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饮食文化变迁.doc_第1页
土家族饮食文化变迁.doc_第2页
土家族饮食文化变迁.doc_第3页
土家族饮食文化变迁.doc_第4页
土家族饮食文化变迁.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土家族居住饮食文化之变迁 来源: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 发布日期:2013-12-09 | 浏览(235)人次 | 投稿 | 收藏 内容摘要:18世纪以来,土家族的居住饮食文化有三次大变迁:改土归流;新中国建立;改革开放。土家族居住饮食文化之变迁与下列因素相关联:新文化因子的输入;发明创造;政治经济变革;传统的延续和遗存;与生存环境相关联;自身的经济条件;生活方式与习俗。关键词:土家族 居住文化 饮食文化 变迁土家族的居住饮食文化,自世纪以来,发生了三次重大的变迁,第一次是世纪年代“改土归流”以后所发生的;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世纪年代所发生的;第三次是世纪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的。本文拟对土家族居住饮食文化的三次变迁进行探讨。土家族居住文化的变迁土家族的住宅建筑,在土司时期,有着明确的规定,土司居处富丽堂皇,砖瓦鳞次,绮柱雕梁,极尽楮华。其属下官吏的住处,虽可竖梁柱,周以板壁,但不准盖瓦。一般土民只能杈木架屋,编竹为墙,树皮或茅草盖房。如有盖瓦者,均治以逾越之罪。这些规定,是农奴社会等级制度在住宅建筑上的反映。住宅建筑的等级制,是土家族居住文化的第一个特点。本文所研究的为具有普遍性的一般土民住宅。于土民住宅,在流官袁承宠与王伯龄的告示中说得十分明白。清雍正八年,永顺第一任知府袁承宠公布详革土司积弊之示中云,“查土民尽属茆屋穷檐,四围以竹,中若悬罄,并不供奉祖先,半屋高搭木床,翁姑子媳,联为一床,不分内外,甚至外来贸易客民,寓居于此.”清乾隆七年,永顺知县王伯龄在严禁陋俗的告示中说,“土民之家,不设桌凳,亦无床塌,每家惟设火床一架,安炉灶于火床之中,以为炊爨之所。阖宅男女,无论长幼尊卑,日则环坐其上,夜则卧杂其间,惟各夫妇共被,即有外客留宿,亦令同卧火床”。在鄂西等地流官的告示中亦有类似的文字,渝东南和贵州铜仁土家族也一直有“火铺”的设置。可见,“火床”(或称“火铺”)的运用在土家族聚居区是极普遍的文化现象。这说明,土家族的住宅,在土司时期,甚为原始和简陋,没有床榻之设、炉灶之设、桌凳之设,也没有堂屋之设(因为住宅内“并不供奉祖先”)。这是土家族居住文化的第二个特点。土家族居住文化的第三个特点是,住宅内以“火床”文化为中心。“火床”在渝东南一带被称作“火铺”。“火床”(或称“火铺”)是土家族住宅活动的中心,做饭用餐、接待宾朋、晚上睡觉,以及冬日取暖,都是在“火床”上进行的。作为睡觉场所,这就好比北方的炕,阖宅男女,卧杂其间,即有外客留宿,亦同卧“火床”,这是“火床”的功能之一;其功能之二,是取暖。土家族聚居的武陵山区,甚为寒冷,每年取暖的时间,长达半年之久,高山地区则在半年以上。“火床”作为取暖场所,中间设有“火塘”,塘内以架柴生火。每到冬日,阖宅男女,环坐于“火塘”四周取暖;功能之三,是做饭用餐。“火塘”内设铁制的圆形三脚架,做饭的主要器具是鼎锅,鼎锅用铁铸,主体呈圆柱形,圆柱直径为公分,高公分,上有铁做的盖。鼎锅底为尖端向下的倒圆锥。鼎锅置于三脚架上,鼎锅下烧火,用鼎锅做饭。若有客来,也用鼎锅煨茶喝。其铁锅,主要供炒菜用;饭做好,即在“火铺”上用餐;功能之四,是接待宾朋。土民以“火铺”代凳。劳作回到家中,即坐“火床”歇息。若宾朋邻里到来,即请去“火床”上坐。同时,武陵山区,较为潮湿,坐卧“火床”可以隔潮。所以,它于土民,有着其特殊的作用。固然,“火床”的多功能并不具有现代意义上的多功能特征,它是床灶不分、床凳不分、床与取暖用具不分、床与客厅不分的产物,所以,它具有典型的原始性。同时,“火床”文化还具有其社会学意义上的价值,因为“火床”是土家人进行社会交往的一个重要场所。无论亲疏,无论内外,无论男女,及至外来行客,一至其家,即登“火床”,男女交谈,毫无避忌。它展示了土家人热情好客、直率豪爽、淳朴坦诚的性格,体现了土家族社会里人与人之间那种亲密无间的关系。同时,在那里,既没有男女有别之规,也没有男尊女卑之习。这是土家族居住文化的第四个特点。这一点,也可以说,“火床”文化是土家族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在土司时期,土家人田间劳作,男女同行;在摆手场上,男女相携,翩跹进退;出征打仗,有以女土司为首领的,有的土司还设有女兵营。在渔猎、采集、农耕、纺织都是其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来源的情况下,妇女与男子的社会地位不会有太大的差别。甚至连服饰也是不分男女的。那时候,在土家族,土司接待贵宾,饮咂酒得由女子开坛。土司下到乡间,有由女子陪酒的习俗。结婚以后,女子对其婚姻不满意,可以跑回娘家。这些都可看出土家族社会里男子与女子的社会地位。这种社会地位,在“火床”文化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改土归流”以后,各地流官在严禁男女混杂坐卧“火床”的告示中,对土家族的住宅明确提出了这样几点要求:一、卧室宜分别公媳,分别男女,分别内外;二、男女不得混杂坐卧“火床”;三、宅内须供奉祖先。