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技术专业剖析报.doc_第1页
数控技术专业剖析报.doc_第2页
数控技术专业剖析报.doc_第3页
数控技术专业剖析报.doc_第4页
数控技术专业剖析报.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数控技术专业剖析报告机械工程系数控技术教研室 目 录一、数控技术专业发展的历史沿革(一)专业设置(二)专业设置的社会背景、行业背景和依据(三)专业的社会需求分析(四)专业定位与办学思路(五)专业建设现状简述(六)专业特色二、数控技术专业建设规划与实施(一)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二)专业建设的实施方案三、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二)专业培养目标与业务规格(三)实施“1233”型模式框架下的教学主线图(四)教学要求四、数控技术专业教学基本条件(一)师资队伍建设(二)实践教学条件(三)教学经费投入(四)教材与图书资料 五、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一)数控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二)职业能力的分解与“双证书”结合(三)核心课程的整合与确定(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五)实践教学(六)教研教改成果(七)教学管理(八)教学质量控制六、数控技术专业产学研结合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一)产学研结合(二)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三)职业能力与素质(四)学生满意度(五) 社会评价七、数控技术专业特色八、数控技术专业建设的保障措施(一)思想保障(二)组织保障(三)政策保障(四)资金保障九、数控技术专业建设可行性论证十、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一、数控技术专业发展的历史沿革(一)专业设置机械工程系的前身是原国家级重点中专甘肃省农业机械化学校机械制造专业科,2003年开始招收“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中职学生,2004年6月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与甘肃畜牧学校合并组建为普通高职院校,2005年开始招收“数控技术”高职生,到目前为止,数控技术专业招生五届,2005届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学生69人,2006届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学生138人,2007届数控技术专业高职学生69人,2008届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学生72人,2009届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学生63人。数控技术专业有专业教师15人,其中副教授6人,讲师6人,实训指导教师3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2人,“双师型”教师5人。形成了一支年龄层次、职称结构合理,教学水平、技能水平较高,全部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队伍,能较好地满足目前教学的需要。我们还聘请了长期工作在生产第一线、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科研院所、厂矿企业的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和高级技师作为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对数控技术专业的产学研结合起到了较大推动作用。正是有这样一支结构基本合理、稳定实干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使我院数控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二)数控技术专业设置的社会背景、行业背景和依据数控技术是机械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数控技术的应用是提高机械制造业的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数控机床是国防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战略装备,是关系到国家战略地位和体现国家综合国力水平的重要标志。专家们预言:二十一世纪机械制造业的竞争,其实质是数控技术的竞争。根据教育部等部门调查研究和分析预测,我国劳动力市场技能型人才短缺问题在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护理等个专业领域尤为突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仅需要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也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调查表明,我国要成为“世界加工工厂”,需要培训和造就数十万数控技术应用领域的操作人员、编程人员和维修人员,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责任。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相对落后,迫切需要提高职业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据悉,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防科工委、信息产业部、交通部、卫生部等七部门共同启动了“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甘肃省制定了“振兴甘肃制造业行动计划”,以缓解劳动力市场上技能型人才的紧缺状况,提高职业教育对社会和企业需求的反应能力,促进整个职业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培养适合机械制造业发展需求的大量的数控技术技能型人才已成为高职教育的紧迫任务。