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 州 中 医 药 大 学.doc_第1页
广 州 中 医 药 大 学.doc_第2页
广 州 中 医 药 大 学.doc_第3页
广 州 中 医 药 大 学.doc_第4页
广 州 中 医 药 大 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 州 中 医 药 大 学教 案课程名称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教学时数 2学时 上课时间 2006.9.4(3-4)授课人 李岩 授课形式 课堂讲授 授课对象 2005级护理专业 教学内容一、 教学目的1、掌握微生物的分类,各类的特点。掌握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2、熟悉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熟悉细菌的形态。3、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二、 教学内容要点1、 微生物的分类和各类微生物的特点。2、 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及其生物学意义。三、 教学要求要点教学重点:1、微生物的三大分类: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非细胞型微生物。2、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和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孢)。教学难点: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结构的区别。补充知识:微生物的发现。四、 教学方法和教学安排1、 课程简介:简述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和应用。2、 通过图片引入微生物的概念,讲解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学与医学微生物学的区别。3、 重点介绍微生物的分类,讲解各类微生物的结构特点并举例说明,最后通过表格总结三类微生物的区别。4、 简述细菌的形态。5、 通过图文和动画重点介绍细菌的结构,包括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和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孢)。其中详细介绍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结构的区别,各种特殊结构的生物学意义。6、 小结本章内容。7、 预习下节课内容:细菌的生理、消毒与灭菌。广 州 中 医 药 大 学教 案课程名称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教学时数 2学时 上课时间 2006.9.7(1-2)授课人 李岩 授课形式 课堂讲授 授课对象 2005级护理专业 教学内容一、教学目的1、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方式与速度,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的种类及其意义。2、熟悉分解性代谢产物的医学意义、细菌的生长曲线。3、了解人工培养细菌的方法,常用培养基,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及人工培养细菌的实际意义4、掌握消毒、灭菌及无菌操作的概念。5、熟悉常用热力杀菌法、紫外线杀菌法的应用范围。6、了解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和应用。二、 教学内容要点1、细菌的营养物质2、细菌的生长繁殖3、细菌的代谢产物及其意义4、细菌的人工培养5、物理消毒灭菌法:热力杀菌法、紫外线与电离辐射杀菌法、过滤除菌法。6、化学消毒法:化学消毒剂及影响化学消毒剂作用的因素。三、 教学要求要点教学重点:1、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方式与速度,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的种类及其意义。2、消毒、灭菌及无菌操作的概念,热力杀菌法、紫外线杀菌法的特点和应用范围。教学难点:1、细菌合成代谢产物的种类及其意义。 2、消毒与灭菌的区别。补充知识:1、细菌生长曲线的绘制。2、常用的消毒灭菌的设备。3、 教学方法和教学安排1、简述细菌生理的概念,细菌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状。详细讲述细菌分裂增殖的方式和速度。2、详细讲述细菌的新陈代谢,检测细菌分解代谢产物的生化反应的意义,医学上重要的合成代谢产物。3、简述细菌的人工培养。4、区别消毒与灭菌的概念,树立无菌操作的观念。5、物理消毒灭菌法重点讲解高压蒸汽灭菌法、紫外线灭菌法等的方法和适用范围,根据不同的灭菌物品和灭菌要求选择不同的灭菌方法。6、化学消毒灭菌法重点讲解几种常见的消毒剂,以及影响消毒剂杀菌作用的因素。广 州 中 医 药 大 学教 案课程名称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教学时数 2学时 上课时间 2006.9.11(3-4)授课人 李岩 授课形式 课堂讲授 授课对象 2005级护理专业 教学内容一、 教学目的1、掌握噬菌体的概念和噬菌体增殖的过程。2、熟悉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和特点。3、了解噬菌体的应用。4、掌握参与细菌遗传与变异的物质基础,遗传、变异、质粒的基本概念。5、掌握基因重组的几种方式: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6、了解细菌遗传变异的应用。二、 教学内容要点4、 噬菌体的概念和噬菌体增殖的过程。5、 细菌的常见变异现象及变异的机制。三、 教学要求要点教学重点:1、噬菌体的增殖过程。