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整合.doc_第1页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doc_第2页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doc_第3页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doc_第4页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呼伦贝尔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题 目 信息技术与职业高中数学课程整合实证研究 以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职业高中为例 专 业教育技术学姓 名 齐燕燕 学 号 2008191120 指导教师张雅娴2012年3月18日目 录摘要1前言2一、理论依据2 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2 2、强调“学习环境”2 3、强调“认知工具”2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分析3 1、课堂演示型教学模式3 2、自主探究型教学模式3三、具体课程整合实施案例分析3 1、初步整合3 2、第二次改进4 3、第三次试验5四、总结思考6 1、以学生为中心,把握好学生主体地位6 2、互动教学,注意师生交流6 3、将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6 4、提供“多元联系表示”学习环境的认知工具7结语7参考文献81 信息技术与职业高中数学课程整合实证研究 以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职业高中为例作者:齐燕燕指导教师:张雅娴 摘要:在当前互联网信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在职业高中数学课程中适当地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及互联网络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学习,同时,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性、直观性的界面,让学生更有兴趣去探索求知,成为呼伦贝尔鄂温克旗职业高中数学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本文从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选取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职业高中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进行数学教学的实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值得借鉴与推广的经验,从而结合新时期教学改革的要求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改进职业高中教学质量,提高职业高中学生数学成绩。关键词:信息技术;职业高中;数学课程;整合Abstract: In the current Internet information high speed development background, in the occupation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curriculum in the appropriate use of computer multimedia and network technology, can fully mobilize students multiple senses to learn, at the same time, the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interactive, intuitive interface, make students more interested to explore knowledge, become Hulun Buir Ewenki flag occupation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the new teaching model. This article from the curr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the paper selects Hulun Buir City Ewenki flag occupation high school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urriculum integration theory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examples of empirical research, analysis in actual teaching problems, as well as worthy of reference and development experience, which combines new period the requirement of teaching reform to improve mathematics classroom teaching efficiency, improve occupation high school teaching quality, improve the occupation high school students mathematics achievement.Key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occupation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curriculum; integration; empirical study前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与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同时又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结构类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教学优点,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目前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1数学是职业高中课程的一门文化基础学科,“基础教育阶段,数学知识的学习,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可使学生养成数学的思维习惯,形成数学的观察世界,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作为职业高中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在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国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发展的很快,在近几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我国还没有全面普及,一些偏远地区的教师还在使用传统教学模式,比如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职业高中,据了解多为年长教师,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依然处在传统教学,并且面对职业高中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也没有太多的研究。所以本文专对信息技术与职业高中数学课程的整合进行实证研究。一、理论依据依据建构主义者的教学思想,如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建构性;提出合作学习、情境教学;批评把运用技术手段的教学策略不合理地推及到教学中等,对深化当前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具有深远的意义。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2、强调“学习环境”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3、强调“认知工具”学习是以思维为中介的,为了更直接地影响学习进程,应减少一直以来对传递技术的过分关注,而更多地关心在完成不同任务中如何要求学习者思维的技术。虽然学生要学习的数学对象都是前人已经建造好了的,但对学生来说,仍是全新的、未知的,需要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建构起自己的正确了解,而不是去仔细吸取课本上的或老师叙述的现成结论。建构主义理论对数学教学的启示: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教师应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创造“学”数学为“做”数学的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尽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发现学习,即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搜集、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促进学生主动建构 ,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2二、信息技术与职业高中整合模式信息技术与职高数学教学整合主要是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自主探究型教学模式。1、课堂演示型教学模式演示型教学模式是在现有教学模式基础之上,把计算机作为新的教学媒体使用,主要用于职高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和实验。这种教学模式适合硬件配备不足的学校和计算机操作技能一般的教师选用,可以应用于最常见的新授课、复习课和习题课。