的职位。可是你们没有看见过祭祀天地时供神用的肥牛吗?养了好几年,养肥之后宰了,给它披上文彩的锦绣,抬到大庙里去,在这时候,即使它想做一头孤单的小猪仔,办得到吗?你们赶快走开,不要玷污了我!我宁愿在泥巴里游戏,终身不做官,只图个逍遥自在。”这就是庄子!庄子就是庄子,他尽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存在。他不刻意去度量规划旁人,自然也不希望旁人多留意瞩目他。优游自在淡泊名利隐于江湖,甘心寂寞出世脱俗匿于荒野。庄子坚定地抛开了沽名钓誉的机会,这类逸事,经过正史的记录,更增加了不少的光彩。他对于高官轩冕确实有一种洁癖,倒不是故意造作的。在一个混乱的社会里,庄子为人们设计了自处之道。在他所建构的价值世界中,没有任何的牵累,可以悠然自处,怡然自适。检阅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太平盛世,儒学思想往往抬头,因为儒家确实提供了一套适于当时人际关系的伦理基础。于是,统治者也乐于将整个社会结构纳入伦理关系中,以维系社会秩序,使其井然。然而,历代毕竟乱多于治,每当社会动荡的时候,儒家思想顿失效用,而道家思想则应时而兴。因为道家并不抱持着冠冕堂皇的道德原则,而能深入人性,切中时弊,彻察动乱的根由;它正视人类不幸的际遇,又能体味人心不安的感受,对于饱经创伤的心灵,尤能给予莫大的慰藉。因而,中国历代的变动纷扰,对于儒家而言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结果每每由道家承担起来。而道家集大成的人物,便是庄子。我认为,今读庄子更有一种特殊的感受与意义!你看我们今日所生活的世界:现代高度机械化的结果,早已使得优游的生活成为过去。每个人只是急躁而盲目地旋转于“高速”的漩涡中,像是被恶魔赶着,匆匆忙忙地承受随波逐流。都市文明的生活,使人已不再和泥土或自然有任何接触,田园生活那种优美而富有情调的方式亦已被毁坏。集体主义的猖獗,使人民奋励的情绪被官僚化的教条压抑净尽,生动的精神被僵化的形式扼杀殆尽这种种感受,使你接触庄子里,更能增加你对他的体味。只要开始接触庄子,你便会不自主地神往于他所开辟的思想园地。那里没有“撄人之心”的陈规,没有疲惫的奔波,也没有恐怖的空虚,更没有压迫的痛苦。凡是纠缠于现代人心中那些引起不安情绪的因素,全都在庄子的价值系统中烟消云散。他扬弃世人的拖累,强调生活的朴质。蔑视人身的偶像,夸示个性的张扬,否定神鬼的权威总之,接近他时便会感到释然,在他开创的世界中,心情永远是那么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三庄子生活的时代也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像疯子一般追逐财富和权力。为此,许多人不择手段,以至于形成“无耻者富,多信(言)者显”庄子盗跖、“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庄子胠箧)的残酷现实。庄子目睹这一现状无疑会有切肤之痛。庄子生活非常贫穷。庄子外物记述了庄子的尴尬庄子去向监河侯借米。监河侯说:“好的,等我收到地方上人民的租税时,我借三百金给你,行吗?”庄子听了忿然作色:“我昨天来的时候,中途听得有呼唤我的声音。我回头一看,原来在车轮辗过成洼的地方,有一条鲫鱼。我便问它说:喂,鲫鱼!你在这里干啥呢?鲫鱼回答:我是东海的水族。你有少许的水救活我吗?我说:好的,等我到南方游说吴越的国王,激引西江的水来迎接你。可以吗?鲫鱼听了非常气愤:我因为离了水,失去了安身之处。我只要少许的水就可以得救。你说这话,不如早一点到干鱼市上去找我吧!”尽管家寒,但是庄子并没因此堕落。请看庄子山木一天,庄子身穿粗布补丁衣服,脚着草绳系住的破鞋,去拜访魏王。魏王见了他,说:“先生怎如此潦倒啊?”庄子纠正道:“是贫穷,不是潦倒。士有道德而不能体现,才是潦倒;衣破鞋烂,是贫穷,不是潦倒,此所谓生不逢时也!大王您难道没见过那腾跃的猿猴吗?