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正在逐步变成“世界制造中心”。为了增强竞争能力,中国机械制造业开始广泛使用数控技术。同时,劳动力市场出现数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严重短缺,媒体不断呼吁“高薪难聘高素质的数控技工”。数控技术人才的严重短缺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这已引起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注,教育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等政府部门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数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三)数控技术专业的社会需求分析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国防工业的迅速发展,国家对装备制造业提出了大量急迫的需求。特别是2002年,我国机床市场消费金额上升到59亿美元,跃升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根据全国工业普查资料,我国机床拥有量约378万台,但机床数控化率只有约2%。在我国一些制造技术较先进的企业(如航空、军工等企业)其机床数控化率也只有10%左右,而世界发达国家已超过20%。机床数控化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需要近4万台数控机床。如果要实现国家提出的到2010年前数控化率达到10%以上的目标,需要增加大量数控机床及其配套的软硬件。同时需要一大批面向第一线的数控技术及数控机床的操作、编程及维修方面的专门人才。1数控技术人才需求旺盛的重点行业(1)军工企业需要大量数控技术人才。20世纪90年代前,由于我国军工企业整体形势不太景气,军工企业的数控人才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流失严重。由于数控人才匮乏,军工企业数量有限的数控机床也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军工的投入,军工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数控机床的数量和水平得到较大提高。特别是国防科工委“十五”规划万台设备数控化改造专项实施后,许多机床设备也将进行数控化改造,迫切需要大量的掌握数控技术的各层次人才,数控机床的操作、编程、维护维修人才已成为制约军工制造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2)装备制造业是数控机床应用大户,也需要大量数控技术人才。这些企业近年来效益较好,任务饱满,但企业技术与设备的更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无论是数控机床操作人员、数控加工工艺编程人员,还是数控机床的维修人员都很缺乏。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大多数国有企业职工的收入偏低,对数控人才吸引力不强,这是造成数控人才普遍缺乏的主要原因。甚至出现个别数控人才的流失,造成企业数控设备停工,给企业造成很大损失。(3)珠江三角地区数控技术专业人才更是供不应求,主要集中在模具制造企业和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大量民营、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人员比较精干,更加需要既精通数控加工工艺、编程,又能熟练操作数控机床,同时对数控机床的维护维修有一定基础的复合型的技术人才。(4)称职和优秀的数控机床售后服务工程师和销售工程师,也是珠江三角地区所需求人才的特点之一。2数控技术人才需求的层次结构(1)“蓝领层”需求数量大,但相对比例将会有所下降在现有的企业中,虽然大部分企业目前只要求操作者能熟练操作机床,程序由专人负责编写,但随着企业对数控人才的高效利用和进口数 图1 企业未来数控人才需求趋势图控系统的配置,已有企业对“蓝领层”提出了更高的知识结构要求。部分企业(如成都飞机制造公司)已大规模引进了高职毕业生从事数控机床的操作。可以预见,在企业对“蓝领层”的数控技术人才的数量有很大需求的同时,对其知识和能力要求会越来越高。(2)“灰领层” 数控人才需求的相对比例增加现代企业中只会单纯操作的“蓝领层”已经不能满足企业需求,进口的大量高档数控加工中心需要既能编程又能进行熟练操作的“灰领层”来操作。未来几年,我国企业对“灰领层” 数控人才的需求将明显增加。(3)“金领层”复合型数控技术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数控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目前在企业中所占比例仅为3.52%。尤其是专业理论知识层次较高和具备一定动手能力的高级人才更显紧缺。近年来模具企业大量采购数控设备,需要大量设计、数控编程及高层次维护的复合型人才,对复合型数控人才的迫切需求占其未来需求量的20%。3对数控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随着我国企业的生产技术进步和数控设备的更新换代,对各层次的数控技术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于“蓝领型”数控人才,必须以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切削原理及刀具、机床夹具、机械制造工艺学等)为基础,学习掌握“数控机床原理及应用基础”和“数控加工编程技术”,还需要熟练掌握“CAD/CAM”软件。对于“灰领型” 数控人才,数控加工编程工艺员应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更加熟悉产品的三维设计,精通产品的加工工艺;数控机床维修人员要以机、电、光和液(气)控制技术为基础,掌握数控机床维护与维修的技术和技能。对于“金领型” 数控人才,必须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全面地掌握数控设备的相关原理与技术,具备数控设备研制与开发能力,还必须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包括英、德、日语等),掌握网络技术。 (四)数控技术与办学思路 学院2003年开始招收“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中职学生,在几年的办学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办学经验。在学习研究探索高职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新的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办学思路,自觉按照高职教育规律办事。数控技术专业经历了从三年制中职专业向三年制高职专业变革的过程,通过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能够使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实现目标的专业教学计划、教学模式、教学条件、教学方法、课程教材、实际操作实训等紧扣社会市场人才需求与岗位或岗位群的职业技能要求,较好地适应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生产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毕业后取得“双证”,即高职毕业文凭和数控铣工或数控车工或数控加工中心等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从而实现毕业生到企业直接上岗的目标。 数控技术专业以就业为导向、面向职业岗位、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了“以市场人才需求设置专业,以专业岗位需要改革课程体系,以岗位能力要求调整课程内容;以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为载体,以职业教育的本质为指针,以有限的学制时间为依据,研究课程整合,试行理论和实践紧密相融的一体化教学,强化实践环节”等一系列问题的探索。经过五年的努力,逐渐建立了清晰、正确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观念。 (五)数控技术专业现状简述1学生现状2005年开始招收“数控技术”高职生,到目前为止,数控技术专业已招生五届。2005届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学生69人,2006届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学生138人,2007届数控技术专业高职学生69人,2008届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学生72人,2009届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学生63人。2师资队伍现状机械工程系现有专业教师44人,其中副教授16人,占36.36%;讲师(工程师)12人,占27.27%,助教13人,占29.54%,教员3人,占6.83%;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7人,“双师型”教师16人。老中青年教师的比例为2:4:4。形成了一支年龄层次、职称结构比较合理,教学水平、技能水平较高,全部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队伍,能较好地满足目前教学的需要。数控技术专业有任课教师15名,其中,副教授6人,讲师6人,实训指导教师3人。专业课教师多数是大学机械设计与制造自动化等专业本科毕业,并经过数控技术专业进修,具有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和实践动手能力。机械工程系聘请了长期工作在生产第一线、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科研院所、厂矿企业的高级工程师2名、工程师和高级技师3名作为数控技术专业的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对数控技术专业的产学研结合起到了较大推动作用。机械工程系专业课教师情况见表1。表1 机械工程系专业课教师情况序号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毕业时间专业学历学位职称主讲课程1张承国男1956.101978.7机制本科副教授钳工工艺2许延生男1933.51976.7农机本科副教授液压传动3张 毅男1966.51990.7农机本科学士副教授Pro/E4刘玉春男1965.11990.7农机本科学士副教授工程制图5高 虹女1963.61987.7农机本科学士副教授金属工艺学6张丽霞女1964.81988.7农机本科学士副教授CAD7吴应昌男1971.121995.7机制本科副教授数控车床8金红基男1969.101995.7机制本科学士副教授设备控制9翟爱霞女1963.71985.7农机本科副教授机械设计10钟 灵女1970.121994.7机制研究生硕士副教授工程力学11胡建龙男1971.51995.7机制本科学士副教授模具技术12巨江澜男1974.121998.7机制本科学士副教授加工中心13韩天判若两人男1971.51995.7农机本科学士副教授焊接工艺14寇元哲男1973.11997.7机制研究生硕士副教授材料成型15靳瑞生男1976.111997.7机制本科学士副教授数控机床16段天青男1970.81994.7机电研究生硕士副教授金属工艺17王廷福男1955.31978.7机制研究生硕士讲师刀具原理18蒋正明男1950.81976.7制造专科工程师金工实训19张克盛男1974.92001.7制造本科学士讲师机械制图20杨宪章男1975.61996.7农机本科讲师冷冲模21雷文斌男1976.111997.7农机本科讲师夹具设计22孟全祖男1952.21976.7机制专科工程师铣工23贾承谧男1974.101996.7机电本科讲师铣工24王新太男1956.11978.7机制本科讲师机械制造25张寿海男1950.51976.7机电专科工程师车工26景改成男1952.111978.7机制本科讲师数控编程27沈智文武男1953.101976.7机电本科讲师模具设计28王袆才男1970.101991.7机电专科讲师金属工艺学29邱晓庆女1983.82007.7机制本科学士助讲数控工艺30李晓军男1980.32006.7机制本科学士助讲机械设计31谢晓丽女1985.32007.7机制本科学士助讲模具制造32王玉晶女1976.82007.7农机研究生硕士助讲CAD/CAM33戴 炜女1982.52007.7机制研究生硕士助讲机械制造34程 辉男1985.52007.7自动化本科学士助讲传感器技术35刘孜文武男1983.102007.7机制本科学士助讲工程力学36许东生男1982.102008.7机制本科助讲焊接生产37王保爱男1986.42008.7农机本科学士助讲焊接电工38张永燕女1985.92007.8机制本科学士助讲机械制图39刘振昌男1980.102004.7机制本科助工车工40任颜华女1982.72007.7机制研究生硕士助讲机械制造41王云德男1981.52007.7机电本科学士助讲机制工艺42张 琴 女1986.102009.7机制本科学士教员焊接自动化43李 宁男1986.52009.7机制本科学士教员辅导员44王 雷男1984.122008.7机制本科学士教员数控技术3校内实训基地现状数控技术专业现有实验室、实训基地共计14个,实验仪器、设备上千台,价值600余万元。