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美人交际差异.doc_第1页
中英美人交际差异.doc_第2页
中英美人交际差异.doc_第3页
中英美人交际差异.doc_第4页
中英美人交际差异.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见面与交谈的时候的礼节在见面时打招呼方面,我们中国人见面一般都会随意地微笑点头,有时见到熟人还会付上一句:你吃了吗?或者会问:“你要去哪儿?”而在英国,人们在传统上有一套繁琐的见面礼仪.从握手,问候到相互介绍都有约定俗成的习惯,但是在美国,相比之下,就显得较随便了,当朋友见面时,通常便是一声热情的哈罗;要是第一次见面的话,彼此笑一笑,或者直呼对方的名字,以表示亲热.但英美两国在正式的场合,人们就会讲究礼节了.握手是最普通的见面礼.在握手时,一般都是由女方伸出手,男方握时不可太紧,要是对方无意握手,则要点头鞠躬致意.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人握手,则有一定的顺序.比如:长幼之间,年长的先伸手;上下级之间,上级先伸手;宾客之间,则由主人先伸手.还有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同他人握手时,眼睛应注视着对方,并拿下手套.如果没来得及把手套拿下,须向对方说明缘由并表示歉意.还有应注意人多时不可交叉握手.如果不握手也可以微微鞠一个躬也是有礼貌的。在打招呼方面,在中国,你问候别人时说:“你吃过了吗?”这是合礼节的,可是,如果你问候一个西方人说:“你吃过了吗?”他会认为你在邀请他吃饭。中国人打招呼时还经常说:“你遛弯儿哪啊?”“你等人啊?” 或者干脆问:“您上哪去啊?”如果把这些话搬到英语里去,对方会觉得问话的人脑子有毛病,明明看见我在做什么却还要问;至于最后一个问题他们更会认为说话的人是在干涉他的隐私,他们可能的反应可能会是“mind your own business!”“Tha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 “Im going to meet my girl friend , so what?” 因此,在与西方人相处时,我们最好用西方人的问候方式。说起打招呼美国人最为自然与豪放,在欧美等国家,见面时即使不认识也会微笑地对对方说How do you do?。打招呼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要跟你有进一步的交往,只是一种生活礼节形式。而在英国,熟人见面时谈论天气的话题最多,他们很忌讳别人问年龄工资等问题,所谓的西方女人不问高龄,男人不问收入。这与在中国一逢人问:“你吃了吗?”是不同的,造成这不同的原因是因为中国自古以来食风甚盛,请客吃饭司空见惯,吃是人们谈话常见的话题。而英国位于大西洋北岸,属于海洋性气候,受北大西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四季变化不明显,但一日之内天气状况可能瞬息万变,英国人认为“在本土没有气候,只有天气”,英国的天气每时每刻都是一个新鲜而有趣的话题,因而长期以来养成了谈论天气情况的习惯。另外,由于生活习惯和审美价值观的不同,英美人寒暄和中国人很不一样,这点在和英美人交谈时显得特别重要。汉语里的寒暄有时候还有对对方的关心,如:“你今天的气色看起来不太好,生病了么?”“好久不见,你又长胖了”“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在中国,人们不会为此感到生气,但在英美国,人们如果听到你说:you are fat或you are so thin即使很熟悉,也会感到尴尬地难以回答,因为这是不礼貌的。虽然英美人会常说“wish you good health!”道别时常说“take care”但一般不会把you are in good health之类作为问候或者恭维人时说的话(在他们看来这句倒像是医生对体检的人或是有病的人说的话)。所以在寒暄上,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会与西方国家的人闹出很多笑话来。二.餐桌上的礼节 民以食为天,所以各国在用餐这方面是十分讲究的。东方和西方的餐桌礼仪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今天中西方人民之间的交往愈益频繁,了解餐桌上的礼仪也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参加较为正式的西餐宴会,规矩很多,所以对此一无所知的话,说不定会闹出很多笑话来。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希特勒举行的一次宴会上,一位中国使节按照在国内吃西餐的习惯,在用餐时擦拭刀叉,并不知道这种做法是不礼貌的,似乎是在责备餐具的不干净,希特勒看见此幕,立即命令侍者将餐桌上的餐具全部换了,这使中国使节窘迫难堪。