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史料综述.doc_第1页
明代史料综述.doc_第2页
明代史料综述.doc_第3页
明代史料综述.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代史料综述总论:明代的史籍在数目上非常多,但是抄书成风,没有什么比较大的建树。顾炎武曾经批评明代的不良学风,年少的时候曾经受祖父告诫:“凡作书者,莫病乎其以前人之书篡改而为自作也。班孟坚之改史记,必不如史记。宋景文之改旧唐书,必不如旧唐书也。至于今代,而著书之人几满天下,则有盗前人之书而为己作者矣,故得明人书百卷,不若得宋人书一卷也。”亭林诗文集卷二,钞书自序,四部丛刊本。成祖时,命胡广等修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宣扬程朱理学,解缙等编永乐大典。官修的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是经注的官方标准版,基本上抄袭宋元人的成说。而永乐大典有22937卷之多,这实际上是一部以韵目排列的书,往往是一部一部的抄写进去,类书性质不明显,但是因为保存了很多的史料而受到推崇。但从史学发展的角度来说,这只是抄录而成,没有太大的发展。一、 明末清初的史学和经世致用明代的史学发展主要分成两部分,在嘉靖、万历以前,明代基本没有太多值得注意的历史撰述,而嘉靖、万历之后,社会矛盾的日益尖锐和复杂,在思想领域显得更加活跃起来,这时候出现了一批以经世致用为主的学者和大师。1、 郑晓与吾学编郑晓(14991566)是明代杰出的史学家,浙江海盐人,是以纪传体记载明代史事的开创者。郑晓在兵部时就撰写了九边图志30卷。而他的著作原本包括了明以前的历代史事和明兴以来的本朝国史,本纪下限至武宗正德,典章制度叙述到嘉靖,国家大事甚至记载到嘉靖二十九年蒙古族军队攻至北京城下的“庚戍之变”。但是在成书的时候,发生了吏部尚书李默的文字狱,此时郑晓是李默的副手,因害怕自己也因为文字狱受到迫害,命儿子将自己的书稿烧毁,儿子不忍一生心血化为灰烬,保存了明代部分的史料,这就是吾学编。2、王世贞与弇州史料王世贞,字元美,号凤洲,江苏太仓人。家学渊源,交友甚广,为当时文坛盟主。王世贞所编纂的资料有明野史汇100卷,皇明名臣琬琰录,搜集了许多官僚的家乘。天言汇录收集了明代历朝皇帝的手诏和口谕。此外还有大量的笔记如国朝从记、少阳丛谈、丁戊小识等。在丰富的史料基础上,王世贞对于明代史实进行了严格细致的考核,写成了史乘考误11卷,前8卷考实录和野史之失,后3卷考家乘之误。而王世贞撰写的当代史纪传体史书为弇山堂别集,后来与自己其他的著作合起来,在万历四十二年刻成弇州史料100卷。王世贞在史学上的功力和才华无论在他生前或是身后都得到广泛的承认,嘉靖时的大学士徐阶曾经说:“此君他日必操史权,能以毛锥杀人”沈德符万历获野编卷八,严相处王弇州条。3、李贽与焚书李贽(15271602),福建泉州人,主要著作有焚书6卷,藏书68卷。藏书和续藏书都是历史人物的传记,后者是明兴以来的传记。4、焦竑与国朝献征录焦竑(15401620),万历十七年状元,他编纂的国朝献征录120卷,网络了明宗室、勋戚、内阁以下文武百官以及没有出仕的隐逸之士、宦官的碑传资料,兼及少数民族和周边国家的记述。除此书外,还著有国朝经籍志5卷。5、茅元仪与武备志茅元仪,明末国子监生,在天启元年编成武备志240卷,全书内容包罗了历代史书中的战例和各类兵书摘要,是明末一部军事百科全书。在军资乘一篇中不仅记述了至明代我国研制使用的各种冷、热兵器,还介绍了西方传入的“红夷炮”等新式武器。6、谈迁与国榷谈迁(1593年1657年),原名以训,字观若;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明朝诸生,浙江海宁枣林(浙江海宁西南)人。入清不仕,自称江左遗民,以佣书、幕僚为生,顺治十年(1653年),江南义乌朱之锡进北京做弘文院编修,聘谈迁做书记,遂从嘉兴运河坐船北上入京。