2、参与细菌遗传与变异的物质基础和基因重组的方式。教学难点:基因重组几种方式的区别。补充知识:噬菌体的发现。四、 教学方法和教学安排1、介绍噬菌体的概念、噬菌体的基本性状和特点,强调噬菌体的本质是病毒。2、通过图片详细讲述噬菌体的增殖过程,比较溶菌性噬菌体和溶原性噬菌体增殖过程的区别。3、简述噬菌体的应用。4、介绍细菌遗传和变异的概念,比较遗传性变异和非遗传性变异的区别。简述细菌的变异现象。5、通过图片和举例详细讲述细菌变异的物质基础和机制,重点介绍基因重组的几种方式: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6、 简述细菌遗传变异的应用。7、 小结本章内容。8、 预习下节课内容:细菌的感染与免疫,微生物学检查。广 州 中 医 药 大 学教 案课程名称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教学时数 2学时 上课时间 2006.9.13(1-2)授课人 李岩 授课形式 课堂讲授 授课对象 2005级护理专业 教学内容五、 教学目的1、掌握细菌毒力的概念,构成细菌侵袭力的因素,细菌内外毒素的特性及区别。2、熟悉条件致病菌、机会性感染、交叉感染、医院感染的概念。3、了解细菌感染途径及类型。4、熟悉细菌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六、 教学内容要点七、 正常菌群的分布和生理功能。八、 条件致病菌、机会性感染、交叉感染、医院感染等的概念。九、 细菌外毒素、内毒素的性状及生物学功能,两者的区别。十、 常见的全身感染。十一、 细菌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十二、 教学要求要点教学重点:1、细菌毒力的概念,构成细菌侵袭力的因素,细菌内外毒素的特性及区别。2、条件致病菌、机会性感染的概念。教学难点:细菌外毒素与内毒素的区别。补充知识:细菌外毒素的毒力。十三、 教学方法和教学安排1、简述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基本概念,包括:细菌感染、病原菌、非病原菌、条件致病菌。2、通过图片简述正常菌群的分布和生理功能。3、讲述条件致病菌的概念,举例说明条件致病菌的致病条件和机会性感染的特点。4、详述细菌毒力的构成因素,重点介绍细菌毒素(包括外毒素和内毒素)的性状和生物学功能,通过图表比较二者的区别。5、简述常见的全身感染,比较毒血症、内毒素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几个概念的区别。6、讲述熟悉细菌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7、小结本章内容。广 州 中 医 药 大 学教 案课程名称 病原生物学 教学时数 2学时 上课时间 2006 授课人 李岩 授课形式 课堂讲授 授课对象 护理,境外,针推 教学内容十四、 教学目的1、掌握HIV的致病性与免疫性、致病机制、主要损伤的细胞、防治原则。2、掌握狂犬病毒的感染方式、临床诊断3、熟悉HIV病毒的形态与结构、临床表现、微生物学检查。4、了解狂犬病毒的实验室检查和防治。十五、 教学内容要点十六、 HIV病毒的研究历史和流行现状。十七、 HIV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十八、 HIV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致病机制、主要损伤的细胞、防治原则。十九、 HIV病毒的实验室检查和防治。二十、 狂犬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二十一、 狂犬病毒的实验室检查和防治。二十二、 教学 要求要点教学重点:1、HIV的致病性与免疫性、致病机制、主要损伤的细胞、防治原则。2、狂犬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教学难点:HIV的致病性与免疫性。补充知识:HIV病毒的研究历史和流行现状。二十三、 教学方法和教学安排1、简要介绍HIV病毒的研究历史和流行现状。2、通过图片说明HIV病毒的基本性状,包括病毒的形态和结构,抗原性。3、详述HIV病毒的致病机制、临床症状和机体对HIV病毒的免疫性。4、介绍HIV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5、简述狂犬病毒的流行情况和生物学性状。6、详述狂犬病毒的感染方式和致病机制。7、简要介绍狂犬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8、小节本章内容。广 州 中 医 药 大 学教 案课程名称 病原生物学 教学时数 2学时 上课时间 授课人 李岩 授课形式 课堂讲授 授课对象 教学内容二十四、 教学目的1、掌握流感病毒的抗原性与分型、变异与流感流行的关系、流感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2、掌握麻疹病毒的感染方式和致病机理3、熟悉流感病毒的形态与结构。4、了解流感的实验室检查和防治;了解禽流感、SARS的致病性和感染方式。二十五、 教学内容要点二十六、 呼吸道病毒的概念和分类。二十七、 流感病毒的生物学性状。二十八、 流感病毒的抗原性与分型、变异与流感流行的关系、流感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二十九、 流感病毒的实验室检查和防治。三十、 麻疹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三十一、 禽流感、SARS的致病性和感染方式。三十二、 教学要求要点教学重点:1、流感病毒的抗原性与分型、变异与流感流行的关系、流感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2、麻疹病毒的感染方式和致病机理。教学难点:流感病毒的抗原性与分型、流感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补充知识:禽流感、SARS的基本知识。三十三、 教学方法和教学安排1、简要介绍呼吸道病毒的概念和分类。2、通过图片说明流感病毒的基本性状,包括病毒的形态和结构,抗原性与分型,变异性与流行的关系。重点介绍流感病毒的分型依据。3、详述流感病毒的致病机制、临床症状和机体对流感病毒的免疫性。