如在高大的楠木、樟树上,它们则攀缘其枝而往来其上,逍遥自在,即使善射的后羿、蓬蒙再世,也无可奈何。可要是在荆棘丛中,它们则只能危行侧视,怵惧而过了,这并非其筋骨变得僵硬不柔灵了,乃是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现在我处在昏君乱相之间而欲不潦倒,怎么可能呢?”在那“昏君乱相”的时代,只有小人才能得志。庄子自己不愿意做官,对于当官的人也不会那么敬畏。宋国有个叫曹商的人,宋王派他出使泰国。他去的时候,只得到宋王给他的几辆车子,到了秦国,秦王很高兴,赏给他百辆车子。他回来国,见了庄子便说:“住在破巷子里,穷得织草鞋,饿得颈子枯槁,面孔黄瘦,在这方面,我可赶不上你;至于一旦见了大国的国君,就得到上百辆的车子,这就是我的长处了。”庄子回答:“我听说秦王得了痔疮,找医生给他治。谁能把痔疮弄破,就可得到一辆车子,谁能舐他的痔疮,就可得到五辆车子。治病治得越下流,所得的车子就越多。你是不是给秦王治过痔疮?怎么搞到这么多的车子呢?还是走你的吧!”(庄子列御寇)可以说,庄子和“单食瓢饮”的颜回是难兄难弟。由于营养不足,颜回三十岁不到就去世了;庄子倒真命长,一口气活到七八十岁,从文章的气势上看来,晚年依然精神抖擞!如果庄子真是只靠编织草鞋维持生计,那和荷兰大哲斯宾诺莎(spinoza)的磨镜过活有其共同的意义,他们都把物质生活的需求降到最低的程度,而致力于提升精神生活。四当时,齐国稷下学官收纳天下贤士,庄子以其才学完全可以前往,享受优厚礼遇,但他对此嗤之以鼻,不愿与这些“赐列第为上大夫”的游学之士为伍。清高的庄子朋友很少,最要好的恐怕就是惠施了。惠施何许人也?惠施与庄子同为宋国人,曾为梁惠王之相。他们年龄相仿,惠施大约生于公元前三百七十年,比庄子大一岁。惠施也是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其书五车”,“遍为万物说”,“以善辩为名”(庄子天下)。庄子记载了他们“濠梁之辩”庄子和朋友惠施在濠水的一座桥梁上散步。庄子看着水里的苍条鱼说:“苍条鱼在水里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鱼,无疑也没法儿知道鱼是不是快乐。”庄子说:“请回到我们开头的话题。你问你怎么知道鱼快乐这句话,这就表明你已经肯定了我知道鱼的快乐了。他们既是朋友,又是论敌。庄子记载了他们之间的许多辩论,这只是其中的一次。这个故事是很有名的,深受古今中外读者的欣赏。庄子对于外界的认识,常带着观赏的态度。他往往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惠施则不同,他只站在分析的立场,来分析事理意义下的实在性。如果从认知活动方面来看庄子与惠施的辩论,他们的论说从未碰头;如果从观赏一件事物的美、悦、情这方面来看庄子与惠施的辩论,他们所说的也不相干。而只在不同的立场与境界上,一个有所断言(“知道鱼是快乐的”),一个有所怀疑,(“你既然不是鱼,那么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很显然的!”)他们在认知的态度上,便有显著的不同;庄子偏于美学上的观赏,惠施着重知识论的判断。这不同的认知态度,是由于他们性格上的相异;庄子具有艺术家的风貌,惠施则带有逻辑家的个性。惠施是庄子最好的朋友,也是庄子最大的论敌。论才学,庄惠旗鼓相当,甚至有些思想也较相近,但就个性、气质与价值取向而言,庄惠却是大相径庭:一个超然物外,但又返回事物本身来观赏其美;一个走向独我论,即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由于基本观点的差异,庄子与惠施在讨论问题时经常互相抬杠,而挨棒子的,好像总是惠施。在逍遥游上,庄子讥笑惠施“拙于用大”;在齐物论上,庄子批评惠施“非所以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在德充符上,庄子也说惠施“自鸣得意于坚白之论”。