在发出这些禁令的同时,也发出了“弛盖瓦之禁”,即土民盖房,亦可盖瓦。那么,在告示发出以后,土家住宅建筑变迁的情况又怎么样呢?据酉阳州志的记载,经历了近半个世纪以后,盖瓦者仅十之二、三。于“火床”,从永顺第一任知府袁承宠禁起,至第三任知县王伯龄还在发出同样内容的告示,说明禁了十余年之后,男女混杂坐卧“火床”的情况仍较普遍。这以后,住宅变化的过程现已无从查考。但在“改土归流”经历了年以后,即到了世纪年代的状况是甚为明显的:翁姑子媳的居室已经分开;堂屋已普遍设立,并有了供奉祖先的香龛;桌凳与床也已分开,凡有客人一般都在桌上用餐;十之七、八已经另设炉灶,炉灶有设在厨房的,也有与“火床”共设在一间屋子的;“火床”的设置仍普遍存在,就是世纪年代的新建住宅,亦建有“火床”(渝东南称“火铺”)。及至世纪末的今天,进入土家族聚居的山寨,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火铺”。在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西部的铜西、铜鼓一带,普遍设置“高火铺”。“高火铺”离地公分,长米,宽则根据屋子的大小而定。“高火铺”设在堂屋左侧间的右下角与右侧间的左下角。临窗为上八位(专供长辈取暖的坐位),位子较宽,距“火塘”约公分;下边宽约公分,以供炊爨之方便;余宽约公分,这三方都是可以随便坐的。供坐的用具为公分高的草墩或小木凳。“火塘”呈正方形,四周嵌有条石,每边长约米。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南溪有在一居室内设置的“高火铺”,高公分,长宽分别为与米,“火塘”靠外,似一床,成了一对夫妇的卧室。酉阳东部的酉水河一带,普遍设置的是“低火铺”。“低火铺”离地公分,有的占据了整间屋子,有的则截取一间屋子靠里的2/3做成,“火塘”居其中。 “火铺”均用木板铺就,其横切面亦用木板封死。“火塘”四周嵌上条石。“火塘”内仍置有圆形的三脚架,据传,三脚架表示古代的三位护火者,或说表示古代的三位老人。土民对三脚架有一种敬重感,无论何种情况,都是不准用脚去踩三脚架的。“火床”(或称“火铺”)虽早已失去了床(铺)的功能(上面所叙南溪做床的高火铺是一极特殊的情况),其名称却一直沿用至今。对于它的使用,出现了这样几种情况:一是用着取暖,亦在“火床”上的“火塘”里做饭炒菜,在冬日,有客至,仍请去“火床”烤火,另设的炉灶在用着煮猪食;二是用着取暖和做鼎锅饭,炒菜在灶上,冬日仍请前来的客人和邻里去“火床”上坐;三是“火床”虽未取消,但并未使用,取暖出现了“火桶”与“火箱”等用具。“火桶”为正方形,全用木制,边长米,高约公分,四周封上木板,在离地公分处设桥,桥底下用盆生火,桥上可搁脚,四边的坐位宽约公分。取暖时,坐在边上,脚踩里边的桥上,膝上共盖一小褥子,微火即暖。到了世纪年代,有的将“火桶”改成了“火箱”。“火箱”为长方形,如箱状,离地以分处设桥(桥有的用铁做),桥下置一小电炉。人坐在沙发上,腿伸箱内,膝上也搭上小褥子,取暖甚为舒适。无论“火桶”、“火箱”,坐的方式,仍如“火床”,“阖宅男女,环坐其上”,若有客至,亦请去“火桶”(或“火箱”)上坐,这可视作由于“火床”功能的改变而出现的单独具有取暖功能的用具。前两种情况表明,凡使用“火床”者均为兼用。“火铺”能够保存到今天,是因为它有着特殊的价值:一、生的火,既取暖,又做饭,一物二用,较为经济;二、做饭者,边取暖,边做饭,还可和其他人交谈,甚为方便;三、若有客来,坐上“火铺”,可交流、取暖二者兼得。同时,有人在取暖时,想烤薯类或做油茶汤,不仅方便,亦可自得其乐。不容否认,这里边也包含着传统生活习惯这一重要因素。流官禁杂卧“火床”,这就得增设卧室,以使翁姑子媳能够分室居住。同时,住宅内要敬奉祖先,还得设堂屋与香龛。这些都对于住宅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土司时期,土民习艺者少,建“棚屋”,或用树料搭“杈杈屋”之“杈木架屋”,谈不上什么规格与技艺,那些“暖则捕获山林,寒则散处岩穴”者就更不必说。缺乏技术和经济,这大概也是住宅迟迟得不到改造的重要原因。“改土归流”以后,汉民的大量迁入,有的工匠也随之而来。土民的住宅要普遍改造,有的便请汉族工匠,汉族工匠修建住宅,必讲求汉族的尺寸规格,遵循汉族的建筑仪式,同时也要根据主人的要求,这是汉族工匠做活的一般规律。于是,汉族的建筑艺术便与土家人的要求结合在了一起,构成了新的建筑形式。在酉阳西部的铜西、铜鼓一带,由半屋高搭木床演变为在堂屋左右两侧的室内半屋(离地面米左右)建一吊脚楼,作为卧室,卧室门正对“火铺”,其基本格局的平面如下图所示: 老人卧室 子媳卧室 (下为吊脚) (下为吊脚) 堂 梯 梯 生活用具 门 门 搁 置 炉 屋 农 灶 火铺 火铺 具 进卧室须上步木梯,有如当今的跃层式。笔者仔细观察过“火铺”室内的吊脚卧室下边,它与整室的地面为一体,十分平整,没有因地面不平才修吊脚楼的任何依据,我们应当看作一种文化现象。酉水河一带,一般正屋为平房,中为堂屋,右(以香龛为准)为老人卧室,左为子媳卧室,在正房的左侧或右侧向前延伸建一吊脚楼,作为其余子女的卧室,或作他用。吊脚楼下建猪圈牛栏或置碓磨。在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后坝乡土家族聚居的村落,普遍建成吊脚楼,其结构与酉水河一带的吊脚楼无异。