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邢台市第十中学导学案年级:初二年级 科目:语文 使用人: 主备:张伟 审核:初二语文组 时间:2014年5月第16周单 元题 目课 型讲学时间备 注写景游记30课诗五首预习+展示3个课时第1课时学习目标:1阅读背诵,体悟诗的情感和意境。2研读品味,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3反复阅读,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重点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熟读并背诵课文。学习过程:一、温故知新(5分钟)默写课后古诗词登飞来峰1.每组7、8号学生上板,其他在练习本上默写。2.板上学生互查,其他对子互查,老师抽查。二、探究导航(1分钟)齐读学习目标。三、自主互动(30分钟)组织方式:各组组长课前抽签决定讲解题目,带领组员进行小展示,讨论交流确定讲解要点,然后指派13名组员展示讲解,力求脱稿展示,其他组员准备补充或解决质疑问题。每组讲完,由下一组组长点评评价项目得分,老师板写分数。(一)研读第一首诗词饮酒理解1.背诵古诗,理解填空:(1) 饮酒中表达诗人超然物外的思想情趣和悠闲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句子: , 。(2) 饮酒中描绘傍晚时节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是: , 。(3) 饮酒中蕴含禅机,表达只可意会不能言传之意的句子: , 。2. 赏析饮酒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描写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达诗人超然物外的思想情趣。(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的美丽景色。(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写出了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看似作者忘记了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田园生活的真正意义,实际上,作者的真正意思是:这其中含有生活的真义,又何必去辨别、去用语言表达呢?这两句蕴含禅机,表达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意。3. 思想情感:通过描写自己弃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抒发了诗人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鄙弃和厌恶。(二)研读第五首古诗己亥杂诗1. 背诵古诗,理解填空(1) 己亥杂诗中表现诗人誓死不忘报国的豪情的句子: , 。(2) 己亥杂诗中以落花为喻,融入议论,表明诗人心志的句子: , 。(3) 己亥杂诗中写诗人虽然辞官,但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诗句: , 。2. 赏析名句,理解词义(1)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这两句抒情叙事,在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2)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以落花为喻,融入议论,表明诗人虽辞官,但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誓死不忘报国的豪情壮志(或:表现诗人无私奉献的精神)3内容和情感: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达了诗人虽辞官,但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誓死不忘报国的豪情壮志。四、聚焦点拨(5分钟)1根据讲解情况,在学生展示中间或完毕后,老师及时进行点拨。2预设点拨问题:(1)饮酒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他共写饮酒诗20首,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或:陶醉自然的情感)。(2)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仁和(今浙江杭州)人,近代进步思想家和诗人。著有定庵全集。道光十九年(1839),作者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家眷,往返途中写成这组诗,共三百五十首,杂述见闻、感想以及往事、回忆等。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辞官南归的痛苦心情,同时表现了作者不畏挫折不甘心沉沦、立志始终都要为国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五、综合测评(4分钟)(1)齐读饮酒,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背诵比赛邢台市第十中学导学案年级:初二年级 科目:语文 使用人: 主备:张伟 审核:初二语文组 时间:2014年5月第15周单 元题 目课 型讲学时间备 注写景游记30课诗五首预习+展示3个课时第2课时学习目标:1阅读背诵,体悟诗的情感和意境。2研读品味,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3反复阅读,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重点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熟读并背诵课文。学习过程:一、温故知新(5分钟)默写饮酒己亥杂诗1.每组4、5、6、7号学生上板,单号默写第一首,双号默写第五首,其他在练习本上默写两首。2.板上学生互查,其他对子互查,老师抽查。二、探究导航(1分钟)齐读学习目标。三、自主互动(30分钟)组织方式:各组组长课前抽签决定讲解题目,带领组员进行小展示,讨论交流确定讲解要点,然后指派13名组员展示讲解,力求脱稿展示,其他组员准备补充或解决质疑问题。每组讲完,由下一组组长点评评价项目得分,老师板写分数。(一)研读第二首古诗行路难1.读准下列加粗字的字音。 金樽 珍羞 投箸 歧 路 2.背诵古诗,理解填空(1) 写诗人面对美酒佳肴无食欲,舞剑助兴没心情的诗句是: , 。(2) 形容人生多艰,世事艰辛的句子: , 。(3) 借用典故表明人生遭遇变化莫测多出偶然并渴望入仕的句子是: , 。(4) 道出诗人坚信抱负必能实现的积极昂扬的名句: , 。(5) 表明诗人锐意进取的豪情的句子: , 。3.概括段意。第一段写秋风破屋的情景;第二段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 第三段写长夜沾湿的苦痛;第四段写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4. 赏析:(1)“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写诗人面对美酒佳肴无食欲,舞剑助兴没心情。(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形容人生多艰,困难重重。(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借用吕尚(姜太公)和伊尹的典故表明人生遭遇变化莫测多出偶然,并渴望入仕的愿望。(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道出了诗人坚信抱负必能实现的积极昂扬的勇气和锐意进取的豪情,对未来充满信心。(借用典故表明作者的远大志向和敢于胜利的信心。)5.内容和情感:通过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情厚意,不惜千金,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和在期间诗人的感情变化,抒发了诗人理想得不到实现的抑郁苦闷心情和对远大理想的执着追求,表现了诗人昂扬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6.写作手法:运用典故,作用:委婉含蓄。(二)研读第四首古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 背诵古诗,理解填空 (1) 以春花喻冬雪的名句: , 。