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积雨辋川庄作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1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积雨辋川庄作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2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积雨辋川庄作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3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积雨辋川庄作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4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积雨辋川庄作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积雨辋川庄作旅夜书怀一、注音辋川(wn)粮饷(xin)东菑(z)木槿(jn)诘问(ji) 樯桅(qin) 铜钲(zhn) 西崦(yn)夔州(ku) 雪霁(j) 窥视(ku) 聒噪(u)二、解释词义1漠漠水田飞白鹭形容广漠无际2阴阴夏木啭黄鹂 幽暗的样子3危樯独夜舟 高4煮芹烧笋饷春耕 用食物款待别人5夜雪初霁 天由雪转晴6荠麦弥望 满眼7予怀怆然 悲伤的样子8算而今重到须惊 料想9身向榆关那畔行 那边10聒碎乡心梦不成 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三、积累名句1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2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3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4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5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6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一、基础达标1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a)a辋(wng)川东菑(z)朝槿(jn)b危樯(qing) 铜钲(zhng) 西崦(yn)c饷(xing)春耕 初霁(j) 荠(q)麦d怆(cng)然 豆蔻(ku) 窥(ku)江解析:b项,“钲”应读zhng;c项,“荠”应读j,d项,“怆”应读chung。2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b)a淳熙丙申至日丙申:就是指冬至这一天b暮色渐起,戍角悲吟戍角:驻军的号角声c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重:着重d渐黄昏清角吹寒吹寒:吹出了寒气解析:a项,丙申:指年。c项,“重(chng)”,应为“重新,又”;d项,吹寒:在寒风中吹着。3下列各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b)a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b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c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d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解析:b项为拟人,其余都化用了杜牧的诗句,为用典。二、阅读鉴赏4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回答问题。秋夜独坐(节选)(唐)王维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夜深(宋)周弼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答案:(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景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言之成理即可) 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客从杜甫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注:泉客珠:指珍珠。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箧笥: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2)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答案:(1)有客人从南海来,送我珍珠。珍珠里隐约有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我把它久久藏在竹箱里,等候官家来征求。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已化成了血水,可悲的是我现在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2)“珠中有隐字”,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珍珠“化为血”,寓意为官家征敛的实为平民百姓的血汗。