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中和”之道在居住区坐憩环境设计中的应用.pdf_第1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中和”之道在居住区坐憩环境设计中的应用.pdf_第2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中和”之道在居住区坐憩环境设计中的应用.pdf_第3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中和”之道在居住区坐憩环境设计中的应用.pdf_第4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中和”之道在居住区坐憩环境设计中的应用.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沈阳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 要 居住区坐憩环境是整个居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人们的生活水平产生重要的影 响 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人们越来越重视居住生活 的和谐 希望远离大都市的喧嚣 亲近自然 回归自然 从而推动了坐憩环境设计的蓬 勃发展 进入了更加讲究精 美 意的新阶段 良好的坐憩环境设计吧人与自然 技术 与艺术 功能与观赏 时尚与传统有机的结合起来 给人们描述了一个可以尽情享受阳 光 空气 绿色 人 自然 建筑构成的和谐美好的画面 本文通过对沈阳一些居住区 坐憩环境的调研 归纳总结一个良好的坐憩环境需要以中和之道所追寻的 天人合一 境界来作为设计理念为支撑 实现人与自然地共融 在进行居住区坐憩环境设计时 要把坐憩环境的 中和 之道文化的营造作为坐憩 环境设计的重点 在设计上要充分运用富含和谐的文化设计元素 营造一个和合的文化 氛围 从而提高了一种轻松 愉悦 美好的生活环境 增加人们对居住区的认同感 本文通过研究坐憩环境的各景观要素之间以及人与坐憩环境的 中和 文化需求 来探讨 中和 之道在居住区坐憩环境中的应用 从而构建具有 中和 浓厚文化氛围 和鲜明特色的设计理念 以和谐完美作为设计目标 设计出人与自然和合的居住坐憩环 境 关键词 中和 之道 天人合一 居住区坐憩环境 沈阳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dwelling environme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comprising part of a residential community it relates closely to the living standard of people s life and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value on its importance with the nation s fast growth economy people begin to pay much more attention to the harmonious of dwelling environment hoping to free themselves from the crowd and return to nature this in deed has promote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dwelling environment design and helps it entering a new stage focusing on superior exquisite and elegant a qualified dwelling environment design combines human and nature technique and art function and view fashion and tradition together showing a harmonious picture that combines people with sunshine fresh air green color nature and architecture this paper is written based on the research to some residential community in shenyang and reached the conclusion that a better the unity of heaven and human being dwelling environment shall be supported by the design idea of man is an integral part of nature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dwelling environment design is how to create the mean cultural atmosphere in residential community to realize this the harmony culture design element shall be fully utilized to build the mean cultural atmosphere thus recognition to the residential community will be raised in respect of its leisure relax and comfort living environment by studying on the different landscape elements and the mean cultural demand between people and dwelling environment this paper discussed on