这些批评,庄子都是站在自己的哲学观点上,而他最大的用意,则在于借惠施来抒发已意。据说,惠施为梁相时听说庄子将要替代自己,于是忐忑不安,下令全国搜捕庄子三天三夜。庄子闻讯径直去找惠施说道:“南方有鸟名为凤凰,由南往北飞行,不是梧桐不歇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甘泉不喝。但是,猫头鹰找到一只已经腐臭的老鼠却担心凤凰来争食,因而发出怒声:吓!谁敢来抢夺我的食物!你恐怕也是这样吧!”惠施被庄子抢白得面红耳赤,连赔不是。庄子一笑了之(参见庄子秋水)。毋庸置疑,庄子与惠子在现实生活上确实有很大的距离;惠施处于统治阶层,免不了会染上官僚的气息,这对于“不为轩冕肄志,不为穷约趋俗”的庄子,当然是很鄙视的。据说惠施路过孟诸,身后从车百乘,声势煊赫,庄子见了,十分反感,连自己所钓到的鱼也嫌多而抛回水里去。(参见淮南子齐俗训)惠施死于公元前三百一十年。庄子为之送葬,并对随从讲述一则故事有个郢人鼻尖沾上了一点白土,薄如蝇翼,请求石匠砍去。石匠抡斧便砍,去垩而不伤其鼻,郢人面容如初。宋元君闻之,也要石匠在自己的鼻上试验。石匠说:我虽然还能那样做,但是施展技艺的对象已经死了。由此可见,这个技艺精湛的石匠必须镇定自若的郢人配合才能施展自己的绝技。庄子接着赞道:“惠施死后,我失去了辩论的对象啊!”(参见庄子徐无鬼)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尽管庄子厌恶惠施的狡辩,但因其亡故而陷入悲叹之中,足见他对朋友的尊重。庄子天下记载了惠施的“历物十事”,即十个名辩命题,使其思想得以传承后世。五怎样看待生和死,是人生哲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人从死亡意识中获得了生存觉醒,又因生存的觉醒而厌恶死亡,否弃死亡。因而悦生恶死成为日常生存心理的基本内核。庄子认为人生的最大困挠就是来自这悦生恶死的深层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是极不正常的,它根本就不能成立。生,并不因为你的高兴而来朝贺;死,也并不因为你的讨厌就不来拜访。因此,悦生恶死是人生的最大谬误。庄子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庄子大宗师)这里的命,应理解为事物的客观必然性。死生,它有如日夜的运行,是自然规律。庄子认为,既然死和生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现象,那么,人们就应该克制死亡所带给人的悲痛,不使哀伤过分伤身。庄子还更进一步唱出一个反调,他针对世俗的“悦生恶死”,干脆来个“恶生悦死”。他说:“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绝疣溃痈”(庄子大宗师),生不过是累赘恶瘤,而死正是这累赘的解脱,脓疮的溃破。对于“悦持恶死”的世俗心理他进行辩驳:“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丧而不知归者邪?丽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与王同筐床,食刍豢,而后悔其泣也。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意思是:我怎么知道贪恋活在世上不是困惑呢?我又怎么知道厌恶死亡不是年少流落他乡而老大还不知回归呢?丽姬是艾地封疆守士之人的女儿,晋国征伐丽戎时俘获了她,她当时哭得泪水浸透了衣襟;等她到晋国进入了王宫,跟晋侯同睡一床而宠为夫人,吃上美味珍馐,于是就后悔就初不该那么伤心地哭泣了。我又怎么知道那些死去的人不会后悔当初的求生呢?庄子认为,那些死去的人正好与我们活着的人相反,恶生悦死。他想,活着的人既然总想呆在世上而喜欢生,那么死去的人从不见活转来不就正是喜欢死吗?为了证明死人是悦死恶生的,庄子讲了一个寓言故事庄子骑着一匹瘦马行走在通向楚国的古道上。