姑且不论故事的真伪性,但可看出了解各国的餐桌礼节是多么重要。对于英国人来说,是“轻食重饮”,这主要是因为英国在菜肴上没有太多的特色,日常饮食也没有很大的变化,平时除了面包火腿牛肉之外就是土豆了。炸鱼和煮菜还有烤牛肉加纽克郡布丁是英国的国菜,主要禁粮是狗肉,他们不吃过辣或带有粘汁的菜肴。在英国人们大都喜欢喝红茶,还有威士忌。 而美国人清蒸或红烩的菜肴,不喜欢过烫过热的菜肴喜欢少盐,喜欢偏甜的食物,喜欢喝可乐啤酒矿泉水白兰地等,不喜欢人在自己的餐碟了剩食物,认为这是不礼貌的,喜欢中国的苏菜川菜粤菜。而中国人比较喜欢用筷子,喜欢吃地地道道的中国菜,吃饭的时候也很随兴,没有太多的规矩和忌讳。中国人吃饭比较随兴,可能聊到开心处就大声说笑或是把餐厅当作自己家一样,让小孩跑来跑去,这在西方国家是相当不礼貌的。中国民族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中国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摆一桌,主人总习惯说几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话,主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方法叫客人吃多点,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讲究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隐私,所以他们不会做那么强人所难的事,吃饭的时候,绝不会影往客人的碗里夹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们不会强迫别人喝酒。另外就餐的时候,如果不懂得西餐的礼节,则须注意主人的动作,模仿他们来做,就不会出错.上餐的时候,美国人往往会向我们介绍说:”这是我最拿手的菜,希望你们可以喜欢.”他们不会像我们中国人一样谦虚,一个劲地说;”菜做得不好,请多多包涵.”之类的话,还有当你在美国人家做客时,如果主人向你夹菜,你应说:”谢谢.”不必像在中国人家做客时一直在推辞,这样的举动要美国人看来是不礼貌的,这定会使他们觉得你是嫌弃她所做的菜.还有一点要了解的就是要等女主人动筷子后方可跟着动筷,而且离席的时候也要等女主人离开后才能离开 但是,现在东方和西方的人随着世界一体化的发展渐渐融入了各自的餐饮习俗,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三.在称呼方面三国的异同在英国国家,人们相互间的称呼与我国的习惯相差较大,有些称呼在中国人看来有悖情理,不礼貌,没教养。可是在英国国家却是人与人之间一种相处的模式。例如:小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ma和grandpa,而是直呼其名,他们认为这是最得体,最亲切的一种方式,年轻人称老年人,可在其姓氏前加Mr.Mrs和Miss,男的用Mr,已婚的妇女用Mrs,未婚的小姐则用Miss如Mr Smith. Mrs Smith. Miss Alice等。而在汉语里,我们可以用“老师,书记,经理,工程师,厂长”等词与姓氏连用作称呼语。而在英语中却不能,我们不能说“teacher Zhang(张老师)”,“engineer Wu”(吴工程师)等,正确的说法是应按照英美人的习惯把Mr.Mrs Miss与姓(名)连用表示尊敬或礼貌。所以不论职位,年龄,人们在尽量喊对方的名字,他们认为这样可以缩短相互的距离。美国有家刊物曾专门就称呼问题在150种工商行业中做过调查,结果发现他们之中85%的称呼是只喊名字,大多数美国人不喜欢用先生.夫人或小姐这类称呼,他们认为这类称呼过于郑重其事了,美国男女老少都喜欢别人直呼自己的名字,并把它称为亲却友好的表示。但是,在中国,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人们常常会用“大哥”,“二姐”,“大嫂”,“李大伯”之类的,这些称呼不可用于英语,用英语称呼时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或是其他认识的人,一般直呼其名就行了,不论在英国,美国或是中国的人,都习惯常把礼貌应语挂在嘴边,人们视它为生活中一剂不可缺少的调味剂,不管何时何地,都会感到使用礼貌用语所带来的好处,人们毫不吝啬地把它奉献给其他的人,对此对彼都是一种享受。启示,不同的地方决定着不同的称呼方式,不同的称呼方式又蕴含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从我国与西方的名国的称呼方面的差异性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不同地区而特有的文化内涵,人们日常生活中特有的习惯,让我领略到了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多彩。