the application of mean theory in dwelling environment which possesses distinguished design idea and mean cultural atmosphere making man really become an integral part of nature key words mean theory unity of heaven and human being dwelling environment 沈阳理工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本论文的所有工作 是在导师的指导下 由作者本人独 立完成的 有关观点 方法 数据和文献的引用已在文中指出 并与参考 文献相对应 除文中已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公开发表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 担 作者 签字 日 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沈阳理工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 即 沈阳理工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 复印件和磁盘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沈阳理工大学可以将学 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 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 期 日 期 第 1 章 绪论 1 第一章 绪 论 1 1 课题的提出 人类从原始社会的 穴 居到现在的建楼生活 从适应生存环境到可以按照想法 去设计自己的生活环境 在居住形式上有了质的飞跃 与此同时 对自己生活的周围环 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 居住区坐憩环境也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从最早的改变 原始的地形 地貌和清除地表的植被到修建花园假山 栽植花草树木 注重理水叠石再 到如今更加注重居住区坐憩环境的文化内涵 居住区坐憩环境得到了彻底的改观 在现 阶段对于人们的生活显得尤为重要 正如弗兰西斯 培根在 论园林 中所描述的 人 类先造美宅 再造花园 这充分说明了人们在精神层面对美好居住环境的向往 从古 代皇家园林的富丽豪华到私家园林的诗情画意 人们所追求的是美好的生活休憩场所 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日益繁荣昌盛 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生活环境也得到了 很大的改善 人们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 物质财富的提升也刺激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 追求 人们的思想观点 审美水平等也有了巨大的转变 对生活居住环境也有了更高的 看法和要求 不再满足单纯的居住基本条件 更加重视美观的居住区坐憩环境 因此 居住区的坐憩环境设计得到了很快的发展 不仅为居民的休憩活动提供了直接的服务 使人们得以在居住环境中更多的逗留 也使居住区更具活力 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现在的设计师通常会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 或堆山建岛 或引水入园 建立自然生趣的居住区坐憩环境 来满足人们的需要 坐憩环境中的草木 山石 水体 铺地 坐憩设施等虽然是人工布置设计 却能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这也正映照了中国 人自古追寻的理念 与自然和谐共生 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中和 之道是中华文化和传统思想的精髓 中国的整部思想史都贯穿着 中 与 和 的思想 中和 揭示了宇宙运动的规律 是自然地最佳境界和终极状态 中和 作为 古代哲学的一个典型的基本范畴 含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中国古代的 太极图 中 阴阳交界的 s 型曲线 便代表了一团元气流动着的 生命线 中国园林艺术形式也体 现了这条 生命线 的运动轨迹 如主张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自然与建筑之间的协调 沈阳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动静的统一 对淡泊 平和 清新 幽远的推崇等 强调人与自然地亲和关系 注重和 谐与中庸 因此居住区坐憩环境的设计离不开对 中和 之道的研究 因此探讨 中和 之道在居住区坐憩环境中的应用 对人们追求的人性化的 美好 的生活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1 2 课题研究的对象 意义 方法 范围 1 2 1 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是对居住区坐憩环境设计和中国传统文化 中和 之道的研究 通过收集 大量的资料 对 中和 之道在居住区坐憩环境中的应用这一研究课题进行分析 探寻 中国传统文化在居住区坐憩环境设计中的实际应用 1 2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自然环境 更崇尚自然带来的和谐之美 希望通过美的形式来形 象的表达赖以生存的家园及周围环境 因此 居住区坐憩环境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装饰 