凛冽的西风扑打着庄子瘦削的面孔,掀起他萧瑟的鬓发。庄子顾目四野,但见哀鸿遍野,骷髅遍地,一片兵荒马乱后的悲惨景象。夕阳西下,暮震四合。庄子走到一颗枯藤缠绕的老树下,惊起树上几只昏鸦盘旋而起,聒噪不休。庄子把马系好后,想找块石头坐下休息,忽见树下旁边草丛中露出一个骷髅来。庄子走近去,用马鞭敲了敲一个骷髅,问道:“先生是贪生患病而落到此地步的吗?还是国破家亡、刀斧所诛而落到此地步的呢?先生是因有不善之行、愧对父母妻子而自杀才到这地步的吗?还是因冻馁之患而落到此地步的呢?亦或是寿终正寝所致?”说完,拿过一个骷髅,枕之而卧,不一会便酣然入梦了。骷髅出现在庄子梦中说道:“先生,刚才所问,好象辩士的口气。你所谈的那些情况,皆是生人之累,死后则无此烦累了。您想听听死之乐趣吗?”庄子说:“当然。”骷髅说:“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容游佚,以天地为春秋。即使南面称王之乐,亦不能相比也。”庄子不信:“如果让阎王爷使你复生,还你骨肉肌肤,还你父母、妻子、乡亲、朋友,您愿意吗?”骷髅现出愁苦的样子:“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庄子妻子病故。好友惠施前来吊唁,看见庄子盘腿坐地,鼓盆而歌。惠施便责问道:“人家与你夫妻一场,为你生子、养老、持家。如今去世了,你不哭亦足矣,还鼓盆而歌,岂不太过份、太不近人情了吗?”庄子说:“不是这意思。她刚死时,我怎会独独不感悲伤呢?思前想后,我才发现自己仍是凡夫俗子,不明生死之理,不通天地之道。如此想来,也就不感悲伤了。”惠施仍愤愤不平地质问:“生死之理又如何?”庄子说道:“察其生命之始,而本无生;不仅无生也,而本无形;不仅无形也,而本无气。阴阳交杂在冥茫之间,变而有气,气又变而有形,形又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为死。故人之生死变化,犹如春夏秋冬四时交替也。她虽死了,人仍安然睡在天地巨室之中,而我竟还悲哀地随而哭之,自以为是不通达命运的安排,故止哀而歌了。”惠施说:“理虽如此,情何以堪?”庄子道:“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托付给)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于孙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故生者,假借也;假借它而成为生命的东西,不过是尘垢。死生犹如昼夜交替,故生不足喜,死不足悲。死生都是一气所化,人情不了解此理,故有悲乐之心生。既明其中道理,以理化情,有什么不堪忍受的呢?况且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也。”庄子对其自身也复如是。庄子大限之日,弟子侍立床前泣不成声:“伟哉造化!又将把您变成什么呢?将送您到何处去呢?化您成鼠肝吗?化您成虫臂吗?”庄子道:“父母于子,令去东西南北,子唯命是从。阴阳于人,不啻于父母。它要我死而我不听,我则是仵逆不顺之人也,有什么可责怪它的呢?大地负载我的形体,用生使我劳苦,用老使我安逸,用死使我安息。所以既善于使用我的生,也就必善于处置我的死。弟子该为我高兴才是啊!”弟子听了,竟呜咽有声,情不自禁。庄子笑道:“你不是不明白: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死生为伴,通天一气,你又何必悲伤?”弟子道:“生死之理,我何尚不明。只是我跟随您至今,受益匪浅,弟子却无以为报。想先生贫困一世,死后竟没什么陪葬。弟子所悲者,即为此也!”庄子坦然微笑,说道:“我以天地作棺椁,以日月为连壁,以星辰为珠宝,以万物作陪葬。我的葬具岂不很完备吗?还有比这更好更多的陪葬吗?”弟子道:“没有棺椁、我担心乌鸦、老鹰啄食先生。”庄子平静笑道:“在地上被乌鸦、老鹰吃掉,在地下被蝼蚁、老鼠吃掉二者有什么两样?