4、介绍流感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5、简述麻疹病毒的流行情况和生物学性状。6、详述麻疹病毒的感染方式和致病机制(二次病毒血症),并通过图片说明麻疹的临床表现。7、简要介绍麻疹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8、简述禽流感、SARS的流行现状及其致病性、感染方式和防治原则。9、小节本章内容。广 州 中 医 药 大 学教 案课程名称 病原生物学 教学时数 2学时 上课时间 授课人 李岩 授课形式 课堂讲授 授课对象 教学内容三十四、 教学目的1、掌握HIV的致病性与免疫性、致病机制、主要损伤的细胞、防治原则。2、掌握狂犬病毒的感染方式、临床诊断3、熟悉HIV病毒的形态与结构、临床表现、微生物学检查。4、了解狂犬病毒的实验室检查和防治。三十五、 教学内容要点三十六、 HIV病毒的研究历史和流行现状。三十七、 HIV病毒的生物学性状。三十八、 HIV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致病机制、主要损伤的细胞、防治原则。三十九、 HIV病毒的实验室检查和防治。四十、 狂犬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四十一、 狂犬病毒的实验室检查和防治。四十二、 教学 要求要点教学重点:1、HIV的致病性与免疫性、致病机制、主要损伤的细胞、防治原则。2、狂犬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教学难点:HIV的致病性与免疫性。补充知识:HIV病毒的研究历史和流行现状。四十三、 教学方法和教学安排1、简要介绍HIV病毒的研究历史和流行现状。2、通过图片说明HIV病毒的基本性状,包括病毒的形态和结构,抗原性。3、详述HIV病毒的致病机制、临床症状和机体对HIV病毒的免疫性。4、介绍HIV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5、简述狂犬病毒的流行情况和生物学性状。6、详述狂犬病毒的感染方式和致病机制。7、简要介绍狂犬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8、小节本章内容。广 州 中 医 药 大 学教 案课程名称 病原生物学 教学时数 1学时 上课时间 授课人 李岩 授课形式 课堂讲授 授课对象 护理 教学内容四十四、 教学目的1、掌握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的致病性与免疫性。2、掌握轮状病毒的传播途径、发病机理和所致疾病。3、熟悉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防治原则。4、了解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实验室检查和生物学性状;了解轮状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四十五、 教学内容要点四十六、 肠道病毒的概念和分类。四十七、 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四十八、 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致病特点。四十九、 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实验室检查和防治。五十、 轮状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五十一、 轮状病毒的实验室检查和防治原则。五十二、 教学要求要点教学重点:1、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的致病性与免疫性。2、轮状病毒的传播途径、发病机理和所致疾病。教学难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的致病机制。补充知识: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的致病特点五十三、 教学方法和教学安排1、简要介绍肠道病毒的概念和分类。2、通过图片说明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基本性状,包括病毒的形态和结构,抗原性与分型,抵抗力。3、详述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机制、临床症状和致病特点。4、介绍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5、简述轮状病毒的流行情况和生物学性状。6、详述轮状病毒的感染方式和致病机制。7、简要介绍轮状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8、小节本章内容。广 州 中 医 药 大 学教 案课程名称 病原生物学 教学时数 2学时 上课时间 授课人 李岩 授课形式 课堂讲授 授课对象 护理学专业 教学内容五十四、 教学目的1、掌握甲肝病毒的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发病机理和免疫性。2、掌握乙肝病毒三种颗粒与相关抗原,传染源,传播途径,致病机理,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3、熟悉甲肝病毒的抵抗力、微生物学检查、特异性预防。4、熟悉乙肝病毒抵抗力,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特异性预防。五十五、 教学内容要点五十六、 肝炎病毒的分类。五十七、 甲肝病毒的生物学性状。五十八、 甲肝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临床表现。五十九、 甲肝病毒的实验室检查和防治。六十、 乙肝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形态与结构,三种颗粒,抗原组成和抵抗力。六十一、 乙肝病毒致病机理,免疫性,乙肝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六十二、 乙肝病毒的实验室检查和防治原则。