两年期间几乎遍访明朝的降臣、皇亲、宦官和公侯门客,借此修订国榷。其著作尚有枣林杂俎、北游录、西游录、枣林集、史论、海昌外志等。7、陈子龙与皇明经世文编这部书是由陈子龙、宋征璧、许孚远共同主持编辑的,共508卷,是从明初以来名卿巨公的文集中选择有关国计民生的奏疏等文献编辑而成,所选资料具有代表性。8 、何乔远与名山藏何乔远,万历十四年进士,官至户部右侍郎,著名山藏109卷,这是一部自明初至穆宗隆庆六年的纪传体明代通史,内容包括37纪。9、陈仁锡与皇明世法录陈仁锡,天启二年探花,因得罪魏忠贤削籍归里,著皇明世法录92卷,收集明代有关国计的文献,撰成此书。10、王圻与续文献通考王圻,嘉靖四十四年进士,代表作为续文献通考254卷,这部书继承了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上接宋宁宗嘉定年间,下至明神宗万历年间,重点放在了明代经济、社会、典章制度和文献等方面,作者自称光收集材料就花费了四十年时间。11、朱国祯与皇明史概朱国祯,天启年间任大学士,在明亡以前刊刻成书的有皇明史概109卷,继承了郑晓、王世贞的求实作风,尽量弄清史实真相。而其没有刊印的手稿,则在清初卖给了庄氏,酿成了庄氏史案。二、明代官修史籍明代初年,文坛上盛行的是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的台阁体,史学此时受到很大的限制,除了官修史籍以外,基本没有什么1、关于元史的修撰元史的修撰,朱元璋是出于政治考量,亟不可待的颁布元史来宣告元朝已经结束,借以抹煞北元的正统地位,同时确立自己建立的明朝的合法性。奉命修撰的史臣夜以继晷,敷衍成篇。洪武二年和三年两次开局,都只用了半年时间。元史的成书大体上是元朝留下的本朝国史。元史附李善长洪武二年八月进元史表云:“上自太祖下迄宁宗,据十三朝实录之文,成百余卷粗完之史。”由元入明的危素是当时著名的史学家,他在元顺帝时参与了宋、辽、金三史的编纂工作,明军进入元大都时又是他把元代累朝积累下来的史册保护了起来,元史的价值,在于保存了元朝的国史,明朝的贡献很小。大的成就。2、明实录明实录的修撰给后世留下了明代最系统、最详细的史料。据史籍记载,明代历朝实录是在老皇帝去世后,由继位者指定大臣为总裁和监修官,组织翰林院官员修撰前朝实录,所收军国大事的标准均见历朝实录前面的修纂凡例。有明一代,共修成13朝实录,合计3045卷,期中建文一朝因靖难革除,没有修撰实录。景泰帝事迹列入英宗实录。而怀宗实录是清初明史馆人士依据残缺邸报等资料草率而成,勉强充数。因熹宗实录中记载了大学士冯铨投身魏忠贤阉党的事迹,清初冯铨出仕清朝,利用职权把天气四年和天启七年六月13卷偷出销毁,由于种种原因,明实录不足以覆盖整个明代史事,而在明亡之际,明实录正本因为毁于兵火,现存的各种抄本难免有脱漏和讹误。综上,总的来说,明代史学成就不是很高,特别是同经历了277年这样一个稳定的朝代显得很不相称。然而,明代处于一个大变革时期,各种方面的矛盾错综复杂,留下的文化积累非常丰厚,明代从中期开始,官僚士大夫往往把自己经手的文书或亲身经历、读书心得汇编成书,文集、方志、家谱、笔记、杂著等较之往代都有长足的发展,从而保存了极为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这些浩如烟海的文献不仅是当代人驾驭不了的,直到现在仍然有待发掘。PS:关于明末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论著相信同学们都知道,就不再罗列了。下面再列举下一些其他的史料,上面没有介绍,但是也是比较重要的。1、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弘光实录钞思旧录明史案(已丢失)2、王夫之读通鉴论3、顾炎武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