四.在送礼方面东西方各有哪些习惯各区域的文化背景决定着区域独特的风俗习惯,使我们认识到了文化的独特性。送礼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节日婚嫁生日感谢帮助送别亲友及回礼。送礼是重要的是显示心意,所谓“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应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来选择和购买礼物,这样受礼者若了解真相,也会收得安心。有一点应该注意,给人送礼时最好加上精美的包装纸这样既显出你已“落足心思”,又能引起对方的好奇心。但当你与美国人相处时,记住,除非在节日或生病才会给对方送礼外,在一般的情况下,都不会送礼,所以我们不要随便地给他们送礼.要不他们在收到礼物时会感到难为情.特别是在他们没有准备回礼的情况下,会觉得很难堪.此外,美国人钟爱单数,认为单数是吉利的数字,而且不会在意所收到的礼物是否贵重,有时候在富丽堂皇的鲜丽包装下里面有可能只是几颗巧克力。但是逢到节日、生日、婚礼或探视病人时,送礼还是免不了的。美国人最盛行在圣诞节互赠礼品,小孩受到礼物时会天真的认为是圣诞老人送给他们的礼物,礼物多用花纸包好,再系上丝带。而中国人无论大大小小的节日都会送上一点礼物以表示自己的心意。特别是在春节的时候,人们更会把互赠礼物当成一种吉利、幸福、礼貌,无论是送的人还是收到礼物的人,都会有一种幸福的感觉。还有,美国人认为单数是吉利的。有时只送三个犁也不感到菲薄不同于中国人讲究一定要成双成队,而且数量过少的话会觉得不好意思。难以送出去,美国人收到时一定要马上打开。当着送礼人的面欣赏或品尝礼物,并立即向送礼者道谢。而这种行为在中国却是万万不可的,如果当着送礼的人的面欣赏或品尝礼物,会被当作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不仅会让送礼的人感到难堪,而且会染他觉得你这个人没有教养,没有礼貌。所以。在中国如果要拆的话,也一定要在背后打开,千万不可以当着送礼人的面。五.三国间的待客之道和做客之道美国人讲究约会要周到,赴约要守时,做客时要彬彬有礼,自然大方,而且还讲究办事讲求效率,重视有计划地安排自己每天的时间.什么时候做什么,一般都会先安排下来.所以他们不喜欢别人的突然来访,打乱他们的计划,让他们措手无策,毫无准备,所以如果我们如果要去他们家做客时,必须事先打个招呼,说你什么时候要过去,也让他们有时间准备.万一你临时有事不能赴约,应该尽早地通知对方,并表示自己的歉意,并说明原因,与人约定好后不能失约,失约是一件非常不礼貌的行为.去赴约的时候最好要准时到达,因为迟到让别人等你是非常失礼的.当你到达的时候,你首先要按门铃或敲门,在征得主人的同意后方可进入,如果门口有放擦鞋的棕毯时,就应该把鞋上的泥土擦干净,避免弄赃主人家的地板.如果戴有帽子的要把帽子脱下来.在房间里戴帽子是很不礼貌的.如果是在下雨天拜访的话,应该把雨伞放在室外,进去后当你脱掉外套或大衣时,主人帮你挂起来时,你不必客气.进屋后,要先向女主人问好,然后是男主人,如果发现主人家里宾朋满堂的话,就需同男主人握手和相识者握手,对于其他人微笑点头致意即可.在美国人家中做客,如果主人请你入座,请你不要推托,大方入座即可.反之,主人则会以为是桌椅有不干净的东西还是你嫌弃了呢.只有不要乱动主人家的东西,也不要随便询问家中摆设的价格,更不要随便抽烟,如果要抽的话请先征求旁边女士的同意,方可抽烟,而且当男主人向你递烟时,请你大方接受,如果推辞后抽自己的烟,这也是一件非常不礼貌的事,主人也会以为你是看不起他而感到非常的不愉快.自从中国加入WTO.与其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再加上奥运年,这是个新的起点.中国即将迎来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但是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所以我们要找出差异,消灭差异,才能融入世界.让中国与世界共舞.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这对于加深我们对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并不是简单的事,所以中国在这一方面应加大力度.同时我们也希望我们的研究性课题能帮助大家更多的了解中西外交习惯的不同。 打招呼 中国人之间彼此较为熟悉的人见面问候时,一般采用下列用语:“上哪去?”、 “吃过了吗?” 如果把 这些问候的话直译成英语(即:Where are you going? Have you eaten yet?)