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老山界》教学设计.doc_第1页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老山界》教学设计.doc_第2页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老山界》教学设计.doc_第3页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老山界》教学设计.doc_第4页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老山界》教学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老山界教学设计昆山开发区青阳港学校 陈莹莹【教学目标】1. 通过梳理时间推移、空间转换、事情的过程,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特点。2. 通过品味词句、比较分析,学习多角度、多手法将事物写得具体细致、生动形象。3. 通过品析课文重点段落,体会并学习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课时】 1课时【教学流程】1、 导入新课同学们,红军长征路上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正是红军精神的体现。今天,让我们跟随陆定一先生,走进老山界。2、 预习检测 首先,老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请一组同学,开小火车) 惊惶(hung) 军阀(f) 欺侮(w) 酣(hn)然入梦 打颤(zhn) 咀嚼(ju) 苛捐(k)杂税 点缀(zhu) 呜咽(y) 澎湃(pngpai) 落(l)下 蜷(qun)3、 时代背景介绍 老山界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老师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读有关于老山界的介绍吧。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其主峰海拔2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颠”之誉。从这段资料中,老山界给你留下突出印象的一点?(高)那红军当年为什么要翻越老山界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1934年12月,中央红军在湘江与国民党军队经过惨烈的激战,损失惨重,退入了山高路险的猫儿山,开始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历程。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陆定一先生就是一位亲身经历过长征的红军战士,他用自己的笔触记录下了那段悠悠岁月。 现在就请同学们通读全文,找出文中表现时间推移和地点转换的词句,并概括相应的人物活动,完成下列表格。时间地点人物活动第一天下午瑶民家天黑山路上第二天雷公岩 翻越雷公岩下午 征服老山界【参考】时间地点人物活动第一天下午瑶民家 攀谈、宣传红军政策天黑山脚下 爬山半夜山路上 宿营第二天黎明后雷公岩 翻越雷公岩下午山顶 征服老山界【小结】可见,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和空间顺序)(2) 那么在这些人物活动中,哪些写得详细具体、生动形象呢?【教师引导】我们知道,文章有五大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其中哪一种可以将文章写得详细具体、形象生动?(描写)那么作者对于哪几块人物活动的描写比较集中呢?(13-19段爬山和23段宿营) 接下来,让我们跟随作者,看看他是如何详细具体、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红军当时翻越老山界的经过的。五、再读课文,分析探究(1) 我们先来看13-19段“爬山”的描写,大家一起读一遍: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不要掉队呀!”“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顶着天啦!”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1. 从这些文段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山界的山路、山势分别有何特点,作者又是如何写出这些特点的呢?(1)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分析】许多的“之”字形,体现出山路迂曲;“一直连到天上”,体现山势高峻。(2)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分析】“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体现山势高峻;“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体现山势陡峭、险峻。 文中“一步一步”能否删去?(不能,这个词可以体现红军走得慢,走得小心谨慎,可见山路的狭窄。)(指导朗读:语气沉重、语速缓慢)2. 在这几段文字中,作者为什么要细致地描写老山界山势的陡峭险峻呢?(反衬出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其实啊,从人物的语言描写中,也能体现这种精神,请同学们找一找,读一读。【教师指导朗读】(1) 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自豪、豪迈的语气)(2) “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激励、兴奋的语气) “我们顶着天啦!”(自豪、豪迈的语气) 大家听了后,哈哈地笑起来。(2)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23段关于“宿营”的描写,作者是如何具体生动地写出自己半夜睡醒后的所见所闻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学生讨论)原文: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象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改文:半夜寒气逼人,天上星星闪烁,面前山峰矗立,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1. 原文写得如此细致,让我们感同身受。作者是如何具体写出这种寒气逼人的感受呢?答:“刺”、“打颤”、“卷”、“蜷”等一系列动词的运用,具体形象地写出了自己的感觉,很具有表现力。2.“天上闪烁的星星好象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将事物写得形象具体?答:(1)比喻:将星星比作宝石,突出星星闪耀美丽的特点;(2) 侧面衬托:“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侧面写出山之高耸。【链接】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侧面突出楼之高。3. “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这句话写出了山的什么特点?答:运用比喻的修辞,将矗立的山峰比成巨人,突出山的高大;又将山谷比作一口井,写出山谷之深,侧面衬托山的高大、密集。【链接】济南的冬天(老舍):“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写出山的密集。4.“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具体表现是什么?答:(1)通过排比,写出声音的层次性、起伏性和变化性;(2) 运用比喻,化无行为有形,形象生动地写出声音或细小或洪亮的特点;(3)(这里写了这么多声音,会不会太闹?)不会,这是以声衬静,连山林间细小的声音都能听见,突出周围环境的寂静。5.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把半夜醒来的所见所闻写得如此富有诗意,你从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明明身处高峻的山峰之上,半夜睡醒也是寒气逼人、刺入肌骨,可作者依旧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美景、细听耳边美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这是对红军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精神的形象刻画。 (教师可进行适当补充:不错的,捕捉到这些细微的声响,既要一定的自然条件,比如寂静,更要一个以苦为乐、心态平和的人才能体会到这优美的境界。正如秋夜的月亮,有人看到团聚,而有人看到了凄凉。“眼中月是心底月” 也正如罗丹有一句著名的话“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6.老师将这段文字进行了改写,请同学们比较下,原文和改文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别,并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别。改文:半夜寒气逼人,天上星星闪烁,面前山峰矗立,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差别:原文比改文更具体生动地写出了环境、星星、山峰和声响的特点,在这些富有美感的描写中展示了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了乐观精神。【小结】这段文字充分调动了人的触觉、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运用比喻、排比、正侧结合等手法,具体形象地描写了半夜醒来观赏夜景的所见所闻,从而体现了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精神。可见,具体生动的描写可以突出文章的中心。(三)那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结果如何?老山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