比如在下面的实例中,所采用的演示型教学模式的操作过程为: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做数学实验(课件演示)师生进行课堂互动交流学生课上与课下练习。2、自主探究型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型教学模式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学习的辅助工具,强调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两个方面。利用信息技术的测量、绘图、变换、运动等特殊功能,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类比、归纳、处理数据,发现规律,它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具体操作过程如下: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在充分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结合情境和教材,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实验、探索和讨论教师参与学生的实验过程,给一予必要的引导和帮助,力促学生对己有的知识和新知识进行重组,实现意义建构。目前呼伦贝尔职业高中采用以教师课堂演示为主和学生自主学习型相结合的信息技术教学整合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在开放的学习环境,允许学生自己决定需要什么信息,采取什么方法解决问题,教师作为指导者、促进者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其基本学习方式包括:探究学习、设计与制作、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基本组织形式是合作学习,因此一个教室内有一台以上计算机就可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不必要求每人一台计算机。三、信息技术与职高数学课程整合案例分析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是北师大版高中数学选修1-1第二章第一节内容。从知识上说,它是对前面所学的运用坐标法研究曲线的又一次实际演练,同时它也是进一步研究椭圆几何性质和双曲线、抛物线的基础;从方法上说,它为我们后面研究双曲线、抛物线这两种圆锥曲线提供了基本模式和方法。椭圆的标准方程是圆锥曲线方程研究的基础,它的学习对整个这一章具有导向和引领作用。根据呼伦贝尔鄂温克旗职业高中学生数学课程的特点,本研究着重选取了椭圆标准方程的内容,运用行动研究法来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通过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学习环境、教学情境,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学生学习活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设计试验方案,到实施实际操作,再进行成果分析研究,最后是对试验的反思。1、初步课程整合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由学生通过观察、猜想,从而使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取、抽象、归纳的全过程,得到了椭圆的定义及其应注意条件,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由教师进行演示出发,问题思考研究讨论点拔引导抽象概括,得到椭圆标准方程。教师边演示边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并从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和谐美和获取知识的喜悦。(1)创设情境,引入课程。由现实生活中的多幅椭圆及椭圆运动轨迹的图片引入本课题(侧看的圆形桌面、椭圆钟表等)。图1-1生活中常见的椭圆(2) 动手实验,归纳概念。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动手试验提出问题得出结论定义等引导学生思考总结。提出问题“如何精确地设计、制作出现实生活中这些椭圆形的物件呢?”进而让学生们动手实验:按课本上介绍的方法,用一块纸板,两个图钉,一根无弹性的细绳尝试画椭圆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在作图时,视笔尖为M点,两个图钉为点F1、F2,点M运动时,F1、F2移动了吗?”、“动点到两定点距离之和改变了吗?其轨迹如何?动点到两定点距离之和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大小有何关系? ”此处可以穿插一段动画演示。启发引导,推导方程。启发学生类比求圆的方程的建系方法,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探讨几种建系方案。最后采用以下两种课件说明。 (3)研究反思:椭圆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通过实验演示,创设生动而直观的情境,使学生亲身体会椭圆与生活联系,这样就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椭圆知识的学习兴趣。本节课容量大,采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景时应合理把握时间。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少讲,还应力求克服单纯展示课件的教学形式,使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2、第二次改进教学由于数学学科的特殊性,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尝试、思考、交流、讨论和表述,从而使学生想象、发现问题的空间更加广阔。F1F2方案2OxyMOxyMF1F2方案1 (1)再设计例题、习题的研讨探究变式训练,是为了让学生能灵活地运用椭圆的知识解决问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调动、活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总结方程特点,强化理解让同学们自己推出另一种方案图2,再进行总结对比,列出表格1-2。在课堂之上,根据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来进行归纳总结,此处要实时注意学生们的听课状态,以便及时调整。可通过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对两种方程进行对比分析,强化对椭圆方程的理解。图1-2求椭圆标准方程的基本方案(2)回顾:求曲线的一般步骤:建系、设点、列式、化简。探讨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方案:方案一:以两定点的连线为X轴,其垂直平分线为Y轴;方案二:以两定点的连线为Y轴,其垂直平分线为X轴。选取方案一进行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建系, 取过焦点F1、F2的直线为x轴,线段F1F2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方案一);设点,设M(x, y)是椭圆上任意一点,椭圆的焦距2c(c0),则F1、F2的坐标分别是(-c,0)、(c,0)。列式,由椭圆的定义得,|MF1|+|MF2|=2a,根据公式,得出方程。(3)研究与反思。由回顾以前的知识,在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上,进行案例分析,可以很好的来论证椭圆标准方程。但在课程的实际过程中,大部分时间是老师自己在讲,与同学的互动不太好,深层次的原因是老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只是简单的认为是多媒体演示,所以,基于这层面上的考虑,决定选择编制合适习题,进行深层的整合,力求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握。让学生在教材习题或者小组合作自编题(总题数4个,可以填空、选择或解答题要求说明编题的基本思路)。3、第三次整合对于在利用信息技术对课程进行讲解要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把数学课程中较为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生活化,有助于空间想象能力的形成,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习效率。(1)首先是由学生自愿进行教学展示,老师在学生设计中进行指导,提供帮助。通过各种即时通讯软件,如QQ、空间留言、博客等进行谁生互动交流。然后是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其中学生主要是利用了网络课程资料及自学预习,来进行对椭圆方程的知识总结和巩固深化。如图1-3是同学们与老师的共同总结成果。标准方程+=1xyMO+=1图形xyMOa,b,c关系焦点坐标焦点位置在x轴上在y轴上表1-3椭圆及椭圆标准方程在学生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注意培养他逻辑思维的习惯,拓宽思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对椭圆的基础知识的运用,以便为椭圆的应用学习打下基础。选做教材习题或者小组合作自编高考此类题型题(总题数2个,可以填空、选择或解答题,要求说明编题的基本思路)。同学们可以通过QQ/飞信/博客/微博等网络平台提出疑惑,与老师互动,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和师生交流。(2)研究思考由学生自主进行课件设计,能够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起学生的求知兴趣,让同学们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其中,也得到了知识的强化和提高。通过此环节不仅让学生理解了基本不等式不等式的来源,突破了重点和难点,而且感受了其中的函数思想,为今后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改善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形式,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增强师生交流,让学生在一个丰富多彩、共同参与的教学形式、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学习空间中,从而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趣味性,提高学习效率。