。英美人可能会茫然,困惑,有时也可能引起误解。不了解汉文化习俗的外国人并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起交际作用的问候语,比如:问对方:Have you eatenyet?对方可能认为这不是单纯的见面问候的话,而会误认为你可能发出对他(她)的邀请。又如Where are you going? 很可能引起对方的不快,所以他(她)对这一问话的反应极有可能是: Its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英美人的问候一般用Good morningaftern oonevening(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How do you do? (您好!)Nice to meet you. (见到你 很高兴)How are you doing? (你最近好吗? )。 在关系亲密者之间可用Hello或Hi 称呼 在英美国家,人们相互间称呼与我国的习惯相差极大。有些称呼在中国人看来有悖情理,不礼貌,没教养。比如:小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 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却是得体,亲切的,年轻人称老年人,可在其姓氏前加Mr、Mrs或Miss。比如:Mr Smith、Mrs Smith、Miss Alice等。在汉语里,我们可以用老师、书记、经理、工程师、厂长等词与姓氏连用作称呼语,而在英语中却不能,我们不能说teacher Zhan g(张老师),engineer Wu(吴工程师)等。正确的说法是应按照英美人的习惯把Mr、Mrs、Miss 与姓(名) 连用表示尊敬或礼貌。 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往往用大哥、二姐、大嫂、 李大伯之类,这些称呼不可用于英语。用英语称呼时不论男人还是女人,一般直呼其名就行了。 寒暄 中国人见面寒暄通常是:你多大年纪?你能挣多少钱?结婚了吗?。在英语文化中,年龄、地址、工作单位、收入、婚姻、家庭情况、信仰等话题属个人隐私范畴,忌讳别人问及。英美人寒暄最频繁的话题是天气的状况或预测。如Its fine isnt it? 或Its raining hard, isnt it?Your d ress is so nice!等等。汉语里的寒暄有时还表示对对方的关心。如:你今天气色不好,生病了?”“好久不见,你又长胖了。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人们不会为此生气。英美人如果听到你说:You are fat 或You are so thin.即使彼此间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难以回答,因为这是不礼貌的。 另外,在思维方式上,中国学生习惯用汉语的语义结构来套用英语。如:打电话时,中国学生习惯说: Hello who are you please? 而英美人的习惯是接到电话先报自己的号码或单位、公司的名称。如: A:Hello 8403229 B:Hello, thisis Tom. Could I speak to Jim,please? 打电话的套话,必须这样用。 赞扬与祝贺 当英美国家的人向我们中国人表示赞扬或祝贺时,我们即使心里高兴,嘴上难免要谦虚一番。这大概是我们中国人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的缘故,认为不这样,就是对别人的不敬。例如:一位外国旅游者对导游小姐说:Your English is quite fluent. (你英语说得很流利)。这位导游小姐谦虚地回答:No,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不,我的英语讲得不好)。对于中国人的谦虚回答,英美人会误解为对方对自己的判断力表示怀疑。又如:在一次舞会上,一位美国人赞扬一位中国女士说:You look beautiful t oday (你今天很漂亮)。这位中国女士谦虚地说:Where(哪里)、Where(哪里)。 幸亏这位美国人懂 一点汉语习惯,非常巧妙地说了一句:Every-where (到处)。根据英美人的习惯,当他们赞扬别人时,总希望别人以道谢或爽快接受的方式作答,而不希望以谦虚、客气的方式作答。对于上面两位的赞扬,恭维话,英美人的回答是:Thank you! Thank you for saying so. 道别 英汉语言中告别的使用语言或方式也不大相同。中国人道别时,把客人送到门口或楼下大门口,甚至马路上,客人对主人说:请留步,主人最后要说: 走好、慢走、再来啊等等。