再加上电信工程系设备,开设电工、电子、自动控制、PLC、CAD/CAM软件应用、单片机、机械测绘、机械拆装、机床实训、数控机床实训、数控加工工艺实训、先进制造技术等科目的实验课程条件基本具备。详情见表2。表2 校内实验室实训室主要设备仪器及功能一览表实验室名称主要仪器设备主要功能电工实验室电工电子实验台、示波器、数字万用表、晶体管毫伏表、三相功率表、绝缘电阻表、晶体管图示仪、精密万能臂主要为数控技术专业等开设电工技术、电气控制与PLC应用等课程开设基础理论实验电子实验室电工电子实验台、示波器、晶体管毫伏表、单相功率表、晶体管图示仪主要为数控技术等专业开设电子技术等课程开设基础理论实验CAD/CAM实验室联想电脑、HP绘图仪、数码相机、HP扫描仪主要承担数控技术等专业AutoCAD、数控编程的实验教学任务PLC&EDA实验室联想电脑、PLC实验箱、EDA实验箱、稳压电源主要为数控技术等专业开设电气控制与PLC应用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等课程的专业理论实验设备控制实训室传感器系统试验仪、天车模型、挖土机模型、高频信号发生器、电梯模型、虚拟示波器为数控技术等专业开设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专业实验材料力学实验室万能实验机、扭转实验机、疲劳实验机、带传动效率实验机、齿轮效率实验机开设为数控技术等专业开设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专业实验技术测量实验室游标卡尺、高度游标卡尺、内径百分尺、深度千分尺、外径千分尺、公法线千分尺、读数显微镜、物镜测微尺为数控技术等专业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开设测量实验工程材料与金相实验室洛氏、布氏硬度计、箱式电阻炉、金相试样抛光机、金相试样切割机、金相显微镜、为数控技术等专业金属工艺学课程开设实验机械加工实验室车床、铣床、磨床、钻床为数控技术等专业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开设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钳工综合实训室钳工台钳、钻床、砂轮机、其他工具开设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课程的实际操作焊工综合实训室焊条电弧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钨极弧焊、气焊和气割、等离子切割、磁粉探伤、感应加热、渗透实验开设焊接结构生产、焊接工艺与技能训练等课程的实际操作数控机床实训室数控机床实训、自动编程实训、数控车床加工实训、数控铣床加工实训开设数控机床操作等课程的实际操作数控加工实训室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检验设备工具为数控技术等专业数控技术加工与编程等课程的实际操作模具综合实训室注塑机、电火花机、切割机、冲床为数控技术等专业先进制造技术等课程的实际操作2005年,学院投资45万余元,购置了CGM4300B数控铣床6台、CK6120数控车床一台等。初步解决了数控车、数控铣等实训设备的操作、编程和维修等问题,填补了我院校内实训基地数控设备的空白。2006年投资35万元,扩建数控实训中心,购置数控加工软件20套、XK7132数控铣床2台,基本满足数控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训需要。2007年初,学院投资近30万元,建成模具综合实训室,购置注塑机一台,快走丝线切割机床一台,冲床一台,电火花机床一台。钳工工位40个,焊工工位11个,使我院数控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的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2008年,中央财政支持的数控技术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投资1,500,000.00元,购置XHK714加工中心1台、XK7132数控铣床2台、CK136/750数控车床2台、CK614/1000数控车床4台、ZTXM40镗床1台、CDS6136/750普通车床1台、JDY机电液综合实验台1台、THAJK1继电器接触控制试验箱5套、THSRZ1传感器系统综合试验台2台、THPJC机床电气技能实训考核鉴定装置1套、BX1250交流弧焊机8台、WS200氩弧焊机3台、NBC250CO2气体保护焊机4台、CDX2磁力探伤机1台、气瓶10个。建起、数控加工实训室设备控制实训室和焊工综合实训室。数控机床实训室开设数控机床操作、数控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加工与编程等课程,涉及数控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等专业;数控加工实训室开设数控车床操作、数控铣床操作、数控加工工艺等课程,涉及数控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设备控制实训室开设传感器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先进制造技术等课程,涉及数控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焊接技术及自动化等专业;焊接技术综合实训室开设焊接结构生产、焊接工艺与技能训练、焊接结构生产、焊接质量控制、气焊与气割等课程,涉及机械设计与制造、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模具技术、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等专业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4校企合作现状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日益重视,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各项政策陆续出台。在办学模式上,国家十分提倡走校企合作之路,希望双方达成共识,实现双赢。