六十三、 教学要求要点教学重点:1、甲肝病毒的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发病机理和免疫性。2、乙肝病毒的抗原组成,致病机理,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教学难点:乙肝抗原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补充知识:乙肝疫苗的应用。六十四、 教学方法和教学安排1、简要介绍肝炎病毒的分类。2、通过图片说明甲肝病毒的基本性状,包括病毒的形态和结构,易感动物,抵抗力。3、详述甲肝病毒的传播途径、致病机制、临床症状和免疫性。4、介绍甲肝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5、通过图片说明乙肝病毒的基本性状,包括病毒的形态和结构,三种颗粒,抗原组成和抵抗力。6、详述乙肝病毒的感染方式,致病机制,免疫性,乙肝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7、详述乙肝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乙肝两对半的检查及其临床意义、乙肝的防治原则,乙肝疫苗的临床应用。8、小节本章内容。广 州 中 医 药 大 学教 案课程名称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教学时数 2学时 上课时间 授课人 李岩 授课形式 课堂讲授 授课对象 护理,境外,针推 教学内容六十五、 教学目的1、 掌握各种球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2、 熟悉球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方法。3、 了解球菌防治原则。六十六、 教学内容要点六十七、 球菌概述。六十八、 葡萄球菌:分布,生物学性状: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分类、抵抗力。致病性:致病物质(凝固酶、溶血素、杀白细胞素、葡萄球菌溶素)、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脓、血等标本的分离鉴定,食物中毒检查,防治原则。六十九、 链球菌属:链球菌分类与溶血现象。 A族链球菌: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分类。致病性: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肺炎球菌:形态培养、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七十、 柰瑟菌属:脑膜炎球菌:形态染色、培养、抵抗力、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淋球菌:形态染色、培养、抵抗力、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七十一、 教学要求要点教学重点:1、各种球菌的形态特点、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2、微生物学检查法。教学难点:金黄色葡萄球菌与溶血性链球菌致病作用的区别。补充知识:球菌所致疾病的图片。七十二、 教学方法和教学安排1、简述球菌的基本知识,包括球菌的分类和致病特点。2、详述葡萄球菌的生物学性状: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分类、抵抗力。致病性:致病物质(凝固酶、溶血素、杀白细胞素、葡萄球菌溶素)和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3、通过图片说明链球菌的分类与溶血现象。 4、详述A族链球菌: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分类。致病性: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5、简述肺炎球菌:形态培养、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6、详述柰瑟菌属:脑膜炎球菌:形态染色、培养、抵抗力、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淋球菌:形态染色、培养、抵抗力、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7、小结本章内容。广 州 中 医 药 大 学教 案课程名称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教学时数 2学时 上课时间 授课人 李岩 授课形式 课堂讲授 授课对象 护理 教学内容七十三、 教学目的4、 掌握肠道杆菌的共同特性。5、 掌握埃希菌、志贺菌、沙门菌的致病物质、所致疾病。6、 熟悉肠道感染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七十四、 教学内容要点七十五、 肠道杆菌的共同特性:形态染色、结构、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抵抗力、变异。七十六、 埃希菌:大肠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水及食品卫生学检查标准、防治原则。七十七、 志贺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七十八、 沙门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伤寒的病程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特异性预防。七十九、 教学要求要点教学重点:1、各种肠道杆菌的形态特点、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2、微生物学检查法。教学难点:伤寒的病程、肥达反应。补充知识:肠道杆菌的分离鉴定。八十、 教学方法和教学安排1、讲述肠道杆菌的共同特性,包括形态染色、结构、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抵抗力、变异。