还是人类在城市历史发展进程中各种社会因素积淀所客观形成的文化 随着社会的进 步 人们开始享受生活 我国城乡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大中城市景观建设迅猛 发展 给居住区坐憩环境设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对于居住区坐憩环境设计的研究 不仅是一项艺术领域的科学研究 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创造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目的是通过对居住区坐憩环境各景观要素和人与坐憩环境的关 系的研究 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 中和 之道在居住区坐憩环境设计的体现 营造和谐 的坐憩环境空间 从而实现人与自身 人与他人 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的和合境界 达 到人与自然契合无间的精神状态 在这种大前提下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是 首先 探寻和谐的居住区坐憩环境 其次 居住区景观艺术是新世纪国家安居工程大业的重要指标 作为居住区景观的 重要组成部分 坐憩环境艺术的研究可以为人类居住文明的认识 研究 提供有力的保 障 第 1 章 绪论 3 1 2 3 研究的范围和方法 1 2 3 1 研究的范围 本文主要针对居住区坐憩环境进行研究 研究的范围为居住区坐憩的各景观要素和 人的交往及其他心理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中和 之道 1 2 3 2 研究的方法 根据研究目的 本论文综合运用了以下具体方法进行研究 1 文献纵深分类法 通过有关景观设计和有关 中和 之道文化等著作的阅读 深入研究这些文章的精髓和观点 作为本论文的理论研究基础 2 系统分析法 论文把居住区坐憩环境当成一个整体 分成若干部分进行研究 同时对坐憩环境各景观要素的 中和 之道文化进行深入的理解 3 实例分析法 采用先收集资料 再具体分类的研究方法 全面的分析要阐述 的内容 并进行排列 有利于进一步对实例进行总结和概括 1 3 课题的研究现状 1 3 1 国内的研究现状 我国居住区坐憩环境设计还处在一个需要逐步完善并符合中国国情 文化的系统设 计体系阶段 居住区坐憩环境绿形式单一 坐憩设施种类匮乏 缺少赏心悦目的水景和 植物 坐憩环境总体质量不高 在设计上缺少以人文本的考虑 布局规划不合理 缺少 对人文文化和艺术的深度研究 对坐憩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虽然在造型 材料 色 彩等方面有了创新和突破 但缺少对人的行为在坐憩环境中的认识 在文化和设计的关 系上有待突破 所设计的居住区坐憩环境总给人一种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感觉 造成 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 3 1 1 设计师忽视的环境 设计师只重视建筑的外观设计 忽视了居住区坐憩环境的景观空间设计 只考虑短 沈阳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期的经济效益 忽视了人们居住环境情况的考虑 使居住区没有休憩 交往的场所 居 住环境空地都被所谓的停车场所占据 设计师在整体的居住区环境设计时 没有考虑到 居住区空间的形态 特性 地形等布局因素 使坐憩环境中的各景观要素不能有效的融 合 导致坐憩环境中的地形 铺地 水体 座椅各要素之间缺少联系 不能形成统一的 整体 1 3 1 2 居住区坐憩环境没有考虑人的行为和心理 有时候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 在居住区休憩环境中 有一些被设计的很精美漂亮的 座椅却很少有人使用 而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主要是设计师在设计座椅时只考虑 到座椅的外观造型设计 而忘记了设计座椅的目的 从而忽略了人们的行为和心理 比 如座椅被放置在阴冷或暴晒处 或者材质的使用不当等因素 所以使那些不符合居民心 理的坐憩设施失去了它的使用价值 我国目前的居住区坐憩环境 随着人们生活的不断提升和对居住环境的更高要求 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 相信随着国民经济的实力的日益雄厚 人们的文化 教育水平的 不断提高 居住区坐憩环境设计也会越来越被重视 设计水平也会不断地提高 达到人 与环境和谐的居住坐憩环境也会层出不穷的出现 1 3 2 国外的研究现状 随着景观设计在人类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欧美等国家越来越重视坐憩环 境设计在景观设计中的影响 已不单单的把坐憩环境设计作为独立的个体 而是紧密的 与周围居住区的建筑及人文文化相结合 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 在这方面典型代表的设 计师有扬 盖尔 克兰茨 阿尔伯特 j 拉特里奇 布劳恩 劳森等 他们强调各种景观元 素与坐憩环境彼此融合 相映生辉 形成丰富多彩的居住区坐憩环境 他们通常自由的 运用光影 色彩 声音等形式与地形 水体 植物 铺地等要素的结合来创造居住区坐 憩环境 并注重艺术造型与整体环境的联系 通过别具匠心的美学处理效果 实现人与 自然的和谐相处 居住区的坐憩环境设计始终随着人们居住环境的提高而发展 从经济 文化 艺术 等层面上看 欧美等国对于居住区坐憩环境的使用和重视程度上 都远远的高于国内 第 1 章 绪论 5 在居住区坐憩环境设计上 西方比国内起步的更早 发展的更为成熟 已形成相对系统 的设计体系 西方国家注重坐憩环境中人的行为 文化 艺术风格和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的研究 注重人与户外坐憩环境的关系 重视对居住区坐憩环境设计的艺术创作 体现 