四、总结信息技术对职业高中数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的整合也是必然。以下是本人从呼伦贝尔鄂温克旗职业高中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案例教学中得出的启示与思考,希望对信息教学整合有一定的帮助。1、以学生为中心,把握好学生主体地位传统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的是教师,而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要求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本文案例第一整合过程中,由于老师对信息整合的主体不清,只是简单的把整合认为是老师的多媒体课件演示,结果只是老师自说自话,缺乏与学生的有效互动。教师在课堂教学情境设置及课堂演示中,一定要把握学生的主体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讨论学习能力。但信息整合也不是说教师的演示、讲解、指导是多余的,不能绝对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另外,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数学实验”、“教学实验”等,但教师一定要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如何组织学生做好“实验”、协作学习和交流,在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系统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适时给予指导。2、互动教学,注意师生交流师生互动开展得如何一直是课堂评价好坏的标准之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宗旨是要使这种交流更加便捷,更加有效。整合的课堂教学中不能是老师自己对着电脑讲,更应该注意与学生的交流。所以,在第二次整合研究案例中,强调了互动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理解探索知识的主动性。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不能代替教师的教学,更不能代替教师的情感教育,所以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时更要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情感教育。让学生与老师在互动教学环境中得到知识的理解与传授。3、将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决不意味着放弃其他媒体尤其是传统教学媒体的使用。对于一些可用可不用或者根本就不适合用计算机教学的内容,则没必要强加使用计算机。在对椭圆标准方程的整合研究案例中,老师可以在画椭圆轨迹时,在黑板上演示相较于多媒体演示来说更具有形象性和展示性。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我们不提倡用计算机上的模拟试验来代替学生能够从事的实际活动。”教师亦是如此,能达到同样的效果时,选择简便、易操作的方法,不能为了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4、提供“多元联系表示”学习环境的认知工具计算机多媒体能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通过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呈现思维过程,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并且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能为学生提供“多元联系表示”学习环境的认知工具,可以很好的带动高职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和数学能力发展上有着实质性的进步。本文在第三次整合中,应用现代网络即时交流工具如QQ/飞信/MSN/博客/微博等对学生进行即时答疑、指导及信息发布,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了师生交流。结语目前,对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研究方法有很多,也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对当前的职高课程教学信息化发展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信息整合是科学的整合,不是简单的技术与课程的简单相加,信息技术与职业高中信息整合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住信息整合的目的,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和老师的引导作用。在未来,对职业高中课程整合方面的研究,也会朝着整合过程中的问题不断完善和发展。参考文献1 段贵香. 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D. 曲阜师范大学2011 2 杨清. 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数学问题探究式教学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11 3 段晓英.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数学理解性教学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11 4 郭志辉.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研究D. 温州大学 2011 5 姜浩瑞.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基本原则与教学模式的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10 6 赵宏. 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实践D. 辽宁师范大学 2006 7 宋群.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探索和研究D. 云南师范大学 2006 8 刘强.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理论及实践D. 山东师范大学 2005 9 李文颖. 浅谈当前高中数学教师所面临的困难与压力及其对策D. 延边大学 201010 王春梅.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D. 延边大学 2010 11 郭佳佳.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10 12 陈威.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有效性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10 13 姜浩瑞.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基本原则与教学模式的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1014 曾辉瑞.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D. 江西师范大学 200515 宋群.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探索和研究D. 云南师范大学 200616 徐景平.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教学模式及案例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0717 陈静. 运用几何画板辅助高中数学教学的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0818 孙杰远主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19 何克抗,李文光编著.教育技术学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20 美莱斯利P.斯特弗美杰里盖尔主编,高文等译.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21 郭绍青主编.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M. 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22 唐瑞芬主编.数学教学理论选讲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23 徐斌艳编著.数学教育展望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24 孙小礼,冯国瑞主编.信息科学技术与当代社会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25 王鹏远著.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育M. 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026 何克抗主编,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现代教育技术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27 盛群力,李志强编著.现代教学设计论M.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28 王继新主编,杨顺钰等编写.信息化教育概论M.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29 王鹏远,马复等编著.超级画板与数学新课程M. 科学出版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