同时,土家族住宅建筑的规格与建筑仪式都融入了汉族文化,从规格来看,其长、宽、高的尾数均不得离,或为丈,或为丈,或为丈,或为丈,如此类推。的谐音为“发”,从选梁、砍大梁、竖列、上梁等建筑仪式和建筑中的“福事歌”(在本质上乃“祈福歌”)来看,包括了“人发”、“家发”、“事业发”三大内涵,所谓“人发”,指人丁兴旺;所谓“家发”,指家庭兴旺发达,即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财源广进;所谓“事业发”,指在社会上要有地位。如开梁口福事歌中的“梁口开起一寸八,儿子儿孙都发达。东头开了开西头,一股银子绕屋流。梁口开起一寸九,子子孙孙代代有。”上梁福事歌中的“上梁正遇吉星照,安梁喜逢黄道日。左缠三转生贵子,右缠三转点状元。生贵子,点状元,主家发达万万年。”上云梯福事歌中的“三元高中状元郎,武是魁首文丞相”,“四季发财财源广,条条财路都通畅”,“五谷丰登粮满仓,风调雨顺永安康”,“六畜发得旺又旺,满栏满圈满坪场”,“七星朗朗照华堂,主家代代出栋梁”。做床则一不离,二不离半,即做尺长的床,则只做尺,而尾数也只做一半,即做成尺,宽若为尺,则做成尺。因为床为夫妻二人所住,不离久,意天长地久;不离半,意不离伴,即百头偕老。做柜子不离,因为土家常用柜装粮及贵重物品,象征金山银山,意粮满仓,银满柜;做其余家俱不离,汉族有六六顺的说法,意平安、顺利、吉祥。所以,我们可以说,土家族的住宅文化是汉族住宅建筑文化与本民族自身的文化需求相结合而形成的。世纪年代,土家族中修建砖混结构住房的人家开始出现,从发展的趋势来看,此类住宅建筑将越来越多。这种房屋的建筑规格则以米计,不再讲究传统的尺寸。“火床”已发生了第二次重大的变迁。这次变迁的标志:一是与炉灶完全分离,在城镇和部分地方,已采用电、煤或液化气为燃料,做饭的工具为电饭锅、电炒锅或液化气灶上使用的铁锅,微波炉也在个别家庭开始使用;二是与取暖用具相分离,取暖除部分采用“火桶”与“火箱”外,个别家庭已开始采用空调调节室内温度。在第一次变迁中分离出来的床铺与桌凳又出现了升华:做床已不再用传统的尺寸与规定,而采用现代通用的公尺,其传统的(挂蚊帐的)架子床也改为现代的各式各样的材料所做成的床了;桌凳也开始采用供休闲的沙发与专供吃饭用的桌椅相分离。在本质上,这已标志着“火床”文化的消亡。而农村中十之八、九的土家人依然住在传统的住宅建筑中,“火床”也仅实现了第一次变迁,即与床的分离(与炉灶和桌凳部分分离),他们还继续采用传统的方式生活着。于是,在当代,土家族住宅建筑出现了传统模式与现代模式并存的格局。变迁的缘起与措施土家族住宅文化的第一次变迁,是从革除“火床”开始的。“改土归流”以后,新派到土家族地区的流官,见到土民普遍地坐卧“火床”,这在封建社会已发展了两千多年的汉人眼中,“寡廉鲜耻”,“伦理废尽,风化难堪”注。实际上,任何聚居寒冷地区的山地民族都是经历过取暖、炉灶、桌凳合一的社会发展阶段,而逐步走向文明的。“火床”文化不过是土家族社会发展尚处于较为原始阶段的反映。这次变革是由流官提出的,作为被革除的土司积弊与严禁的陋俗之一。在革除的过程中,采取了较为严厉的措施,先出示禁令,同时,令各处保正、甲长、牌头逐户宣谕、检查,贯彻执行,“如违查出,重惩不贷”。土家族住宅文化的第二次变迁,是在土家族地区的城镇普遍采用砖与钢筋、水泥等新的建筑材料修建办公生活用房、土家人中的建筑工人也成批涌现、大部分土家人已基本解决温饱、一部分土家人先富起来的前提下,这部分先富起来的土家人自发地首先采用了新的材料和技术修建自家的住宅,于是,一些具备了经济条件的土家人也竞相仿效。土家族饮食文化的变迁饮食文化的内容甚广,本文重点探讨食物结构的变迁。土司时期,土家族的食物为:作物与饲养动物、采集物、捕猎物三大类,无饭菜之别。作物类主要有:大麦、荞麦、粟、豆类,及少量稻谷。粟,土家人称“龙爪谷”,似黍而红,一穗五歧,若龙舒爪。荞麦,以苦荞为主;稻甚少,平日不吃,留以待客;禽为鸡鸭,畜为牛羊驴豕;土民喜啖牛羊肉,在秀山居住的土家人,“沥取苦蒿水代盐酢宿肉,以为珍味”。土民以“过桥”(片大可盖住大碗口)腊猪肉待客为敬;采集类主要为蕨粉、葛粉、竹笋、天蒜、菌类等,蕨粉、葛粉,荒年尤多。二粉均为块茎在石上捣细后去其渣,合水置于大木桶内,其汁沉积而得,做饼饵甚佳,用沸水调食无异藕粉。天蒜,腌食其叶;笋根,以谷粉蒸食;捕猎物主要为鱼类、野猪、麂、鹿、獐、鹜、兔、虎等。入馔,以野猪腊为上味,鹿脯次之,鲜虎头脯、腊青鱼、葛粉亦为席上佳品。冉家蛮“喜渔猎,得鱼虾以为美食。”饮料为茶、油茶汤与咂酒,茶以新茶为佳;油茶汤,以油炸米花、芝麻、黄豆诸物,煎茶叶作汤泡食;咂酒,冬初,煮高梁或粟(或诸粮混合)拌曲于瓮中,次年夏,沃以沸汤,置竹管(或芦管)于瓮中,先以一人吸竿,曰开坛,前者吸过,以巾拭竿,让与后者,然后彼此轮吸,频添沸汤。且以吃咂抹坛为敬。民间一日二餐,称之为“朝餐夕餐,无燕饮消夜之俗。”“改土归流”以后,特别是到了乾隆时期,引进了玉米、红薯等作物,流官劝民蓄粪,劝民广种红薯,劝民广种玉米。汉民的大量迁入,又带来了汉族先进的种植技术,学会了中耕锄草、施肥和灌溉。土家族地区的粮食产量迅速提高。同时,汉民迁入以后,大量垦植荒山荒地,采集物与猎物大大减少。这些便使土家族的食物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农作物、采集物、捕猎物的混合结构型转变为以玉米、红薯、豆类作物为主食,蔬菜及其它则为辅食了。固然,于山地土民,蕨粉与葛粉也是少不了的,尤其是荒年,主要靠其度过飢荒。