2、详述大肠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水及食品卫生学检查标准、防治原则。3、详述志贺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4、详述沙门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伤寒的病程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沙门氏菌的分离与鉴定、肥达反应),防治原则,特异性预防。5、小结本章内容。广 州 中 医 药 大 学教 案课程名称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教学时数 2学时 上课时间 授课人 李岩 授课形式 课堂讲授 授课对象 教学内容八十一、 教学目的7、 掌握霍乱弧菌的形态、培养特点、致病性(肠毒素及其致病机理)。8、 熟悉霍乱弧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快速诊断方法。9、 熟悉厌氧菌的种类、分布及感染特点。10、 掌握厌氧芽胞杆菌的致病性(致病条件,致病物质,所致疾病),防治原则。八十二、 教学内容要点八十三、 霍乱弧菌:形态染色、动力、培养、抵抗力。致病性:肠毒素及其致病机理,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八十四、 厌氧菌的种类、分布及感染特点。八十五、 破伤风梭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 八十六、 产气荚膜梭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八十七、 教学要求要点教学重点:1、霍乱弧菌的致病作用,以及霍乱毒素的致病机制。2、破伤风梭菌的致病作用及防治原则。教学难点:霍乱毒素的致病机制,破伤风毒素的作用机制。补充知识:破伤风的临床表现。八十八、 教学方法和教学安排1、详述霍乱弧菌的形态、培养特点、致病性(肠毒素及其致病机理)。2、简述霍乱弧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快速诊断方法和防治原则。3、讲述厌氧菌的种类、分布及感染特点。 4、详述破伤风梭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重点介绍破伤风外毒素的致病机制和临床表现。5、简述产气荚膜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6、小结本章内容。广 州 中 医 药 大 学教 案课程名称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教学时数 2学时 上课时间 授课人 李岩 授课形式 课堂讲授 授课对象 护理 教学内容八十九、 教学目的11、 掌握白喉棒状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及特异性防治。12、 掌握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13、 熟悉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及意义、防治原则。九十、 教学内容要点九十一、 白喉棒状杆菌:形态染色特点,致病物质及特异性防治。九十二、 结核分枝杆菌:形态、染色、培养、抵抗力、变异性、菌体成分及其作用。致病性、免疫性。九十三、 结核菌素试验、微生物学检查、特异性预防。 九十四、 教学要求要点教学重点:1、白喉棒状杆菌的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2、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和免疫性。教学难点:结核菌素试验。补充知识:结核杆菌的图片。九十五、 教学方法和教学安排1、讲述白喉棒状杆菌的生物学性状,通过图片介绍白喉棒状杆菌的形态染色特点。重点介绍白喉杆菌的致病物质(白喉毒素)和所致疾病(白喉)及特异性防治方法。2、简述分枝杆菌的共同特性和分类。3、详述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形态、染色、培养、抵抗力、变异性等。重点介绍结核分枝杆菌的菌体成分及其作用,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性和免疫性。 4、详述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方法和应用。结核的特异性预防。5、小结本章内容。广 州 中 医 药 大 学教 案课程名称 病原生物学 教学时数 1学时 上课时间 授课人 李岩 授课形式 课堂讲授 授课对象 教学内容九十六、 教学目的1、掌握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的基本生物学性状和引起的疾病。2、掌握真菌的主要分类,浅部感染真菌和深部感染真菌主要的致病作用。3、熟悉立克次体的实验室检查。4、了解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和真菌的传播方式、传播媒介和防治原则。九十七、 教学内容要点九十八、 支原体的生物学性状和主要致病支原体。九十九、 立克次体的生物学性状和主要致病立克次体,各型立克次体的传播媒介,立克次体的实验室检查。百、 衣原体的生物学性状和主要致病衣原体。百一、 螺旋体的生物学性状和主要致病螺旋体。百二、 真菌的主要分类,浅部感染真菌和深部感染真菌主要的致病作用。百三、 教学要求要点教学重点:1、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生物学性状和致病作用。2、浅部感染真菌和深部感染真菌主要的致病作用。教学难点: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生物学性状和致病作用。补充知识:外斐反应的实验原理。百四、 教学方法和教学安排1、介绍支原体的生物学性状:在活细胞外能生长繁殖的最小微生物,简述主要致病支原体。