这些话都不能直译 成英语,如果说Stay here,Go slowly,Walk slowly. Comeagain听起来不顺耳,也不符合英美人的习惯,其实,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或说:“Good-bye(再见),See you later (回头见)、So long. Take care(再见,保重)就可以了。 比喻用语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段。日常生活中,常借用动物或颜色的特征来形容人之特性的词语,但这类比喻往往因语言、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含义。在英语中dog (狗)的形象一般不差, 常可泛指人, 如:You ar e a lucky dog (你可真是个幸运儿)。Everyone has his day(每人在一生中皆有得意之日)。在汉语里,用狗比喻人多带贬意,如走狗、赖皮狗、狗东西、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另外,由于环境、历史和文化的不同,在表示相似的比喻或象征意义时,英语和汉语会使用完全不同的颜色词,例如:bl ue pictures (黄色电影)、the blue-eye boy(红人)、to be green-eyed(眼红、 嫉妒)。green hand ( 没有经验的人)、in the black(不欠债)、 grey mare (母老虎)、white harvest(晚秋时节的收获)等。 其他社会礼节 中国人使用谢谢你远不及英美人那样频繁。中国只有在别人提供了大量的帮助时,才说:谢谢,而且是真正表示谢意。英美人无论是家庭成员之间,还是上下级之间,上下辈之间,为了一件小事,甚至是份内之事都需说: Thank you 这里谢谢你只是习惯性的回答,并不表示多大的谢意。例如:在给英美人上对外汉语课时,每次上完课后,英美学生习惯说:Thank you。如果回答Thank you,中国人往往说:这是我应该做的。把这句话直译成Its my duty,就不会让英美学生听起来那么愉快,因为“Its my duty的含意是:我本不想做,但这是我的职责,所以不得不做。这与汉语表达的原意有很大出入,适当的回答应是Its a pleasure(我很乐意), Dont mentien it(没什么)或Youre welcome(不用谢)。 英语中的Please并不完全相当于汉语中的请,在某些场合表示 请不宜用英语please。比 如: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下车时,一般都说 After you(你先请)。在餐桌上请人吃饭吃菜,喝酒或请人吸烟时,一般用Help yourself,而不用please。如果生病,到医院、看病应说“Go to see the doctor(看病)。”背景:由于地域的不同,中西方存在着许多生活习惯的差异。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将来各方面更加对外开放,在街上,商店里,酒店里遇见外国友人是一件普遍的事,我们中学生是祖国的栋梁,也是人民素质的体现,但对于整天忙于学习的学生来说,这样的课外知识有限,这是当前学生中存在的问题,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那就要求我们了解中英美之间的交际习惯的差异 目的:了解中英美人交际习惯的不同意义:有益于提高综合素质,开拓我们的视野,形成对不同文化的包容的态度和良好的世界观预期成果:论文、研究报告难点:查阅资料并整合过程:一 、商讨和确定研究课题二、 收集资料。(到网上浏览一些文化网页;到藏书多的图书馆查找;阅读师生手中各种有关的外文书籍杂志;到社会上收集。)三、 对所收集到的材料进行整理规类四、 对现有的材料进行分析总结把中英美之间的交际习惯进行对照比较,得出结论。可行性分析:1.研究人员皆擅长英语,且对课题内容有所了解,并感兴趣2.人员共8人,人力资源足够,可以完成此项研究3.有老师提供技术指导4.资料有足够的稳定来源结论:经研究,中英美交际习惯存在如下差异:一、问候中国人之间彼此较为熟悉的人见面问候时,一般采用下列用语:上哪去? 吃过了吗? 而英美人的问候一般用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How do you do、Nice to meet you、Hello或Hi. 通常紧接着就要问对方:How are you?这样的问候只是一种招呼,是一种友好和关心的表示。人即使不舒服,通常还是回答:Fine。二、寒暄和美国人第一次相会,通常眼睛要正视对方,并简短而有力地握握手. 不要介绍或询问年龄,尤其是女士们的年龄(女童除外) . 此外,关于对方私有物品的价格.工资收入.宗教信仰.婚姻状况等方面的问题最好免开尊口.因为这些都属于隐私. 而这些在中国是可以问的.