夺乌鸦、老鹰之食而给蝼蚁、老鼠,何必这样偏心呢?”庄子认为,生是死的连续,而死是生的开始。死不过是生的转化,生死是有循环性的,正像大自然时令的运行一样。死不是坏事,死只是一个阶段的结束,当这一阶段完成了,另一阶段就开始,似乎死也像乐谱上的休止符,又像计算机上的ac(a11clear)按键,等a11 c1ear之后,又重新算起。对于死生的要义,庄子以一句名言来表达:“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庄子养生主)古时以动物脂肪裹薪而燃,用以取光取热。取光者名烛薪,取热者名彝薪。无论烛薪、烫薪都有烧完的时候,但火却可以一传再传,无穷无尽。譬喻形往而神存,薪尽而火传。我们的形体虽有死亡的一天,但是我们的精神和思想,却又藉着教育和文字,一代一代传下去,永无止息。庄子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言: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淡然独与神明居。庄子者,古之博大真人哉!我喜欢浪漫的庄子! 庄子养生主(课本未节录部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注释 涯:边际,极限。知:知识,才智。随:追随,索求。殆:危险,这里指疲困不堪,神伤体乏。已:此,如此;这里指上句所说的用有限的生命索求无尽的知识的情况。近:接近,这里含有追求、贪图的意思。缘:顺着,遵循。督:中,正道。中医有奇经八脉之说,所谓督脉即身背之中脉,具有总督诸阳经之作用;“缘督”就是顺从自然之中道的含意。经:常。生:通作“性”,“全生”意思是保全天性。养亲:从字面上讲,上下文意不能衔接,旧说称不为父母留下忧患,亦觉牵强。姑备参考。 尽年:终享天年,不使夭折。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11),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12),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13),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14),忘其所受(15),古者谓之遁天之刑(16)。适来(17),夫子时也(18);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19)。” 注释公文轩:相传为宋国人,复姓公文,名轩。右师:官名,古人常有借某人之官名称谓其人的习惯。 介:独,只有一只脚。一说“介”当作“兀”,失去一足的意思。是:此,指代形体上只有一只脚的情况。独:只有一只脚。与:旧注解释为“共”,所谓“有与”即两足共行。一说“与”当讲作赋与,意思是人的外形当是自然的赋与。雉(zh):雉鸟,俗称野鸡。蕲(q):祈求,希望。畜:养。樊:笼。王:旺盛,这个意义后代写作“旺”。老聃(dn):相传即老子,楚人,姓李名耳。秦失(y):亦写作“秦佚”,老聃的朋友。号:这里指大声地哭。(11)其人:指与秦失对话的哭泣者。老聃和秦失都把生死看得很轻,在秦失的眼里老聃的弟子也应都是能够超脱物外的人,但如此伤心地长久哭泣,显然哀痛过甚,有失老聃的遗风。(12)向:刚才。(13)彼其:指哭泣者,即前四句中的“老者”和“少者”。所以:讲作“的原因”。会:聚,碰在一块儿。(14)遁:逃避,违反。倍:通作“背”,背弃的意思。一说“倍”讲作“加”,是增益的意思。(15)忘其所受:大意是忘掉了受命于天的道理。庄子认为人体禀承于自然,方才有生有死,如果好生恶死,这就忘掉了受命于天的道理。(16)刑:过失。“遁天之刑”是说感伤过度,势必违反自然之道而招来过失。一说“刑”即刑辱之意。(17)适:偶然。来:来到世上,与下一句的“去”讲作离开人世相对立;这里的“来”、“去”实指人的生和死。(18)夫子:指老聃。(19)帝:天,万物的主宰。