这次食物结构的变迁也使土家人由“喜渔猎”转变为“务本力穑”。世纪年代,在农业生产中实行水、肥、土、种、密、保、工、管“八字宪法”,大规模的进行改田改土,水稻的种植面积进一步的扩大,在土家族聚居区,吃“两糙饭”(玉米粉与煮得半熟的大米调匀蒸熟,或玉米打成大米状与大米混合煮食)、“洋芋饭”(洋芋与煮得半熟的大米焖熟)、“合渣”(豆浆不滤加上蔬菜煮熟后用卤水点清,有的地方又称做“粗豆腐”)的吃法较为普遍起来。红薯则蒸食、焖食、烤食,或做粉,或做猪卷子,吃法甚多。这一时期,土家族聚居的平坝河谷地带已开始以大米为主食了。到了年代,引进了新近培育的粮食作物品种,采用了肥球育苗、两段育秧、抛秧等新技术,实行科学管理,使水稻亩产达到公斤以上,玉米亩产达公斤左右,粮食产量提高了倍,农民人均粮食收入达到公斤以上。土家族的食物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以上的家庭以大米为主食,且大多已由两餐改作了三餐。玉米作饲料,或供酿酒,或制作成其他食品作辅食了。肉食以猪肉为主,且已视作极平常的菜肴,其他蔬菜,从海产到山珍,到作物,达数百种之多。猎物已罕见,采集物仅留下富有营养的珍品了。同时,大棚种植蔬菜等一系列种植新技术在土家族地区得到推广,蔬菜品种已达余个,西瓜,以及若干干果、水果广泛种植起来,吉首等地成了全国著名的碰柑基地,鄂西建成了干果基地,黔江等地还建起了反季节蔬菜基地,并进入了水果、蔬菜的全国大流通,土家族的食品也更加丰富起来,营养不良的状况正在得到改善。变迁的缘起与措施土家族饮食文化的变迁都是由于新的作物品种的引进与推广、先进耕作技术的普遍采用的情况下发生的。第一次变迁时,流官发出文告,劝土民积粪、劝土民种植薯类与玉米;迁入的汉民带来的先进的农耕技术,为土民所学习仿效。第二次变迁时,由当地政府与农业主管部门引进我国新培育的作物新品种,并按其相关的技术要求,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推广,取得显著成效后,土家族农民便有了采用新品种和新技术的自觉要求,这以后,便由相关部门提供信息、技术和品种,农民自动购买种子进行种植。结 语从上述情况来看,土家族居住饮食文化之变迁主要与下列因素相关联:(一)与新的居住饮食文化因子的输入相关联。这些新的文化因子包括:1新的物质产品,如“火床”文化在第二次变迁中, 与炉灶完全分离以后出现的电饭锅、液化气灶等用具,以及凳子升华以后的沙发等;饮食文化中的玉米、红薯等。2新的技术与使用方法。如上述的电饭锅、 液化气灶的使用方法,取暖用具升为空调之后的使用方法等,以及为适应市场需要所出现的液化气的储存技术等,此外,还有相应的电饭锅、液化气灶、空调等的维修技术。3新的认识与新的观念。 “火床”文化的变迁便是由观念的输入而开始的,流官以发展十分成熟的汉族的封建意识和观念来看待土家族的“火床”,认为“火床”有伤风化、自伤廉耻(如果我们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火床”,便会认为它是社会发展较为原始的阶段的产物,它应该向前发展,使之与床铺、炉灶、桌凳相分离,走向文明和进步,而不会得出有伤风化、自伤廉耻的结论)。其封建观念的输入还要求“依照内地民俗,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注,连男女一起坐在“火床”上也是不允许的。从土家族一些大姓的家谱来看,这些观念和要求后来都被土家族所接受。如冉氏家谱中就有“敦肃闺门”等条;白氏南阳族谱中就有“年有老小,分有尊卑,恭敬撙节”、“重纲纪”等条;可大李氏家谱就有“孝父母,守五伦”,禁“男女混杂,以坏闺门”等条。正由于观念的变化,才使床铺首先从“火床”分离出来。4新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改土归流”以后, 汉人的大量迁入,他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进入土家族聚居区,会对土家族产生影响作用。如汉族不用“火床”,而睡床铺;汉族及其他民族住宅建筑中的仪式与规格;年代以后机关及城镇的其它单位普遍修建专混结构房屋等,这些对土家族的住宅建筑都曾产生重大影响。新的居住饮食文化因子输入的形式主要的有:1引进品种与购买产品(或制作新的物质产品)。 如饮食文化中引进玉米、红薯等品种;与“火床”文化分离以后的床铺、炉灶、桌凳的制作等。2教育引导。指通过教育,使之接受其新的观念, 放弃原来使用的器物及其生活方式,采用新的器物与新的生活方式的输入形式。如放弃“火床”而设床铺、炉灶、桌凳便是流官对土民不断灌输封建的伦理观、道德观的结果。3劝导与传播。 指规劝其采用某种新技术的输入方式。“改土归流”以后,永顺、鹤峰、酉阳等地流官都采用过这一形式。他们发出告示,劝民广种红薯、劝民兴修塘堰、劝民蓄粪、劝积贮等。在劝农干什么事的时候,除讲清道理以外,还告诉其方法,如劝民蓄粪的告示中,就阐明了沤制绿肥和人畜粪的方法,通过这些“劝示”,使土家族的生产力大提高了一步,这才有了食物结构的变化,出现了饮食文化的变迁。4相互交往中的影响与熏陶。 受到其他民族的物质文化的影响熏陶而自动吸收化为己用的形式。土家族除受汉族住宅、饮食文化的影响以外,在土家族聚居的武陵山区,还生活着苗族、侗族、仡佬族等其他少数民族,各民族在住宅、饮食文化方面相互影响,许多文化现象都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如一些地方的土家族住宅带有某些侗文化的特征;秀山土家族聚居的客寨村客寨桥的建筑就带有典型的侗族桥梁建筑的特征。