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传教案_李延庆.doc_第1页
五柳先生传教案_李延庆.doc_第2页
五柳先生传教案_李延庆.doc_第3页
五柳先生传教案_李延庆.doc_第4页
五柳先生传教案_李延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柳先生传教案-李延庆一、 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 中学 2,学科:初二语文2,课时:23,学生课前准备:一、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二、 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三、 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四、 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二、 教学课题课标要求,对文言文的教学要在多层次诵读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为此我设定的三维教学目标是: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主诵读,识记文言文字词音、形、义,能够扫清文字障碍,自主疏通文意,把握内容,使学生能够掌握相关文言知识,形成学习、分析文章、把握主旨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分层三步读书法,即通过初读品读诵读的程序,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师巧加点拨,让学生了解人物志趣、生活状况、性格方面的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陶渊明“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精神风貌;教会学生辨证认识事物的能力。三、 教材分析说明教材版本、选取的教学章节、以及教师个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分析,需要清晰的阐明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准备。五柳先生传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而作的小传。文章篇幅精短,仅208字,就从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不慕荣利”“守志安贫”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教学中应设法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氛围。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把握作者塑造的“不慕荣利”“守志安贫”的五柳先生形象,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提高感悟能力,解读五柳先生独特个性。教学重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而我把本课的重点定为: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 3、熟读全文,把握课文内容。 4、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 教学难点 :从正反两方面来对照体会五柳先生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介绍陶渊明的文章,以备与同学交流。、扫除字词等阅读障碍,以备教师检查。、将课文表现五柳先生的具体内容列成表格。四、 教学方法本课课文的语言浅显,内容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我把读贯穿全文。我在朗读教学中采用了齐读、默读、师生合作读、表演读、赛读、带动作读等等。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自读、学读、练读、美读的提高过程。学生各个都积极踊跃要参与分角色朗读,学习气氛活跃,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学文言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就是读,因而我安排了三个层次的诵读:第一层次,初读,疏通文意;第二层次,品读,探究文理;第三层次,诵读,加深理解。 在此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运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并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五、 教学过程说明如何导入该课程,主要教学点的设计,知识拓展等。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百度图片】 /i?ct=201326592&cl=2&nc=1&lm=-1&st=-1&tn=baiduimage&istype=2&fm=index&pv=&z=0&ie=utf-8&word=%E4%B8%96%E5%A4%96%E6%A1%83%E6%BA%90由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诗歌抒发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和高尚的节操,表现在“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此愿就是:辞官归隐,寄情田园。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东晋末年,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他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和农民交朋友。这期间,他除了写出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以外。也写了些表现自己美好政治理想的作品。我们曾经学过陶渊明写的散文桃花源记,作者虚构了一个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现在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五柳先生传。两篇文章相互印证,也许对陶渊明的思想会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桃花源记和归园田居(其三),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 (二)进入文本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嗜(sh) 辄(zh) 吝(ln) 褐(h) 箪(dn) 汲(j) 俦(chu) 觞(shng) 2、寻读探究。 ()分析课文结构:第一段:介绍了五柳先生的家境、习性及其志趣。 第二段:用史传的结尾格式加了一个赞语,集中陈述了传主安贫守节的性格特征和卓尔不群的理想。()阅读能力说到底是一种信息的理解、辨别、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抓“眼”的能力。包括抓“题眼”、 “文眼”、 “字眼”、“词眼”、 “句眼”、 “段眼”等。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寻找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字眼”,并思考这个字与“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有何关系? 明确: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不”字。接着以填空的形式逐句分析。 读“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我们看到一个自别于名门望族、不慕荣利的五柳先生。 读“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我们看到一个特立独行、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读“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们看到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 读“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即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我们看到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 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晏如也”,我们看到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读“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我们看到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读“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我们看到一个卓尔不群、不随世俗的五柳先生。