在英美介绍相识中,最好谈些安全的话题.如:天气.运动.爱好之类. 中国人见面寒暄通常是:你多大年纪?你能挣多少钱?结婚了吗?。英美人寒暄最频繁的话题是天气的状况或预测。如Its fine isnt it? 或Its raining hard, isnt it?Your dress is so nice!等等。三、赞扬与祝贺当英美国家的人向我们中国人表示赞扬或祝贺时,我们即使心里高兴,嘴上难免要谦虚一番。这大概是我们中国人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的缘故,认为不这样,就是对别人的不敬。根据英美人的习惯,当他们赞扬别人时, 总希望别人以道谢或爽快接受的方式作答,而不希望以谦虚、客气的方式作答。对于赞扬、恭维话 , 英美人的回答是:Thank you! Thank you for saying so.四、道别中国人道别时,把客人送到 门口或楼下大门口,甚至马路上,客人对主人说:请留步,主人最后要说: 走好、慢走、再来啊等等。英美人通常说:Good-bye或See you later来告别,且很少送客人。到别人家串门或作客,告辞时,我们中国人常说:我回去了或我先走了; 而英美人习惯说 : I think it is time for me to leave now或It is getting late或I must be off now 或 I had better be going now.六、 礼物在中国,如果被邀请去别人家里做客,那么应该带上一些礼品。如果以前曾经接受过对方的礼物,那么自己所送的礼物的价值一定不能过低于自己接受的礼物。否则将被视为不礼貌。并且接受礼物的人一定不能当面打开礼物,这是很不礼貌的。在英美等国家,除非遇到一些重大的节日或婚礼、生日等特殊的场合,通常只需带上一点小礼物或一束鲜花即可。如果是好朋友相邀,则送不送礼物都可以,如果一定要送点什么,也不需要买过于贵重的东西,礼物可以是一瓶酒,一块巧克力,一张有纪念意义的明信片等。在接过礼物后,接受礼物的人则会马上打开礼物,并说一些赞赏的话,而赠送礼物的人衷心地说一声“Thank you very much.”也是必不可少的。 七、 交际风格综上所述和其他资料,我们可以得出:中西交际风格最明显的差异表现在言语量、表达方式和表达精确度三个方面: 中国人的沉默少言对美国人的侃侃而谈、中国人的婉转含蓄对美国人的直截了当、中国人的模棱两可对美国人的明白无误。而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中国文化中的集体主义、高语境、高权利距离和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低语境、低权利距离(待考虑是否加进去:产生交际差异的原因:(一)集体主义文化对个人主义文化受儒家道家等传统思想的影响, 中国文化是一种集体主义文化,这种文化主要表现为中国人注重集体利益, 集体归属感很强。个人利益服从于社会利益,甚至可以牺牲个人自由来保障集体的利益。强调集体的团结,和谐,集体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彼此合作,营造和谐气氛,建立友好关系。因此也是一种合作文化。他人取向也是这种群体取向的表现。人们在与人交往时注意考虑对方的意见态度,注意维护对方的面子,交流中以和为贵,大多数情况下避免正面争吵冲突。这是导致中国人沉默少言的交际风格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原因。与中国文化相反,美国人极端崇拜个人主义。在美国社会个体是最基本的行为单位,凡事都是从个人利益出发,以个人为中心,坚持个体本位,强调个人权利,个人利益,个人尊严神圣不可侵犯。强调自己判断、自己决定、自己选择生活方式,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鼓励个性发展,美国人大多数个性鲜明,敢想敢做。人们也会因为一些特殊的目的自愿聚在一起参加集体活动,但是强调集体对个人的依赖,并且集体活动都是遵循个人主义和契约原则,即平等,公正,自由,成员之间依然是平等独立的。这是一种集体依赖个人的原子主义价值观。因此, 与个人主义相联系的竞争观念深入人心。美国人崇尚竞争,竞争是人们的生存法则,人们认为竞争是实现个人价值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期望通过激烈的竞争使自己与众不同,脱颖而出。人们相信天道酬勤,主张独立自强,个人奋斗。这是导致了美国人侃侃而谈的交际风格的重要文化原因。(二) 高权利距离文化对低权利距离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属于高权利距离文化。中国是“差序结构”的社会,本质上是一个等级社会,权势在中国起着重要作用。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