(2) 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的诗句: , 。(3) 只字未提送别,笔端却饱含悠悠不尽之情思,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的句子: , 。(4) 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艳,红白映衬的壮丽美景的诗句: , 。2. 赏析:(1)全诗共十八句,按内容大体上可分为“咏雪”(前十句)和“送别”(后八句)。(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表明这里与内地相比,冬天来得格外早,不免使人惊异。(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设喻新奇,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象,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表现了诗人热爱生活、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4)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这是从军旅生活方面写天气的寒冷。(5)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是过渡句,作者的视线转向大外景,以百丈坚冰点缀大的环境,以万里愁云烘托出送别的悲伤气氛。(6) 胡琴琵琶/与羌笛:西域特色的管弦乐器齐鸣和响,给边塞的军中宴饮增添了几分苍凉悲壮的豪气。(7)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四句形成顶针,内容接续,如行云流水,画出一幅空旷寂寥的雪中送别图景。“雪满天山”令人凄迷,“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这个“开放式”的结尾,给人以无尽的遐思。3.内容和情感:本诗以白雪为线索,描绘了一幅风雪送友图,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送别之情。四、聚焦点拨(5分钟)1根据讲解情况,在学生展示中间或完毕后,老师及时进行点拨。2预设点拨问题: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诗风豪放、清新、飘逸,享有“诗仙”之美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李白人格的写照。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遭受奸臣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的精神力量。李白少有大志,“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他24岁离开蜀地,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两年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所以这首诗既有激愤之语,也有慨然之志。这首诗借乐府古题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五、综合测评(4分钟)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总会有一天,我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邢台市第十中学导学案年级:初二年级 科目:语文 使用人: 主备:张伟 审核:初二语文组 时间:2014年5月第15周单 元题 目课 型讲学时间备 注写景游记30课诗五首预习+展示3个课时第3课时学习目标:1阅读背诵,体悟诗的情感和意境。2研读品味,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3反复阅读,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重点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熟读并背诵课文。学习过程:一、温故知新(5分钟)默写行路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每组1、2、3、4号学生上板,其他在练习本上默写。2.板上学生互查,其他对子互查,老师抽查。二、探究导航(1分钟)齐读学习目标。三、自主互动(30分钟)组织方式:各组组长课前抽签决定讲解题目,带领组员进行小展示,讨论交流确定讲解要点,然后指派13名组员展示讲解,力求脱稿展示,其他组员准备补充或解决质疑问题。每组讲完,由下一组组长点评评价项目得分,老师板写分数。1. 研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准下列加粗字的字音。 怒号 三重 茅 罥 长 林梢 坳 布衾 丧 乱 庇 突兀 见 此屋 2.体裁:歌行,是古体诗的一种,古乐府诗中的一类。专指汉魏以后乐府中题名为“歌”“行”的诗歌。“行”是乐曲的意思。歌行的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如李白的长歌行秋浦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属于这一类。3.重点词语解释:罥 长 林梢 坳 向 昏黑、安得 广厦 突兀 庇 见 此屋4.理解填空:(1)表现诗人屋漏偏逢连夜雨的苦状的句子: , 。(2) 表现了诗人美好愿望和乐观态度的句子: , !(3) 表现诗人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语句: , !5. 展开想象,感受诗人形象。这首诗记叙了一个故事,一个表现诗人生活穷困、内心痛苦的故事,一个表现了诗人虽穷困但痛苦却有着高尚情怀的故事, 请根据课文内容来说话:诗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卷草破屋的狂风面前,他是一个无可奈何、心情愁苦的人。在公然抱茅的顽童面前,他是一个万般无助、内心痛苦的人。在床头无干的漏屋面前,他是一个寒湿交迫、心中悲苦的人。在忧国忧民的思虑面前,他是一个胸怀博大、激情奔放、希望崇高的人。6.内容情感: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四、聚焦点拨(5分钟)1根据讲解情况,在学生展示中间或完毕后,老师及时进行点拨。2预设点拨问题:杜甫经历: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但是,老天好象故意要跟他作对似的,到了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情怀: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杜甫在这首诗里不是单纯地写自身之苦,而是通过个人的不幸来反映时代的不幸。在这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杜甫的这首诗之所以光焰万丈,千古不朽,原因就在于此。体裁:歌行,是古体诗的一种,古乐府诗中的一类。专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保健知识培训开头课件
- 企业节前安全培训检查表课件
- 企业的安全管理培训文件课件
- 烟草执法徽章管理办法
- 物业项目督查管理办法
- 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
- 2025年全国中级导游等级考试(汉语言文学知识)自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全民实践乡村振兴战略知识竞赛题库及含答案
- 出租车驾驶员培训教学课件
- 出租房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教案(2024年秋季新版教材)
- 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建设项目投标方案(技术标)
- 汽车产品使用说明书
- 关于天然气安全知识
- (高清版)DZT 0331-2020 地热资源评价方法及估算规程
- 体育消费及消费者行为
- 新能源发电技术 第2版 教学课件 8波浪能
- 摩托车行驶安全知识
- 多组学数据的整合与分析
- 四合院设计方案
- 国有集团“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办法(附详细版事项清单及议事规则)模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