4行政手段推广与推行。 利用行政权力采用行政手段要求所辖民众使用某些物质产品改变其原有生活方式的输入形式。“改土归流”以后的重大文化变迁大多是采用行政手段推行的,如:永顺第一任知府袁承宠公布的详革土司积弊之示中被革除的积弊就达条之多,其中涉及居住饮食文化的就有“弛盖瓦之禁”、“禁派送食物”、“土官下乡禁民妇侑觞”、“禁杀牲饮血”、“公媳内外宜有分别”(即禁男女混杂坐卧火床)、“令写天地君亲师牌位”等条;第三任知县王伯龄严禁陋俗的布告中对“禁男女混杂坐卧火床”等“如违查出,重惩不贷。”鹤峰第一任知州毛峻德曾发出禁肃内外的布告,并规定了惩戒的办法。其他各地亦发出过类似的布告。这些布告发出之后,对改变土家族的居住习惯和饮食习惯都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如黔江县志所云,“虽习俗使然,亦黔楚流民踵至,错处相与,扬其波而加之焰也,官斯土得,可不去稂莠以植嘉禾哉。”5文化传授。“改土归流”以后, 取消了土民弟子入学的禁令,并出现了土民弟子读书而入士的情况。土民入学以后,受到汉文化的教育,形成某些新的观念,而使用新的物质产品,采用新的生活方式。以上五种方式中,第四种带有强制性,其余都带有自发性和自愿性。严格说来,这种性质上的区分也只是一种表象,真正实行起来,凡官方所出面推行的,由于带有权力性影响的因素,所以它也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因为官方发出布告之后,总想实现其自己的意志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民众对于长官也有一种服从的心态。如第二种,有强制接受某一观念的性质;第三种名为劝,实际上那布告还是要求民众非行不可的。因为这完全不同于民间的规劝与平等条件下的某种观点的交流。居住饮食文化的变迁是新的文化因子输入以后,与传统文化相撞击,使传统文化发生裂变:一些与新环境相适应的部分被保留下来(也有因传统文化因子能量的强大而顽强地存活下来的);一些与新环境不相适应的部分被新文化因子所取代;一部分与新文化因子相结合而创造出新的结构、新的形式、新的形态的文化。(二)与发现、发明和创造相联系,居住饮食文化变迁的过程同时也是文化创新的过程。人类有着使自身的生活越过越好的愿望,这是人们不断地发现、发明与创造的内部驱动力。对某种物质,或物质的价值的发现,会造成文化变迁。如对土家族聚居的张家界的旅游价值的发现,使张家界旅游区内的土家人由农业文化为主转变为以旅游文化为主,他们的居住文化、饮食文化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迁。新的生产工具的出现,会因为它的高效率与省力省时而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而广泛采用;新的物质产品的发明也会变成全人类的财富,为全人类所共享,特别是当今所处的科技信息时代,人类所发明的新的物质产品越来越多,人们物质文化的共同点也就不断增多。创造新的物质产品,使之满足人们的需要或适应新的环境,也会使人们的物质文化发生变迁,如土家人在取暖用具从“火床”分离出来以来所创造的适应新环境的“火桶”与“火箱”便属此例。人们不断地在发现、发明与创新,物质文化的变迁也就成了人类社会的永恒现象。(三)社会内部重大的政治经济变革是居住饮食文化变迁的重要因素。“改土归流”是一次重大的政治变革,在这次变革中,流官要求土民“嗣后依照内地民俗”,即他们企图用汉族文化改造土家文化,并发出了一系列的禁令、文告、“劝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土家文化产生了突变。除住宅中的“火床”文化外,在婚俗、礼俗、服饰、兵制、赋役等诸多方面都迅速发生重大变革。“改土归流”以前,由于土家族聚居区地理上较为封闭,土官又实行“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的政策,导致了土家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住宅里的“火床”文化得已延续到世纪年代,饮食文化中的食物结构也一直呈原始的作物、捕猎物、采集物混合型状态,“改土归流”以后才打破了这一僵局。本文所涉及的土家族的第二次居住与第三次饮食文化的变迁也是在重大的政治经济变革中所发生的,世纪年代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实行“改革开放”,土家族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土家族群众的收入迅速提高,使土家族的住宅、饮食文化发生了重大变迁,物质文化得以丰富起来。(四)居住饮食文化的变迁总是发生在传统的土壤里,变迁以后,在相当长的时期里都会有传统的延续和遗存。在居住饮食文化变迁的过程中,传统始终在发生作用,其作用,或表现为参与,或表现为扺制,这就使得某些传统得以延续,或在新的居住饮食文化中有着传统的遗存。这里,土家族的“火床”是一个很好的例証,当“火床”失去了床铺的功能以后,其名称至今尚未改变;且在土家族聚居的山寨,“火床”还保留着炉灶的部分功能与接待宾朋的部分功能而继续发挥作用。