出西方国家的地域文化特征和个性 1 4 基本概念 研究 中和 之道在居住区坐憩环境中的应用 应从相关的基本概念进行分析和解 释 我们首先从 中和 之道 坐憩环境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1 4 1 中和 之道 中和 之道 是中国古代思想史 文化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 中庸 曾 有这样的描述 喜怒哀乐之未发 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 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 也 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 中 的本身并非喜怒哀 乐 而是一种未发的心理状态 是寂然不动的中 没有偏向性 又如朱熹所说 喜怒 哀乐 情也 其未发 则性也 无所偏倚 故谓之中 性即本性 是本来的状态 也 是本身固有的质和量 对喜怒哀乐按应有的状态掌握 无所偏倚 这就叫 中 平时 能持中 一旦表现出来 而能合乎规范处于和谐状态 这就叫 和 如果能发扬本性 的无偏无倚 达到和谐 不仅个人能达到理想的和合境界 还能使之推广 使他人 社 会都能达到理想的和合境界 故 中 是天下最大的根本 而 和 是贯通天下的普遍 原则 把两者结合起来的 中和 则是使天地各得其位 万物生长的大本大源 由 中 到 和 事物发展达到了一种高度和谐 十分完美的最佳境界 这说明 中和 在古 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中和 是历代儒家学者孜孜以求的目标 中 说文 解释为 别于外之辞也 别于偏之辞也 亦合宜之辞也 中正也 南宋陈淳在 北溪字义 中和 中解释 中 为 那恰到好处 无过无不及 便是中 此中即所谓和也 无过无不及 才是和 何 必守中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特别强调 执中 用中 守中 的重要性 并将 其视为一种处世的方法和手段 孔子提出了 扣其两端 执两用中 的命题 他说 吾有知呼哉 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吾 空空如也 吾将其两端而竭焉 舜其大知也 沈阳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欤 舜好知而好察迩言 隐恶而扬善 执其两端 用中于民 所谓 扣其两端 执 两用中 就是指在认识事物时 要从正反两方面全面的加以考察 以便把握好度 防止 过 与 不及 两种极端性错误倾向 采取适度适中的整合方法 汉代董仲舒就曾这 样阐释自己对中和的认识 中者 天下之所钟始也 和者 天地之所生成也 夫德莫 大于和 而道莫正于众 中者 天地之美达理也 圣人之所保守也 诗 云 不刚不 柔 布政忧忧 此非中和之谓欤 是故以中和理天下 其德大盛 能以中和养其身者 其寿极命 可见 他将 中和 看成是天地万物生成和发展的根源 是治理国家 修 养心性乃至延年益寿的根本 在当代 围棋泰斗吴清源先生有一本书叫 中的精神 他对中的解释说 中 这个字 中间的一竖将左右分成两部分 这两部分代表阴阳 阴阳平衡的一点正好是 中 和 首先强调的是世界的丰富性 世界的丰富多彩 任何事物 单调是不能达到和谐的 只有杂多事物的相成相济 并要配合一定的比例关 系 符合一定的度和量 无过无不及 才能达到 和 而 和 的意义更是深入民心 大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 构建和谐社会 世界的和平 小到家庭的和睦 和气生财等 都说明了 和 的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 我们知道 中 即 守中 执中 用中 是指一种思想方法 和 是指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所能达到的行为效果 一种思想的目标和境界 由 中 致 和 实现了人与自身 人与他人 人与社会的和合 太上洞玄灵宝中和经 则称 道以中和为德 以不和相克 是以天地合和 万 物萌芽 华果熟成 讲的是道家追求和谐生命 和谐自然的重要思想来源 天人合 一 追求天 地 人和谐共生的理念 因此 可以说 中和之道就是追求 天人合一 的境界 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地和合共生 中和 之道在修身 教育 哲学 治国 占侯 相宅相墓等各方面 都常被使用 而 中和 在中国艺术史上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地位 诸如 中和之道是我国古代艺 术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 中和之道是儒家美学思想的核心和支柱 影响极为深远 然而在艺术领域 中和 之道第一个表现出的就是 适中 的美学原则 事物的最佳 状态就是适中的状态 也就是美的状态 只有做到 适中 才能达到和谐之美 所以 说 和谐 是 中和之道 在艺术领域的表现形式 是人们所追求向往的一种理想的审 美 第 1 章 绪论 7 1 4 2 坐憩环境 坐憩环境 是人们在步行状态中止而向休憩行为转化时所处的空间环境 在甲骨文 中坐就像两个人坐在地上 所以狭义的坐憩是相对忙碌来说的 多指脱离了紧张 忙碌 的精神状态 置身于轻松 自在的环境 强调的是一种恬静 怡然的精神状态 坐憩环境是人们为了缓解疲劳 随机交往等多种活动所需要的空间场所 是在业余 生活中按自主 自发方式进行 是大众行为的一个载体 坐憩环境的组成分为硬质因素 和软质因素两部分 硬质因素包括铺地 地形 公共坐憩设施 庇护性设施 花坛 台 阶 置石等组成 软质因素包括植物 水体 人等组成 因此 良好的坐憩环境能使人 心神愉悦 又能提供一个与人交往 强化自身 获取信息的场所 对促使社会和谐具有 积极地意义 居住区坐憩环境是一个空间体的概念 具有空间体的形态特征 注重界面 围和以 及比例的关系 它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为广大居民提供了生活服务和社会交往的公 共场所 在居住区坐憩环境中 可以实现人与人 