小结:全文有个“不”字。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所以作者言“不”,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赞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小结:五柳先生传的五柳先生就是这样一个“怪人”:不知道姓氏,不知道住处,以五柳为号;好读书,而不求甚解;爱喝酒,见酒必醉,不发酒疯,“弹”了就走;写文章,自娱自乐;住的是茅屋,穿的是粗布,吃不饱,穿不暖,却安然自若。这样一个人你说怪不怪!(3).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要点提示: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4).“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要点提示: 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 (5).“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要点提示: 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6).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要点提示: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样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人胜。 (三)作业 1、背诵课文 2、整理本文中的成语,并解释意思。 第二课时 (一)试背课文 (二)悟读升华 1、陶渊明是怎样评价自己的?(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 2、假如你也来评价一下自己,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向哪些现象说“不”,向哪些现象说“好”? 通过学生们的积极发言,从而领悟文章的精神内涵,升华情感,培养健康个性、健全人格。 小结:对于很多事物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去看待。无论评价别人还是评价自己都应如此。特别是评价自己,一方面要“人贵有自知之明”,看到自己的缺点,另一方面,要有“天生我材必有用”自信。陶渊明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式的自我评价便是很好的例子。而对于社会生活中的是是非非,我们应该做到心明眼亮。 (三)、让学生联系自己对传记的已有了解,同本文比较一下,明确传记的一般写法和特点,教师适当点拨。传记开头一般介绍传主的姓名、籍贯,然后叙述传主的生平事迹,揭示其性格、品行等,最后对所记之人和事作一评价。(四)、分析人物性格特点。1指导学生再读课文并讨论,要求:画出文中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的语句,并理解其性格特点。(1)通过读,先找出相关语句。(2)再讨论表现了其何样的性格、志趣等。分析:“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淡泊名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喜欢读书,注重感悟。“性嗜酒”:爱好喝酒,以酒自娱。“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率性放旷。“环堵晏如也”:尽管家境困难,衣食不周,但他毫不在意,表现了他乐观豁达的性格,同时也表现了他能安于贫困的隐士形象。“常著文章以此自终”:以诗自娱,不计得失。“不戚戚富贵”:安于贫困、不求名利。教师应适时点拨,让学生用最简洁的语句概括其性格、志趣等。(3)小结:五柳先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从对其讨论的情况不难发现:五柳先生是一位淡泊名利、安于贫困、率性放旷、志向高洁的隐士。他虽然生活窘迫,却乐观豁达,以酒、诗自娱,可谓超凡脱尘、与众不同。(4)比较“五柳先生”和陶渊明的性格。不难发现,“五柳先生”即陶渊明。本文即陶渊明的自传。结合导课中的板书。(五)、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用提问方式启发学生去感受本文语言的精妙之处和选材的精当。1本文语言清新自然,个性鲜明,袒露心声,毫无雕琢之痕,没有半点做作之处,请你从中找出体现这些特点的语句,并体会其中有何妙处?注重让学生谈自己的具体感受。2本文虽然不足二百字,但所选取的事例都很典型,所以虽是寥寥几笔,便把 五柳先生的性格特征描绘得惟妙惟肖。那么,本文选取了几个事例?其典型性表现在哪里?同时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3本文虽短,却前后照应,结构严谨。试从文中“赞”语中找出和传文中“不慕荣利”相照应的一句话,并谈出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第一个问题,学生不难看出是“不汲汲于富贵”一句;对第二个问题要求不宜定位太高,学生只要能结合课文谈出一点道理即可肯定,主要是训练学生议论表达能力。(六)、加深感悟。教师可向学生展示有关时代背景的材料,提醒学生回忆桃花源记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进行比较思考:五柳先生传中看似平淡的内容中蕴含着什么深刻内涵?由此可以看出五柳先生具有什么样的精神风貌?提示:陶渊明寄情于诗酒,可知其对世俗的不满,对恬淡自由、人民安乐的生活的向往(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五柳先生”具有淡泊名利、安于贫困、志向高洁的情怀。学生的回答可能多种多样,只要能谈出一定道理即可,切不要追求“标准答案”。(七)、背诵全文。本文较短,可用“抄读法”让学生背诵。(八)、作业 。 以一种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的评价方式,写一篇200左右能体现个性,抒发感情的自传 。要求把“不戚戚于_,不汲汲于_ 。”这个句子补充完整后,加入你的自传中。 附板书设计: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好读书适意 性嗜酒陶情 安志守节 环堵萧然乐道 不随流俗 常著文娱志 (五)资料宝库 1、时代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现象,是士族门阀制度的存在。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是庶族、寒门。世族豪门形成了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他们之间的区别不是基于官职的高下或财富的多寡,而是基于宗族的血统。一代雄豪曹操也未能摆脱对豪门的依赖。魏晋时期,统治阶级的高压政策与读书人的自由个性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正直之士深受压迫,往往借酒浇愁,在醉乡中使波澜的心灵获平静。这是他们在那种环境里使自己得到解脱的一种方法。 2、有关作者:(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归去来兮辞和五柳先生传一向被视为姊妹篇,前者作于405年作者弃官归田之日,以乐天知命为主旨;后者作于420年之后,以安贫乐道为主旨,可以相互比较。 (2)萧统(陶渊明集)序:“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与之京(大)。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5、【百度知道】/question/87958834.html古诗文中的“情操”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谢也。论语 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增广贤文 宝贵不能淫,贫赋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修道立德,不以穷困而变节。子路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吕氏春秋 如冰之清,如玉之洁。(三国)曹植 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 不以穷变节,不以贱易志。(汉)桓宽 松柏有霜操,风泉无俗声。(唐)孟郊 六、 教学反思该教案是否已经用于实际教学;如果已经用于实际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有哪些环节可以继续改进;如果还没有用于教学,原因是什么,计划什么时间用于实际教学。五柳先生传是初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面貌,体会本文的写作方法,针对大多数学生不大喜欢文言文的现象,教这一课时,我首先做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学生感兴趣的“五柳”入手,接着引出与“五柳”有关的一个典故,自然地过渡到陶渊明再让学生结合以往所学说说“心中的陶渊明”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能与新知识形成一定的对比效果,自然地导入到课文的学习,这是我认为的可取处之一。我认为的可取处之二在于对文章语言的品析上,为了避免落入俗套或者杂乱无章,我采取了限制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