在饮食文化中,酉水河边的部分土家山寨,有中午以油茶汤代饭的习俗,这是传统中饭菜饮料不分的一种表现;喜吃“两糙饭”、“洋芋饭”、“合渣”的习俗,至世纪年代末还有所体现:在土家族聚居区的相当一部分县城,还有专门的“合渣”饭店、“洋芋”饭店、“两糙”饭店,其食者并非从营养价值的角度来考虑,亦并非从廉价的角度来考虑,它亦可视作传统饮食的遗俗;山地的土家人至今以“过桥”腊猪肉、豆花待客为敬,这也是传统待客观念的一种延续。也正因为传统的作用,居住饮食文化的变迁也不以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流官禁男女同坐“火床”一直禁不了就足以说明这一点。流官当年企图用汉俗来彻底改造土家族的习俗,然这一企图并未得以实现,土家族的丧葬习俗、哭嫁习俗、信仰习俗,以及农业生产习俗中的“打闹”与猎队狩猎活动中“敬猎神”的习俗,迄今亦然,这都是由于传统的作用。也正因为传统的作用,各民族才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审美观、宗教观与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去选择和创造自己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并以其独立的个性展示其自身的物质文化。(五)与生存环境(即生活空间)相关联。这里的生存空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地理的,二是历史的,或者说人文的,也就是说,即要与地理环境相适应,也要与当时的人环境相适应。就“火床”文化而言,从地理的角度来说,武陵山区需要隔潮、取暖;从人文环境来看,土家人喜群体生活,男男女坐在一起交流、“摆古”(摆龙门阵)、对歌(或唱歌)、游戏,他们认为这是一种美,其实这正是他们的生活方式。“改土归流”以后,人文环境变了,流官用封建的观念来认识这一现象,加以严格禁止,一直未禁得了,就因为是在那样的人文环境条件下,是人们的一种需要。后来出现的“火桶”、“火箱”便是取暖用具从“火床”分离以后为适应这一人文环境所创造的成果。再说,当年禁男女同坐一事,要是摆在当今的人文环境下,便会叫人认为是一件十分荒唐可笑的事了。这是与人文环境关联的一个含义,与人文环境关联的另一个含义是指对民族自身的生存空间加以改造,使之满足居住饮食文化变迁的条件。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不只是能适应环境,可贵的是能改造环境,以满足新出现的物质产品对环境的需要,实现物质文化的升华性变迁。武陵山区有了电的建设,才使部分土家人取暖能采用“火箱”,与饮食文化中做饭的电饭锅与电炒锅。如果没有电,想用也用不了。迁徙与战争也曾造成过土家族居住饮食文化的突变,前者是因地理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居住饮食文化的突变,这类变迁也还可能因地震、火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而发生;后者则是因为人文环境的变化而产生,这类变迁也有其他人为因素发生的情况。人们既会为适应环境而创造自己的物质文化,也会去改造环境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的需要。(六)与自身的经济条件相关联。居住饮食文化的变迁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的,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因,也是生产力发展的成果。因为一方面,居住饮食文化的变迁要有新的居住饮食产品出现,另一方面,有了新的产品,需要去购置或制作,变迁才会发生。而无论是购直还是制作,都需要一定的经济条件,如果不具备经济条件,无法购直或制作,变迁也就不会发生。所以,它始终与经济的发展相联系,这在当今尤其如此。别墅是世上早就有的住宅,为什么我国拥有的人却很少,就是因为经济条件不具备,土家族中的绝大多数人为什么不用空调来调节气温而用“火床”取暖,也是这个道理。今天新的居住饮食产品不断涌现,但必须要一个民族的绝大多数成员经济条件具备了,这个民族居住饮食文化的变迁才会发生,经济是物质文化变迁的基础。(七)居住饮食文化的变迁将导致生活方式与习俗的改变。居住饮食文化与生活方式密切相联,人们既可以为满足自身的生活方式而创造新的物质产品,也可能因新的物质产品的使用而改变自身的生活方式。在“火床”文化的第一次变迁,即床铺从“火床”分离出来以后,就改变了土家族“阖宅男女”同睡“火床”的生活方式;当完全实现“火床”文化的第三次变迁,即炉灶、桌凳、取暖用具(如普遍采用空调之类)彻底从“火床”分离出来以后,人们做饭、待客、取暖都是全新的方式,这些新的生活方式的实现标志着“火床”文化的消亡。同时,人们睡觉、做饭、待客、取暖又形成了新习俗。土家族的饮食文化,就因饮食结构的变化,人们的饮食习惯也随着发生变化;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人们煮酒的原料也发生了变化,于是,由喜咂酒而变成了喜喝“包谷烧”了。同时,住宅建筑的规格与仪式,食物创造过程中的“打闹”与“敬猎神”的习俗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当今,新的物质产品改变人们生活方式与生活习俗的例証更是比比皆是。