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的沟通 舒适的 坐憩环境 适合倾诉和谈心的角落将会促进人与人之间消除隔膜 沟通理解 缓解由工 作带来的紧张 疑虑 恐惧等 生态应激 居住区坐憩环境对于整个小区人文建设和 在此生活的居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所以 营造一个和谐的坐憩环境是非常必要的 沈阳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第二章 居住区坐憩环境的分类 居住区坐憩环境为人们聊天 游戏 交往 阅读 交往 阅读 欣赏风景提供了必 不可少的场所 它是营造迷人和谐的居住区景观环境的前提 2 1 地形 地形是指园林绿地中地表面各种起伏形状的地貌 小区的地形一般变化不大 包含 土丘 台地 平地 斜坡 或因台阶和坡道所引起的水平面变化 也就是所谓的小地形 地形的作用是可增强局部地区的景观效果 提高绿化规模 改善园林小气候 增大地表 面积 控制游人视线 明计成 园冶 约十亩之基 须开池者三 曲折有情 疏源正可 馀七分之地 为垒土者四 高卑无沦 栽竹相宜 这段话说明了在居住区坐憩环境规划布局中要因 地制宜 顺应自然 根据自然地理情况 加以改造 修饰 提炼 来塑造居住去坐憩环 境 使其具有自然独特的魅力 因此 可以看出地形的设计极为重要 整体坐憩环境的 风景是否 是否具有情趣 是否曲折变化 是否余意未尽 都与地形有直接关系 自古以来 地形在园林设计中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改善植物的种植条件 提供干 湿 阴 阳 缓陡等多样性环境 2 利用地形自然排水 所形成水面可以为居住区坐憩环境提供多种用途 具 有 灌溉 抗旱 防灾作用 3 直接构建了居住区坐憩环境的空间 形成美丽宜人的景观 如今 设计师们也渐渐的意识到地形在居民的坐憩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越来越注重 坐憩环境的地形设计 他们往往就地取材 改造地形 结合居住区环境的历史和文化 设计出错落有致 别具特色的居住区坐憩环境 譬如 沈阳的万科新榆公馆是以前的沈 阳第四粮库旧址 小区的中心地区的地形颇有起伏变化 设计师在中心处地形偏低的地 方设计美丽的人工湖 不远处地形偏高的地方建成情景洋房 居民需要走上楼梯回到自 己的家 在家中可纵览人工湖休憩环境全景 人工湖在视线中形成了一个下沉的景观 第 2 章 居住区坐憩环境 9 既注意视线上的通透 又与周围植物绿化产生动静结合 形成多姿的观瞻效果 在地势 较平的地形上 新榆公馆又保留了原有的地宗地貌的农业文化景观广场 谷仓广场 将 充满工业文明痕迹的铁轨火车的遗址引入到坐憩环境设计中去 使人们在小区休息中能 感受到新榆公馆的沧桑巨变 设计师又遵循宗地榆树台的历史文脉取名为新榆公馆 将 社区居民 地形与文化完美的结合 形成一个整体 因此 中和 之道的宗旨 天人合 一 使地形在坐憩环境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见图 2 1 图 2 1 地形中的铁轨设计 使居民感受到新榆公馆的沧桑巨变 资料来源 作者自摄 地形提供了其他设计坐憩环境的元素 材料 是各种元素的立足生根之地 也只有 将各项元素相互配合好 整个坐憩环境方可熠熠生辉 古代有人把此形象为 龙者何 山之脉也 土乃龙之肉 石乃龙之骨 草乃龙之毛 阴阳二宅全书 龙说 园林里 常比喻为 山 骨骼 水 血脉 道路 经络 建筑 眼睛 树木 毛发 这里把大自 然比拟成通人性的有机体 按人的比例地位组合 这种环境的有机观念 与 天人合一 的宇宙观是密切相通的 2 2 植物 在居住区坐憩环境的布局与设计中 植物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素材 它不仅是环境的 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居住区坐憩环境主题的烘托者和表现者 植物不但具有美化环境 陶冶情操的功能 还具有改善环境 净化空气的作用 同时植物还能分泌杀菌素 吸收 沈阳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有毒气体 阻滞尘埃 减弱光照 降低噪音 改善小区环境的空气湿度等作用 居住区 坐憩环境的绿化离不开植物 而每种植物都有其独特的形态 色彩 风韵 芳香等特色 这些特点随着季节和植物年龄等因素的变化而改变 例如 春季梢头嫩绿 花团锦簇 夏季绿叶成荫 浓彩覆地 秋季果实累累 色香齐俱 冬季白雪挂枝 银装素裹 四季 各有不同的风姿妙趣 根据外观形态 植物分为乔木 灌木 花卉 竹类 草皮 藤本 等六种 由于受自然条件等因素 居住区坐憩环境中的植物多以乔木 灌木 花卉 草 皮四种为主 藤本和竹类多起点缀作用 坐憩环境中的植物配置也是一项很深的学问 需要不同植物之间的组合配置 创造出千变万化的景观 构成赏心悦目 丰富多彩的美 丽画面 完美的植物配置不仅能使在居住区坐憩环境中休息的居民能够体验春生夏长秋 收冬藏的乐趣 还可以愉悦人们的身心 陶冶情操 另外 植物在配置过程中要注意植 物的多样性 包括乔 灌 草 花 多彩多样 种类多样 大小多样 使之有层次 有深度 色彩有变化 形态高低起伏 而且要考虑季节的变化 做到色变 形变和景变 使坐憩环境四季常青 鲜花常开 千姿白态 选择植物的时候还要注意它们的生克关系 使他们要融洽 比如桧柏不能和海棠搭配在一起 他们在一起易得梨桧锈病 栽植植 物的时候还要注意他们的相互依存关系等等 不同的植物有着不同的寓意 人们往往利用植物来表达情感和景观的营造方式 通 过植物景观引导游览者来想象体验意境空间 例如 传统的松 竹 梅傲霜迎雪 屹然 挺立为岁寒三友 梅兰竹菊被喻为四君子 皇家园林中常用玉兰 海棠 迎春 牡丹 芍药 桂花象征 玉堂春富贵 承德避暑山庄以松柏为基调 骨干树种寓意皇权万古长 青 荷花代表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的品格 竹子有虚心 挺拔 积极进取之 意 见图 2 2 图 2 2 承德避暑山庄以松柏为主 寓意黄泉万古长青 资料来源 作者自摄 第 2 章 居住区坐憩环境 11 植物还能给环境带来自然 舒畅的感觉 尤其在呆板 枯燥的自然环境中 植物能 给环境带来清新 自然地效果 并能遮挡建筑 