通过校企合作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为企业储备优秀的可用之才;通过校企合作培训机制可以提高企业职工队伍的素质通过校企合作使培养的人才适应企业、行业、社会的需要,缩短员工和企业的磨合期,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和劳动成本,能有力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所以,校企合作于学校、于企业是一种双赢的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系已与金川有色金属公司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酒泉钢铁公司机械制造公司、白银有色金属公司恒诚机械制造公司、甘肃正邦内燃机配件有限公司、酒泉奥凯种子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了14个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办学情况见表3。表3 校企合作实训基地表序号企业名称实习实训项目备注1酒泉钢铁公司机械制造公司数控技术、机械加工、焊接技术校企合作2酒泉奥凯种子机械有限公司机械加工、焊接技术、钳工技术校企合作3酒泉航天能源机械有限公司机械加工、焊接技术、钳工技术订单培养4酒泉铸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机械加工、焊接技术、钳工技术订单培养5甘肃银河(集团)有限公司机械加工、钳工技术、钳工技术订单培养6民乐锦世化工有限公司机械加工、焊接技术、钳工技术订单培养7民乐开源农机有限公司机械加工、焊接技术、钳工技术订单培养8甘肃正邦内燃机配件有限公司机械加工、模具技术、数控技术订单培养9金川公司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机械加工、模具技术、数控技术10白银公司恒诚机械制造公司机械加工、模具技术、数控技术订单培养11宁波技嘉科技有限公司模具技术、数控技术、先进制造12甘肃中集华骏车辆有限公司焊接技术、钳工技术、数控技术订单培养13武威全圣实业集团纸业公司机械加工、焊接技术、钳工技术14兰州金牛交通轨道装备公司焊接技术、机械加工、钳工技术5外聘实训指导教师现状在校企联合办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弱的实际,我们在企业聘请了21名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工程师和技师作为兼职教师或实训指导教师到学院不定期指导,对学生进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外聘教师或实训指导教师情况见表4。表4 机械工程系外聘教师名单序号姓 名学历职称专业担任实训指导课程名称备注1张旺盛硕士高级工程师机械设计数控技术2于卫峰本科高级工程师机械制造机械设计与制造3孙立群本科高级工程师焊接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4李富科本科高级工程师铸造技术自动控制5王兴衍本科高级工程师铸造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6袁春兰本科高级工程师焊接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7刘生龙硕士高级工程师铸造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8马鼎斌硕士高级工程师自动化机械制造与自动化9王 健大专高级技师焊接技术焊接技术10郑志刚大专技师机械制造铸造技术11聂允堂本科高级技师焊接技术焊接技术12邓仕龙大专技师机械制造机械制造13金 星大专技师铸造技术模具技术14南 花本科工程师机电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15郭咏梅大专助理工程师机械制造设备控制技术16刘亚丽大专助理工程师机电技术钳工技术17周科文大专工程师机械制造焊接技术18郭秀文大专工程师机械制造钳工技术19尚温信大专工程师机械制造铸造技术20杨学禄大专工程师机械制造材料成型与控制21阎浩仕大专工程师机械制造材料成型与控制6教学科研现状数控技术专业的教师积极进行科研,探索产学研的新路子。近年来,我院机械工程系教师积极参与学院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共参与学院科研项目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次;在省级以上各种刊物上发表118篇学术水平较高的学术论文;主编和参编教材40部,参与本校机械基础、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机械加工、焊接技术、CAD/CAM实训、钳工综合实训等实验室和实训室的建设,制作教具和挂图。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和民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提供技术咨询服务,深入企业解决生产技术疑难问题。机械工程系教师教学科研成果见表5。表5 机械工程系教师教学科研成果一览表序号姓 名职 称论文主参编教材数院列科研制作教具挂图1张承国副教授10主编2部,参编2部参与5项钳工实训2张 毅副教授8参编6部主持1项CAD实训3刘玉春副教授17主编3部,参编2部主持2项数控实训4高 虹副教授5钳工实训5张丽霞副教授8参编1部CAD实训6钟 灵副教授5主编1部,参编1部主持1项CAM实训7翟爱霞副教授5主编1部,参编1部参与1项机械基础8寇元哲副教授8参编2部主持1项模具实训9王廷福讲师2参编1部钳工实训10吴应昌副教授3参编3部数控实训11胡建龙副教授5参编2部主持1项模具实训12金红基副教授5主编1部,参编3部机械加工13靳瑞生副教授5数控实训14韩天判副教授3主编1部焊接实训15巨江澜副教授5参编3部主持1项数控实训16段天青副教授317张丽霞副教授8参编1部17杨宪章讲师3钳工实训18雷文斌讲师3参编2部焊接实训19贾承谧讲师5钳工实训21王云德助讲2参编1部7学生管理现状为全面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十七大”精神,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以学院建设为中心,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重点,以学生就业为落脚点,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积极探索新时期学生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开创学生工作新局面。