在上述相关联的因素中,权力行为下的文化变迁其变迁的速度较快,自发性变迁其变迁的速度较为缓慢;居住饮食产品更新甚快的年代,居住饮食文化变迁的速度也快,更新时期较长的年代,变迁的时间亦长;环境条件较好的地区,居住饮食文化变迁的速度甚快,条件尚差的地区,居住饮食文化变迁的速度缓慢;经济发达地区,居住饮食文化变迁甚快,经济贫困的地区,居住饮食文化变迁的速度缓慢;一个开放的民族,居住饮食文化变迁的速度较快,一个封闭的民族,居住饮食文化变迁的速度缓慢;一个勇于创新的民族居住饮食文化变迁的速度甚快,一个缺乏创新精神的民族,居住饮食文化变迁的速度缓慢。面对即将到来的世纪,这个知识经济即将到来的时代,其物质文化的变迁与知识相联系,与市场经济相联系,与环境和经济的联系也更加紧密,土家族要使自身的居住饮食文化得到改善,普遍住上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化建筑,从营养学的角度来改善饮食结构,实现新时期的升华性变迁,那就应该:(一)努力发展经济。土家族聚居的武陵山区是全十大贫困地区之一,人均收入大大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经济不发达,成了居住饮食文化升华性变迁的主要障碍,这就得紧紧把握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尽快摆脱贫困,尽快使自身的经济发展与市场经济接轨。只有经济发展了,新时期居住饮食文化的变迁才可能实现;(二)不改善自身的生存环境。土家族聚居的武陵山区,环境条件尚差,制约着诸多新的居住饮食产品的建设、购置和使用,这就必须加强环境建设,为新的居住饮食产品的享用创造条件;(三)努力提高民族人口素质。世界进入了高科技时代,居住饮食文化中许多新的产品都需要一定的知识方能使用和创造,那就得努力提高民族人口素质,使之与科技时代相适应;(四)弘扬传统文化。土家族居住饮食文化中有着若干优秀的成分,应该在创造新文化的过程中发挥其作用,并使部分优秀的传统变成全人类的财富;(五)进一步改革开放,努力吸取其他民族的先进的文化成果,以丰富和发展自己;(六)不断创新,设计、建筑具有土家特色的住宅,创造新时期的居住文化;对于饮食,也拟根据当代土家人的营养与视觉味觉的需求,创造新的饮食产品,不断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创新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原动力,唯有创新才会使民族的物质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唯有创新才会在世人面前展示民族的光辉。原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土 家 族 婚 姻 习 俗 的 嬗 变内容摘要:土家族的婚姻经历过“血缘婚骨种婚非血缘婚”几个阶段,“骨种”婚的形成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与地理人文环境,围绕“骨种”婚形成了一系列婚姻习俗。土家族婚姻习俗的变革有两大力量在推动:一是自然选择法则;二是社会力量推动。新的婚姻习俗的形成有赖于法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有赖于经济社会的开放和发展,有赖于观念习俗的变革,也有赖于社会文明层次的不断提高。关键词:土家族 婚姻 习俗 嬗变婚姻是一个民族得已繁衍、延续和发展的本原。这种本原,首先来自人的自然属性,即性的冲动。同时,它也具有其社会属性,即人类将婚姻制度化、理性化、规范化,并逐步走向科学化,使之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制度而成立,而存在。它不仅实现其繁衍和延续后代的功能,同时,它也实现其建立社会基本细胞家庭的基本功能。婚姻也还在实现这些基本功能的同时,随着人类文明层次的不断提高,而创造了和谐与美,创造了喜剧和悲剧,创造了艺术和新的价值。在实现这些功能和价值的同时,婚姻自身一方面按照自然选择法则不断地进化和发展,一方面又在社会力量的推动下不断进行变革。这都必然导致婚姻习俗的重大变化。在本文中,笔者拟就现有的资料和现实,对土家族婚姻习俗的几次重大变化作一探讨。历史上的血缘婚土家族与世界其它民族的婚姻相比较,在历史上同样经历过血缘婚的阶段,现在可找到的佐証有二:一是土家聚居区的再繁衍神话,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兄妹成婚的历史。酉水流域流传的布所雍尼中说,远古,五狠人的娘久病后想吃雷公肉,他们设计捉住雷公,关进铁柜。五狠人出去请客、买佐料时,雷公向他们年幼无知的兄妹补所雍尼讨得水火,化了铁柜铜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玉帝大怒,发下齐天大水,要收尽凡间的人。依窝阿巴叫雷公有仇报仇,有恩报恩。雷公请燕子送去葫芦种救了布所雍尼。齐天大水后,世上只剩下布所雍尼兄妹俩。一只喜鹊飞来,叫他俩成亲,二人怎么也不愿,仙人们便想办法让天意预兆。风父公公搬来岩磨,叫他俩各搬一扇往山下滚,两扇磨子在山下合在一起了,二人还是不愿成亲。云母婆婆拿 来两根葫芦秧,叫兄妹俩各栽一根,两根葫芦藤从篱笆两端长拢来缠在一起了,二人还是不愿成亲。