为生硬呆板的环境提供柔美 使建筑和 生活环境变得活泼 丰富多彩 充满生机 在植物配置中注重的是有重点 有特色 在统一中求变化 在丰富中求统一的原则 科学的植物配置既能使坐憩环境的文化和地方风韵得到很好的体现 同时 随着四季季 相的变化 植物的色彩随之改变 给同一个环境带来不同的色彩组合 从而给人以不同 的感受 并使植物同居民的春夏秋冬生活同步 达到 天人合一 这一 中和 之道思想 所追求的境界 见图 2 3 图 2 4 图 2 3 沈阳新榆公馆中的柳树 图 2 4 沈阳南湖公园的古树 资料来源 作者自摄 资料来源 作者自摄 2 3 水景 水是人类文明的孕育者 自古以来就有 城有水则秀 居有水则灵 吉地不可无 水 的说法 水景作为居住区坐憩环境中的一个造景要素 不仅具有生态价值 而且可 以调节温湿度 阻隔噪音 净化空气 增强居住舒适感 水的形态 风韵 气势 声音 都蕴含着无穷的诗意 画意 情意 丰富了坐憩环境 让人在休息的同时 给人以美的 享受和无限的联想 古时就有 遥遥数里荷风 递香幽室 深柳疏芦之际略成小筑 足征大观也 之说 水因富有灵气而受到人们的重视 唐朝常建诗曰 山光悦鸟性 潭 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 但余钟磐声 表达了超凡脱俗 引人无限遐想的意境 沈阳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亲水是人们的天性 居民更加渴望能够与纯朴自然 亲切优美的湖光水色零距离接 触 因此水景设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成为居住区坐憩环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它深受人 们的喜爱 水由于自身的可塑性 流动性 倒影与反射 声色等特性 为人们营造了一 个充满无限生活情趣的生活环境 古代在园林水景设计上 造园学家陈从周在 说园 中说 水曲因岸 水隔因堤 大园宜依水 小园重贴水 而最关键者则在水位之高低 园林用水 以静止为主 这些均是园林理水的基本原则 十分重要 而如何理水 尚有许多具体手法值得一说 园中之水有旷 奥之分 水聚则旷 有汪洋之感 水散则奥 有不尽之意 两者没 有好坏之分 但最怕设计的水景不旷不奥 不伦不类 居住区坐憩环境的水景面积是有 限的 只有通过意境 手法来营造汪洋之感 首先 要从水边之物做起 所谓 小中见 大 尺度问题是很关键的 水边之建筑或山石 体量不宜太大 否则水面就有见小之 感 例如浙江雁荡山大龙湫瀑布下的水塘 看起来像一勺水 其实它要比苏州留园中的 大水池还大 这就是对比 就是尺度问题 反之 如果坐憩环境中水的面积确实甚小 也不要强求 干脆做 不尽之意 的艺术效果 所谓不尽之意 就是将水面分成小块 狭带 曲曲折折 时隐时现 也别有情趣 浙中或皖南村间小溪之感 如苏州环秀山庄 拙政园西部等 均有这种水面的情趣 见图 2 5 图 2 5 苏州环秀山庄中的水景 资料来源 作者自摄 在现代的居住区坐憩环境水景设计中 也同样充分尊重自然水体的美感 常在水岸 上设置木凳和木台基 作为休息之用 使人们可以长时间亲近湖面 观赏美景 在坐憩 第 2 章 居住区坐憩环境 13 环境水景设计时常在小区中或依原有地貌建湖筑岛 营造出湖光山色 碧波潋滟的开阔 水景 或垒壁引泉做瀑 筑池蓄水成景 在有限的空间中构建喷泉瀑布 蜿蜒小溪 儿 童嬉水池等 在营造情趣各异 观感效果不同的景观效果同时 也显示出水景的无穷魅 力 在设计水景时 要注重以下三个原则 1 宜小不宜大的设计原则 多考虑小的水体 而不是漫无边际 毫无生趣的大水体 因为大水体一旦发生水污染 那将是致命的伤害 而小水体更容易满足人们亲水的要求 能调动人们参与的积极性 2 宜 曲 不宜 直 的原则 建造古代园林有一条 师法自然 的原则 即在设计 中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 我们可以看到 大自然中的河流 小溪都是蜿蜒曲折的 这样 的水体更能产生变幻的效果 3 宜 下 不宜 上 的原则 因为水景要尽可能的与大自然的万有引力相符合 尽 量不要设计太多的大喷泉 因为向上喷的大喷泉需要能量来支持它们抵消重力带来的影 响 这就耗费了大量的人力 物力 财力 同时 还要抓住水的特性及其文化内涵 结合居住环境的实际情况 合理的设计水 景 起到美化环境 提高居住区坐憩环境品味 增强娱乐性的作用 又要使中和之道贯 穿在水景设计中 使水景与其他坐憩环境要素 与环境居民形成一个整体和谐的景观 中国古代就有的 有山皆是园 无水不成景 的择水而居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水景使居住区坐憩环境生机盎然 景象万千 创造出了一个生动逼真 惬意舒适 多姿 多彩的画面 傍水而居 水清岸绿 已经成为人们崇尚自然 追求高品质生活的一种需 求 所以在居住区坐憩环境中离不开水体 见图 2 6 图 2 6 沈阳新榆公馆的水景体现人们对择水而居的美好向往 资料来源 作者自摄 沈阳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4 2 4 铺地 铺地是指在居住区环境中居民活动较为频繁的地方对地面予以铺装处理 其表现形 式受到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影响 铺地以砖 瓦 条石 不规则的石板 卵石以及碎瓷 缸片等材料 要么单独使用 要么相互配合 根据不同的环境要求 组成各种风格各异 形式多样 丰富多彩精美图案的铺装 铺装景观更是一种文化符号 自古以来铺装设计就是丰富多彩 多种多样的 用砖 瓦 石等材料组成精美图案的铺地 更有深刻的意义 利用不同的铺地设计来象征不同 的寓意 抒发自己的情怀 例如古代皇家园林常用龙凤的纹样铺装 是至高无上的象征 私家园林里的铺地常以龟鹤的图案来象征延年益寿 志节高尚的意思 苏州园林中的网 师园 殿春簃 前的庭院鱼网铺地寓意着园林主人 渔隐 的思想 拙政园的万字海棠 纹铺地寓意着 玉堂富贵 狮子林中的铺地中 有一种 五蝠捧寿 图 五只蝙蝠 围住正中的一个 寿 字 寓意 五福捧寿 象征园主生活的美满长寿 见图 2 7 图 2 7 苏州园林中的 五福捧寿 图 象征生活的美满长寿 资料来源 作者自摄 在现代生活中 铺装同样受到人们的重视 铺装的形式也多种多样 日本著名的景观 师都田彻指出 地面在一个城市中可以成为国家文化的特殊象征符号 