同时结合我系的实际情况,我们将积极开展学生工作,突出重点,提高效率,使我系的学生管理工作进一步走向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推动我系学生管理工作更上一层楼。机械工程系建立了以系党总支书记、系副主任和学生政治辅导员为主的学生管理队伍,所聘任的班主任大多具有一定学生管理经验,年富力强、责任心强,均能尽职尽责,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关心爱护,为创建健康向上的班集体而努力工作,成效显著。机械工程系班主任基本信息见表6。表6 机械工程系班主任基本信息表序号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毕业时间所带班级班级人数任职年限1赵大基男1955.11974.7机械工程系党总支书记2吴应昌男1971.91995.7机械工程系副主任,主管学生工作3李 宁男1986.52009.7机械工程系政治辅导员,负责学生管理工作4翟爱霞女1963.71985.7机械制造与自动化07.1/07.230/337年5王云德男1981.92007.7数控技术07.2321年6邱晓庆女1983.82007.7数控技术07.1361年7雷文斌男1975.91997.7焊接技术07.1/模具设计与制造07.241/318年8李晓军男1979.62005.7机械设计与制造07.1331年9许东生男1982.102008.7模具设计与制造07.1314年10吴应昌男1972.121995.7数控技术08.1/数控技术08.236/359年11寇元哲男1973.11997.7模具设计08.1/模具设计与制造08.228/299年12杨宪章男1975.61996.7机械设计08.1/机械制造与自动化08.239/327年13谢晓丽女1985.32007.7机械制造与自动化08.1/焊接技术08.234/357年14王保爱男1986.42008.7焊接技术08.1345年15靳瑞生男1976.111997.7焊接技术09.1459年16薛灵辉女1976.51998.7数控技术09.1329年17王雷男1984.122008.7数控技术09.2323年18胡建龙男1971.51995.7模具设计与制造09.1393年19王云德男1981.52007.7材料成型09.1233年20刘孜文男1883.102008.7机械设计与制造09.1/机械设计与制造09.225/283年21张克盛男1974.92001.7机制自动化09.1475年22李 宁男1986.52009.7种子机械08.1332(六)数控技术专业特色1在培养目标上强调实用性。要求学生既要有实用、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具备高超的实际动手能力,能进行机床操作、技术指导、实施现代管理,成为集生产、服务和管理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2在专业建设上注重职业性。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方向。3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突出针对性。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进行课程设置,专业教学内容按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4搞好实践教学是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在教学环节上强化实践性,增大实训所占比例。要求学生通过校内实践训练、校外综合实习,以达到毕业后就能尽快适应岗位的要求。学生毕业顶岗实习,加深了对行业和社会的认识,提高专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给学生提供了锻炼自己和施展才华能力的机会。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有了较全面的提高。也加深了学院、教师对企业、用人单位的了解,使今后的教学更具针对性,同时也扩大了学院的影响。5在办学过程中增强合作性。学院努力实行开放式办学,有意识地与社会各个方面加强合作,取得他们在人力、物力、技术上的支持。6在培养规格上力求复合性。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多证”制度,要求学生既要取得专业知识考核合格证,又要取得技术考核合格证或岗位专业技能操作证书。根据培养目标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要求,围绕“一专多能、一生多证”,建立以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实训三大模块为主线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每个模块包括若干实训课程,并配有实训大纲,每门实训课程由若干独立的基本训练单元组成。系列实训课程主要包括钳工技能和机加工操作实训、CAD实训、机械制图测绘实训、电工、电子实训、机械-模具拆装实训、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CADCAM软件应用、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实训、模具设计与制造、现场综合实习、毕业设计、毕业顶岗实习等,占总课时的51。实践教学做到三年不断线,一年级主要进行基本技能实训,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二年级主要进行专业技能实训,使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要求的各项专业技能;三年级主要进行综合技能实训,让学生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并利用产学结合,让学生参与生产及就业环节,完成第一岗位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毕业后就能顶岗工作,缩短了磨合期。二、数控技术专业建设规划与实施(一)数控技术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1发挥优势,积极探索,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树立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人才观、教育观和教育质量观等。