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语文版).docx_第1页
《故乡》(语文版).docx_第2页
《故乡》(语文版).docx_第3页
《故乡》(语文版).docx_第4页
《故乡》(语文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出版社 八年级(上册) 畅言教育故乡 教材分析这篇小说在环境描写、人物刻画和对比手法的运用方面都比较典型,所以在教学中,对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分析要侧重于前后的对比,我采用以表格的形式来板书,把内容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思考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的作用。结合环境来分析人物,把故乡分为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的故乡,两相对比;主要引导学生把握“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心情感受,正确恰当地理解文章里议论性的语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小说的主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小说采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人物的分析探讨主题;(2)把握对比手法的作用。【教学难点】把握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以关于“故乡”的诗词名句或者歌曲导入: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简介作者: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2.写作背景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他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3.认准读音:阴晦( ) 胯( )下 祭祀( ) 鹁( )鸪( ) 獾( )猪恣( )睢( ) 颧( )骨 惘( )然 髀( ) 嗤( )笑瑟( )缩 吓( ) 黛( ) 潺潺( ) 寒噤( ) 愕( )然三、 细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线索:贯穿在整个叙事性作品的情节发展中的脉络)以“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2、依据小说的线索,可以把小说分为三部分,怎样分?为什么?(一)回故乡 (二)在故乡 (三)离故乡2.故事情节小说以“我”的行踪(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为经,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纬,逐步展开情节。开端:回故乡(1-5自然段)时间:严寒的冬天 原因:卖屋、搬家 景象及心情:萧索、悲凉。发展:在故乡(6-77自然段)到家那天:母子见面,回忆少年闰土,见到杨二嫂、过了三四天:见到闰土。又过九天:启程回去。 结尾:离故乡(78-结尾)船上谈话,“我”的感受思考:(1)小说中刻画了那几个人物形象?(2)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肖像描写、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闰 土少年中年外 貌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小银圈,红活圆实的手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穿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手又粗又笨,像松树皮语 言滔滔不绝地说新鲜事(口齿伶俐)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语无伦次)对“我”的态度“只不怕我”,送贝壳和鸟毛,告诉许多新奇的事(友好、热情)恭恭敬敬,称呼“我”“老爷”(隔膜很深)对生活的态度热爱、乐观悲哀 痛苦 麻木性格特点聪明、机灵淳朴、善良、迟钝、麻木思考:闰土变化的原因表面原因:1、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2、社会落后愚昧。深层原因:帝国主义侵略、封建社会制度(闰土的遭遇正是当时广大受压迫、受剥削农民的具体写照。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也就在于揭示帝国主义、封建社会双重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试分析小说中任务的性格特点:闰 土:是一个勤劳善良,质朴老实,痛苦麻木,但不觉悟的农民形象。作者对其态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塑造其目的:揭示帝国主义、封建社会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杨二嫂:是一个贪婪、尖刻、鄙俗,自私庸俗的小市民典型。作者对其态度:既可恨、可鄙又可怜。塑造其目的:在三座大山压榨下乡镇小市民也逃不了日益贫困的厄运。“我”: 是一个对现实不满正在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形象。作者对其态度:寄希望于未来,却又对前途感到渺茫。塑造其目的:串联全文。(故乡及故乡人的变化都是通过“我”的观察与感受表现出来的。)语言品读1,我希望他们不再象我,又大家隔膜起来 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辛苦展转,像“我”那样异地谋生,到处奔波,生活不安定。辛苦麻木,像闰土那样在社会的重压下贫困艰辛,精神麻木。辛苦恣睢,像杨二嫂那样生活每况愈下而自私、尖刻、贪婪。全句表达了作者希望“应该有新生活”的强烈愿望2、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第一个“高墙”是实写。第二个“高墙”是虚写,是比喻用法,指“我”与闰土之间隔着“厚障壁”,即封建意识、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隔膜。3、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表明“我”对希望的实现、新生活的到来充满了坚定的信心。4、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 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话强调了实践的意义。有了希望不去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有的;有了希望并为之奋斗,希望定会实现。希望需要经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这个比喻,表达了“我”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 5、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希望是美好的,但在黑暗的社会中要实现则困难重重,必须经过长期艰苦的奋斗,不然这“希望”也会成为“崇拜的偶像”了。6、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相对来说,闰土的改善生活的愿望实现起来容易,而我的愿望是改变社会。反映我一方面有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另一方面也感到希望的渺茫。当时的鲁迅并没有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具体的“路”,因而“我”对路的憧憬不免迷茫。四、课堂总结:中心思想:小说通过描写故乡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