英国造园家 nigel colborn 认为 园林铺装是整个设计成败的关键 不容忽视 应充分加以利用 可见 铺装设计在营造空间的整体形象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铺装不仅具有引导游览 和组织交通的功能 同时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息 活动场地 直接创造了优美而又具 有文化意义的地面景观 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增强了坐憩环境的艺术效果 现在的铺装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 主要通过图案纹样 色彩 质感和尺度这四个要 第 2 章 居住区坐憩环境 15 素的组合变化而产生 1 图案纹样 铺地的纹样起着装饰路面的作用 因场所 渲染的环境不同而变化 表现纹样的方 法有用块料拼花壤嵌 划成线痕 滚花 用刷子刷 做成凹线等 通常 与视线垂直的 纹样可以增强空间的方向感 与视线横向的纹样可增强空间的开阔感 2 色彩 铺地一般以空间为背景 很少成为主景 因此它的色彩常采用中性色为基调 用少 量偏暖或偏冷的色彩做装饰性的花纹 使铺装稳定而不沉闷 鲜明而不俗气 如果色彩 过分艳丽 就会有喧宾夺主的感觉 从而造成景观的杂乱无章 铺装的色彩还与空间气 氛相协调 例如 休息场所一般使用色彩素雅的铺装 庄严肃穆的场所一般使用灰色调 儿童游乐场会使用色彩鲜艳的铺装 3 质感 质感是材料特有的材质感 铺地的美 很大程度上是依赖材料质感的美 不同材料 质感的不同组合 会得到不同的空间效果 这也是提高质感美的有效方法 例如自然材 料与人工材料的搭配 使铺装显得生动活泼 能够体现出人造景观的自然氛围 在铺装时还要考虑空间的大小 大的空间因为粗犷 所以会选用质地粗大 线条明 显 厚重的材料 因为厚重的材料给人以稳重 沉着 开朗的感觉 而小空间会选择比 较细小 圆润 精细的材料 给人以轻巧 细致的感觉 4 尺度 铺地图案的大小会对外部空间产生很大的影响 形体较大的图案使空间产生宽敞的 尺度感 较小 紧缩的图案使空间具有压缩感和亲密感 不同的铺装材料包含不同的尺 度 根据空间关系 合理的把握尺度的大小 会产生更多的形式上的情趣 在现代的居民区坐憩环境中 铺地的形式更是千变万化 不仅仅只是那些各种象征 性和隐喻性的图案和纹样 更多写意式的铺地被各种石材 木材和各色的整体地面所代 替 出现了各种简单而富有变化的线条 铺地常常在不知不觉中感染于人 既满足实用 功能的需要 又满足美学的效果 注重整体的艺术性 铺地的意义不仅是从美学的角度 出发 更注重居住区的历史文化 地域文化 展现居住区要表现的文化内涵 美在于和 谐 园林铺地的优美 空间的充裕会给与人们更多的关注 在建立一个亲切 愉悦的环 境空间的同时 又使铺地成为居住区的象征 更加贴近了人们日常生活 见图 2 8 图 沈阳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6 2 9 图 2 8 木条与周围碎石构成的铺地铺写了人们怡然自得休息的环境 资料来源 作者自摄 图 2 9 石材构成的铺地与居住区要体现的风格协调一致 资料来源 作者自摄 2 5 坐憩设施 居住区坐憩环境的坐憩设施包括座椅 凳子 亭 廊 花架等庇护性设施 还包括 部分存在于空间中的自然物或人工物 它们虽然与座椅的功能并没有特殊的关系 但是 却由于生成形式恰好满足了休憩的功能 是座椅的另一种替代形式 例如台阶 花坛 置石 也是坐憩设施的一种形式 坐憩设施的分类为 第 2 章 居住区坐憩环境 17 2 5 1 座椅 座椅是供人们休息的必不可少的公共设施 是户外坐憩设施的主要形式 同时也可 以作为重要的装饰景观来进行设计 应该结合坐憩环境的整体设计来考虑座椅的造型 颜色 材质 数量等因素 力求简洁实用 居住区坐憩环境的座椅的选址应注重居民的 休息和观赏景色等因素 尽量的为居民提供便利 见图 2 10 图 2 11 图 2 10 沈阳新榆公馆坐憩环境中的座椅 资料来源 作者自摄 图 2 11 沈阳万科城坐憩环境中的座椅 资料来源 作者自摄 沈阳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8 2 5 2 庇护性设施 庇护性设施包括廊 亭 花架等 是居住区景观建筑的重要交往空间 由于它向室 外开敞 并为行人提供休憩场地 它是居民活动的主要集散地 既有开放性 又有遮蔽 性 它根据居民散步的主要路线布置 并作为一个景观点在小区中应用 2 5 2 1 亭 是供游人休息和观景的园林建筑 亭的特点是周围开敞 在造型上相对小而集中 因此 亭常与山 水 绿化结合起来组景 并作为 点景 的一种手段 在我国古代 就很早的运用亭 据 大业杂记 载 隋炀帝广辟地期亭地周二百里为西苑 其中有 逍遥亭 八面合成 结构之丽 冠绝古今 可见亭在我国的源远流长的历史 在现代 亭既作为人们休憩的场所 又是景观中点睛之笔 它的尺寸 形式 色彩 题材等都需 与居住区的景观相适应 相协调 见图 2 12 图 2 13 图 2 12 沈阳艺园小区的亭 图 2 13 沈阳南湖公园中的亭 资料来源 作者自摄 资料来源 作者自摄 2 5 2 2 廊 屋檐下的过道及其延伸成独立的有顶的过道称为廊 廊不仅作为个体建筑连接室内 外的手段 而且还常称为各个建筑之间的联系通道 成为景观中游览路线的组成部分 它既有遮荫避雨 休息 交通联系的功能 又起组织景观 分隔空间 增加风景层次的 第 2 章 居住区坐憩环境 19 作用 见图 2 14 图 2 14 沈阳湖畔家园坐憩环境中的廊 资料来源 作者自摄 2 5 2 3 柱廊 以柱构成的廊式空间 并兼有一侧围护墙体的供人通行的建筑物叫做柱廊 既是开 放性空间 又是限定性空间 增加了居住景观环境的层次感 柱廊一般有顶盖 有廊台 有支柱 靠柱子的排列产生效果 往往用于广场或居住区主入口等处 见图 2 15 图 2 15 沈阳湖畔佳园居住区的柱廊 资料来源 作者自摄 2 5 2 4 花架 花架在居住区坐憩环境设计中往往有亭 廊的作用 作长线布置时 就像游廊一样 沈阳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 能发挥建筑空间的脉络作用 形成一条导游路线 也可以用来划分空间 增加风景的深 度 而花架的空间更为通透 特别是由于绿色植物及花果自由的攀绕和悬挂 更添一番 生气 