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以能力为本,确立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改变实践教学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一支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有很强的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以培养基础应用能力为主旨,以知识技能模块为要素,重组教学内容,开发课程,进行教材建设。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尤其注重学生的外语能力、计算机操作技能和基本职业技能;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鼓励制作和使用CAI课件【Computing Aided Instruction(计算机辅助教育)】,推广专业应用软件在教学中的应用,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加强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工作,以督促提高教学质量。2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建立数控技术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我们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在数控技术专业建设小组的指导下,采用CBE/DACUM方法(意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根据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岗位的需要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以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注重基本素质培养,建立了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并构建出我院高职数控技术专业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3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数控技术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必须要实现以下一些转变:从过去的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到现在的以能力培养为主上来;从强调工程设计、研究能力转到强调技术应用能力上来,把应用先进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放在能力培养的主要位置上;从过去按照学科建立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体系,转到按工程的综合性和技术应用性建立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体系上来。摆脱学科教育束缚,强调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积极探索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律;从死记硬背和技术操练转到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来;从注重专业教学转到注重基本素质教育上来。为此,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改革教学体系,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体系。把过去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段式课程体系改为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程体系。基础理论教学内容以应用为目的,在讲清概念的基础上,以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以应用性为原则重新构建理论教学体系。专业课教学内容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对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针对性的处理上,首先要求掌握生产现场正在使用的技术和可能推广的技术。大幅度地淘汰过时的技术内容,增大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的比重。同时,对传统课程进行整合或采用现有整合教材。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将进一步深化课程整合工作,根据能力模块的要求,将不同学科的内容进行整合。还要注重人文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文理交叉和相互渗透,鼓励学生跨系选修文学、艺术、历史、管理等方面课程,积极参加社团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课程设置的重点为:英语、计算机应用、普通机床和数控机床熟练操作技能、维修电工必备的知识和技能、PLC、CNC(Computer numerical control数控机床)等。主干课程:机械制造技术、机械工程基础、液压传动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传感器技术与应用、数控技术及应用、数控机床电气控制技术、伺服控制技术、数控编程技术、数控加工工艺等。4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在教学计划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为了培养过硬的岗位技能,必须改变实践教学过分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状况,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在我系的具体改革措施中,按照机电并进、融汇交叉、由易到难、少讲多练、边讲边练的原则对实践性教学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1)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改变计分方法。