县(xun):同“悬”。“帝之县解”犹言“自然解脱”。在庄子看来,忧乐不能入,死生不能系,做到“安时而处顺”,就自然地解除了困缚,犹如解脱了倒悬之苦。(20)本句旨意历来解释纷纭,不得要领。根据前文所述可这样理解:“指”、“薪”即脂薪,又称烛薪,用以取光照物,“穷”是尽的意思,油脂燃尽于浸裹的柴薪,但火种却不会熄灭,传之于无穷。 辛弃疾感皇恩读庄子闻朱晦庵即世案上数编书,非庄即老,会说忘言始知道。万言千句,不自能忘堪笑。今朝梅雨霁,青天好。 一壑一丘,轻衫短帽。白发多时故人少。子云何在?应有玄经遗草。江河流日夜,何时了。朱晦庵即大理学家朱熹,朱卒于庆元六年(1200)三月,词中有“梅雨”句,是初闻噩耗时。宋史辛弃疾传,“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櫂歌,熹书克己复礼,夙兴夜寐题其二斋室。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可见朱、辛有深厚友谊,相知甚深。朱一生主要精力用于著述讲学,理学、儒学到了他,得到完备发展。陈亮曾辛辣讽刺朱道,“睟面盎背,吾不知其何乐?端居深念,吾不知其何病?置之钓台捺不住,写之云台捉不定。”(朱晦庵画象赞)陈主功利实用,全盘否定朱在哲学上的贡献,把朱描写得什么也不是。在抗金问题上,朱持“振三纲,明五常,正朝廷,励风俗”,“是乃中国治夷狄之道”,正如要游说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来营救涸辙之鲋一样,朱熹主张明明是腐儒之见。与辛弃疾的立竿见影痛快淋漓万难说到一起,但辛对朱态度与陈亮大不相同,特别是朱卒于政争中道学家被打倒之时,辛冒天下之大不韪前往真诚哭祭,其高超识见与古道热肠,八百年后仍令人叹赏敬服。此词摆脱惊悼与不着边际的几句盖棺论定的俗套,一气神行,写朱也即写自己,把朱熹的风范刻划得凛凛如生,深情厚谊和痛惜之意自然流出,感人甚深。上片所写陈列着几本老庄的书斋是辛也是朱的,借环境刻划人的精神,一石二鸟,迥异拙笔。“会说忘言始知道”中“忘言”出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稼轩说朱熹就是会说“忘言”而知大道的思想家。按庄子原意,前说“得鱼忘荃(诱饵),得兔忘蹄(捉兔下的套)”;后说“得意忘言”。大概指抛弃事物的形式和功利世俗的机心。因之辛词才有“不自能忘堪笑”之句,要能自忘方可望对“大道”有所了解,肯定朱熹和自己都属勘破了事物形式和突破了小我恩怨得失之人。到此辛酸会心处,忽一笔宕开,“今朝梅雨霁,青天好。”乐境写哀,反笔。下片感情激动,“一壑一丘,轻衫短帽”写朱熹晦庵云谷的幽居和衣着简朴的形象。“子云”是西汉末哲学家扬雄的字,太玄是其著作,这里将朱比扬。末谓朱熹思想将如江河行地万古不废,评价甚高。稼轩具眼,朱熹在南宋末就配享孔庙,后世位列“十哲”之次。(李文钟)(引自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论庄子散文的浪漫主义特色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研究庄子的学者,无不认为庄子的散文写得最生动、最优美、最有个性化特征,因而历来也最深受人们的喜闻乐见。庄子散文之所以特别受到人们的青睐,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与庄子其人具有“洸洋自恣”1的气质及其散文富有浓厚浪漫主义的特色,是密切相关的。在中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是中国文学的两种比较突出的不同的艺术流派。庄子散文可当之无愧地是中国最早浪漫主义文学的杰作,哺育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成长和发展。郭沫若认为,大半个中国文学史都受到庄子的影响,此话并非言过其实。