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3 留侯论.doc_第1页
01 1-3 留侯论.doc_第2页
01 1-3 留侯论.doc_第3页
01 1-3 留侯论.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习内容留 侯 论 第1学时/共1学时学习目标1. 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和词类活用的现象,强化对重点语句的翻译和理解,结合诵读指导,进一步提高文言文阅读的水平。2. 了解文章以“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论说思路。体会苏轼史论散文广征经史,破除陈见,别出新意的风格特色,欣赏他的文采。3. 阅读并初步感知苏轼笔下张良的心灵成长的历程,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以忍易怒”“以静易躁”的人格力量,观照自己的人生之路。学习苏轼的创造精神和治学态度。学习重难点1. 重点: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2. 难点:把握行文思路,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导 学 过 程自主空间一、自学质疑1课前回顾已学知识,阅读课文注释、本案“知识链接”及其它资料,也可以上网查询,了解作家作品及本文的写作背景,记住其中要点。 2运用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解决文中生字词。在右栏内为文中生字词注音并朗读记忆;对文中重点实虚词进行解释并朗读记忆;实词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见: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折: )郑伯肉袒牵羊以逆(逆: )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下: )臣妾于吴者(臣妾: )忍小忿而就大谋(就: )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惊: 怒: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王: )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全: )虚词匹夫见辱(见: )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卒: )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安: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方: )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特: )句践之困于会稽(之: )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乃: )一词多义过:必有过人之节( )/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怪:其事甚怪( )/油然而不怪者( )其:非子房其谁全之?( )/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所以:所以微见其意者(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 )在右栏内把文中重要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3. 通读课文,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络,初步体会作者寄寓的情旨。尝试回答下列问题。苏轼的留侯论并没有全面论述或评价张良。那么,这篇文章选取了他的哪些人生经历呢?本文蕴含着关于张良成功原因的不同观点,你能根据文中有关语句来谈谈吗?通过这几件事,苏轼认为张良能够最终获得成功的主观上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谈谈文章是怎样以“忍”字贯串全篇,评述张良一生的?4阅读本文后,你存在哪些疑问?试整理写入右栏,以备课堂研讨。二、展示交流1.在全班或小组内展示自主预习成果,提出疑问进行讨论。2.思考下列问题,并在组内交流,将要点记入右栏。文章评述了留侯的三段经历,这三件事有怎样的内在联系?圯上老人对张良的启发,司马迁和苏轼强调的有哪些不同?三、互动探究:1品读感悟课文,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根据课文的内容,讨论苏轼所提“忍”字的内涵。可适当拓展讨论,苏轼的观点有其合理之处,然而,是不是在一切情况下都要“忍”呢?文章在论证上,大量地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请结合课文简要分析。形象的比喻,会使论说生动浅出。请从本文中选取一两个例子加以阐述。 2.在组内或全班展示交流讨论结果,要求脱稿讲解。四、拓展延伸:比较阅读在比较不同观点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了解苏轼文章立意的新颖性,请大家比较阅读,了解治学精神。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曰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 子房始所见下邳圯上老父与太公书者,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果见谷城山下黄石,取而葆祠之。留侯死,并葬黄石。每上冢伏腊,祠黄石讨论:留侯世家和留侯论二文,除了对于张良成功原因的说法不同之外,还有哪些不同点?五、达标检测 阅读课文1-3段,完成下面问题。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 见:被B. 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过:过分C. 是故居傲鲜腆而深折之 折:折辱,羞辱D. 养其全锋而待其弊 弊:衰败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B.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C.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D.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3.下列句子表被动的一项是( )A.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 B. 臣当陨首,死当结草C. 行成于思毁于随 D.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4.联系全文,指出下面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刘邦、项羽成败的原因只在于“能忍”和“不能忍”之间,而张良促进了刘邦的“忍”。B. 文章的结尾转向对张良外貌的评说,这进一步点明了题旨。C. 张良能够“忍小忿而就大谋”,得益于黄石公是对他的考验。D. 黄石公送给张良的那本书,对提高张良的谋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5.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2)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3) 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注音】(1)卒( )然临之(2)圯( )上老人(3)刀锯鼎镬( )(4)贲( )育(5)倨( )傲鲜( ) 腆( )(6)肉袒( )(7)彼其( )(8)不称( )其志气【译句】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存在哪些疑问?温馨提示:留侯论是一篇史论,属于议论文。本文集中论述了张良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能忍”,“忍”字贯穿全篇。但作者的立论,是建立在驳论的前提和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对于张良成功的原因,在作者之前已经有流行的看法得益于圯上老人所授的奇书太公兵法。按照目前流行的说法,在文本之中存在着一场围绕张良成功原因的对话苏轼与前人的对话。在补充留侯世家的记载之前,应该让学生首先接触文本,跟文本对话,通过推理与想象,了解张良成功原因的两种不同的观点。学习反思知识链接:(一)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等。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苏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苏轼的词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二)文章简析本文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载张良圯上受书以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留侯一生事迹很多,可论者不少,作为一篇史论,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重点、有所侧重地选择材料,苏轼则是紧紧围绕题旨“忍”。作者在留侯一生丰富的材料中,只选取了两件最能体现留侯能“忍”的典型材料,一是圯上受书老人教“忍”,二是留侯辅佐刘邦定天下并教之以“忍”。前者是留侯之“忍”的来源,即“得忍”,后者是留侯之“忍”的历史作用,即“用忍”。(三)文史知识张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汉代开国谋臣,字子房,汉初三杰之一。他身居乱世,胸怀国亡家败的悲愤,投身于倥偬的兵戎生涯,为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传为汉初城父(后汉书注云:“张良出于城父”,即今安徽亳州市东南)人。先世原为韩国贵族。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在博浪沙(在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未遂,逃亡至下邳(今江苏睢宁北)。秦末农民起义中,率部投奔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为韩司徒。后韩王成被项羽杀害,复归刘邦,为其重要谋士。楚汉战争期间,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合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刘邦西入武关后,在峣下用计破敌;鸿门宴上帮助刘邦脱离险境;“为汉王请汉中地”;在楚汉战争中“长计谋平天下”,都为刘邦所采纳。汉朝建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