物简意深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使居住景观与坐憩环境相互渗透 浑然一体 见图 2 16 图 2 16 沈阳湖畔家园坐憩环境中的花架 资料来源 作者自摄 2 6 台阶 花坛 置石 台阶 花坛 置石 水体和绿化的边缘以及可以吸收人们驻足的小尺度空间 一棵 大树下 公告栏下 趣味雕塑边 一座小凉亭等 这些设施可以发挥坐憩功能 成为 所谓的 机动坐椅 这种 座椅 在人多时提供座位 而在人少时也不显得公共空间 过于空旷 坐憩设施的历史是伴随人类的发展而发展的 它作为一种文化性的符号而存在 给 人们提供了某种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人文意蕴 成为直接或间接向公众揭示其内在文 化脉络与时代风格的符号 在我国古代园林中都有三个统一的思想 天人合一 师法自然 因地制宜 这三个思想始终贯彻于古代园林中的每一个细节 园林小品中的休憩设施也不例外 我 国古代园林的园林小品的特点虽各有不同 但他们也有很多共性的地方 休憩设施的设 置往往与园林中的各种建筑结合到一起 如馆 亭 轩 榭 亭 斋 舫 廊等 沿着 他们的空间边界来制作一些栏杆或者座椅 紧紧地结合在统一的建筑形态中 这些休憩 第 2 章 居住区坐憩环境 21 设施既是园林景观中的一部分 又可以为人们提供赏景 游览 避雨 纳凉 休息的场 所 体现了园林 因地制宜 的原则 石桌 石凳也是休憩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朝 陈洪绶的画 胶林酌酒图轴 中就有关于石桌石凳的描绘 这些石台有的是用石材雕 刻而成 有的是自然石材 石桌石台颇有古朴的情趣 它的形状 纹样都是为衬托古代 园林的主题 而到了十九世纪下半叶 随着工业运动的不断发展 现代的设计追求的是功能与形 式的统一 强调艺术的审美性 主张把艺术与技术相结合 从而引发了国际艺术运动 新艺术运动更加强调工艺 技术和艺术的和谐统一 并不断的寻求形式上的突破 因此 许多国际大师纷纷涉猎坐憩设施的设计中 使得座椅的设计得到迅猛发展 他们直接给 座椅设计带来了设计源泉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座椅无论是在艺术层面还是在功能层 面都越来越丰富多彩 现阶段 人们越来越重视座椅在居住区景观中的作用 有关座椅的外延越来越广 形式也越来越多 许多景观中的座椅构思巧妙 新颖独特 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强烈关 注 而居住区坐憩环境的座椅更是现代生活方式与人文文化在一定高度上结合与浓缩 丰富多彩的各种座椅设计直接反应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水平 是一个直接浓缩了时代精神 的产物 见图 2 17 图 2 18 图 2 17 沈阳湖畔佳园坐憩中的花坛设计 资料来源 作者自摄 沈阳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2 图 2 18 沈阳万科城的机动坐椅设计 资料来源 作者自摄 第 2 章 居住区坐憩环境 23 第三章 坐憩环境的布局和风水 3 1 坐憩环境的布局 坐憩环境的布局是指不同的景观元素按照一定的要求被按照一定艺术规则有机的 组织在一起 创造一个和谐完美的整体 它的特点要自然 淡雅 风致多变 在我国的传统园林坐憩环境布局中使用 起开结合 四个字来实现这种多样统一 清朝 的沈宗赛在 芥舟学画编 中指出 布局 全在于势 势者 往来顺逆之间 则开合之 所寓也 生发处是开 一面生发 即思一面收拾 则处处有结构而无散漫之弊 收拾处 是合 一面收拾一面又思生发 则时时留有余意而有不尽之神 如遇棉衍抱拽之处 不应一味平塌 宜思另起波澜 盖本处不好收拾 当从他处开来 庶棉平塌矣 或以山 石 或以林木 或以烟云 或以屋宇 相其宜而用之 必于理于势两无妨而后可得 总 之 行笔布局 一刻不得离开合 这就要求我们在布局时必须考虑曲折变化无穷 一 开一合之中 一面展开景物 又要考虑一面如何收合 这种曲折自由的布局 使景物多 样化 在曲折变化中有条有理 既能体现景物风趣 又能使其相互联系 常常会带给人 们美轮美奂的空间效果 瞬息万变的景色和幽深的意境映入眼帘 这就是 景贵乎深 不曲不深 的意思 见图 3 1 图 3 1 苏州园林中的坐憩环境布局 资料来源 作者自摄 沈阳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4 在当代 坐憩环境的布局更是一个重要的步骤 它是居民园区的总体规划 是确定 坐憩环境的主题 内容 人文 地理等因素 并结合总体的立意构思 对构成坐憩环境 的各种要素进行综合的 全面的安排 确定它们的位置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通过坐憩环 境的内容和艺术形式的选择 地形 水体的位置确定 通过铺地 植物 座椅 庇护性 设施来对整体轮廓的确定 使不同功能的用地被很好的划分与衔接 布局时要综合的考 虑坐憩环境平面和立面的关系 使坐憩环境的整体结构形成一个能够满足功能和景观要 求的统一体 坐憩环境的布局要从全局出发 把主观构思的 意 和客观存在的 境 相结合 因地制宜 因势利导 首先要对居住区的历史 地理和居住区的业主们的要求进行了解 对居住区坐憩环境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 根据地形的高低起伏 利用水景和其他 景观元素 来进行全面的安排 才能达到构图得体合宜 坐憩环境的布局要体现人文 文化 地方风格 社会制度 结合时代的精神 各个居住区有不同的风格和文化 这就决定了每一个坐憩环境都有自己独特的形 式 流派和风格 有自然式 规则式 混合式等 布局采取哪种艺术形式 要随建造坐 憩环境的意图和实地的环境而定 一个坐憩环境的布局要统一和谐 各个景区应互相呼 应衬托 突出主体 分清主次 利用地形 植物和水景 铺地等分隔空间 借助造景 借景等手法 做到有开有合 有聚有散 曲折多变 小中见大 使居民感觉有不穷之景 不尽之意的感觉 又使整个坐憩环境成为一个既有变化又有统一的整体 3 2 坐憩环境的风水 综观古今中外坐憩环境设计 从本质而言 都是探讨的是 天人 自然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