值得在这里说明的是,过去我在研究庄子散文的浪漫主义时,曾根据高尔基对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的看法,认为庄子散文是消极浪漫主义。现在看来,这种看法未必是正确的。基于此种考虑,本文拟从下面四个方面,对庄子散文的浪漫主义问题,予以新的研究和探讨,即:雄奇怪诞的艺术意境;新人耳目的寓言故事;炽热动人的诗人气质;出乎寻常的夸张比喻手法。雄奇怪诞的艺术意境 先秦诸子散文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一般说来,它的文字大都写得古朴笃实、简洁省净,其中也不乏惊人的奇妙的结构。但是,它的惊人奇妙之处,若与庄子散文相比,却显得大为逊色。就庄子散文雄奇怪诞的艺术意境而言,不仅在先秦文学中独树一帜,即使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显著的地位。 对于庄子散文雄奇怪诞的艺术意境,我们为了论述的方便,姑且从其雄奇、险辟、怪诞三点来分析。 庄子雄奇宏伟,气势磅礴,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庄子开篇逍遥游写鲲鹏展翅九万里的寓言,古往今来,曾博得不少评论家的高度赞赏。晋代阮修,曾作大鹏赞日:“苍苍大鹏,诞自北溟。假精灵鳞,神化以生。如云之翼,如山之形。海运水击,扶摇上征。翕然层举,背负太清。志存天地,不屑雷霆。鸳鸠仰笑,尺鷃所轻。超然高逝,莫知其情。”2把庄子描写鲲鹏其大无比,击水三千里,扶摇直上九万里,“志存天地,不屑雷霆”,气势磅礴,势不可当,逼真地再现出来。这种雄奇壮阔的意境、宏伟浩瀚的景象,是南华老仙匠心独运的卓然建树,为后人留下难得的艺术享受。尽管庄子用此寓言,旨在表现鲲鹏逍遥无为的思想,但在客观上,却能“令人拓展胸次”,给人一种“海阔从鱼跃、天高任鸟飞”3的感受。 所以,取师于庄子的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他曾情不自禁地赞叹说:“南华老仙发天机于漆园,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征至(志)怪于齐谐,谈北溟之有鱼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吾亦不测其神怪之若比,盖乃造化之所为。”4所谓“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即高度评价这篇雄文所取得的浪漫主义成就。庄子在战国时代,竟能以非凡的才智和气魄,创作出如此高不可攀的艺术佳作,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难怪李白对南华老仙赞叹不已,惊怪其不知为何,竟然能创作出此等峥嵘、浩荡之奇言。 清代评论家刘熙载,又用“能飞”来评论庄子峥嵘浩荡的“神妙”之笔。刘氏说:“文之神妙,莫过于能飞。庄子之言鹏,日怒而飞,今观其文,无端而来,无端而去,殆得飞之机者。”5庄子笔法,变化莫测,“无端而来,无端而去”,神奇雄伟,豪放洒脱。李白、苏轼、辛弃疾等豪放派诗人,大多得力于庄子,从庄子那里汲取丰富的营养,才使他们在诗词文赋方面取得伟大的艺术成就。苏轼对于庄子,佩服得五体投地。据史书记载,当苏轼读庄子书时,曾赞叹说:“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6辛弃疾也深受庄子的影响,他在诗词中常常征引庄子的语言。他说:“案上数编书,非庄子即老。”(感皇恩读(庄子),闻朱晦菴即世)7从这些事实,亦可间接地透露出庄子对后代浪漫主义文学起了积极的哺育作用。在庄子笔下,出现许多雄奇壮观的景象,的确令人大饱眼福。雄奇壮观的景象,在自然界是多有所见的,不足为奇。然而,在庄子笔下出现的雄奇壮观景象,又不同于自然界所呈现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