实践课学习成绩与面授课成绩分离,单独计入学生成绩,提高学生对实践课的认识。(2)制定独立的实践环节教学大纲,增加实践课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增加学生实际操作的时间。(3)改变某些课程的授课方式,对于过去以理论课形式开设的实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改用以实验课、实习课、实训形式开设。少讲授、多使用、多练习,真正达到会用的目的。(4)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手段,多种形式地开展实践性教学。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各学科提供了多种功能强大的仿真、设计软件,在现有设备不足的情况下,采用电子仿真软件、机械仿真软件开展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机械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5)在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中,指导教师选择企业实际课题进行设计(论文)。在设计(论文)过程中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现代机电技术,更快的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5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切实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师资队伍建设主要抓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采取有力措施,通过支持教师参与产学研结合、专业实践能力培训等措施,提高现有师资队伍的“双师”素质;二是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的教育工作,通过传帮带、集体备课、观摩教学、集体评教等活动增强青年教师的敬业意识、教学意识,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师素质和工作水平。6强化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性实训基地建设为基础,切实加强实训基地工作。组织相关专家开展人才资源需求的调研,统筹规划,科学制定实训基地建设总体规划和分年度实施方案,建设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鼓励支持教师到企业进行工作实践,重点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7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提高学术水平牢固树立“科研立校、科研兴校”的观念,坚持“教研促教改、以教改促教学”的工作思路,重视科学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工作,鼓励教师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科研工作的着眼点应放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改革,教材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双证书互通,考核方式、方法改革等方面)上,重点展开对教学管理与教学理论的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研究,以及技术革新和设备改造等,着力提高应用研究能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推动职业教育与科技创新和经济建设、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紧密结合。8深入持久开展课程建设,努力培育办学特色加强课程建设,及时促进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及教学条件的全面建设,提高办学水平。树立课程建设必须与时俱进的观念,确保课程建设的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使数控技术专业课程建设取得新突破,合格课程达100,优质课程达80,精品课程达30。(二)数控技术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1师资队伍建设 数控技术专业是培养具有较高数控机床操作技能,懂得机床维护,掌握并能制定数控编成和加工工艺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该专业的师资建设应以培养和引进在数控加工方面有较高技能的企业人才为主。 (1)专任教师人数 数控技术专业有专业教师15人,其中副教授6人,讲师6人,实训指导教师3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2人,“双师型”教师5人,外聘教师4人。计划在三年内再引进数控专业教师1人、模具专业教师1人、数控维修专业的教师1人,使数控及相关专业的教师达18人。形成以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为核心,每门专业课配备中级职称以上的专任教师达的局面。(2)青年教师学历目前,数控专业硕士以上学历2人。在未来五年内,该专业再引进或培养硕士以上研究生2名,本科生3名,对专任教师中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采取鼓励措施报考研究生,提高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3)专任教师职称目前,本专业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人数为6人,占教师人数的40%。预计在未来三年中增加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3人,达到9人,占教师人数的50%。(4)专任教师年龄结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