石尼徒嘎扛来竹子,叫兄妹俩各拿一把刀从两头劈起,结果,两个刀口劈在一条在线,兄妹俩还是不愿成亲。乌龟公公叫他俩绕着山跑,两天两夜都没碰到一块。乌龟公公叫布所往相反的方向一跑,在一棵红槐树下看见了妹妹。妹妹赶快转身跑,不料头发和耳朵被倒钩剌钩住,布所忙过去取倒钩剌,妹妹也抬起手来取倒钩剌,二人的手捏在一起了,妹妹知道再不成亲没理了,便责怪道:“背时的耳朵害了人,用银耳环把你穿起来,用金爪子把 你吊起来。背时的手乱捏人,用银圈子把你套起来,用金戒子把你箍起来。背时的头发害了人,打个辫子把你挽起来,扯根红藤把你捆起来。”仙人们过来贺喜道:“给你们盖土花铺盖,给你们铺水竹垫子,见天见地不见丑;给你们挂麻布帐子,给你们蒙绿色帕子,见了人也不害羞。”兄妹俩成亲百日之后,生下一个红血球,他俩不知怎么处置,依窝阿巴说,血球是人种,砍成坨坨撒到天边,切成片片甩到地边,叫它三处发人去吧。补所雍尼将血球砍成一百二十块,背上墨龙坡,拌三斗三升沙子甩出去变成的人就是客家;拌三斗三升泥 土甩出去变成的人就是土家;拌三斗三升树苗甩出去变成的人就是苗家,甩到哪里哪里就有人,人类从此繁衍,充满生机。渝东南流传的马桑树的变迁和百家姓的由来; 鄂西土家族聚居区流传的祖先、佘氏婆婆等都是有关兄妹成婚的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都表达了这样几个最基本的观念:(1)兄妹成婚出自天意,并非自愿。主要表现在一方或双方拒婚,通过天意决断而成亲;(2)兄妹成亲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即因一场灾难之后,除兄妹俩,世上已没有第三人;(3)兄妹成婚是为了繁衍人类这一伟大目标;(4)兄妹成婚生下的孩子不健全,都是肉坨或血坨坨。但这些神话传说都是围绕着兄妹成婚来展开的,描述了兄妹成亲这一婚姻现象。这正是人类对婚姻史中这一阶段的回顾和反思。它集中说明了这样两个问题:一是土家族曾经历过血缘婚阶段,二是人类也曾遭受过血缘婚的惩罚。血缘婚的结果是人种的蜕化,是后代身体的不健全。同时,它也曲折地反映了血缘婚的非科学性,表达了人们拒绝这一婚姻形态的心理特征,这是人类对血缘婚通过反思过后的一种自觉。土家经过历过血缘婚的另一个佐証,是土家语的亲属称谓。“改土归流”以前的土家语,除对父母有单独的称呼外,于其他亲属,不分族内族外,在同代人中,只分性别和年龄,均用同一称呼。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我们将其列表如下:土家称谓 表示对象阿 巴 父亲阿 涅 母亲母思阿爸 祖父、祖父兄弟、外祖父、外祖父的兄弟母思阿涅 祖母、祖母的姐妹妯娌、外祖母、外祖母的姐妹妯娌巴也阿爸 伯父、姨父、姨父兄长涅也阿爸 叔父、姨父的弟弟逆也阿涅 姑母、岳母、岳母的姐妹巴也阿涅 伯母、伯母的姐姐、大姨母涅也阿涅 婶母、伯母的妹妹、小婶母阿 可 兄、叔伯兄、舅表兄、姑表兄、妻兄安 矮 弟、叔伯弟、舅表弟、姑表弟、妻弟阿 打 姐、叔伯姐、舅表姐、姑表姐、妻姐阿 矮 妹、叔伯妹、舅表妹、姑表妹、妻妹卵 必 儿、侄儿、内侄儿、外甥儿、姨表侄儿必 郁 女、侄女、内侄女、外甥女、姨表侄女惹 必 孙、侄孙、内侄孙、姑表孙、姨表孙、舅表孙惹必郁 孙女、侄孙女、内侄孙女、姑表孙女、姨表孙女、舅表孙女在这些称谓中存在着这样几种情况:(1)姑母、岳母、岳母的姐妹采用同一称呼,是由姑母即岳母所造成,这说明姑表婚的普遍性。这一称谓由此推去,姑父即岳父,这是从男方的我这一角度来讲的;如果站在女方的我的角度来讲,则舅父便是自己的公公,舅母即婆母,外祖父即丈夫的祖父,外祖母即为丈夫的祖母了。所以,于祖父辈来讲,祖父、外祖父采用了同一称呼;祖母、外祖母亦采用了同一称呼。(2)于长辈和同代人来讲,没有堂和表的区别。(3)于下一代和下两代人来讲,于子与侄,无论内侄、外甥、表侄均采用同一称谓;于女与侄女,无论内侄女、外甥女、表侄女均采用同一称谓;于孙子辈一样,无论是孙与侄孙,孙女与侄孙女,同性别均采用同一称谓。由称谓而往里推究,则:我的儿子、侄儿子、外甥儿、姨表侄儿都是我的儿子;我的女儿、侄女、外侄女、姨表侄女都是我的女儿;我的孙子、侄孙、姑表孙、姨表孙、舅表孙都是我的孙子;我的孙女、侄孙女、姑表孙女、姨表孙女、舅表孙女都是我的孙女。这正是血缘婚称谓中的遗存。固然从前二者来看,所反映的是已经排除了亲兄妹婚的情况,但此种亚血缘婚姻依然属于血缘婚的范畴。土司时期的“骨种”婚进入土司时期,土家族的婚姻状况,我们可以从“改土归流”时流官的文告、禁令和其他文献的记载中得到一个概略的了解。为此,现将相关资料摘引如下:雍正八年永顺知府袁承宠详革土司积弊中云:骨种、坐床恶俗,急宜严禁以正风化也。查土司旧俗,凡姑氏之女必嫁舅氏之子,名曰骨种,无论年之大小,竟有姑家之女年长十余岁,必待舅家之子成立婚配,有知律条甚明,亦应杖惩。离异其曰坐床,尤乖伦理。凡兄亡收嫂,弟亡收弟妇,律应重典,而土苗恶俗皆典然不顾,均应照例严禁。鹤峰州志乾隆版毛峻德文告中云:本州土俗,娶妻不论同姓,又异姓姑舅姊妹,罔顾服制,否则指云让亲。更有不凭媒妁,止以曾经一言议及,即称曰放话,执为左券者。又女家疏族外戚,亦得把持主婚。女子出嫁,女家即多索男家请帖,沿门遍邀,一至婚期,凡族亲外戚,及略有瓜葛者,扶老携幼,动经什百,在男家彻夜恣饮,数日不返。或男女同席,詈谑交加,此地女子,自受聘后,每逢年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