6阅读下面一首清词,回答问题。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纳兰性德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注:柬:给信札。何事句:用汉班婕妤被弃典故。班婕妤为汉成帝妃,被赵飞燕谗害,退居冷宫,后有诗怨歌行,以秋扇闲置为喻抒发被弃之怨情。颈联、颔联中“骊山语”“夜雨霖铃”“比翼连枝”,均用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典故。(1)这首诗通过“秋扇”“骊山语”“夜雨霖铃”“比翼连枝”这些比喻共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2)“人生若只如初见”这个名句人们传诵了三百多年,今天甚至成为许多文艺作品的标题。请你从诗句内容和语言形式两个角度谈谈它广为传诵的原因。答案:(1)这首诗通过这些比喻共同营造了一种幽怨、凄楚、悲凉的意境。(2)从内容上看:这句词反映了人们内心的一种普遍的期待和遗憾;从语言形式看:词文语言通俗,便于传诵。解读诗佛王维(节选)从文化背景看待王维王维的信佛到底来自于哪里?关于这个问题如果说仅仅是受母亲的影响那未必太绝对化了,我们知道这个仅仅是一方面,如果把这种情况放到现在,人们更加怀疑了。所以我们就得从社会背景看看了。佛教最先起源于文明古国印度,它并非我们中国本土的文化。可是我们中国没有佛教,但是有禅师,当时最著名的有严华宗,净士宗,禅宗。这些都是我们本土的,其实我们早期受黄老哲学的影响,一直信仰着看不着摸不到的东西,并把它当做信仰。可是在东汉之后历经了三国的动乱,人们渐渐开始怀疑中国的传统思想,所以这个时候佛教的进入与本土三宗的高度结合,恰好迎合了大众的需要,后来到了魏晋时期,正是文化大开放的时期,历史上著名的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就体现这一点,还有那个美男子潘安的故事就发生在魏晋时期,由他也是诞生了一个成语“掷果盈车”说得就是姑娘们为了欢迎潘安的到来向他示好的表现。我们的社会背景如此安宁,我们的民众基本上没有受过什么大灾大难,所以佛祖的保佑就是人们普遍认为的一个结果,所以佛祖的保佑让人们更加相信了他,出现了虔诚的信佛者,其实这些我们后来也是可以看到的,到了明代之后的四大名著或多或少都记录着佛教文化,影视剧中某个人犯了错之后就向佛祖祈求保佑他,这就是我们中国的佛教文化影响,然而王维受到影响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话说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我们看到了后来的隋代,隋代开创了科举,里面就提到了经文。直到唐朝,我们看到的是贞观之治,光武中兴。盛世之下,我们看到了武则天提倡的是对佛教的提倡,对道教的压制。我们的佛教得到了官方的认可。中国历来是文化为了政治而服务,那么作为士人阶层为了迎合,必须做好文化的宣扬,我们看到当时的一些史书记载和建筑特征很明显可以发现当时与佛教的交流到底是如何的兴盛,到了当时南朝四百八十寺的场景我们又看到了,我们看到大街上无论是官场还是文场,到处是与僧侣促膝长谈的人们,喝着茶听着弹奏的音乐,到处是一幅和谐的画卷。如果说例子可以说数不胜数,鉴于很多学者曾研究过这一问题,我们暂时不多谈了,但是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事实就是:当时那个时代,无论身份如何与佛的接触是必然的一种趋势。透过作品看王维王维的作品与他的遭遇有很大的关联性,王维青年时期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政治抱负,写成“陇西行”等一类关于边塞、游侠的诗篇,运用歌行的体裁,描写各方面的题材,具有岑参、高适那种雄浑的气派。王维后期歌咏山水的作品,真正代表其诗歌艺术。作品以五言为主,描写退隐生活、田园山水,追求清静闲适的精神生活,风格恬静清朴。王维作品佛道和退隐思想浓厚,政治上的挫折,妻子的去世等,给他造成心灵上的创伤,佛教思想的介入,成为他晚期避世的主导思想。我们知道后来的王维几次被贬官,这让心气很高的王维受尽了打击。此时到了四十八岁的王维已到中年,渐渐看透了官场的黑暗,看透了生意场上的拐骗,更是看透了人世间的红尘。我们设想一下谁会继续待在那里继续为官方服务,于是王维最后做出了一个抉择,远离这些纷杂的尘世,寻找属于自己的一份清闲之地,所以他选择了辞官归隐,我们看到了后来的王维整天的生活就是“焚香独坐,禅诵之事”我们可以看出他正在寻求属于自己的一份天地,渴望像神话中的人物可以超越世间。他选择了归隐正是给他的精神寄托。在旧唐节本传中记载:驾鹤西去。这样的评论。更有评论家认为王维很大程度上是受社会现实的影响,我们认同的到底是社会原因还是个人原因关键在于我们自身的领悟了,总之我个人认为社会原因是主导,个人原因是一个小的局部因素。在王维的身上我们似乎看到了儒家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佛教所说的“一切随缘”。还有道教的“宁静结合的无为思想”。总之我们看到的王维身上容纳了太多的思想,不同时期所表现的各有不同,总之我们可以说社会改变了他的一生。后来他选择了归隐,但是他没有停止写作,我们看到了很多优美并且传世的佳作就是归隐之后所作,今天我们不妨先分享三篇:1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2鹿寨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3辛夷坞木木笑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三篇诗歌不同的意境深藏于中,我们从中要体会的是禅理禅意禅趣,我们从山水画作中体会的一种无言的意境,的确需要我们必须有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想象能力。