2、简述立克次体的生物学性状和主要致病立克次体,通过图片和图表讲述各型立克次体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媒介,详述立克次体的实验室检查(外斐反应的原理和意义)。3、介绍衣原体的生物学性状和主要致病衣原体。4、详述螺旋体的生物学性状和主要致病螺旋体:包括梅毒螺旋体和钩端螺旋体。5、详述真菌的主要分类,浅部感染真菌(主要介绍皮肤癣菌)和深部感染真菌(主要介绍白色念珠菌)的致病作用。6、小节本章内容。广 州 中 医 药 大 学教 案课程名称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教学时数 2学时 上课时间 2006.9.7(1-2)授课人 李岩 授课形式 课堂讲授 授课对象 2005级护理专业 教学内容百五、 教学目的1、掌握免疫的概念、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2、熟悉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构成因素。3、了解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4、掌握抗原、抗原决定簇、完全抗原与半抗原的基本概念。5、熟悉决定免疫原性的因素,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百六、 教学内容要点百七、 免疫的概念、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百八、 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百九、 抗原的基本概念,决定免疫原性的因素和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百十、 教学要求要点教学重点:1、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和免疫自稳。2、抗原的概念及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3、几种医学上重要的抗原。教学难点:抗原、抗原决定簇、完全抗原与半抗原的基本概念及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补充知识:免疫概念的演变。百十一、 教学方法和教学安排1、简述免疫概念的演变,重点介绍现代的免疫概念: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2、详述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和免疫自稳。介绍这三大功能在正常情况下的作用和和异常情况下产生的疾病。3、讲述机体免疫类型的分类(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重点讲述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和功能。4、简述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5、详细讲述抗原的概念和抗原的两大特性,介绍与抗原相关的一些概念,包括:完全抗原、半抗原、载体等。6、详述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通过举例说明各因素的作用。7、讲述抗原决定簇、表位、T细胞表位、B细胞表位的概念。8、举例讲述几种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病原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动物免疫血清、同种异性抗原、自身抗原、肿瘤抗原。9、小节本节内容。广 州 中 医 药 大 学教 案课程名称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教学时数 2学时 上课时间 2006.9.7(1-2)授课人 李岩 授课形式 课堂讲授 授课对象 2005级护理专业 教学内容百十二、 教学目的1、掌握免疫球蛋白的概念、基本结构和功能。熟悉各种免疫球蛋白的特点。2、掌握补体的概念和三条活化途径。熟悉各活化途径的激活物。3、掌握细胞因子的概念,熟悉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了解细胞因子的分类。4、掌握T、B淋巴细胞的功能和分类。5、熟悉白细胞分化抗原,抗原呈递细胞。百十三、 教学内容要点百十四、 免疫球蛋白的概念,结构特点和功能,以及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百十五、 补体的概念和一般性质,补体的三条活化途径。百十六、 细胞因子的概念和共同特性。百十七、 T、B淋巴细胞的功能和分类。百十八、 白细胞分化抗原,抗原呈递细胞的概念和功能。百十九、 教学要求要点教学重点:1、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及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2、补体的三条活化途径。3、T、B淋巴细胞的功能和分类。教学难点:免疫球蛋白的基本功能。T、B淋巴细胞的功能和分类。百二十、 教学方法和教学安排1、通过讲述抗体的发现引入免疫球蛋白的概念,并比较抗体和免疫球蛋白的区别。通过示意图讲述免疫球蛋白的结构组成,及各部分的特点和作用。简述免疫球蛋白水解片段。3、详述免疫球蛋白的生物活性并通过图片和举例说明。分别讲述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简述单克隆抗体的概念和应用。4、讲述补体的概念和一般性质,通过动画解释补体活化的三条途径。5、讲述细胞因子的概念,通过图片说明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6、简述白细胞分化抗原的概念和功能。7、详述T、B淋巴细胞的分类、膜表面标记和功能。8、简述抗原呈递细胞的分类和功能。广 州 中 医 药 大 学教 案课程名称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教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