其中的一山一水写的确实传神,那是诗人心灵的真实写照,写诗需要一定的感悟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何尝不向他学习呢?从中我们感受最多的是他的空观思想和静观思想,如果说空,其实说实则虚之,虚则实之。说静其实就是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哲学思维在里面所包含的意思,我们读读他的作品,千万不要仅仅当做一种消遣,的确要从禅理的角度去看待,所以我们要重新审视我们看待他作品的价值观。于此,我们从中看一看他的禅坐给他带来的一种坐忘的意境,体会其中的审美境界与物我划一,这是我们所有诗词爱好者所作的基本功课。最后我们不妨以他的终南别业作为结尾:“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我们正是学习的初级解读,还需要更多的爱好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来源:散文在线)写作与应用1技法总结积雨辋川庄作(1)意境淡雅超逸。全诗将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幽雅清淡的隐士生活相结合,抒写出一种物我相惬、悠然于山林的超逸情趣,表现了诗人对烦扰世俗的厌恶及对田园风光的陶然自适。(2)景事蕴涵禅理。诗人常在山中静观朝槿,领悟人生无常、奉佛有乐;又在松下采摘露葵,以供清斋素食,以实践清心寡欲的佛教教义。(3)用典表达心志。尾联连用了杨朱和列子中的故事,这两个典故表达自己淡泊的心志。旅夜书怀(1)寓情于景。前两联写景,诗眼在“独夜舟”三字上,首句写岸,次句写舟,渲染冷寂氛围,三、四句承“夜”写诗人所见夜色,使人有凄苦无依之感。小舟的命运正是诗人命运的写照。(2)直抒胸臆。颈联中,诗人将“名”与“官”相对提出是有深意的。诗人的本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不能得官以实现其本志,是他一生最大的憾事。诗人是胸存块垒,不吐不快,却又不能直吐出来。最后两句以沙鸥自况,乃自伤漂泊之意。新城道中(其一)(1)情景互生。这是一首七律,中间四句组成一套山水画屏。新奇的比喻,巧妙的拟人,不仅描绘出花木之美,而且烘托出诗人山行之乐,内心之乐和景色之美互相影响,互相渗透。这就是人们最爱追求的那种艺术境界:情景互生。(2)比喻、拟人贴切。诗中之景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东风”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己,“我”要进山,东风马上吹散阴霾,为进山创造了条件,使“我”心想事成;岭上的云像顶棉帽,枝头的太阳像只铜钲,大自然的面目居然有些幽默;野桃含笑,柳条摇曳,草木也是那样欢快自得;田头春耕正忙,山村人家传出芹笋的香味,人间犹如桃源。扬州慢(1)词风“骚雅”“清空”。词人终身布衣,用比兴寄托的手法把对国事的关怀写入词中,委婉蕴藉。前人说他的词“不惟清空,又且骚雅,读之使人神观飞越”。“骚雅”便有格调,“清空”就有神韵。(2)情景交融,升华主题。作者通过对“荠麦”“废池”“清角”“空城”等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伤感之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3)虚实结合。词人先写想象中扬州昔日的繁华盛况,又写到今日扬州的破败、萧条,通过对比,表达出作者抚今追昔的伤感。长相思(1)情景交融,升华主题。词的上片从“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来说明身离故乡之远。下片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渲染作者此时的孤寂情怀。风雪打断了他思乡之梦。懊丧之余,他更加怀念故园的宁静祥和,作者于清丽哀婉之中又不乏边塞之雄奇风情的描述,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2)风格独特,独具特色。本词既有韵律优美、民歌风味浓郁的一面,如出水芙蓉、纯真清丽;又有含蓄深沉、感情丰富的一面,如夜来风潮回荡激烈。词人以其独特的思维视角和超凡的艺术表现力,将草原游牧文化的审美观与中原传统文化的审美观相融合,集豪放婉约于一体,融合成中华词坛上一颗风骨神韵俱佳的灿烂明珠,深受后人喜爱。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将作者推为宋后第一真词人,是非常有道理的。2写作连线【角度】旅夜书怀是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飘泊。诗中写到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即使在住茅屋期间,在流落船上,无所适从的时候,心中还依然怀抱“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大志,思考国家的命运。请以“忧思与抱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示例】心而无色,何能示如此之鲜红?人而无格,焉能矗如此之巍然?至今犹记,那茅屋前振聋发聩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呐喊。“漂泊”如“沙鸥”般潦倒的生命何以能有如是与黎民苍生共温暖的情怀?即使生命之途总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