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桃花源记导学案.doc_第1页
25桃花源记导学案.doc_第2页
25桃花源记导学案.doc_第3页
25桃花源记导学案.doc_第4页
25桃花源记导学案.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布中学八年级语文高效课堂导学案内容:桃花源记 班级: 姓名:制作人:雷章兰 教务处审批【学习目标】1、 认读生字,能正确朗读并背诵课文。2、 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3、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学习重点】积累词语,背诵课文。【学习难点】正确理解和看待作者的理想。【学法指导】1、强化朗读,以读促悟2、理清文章结构,帮助背诵。【知识链接】1、 了解“记”这种文体。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多用来记载事物,有的作者还会在记载事物的同时,发表一些议论和感慨。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都是非常有名的“记”,湖心亭看雪虽不以“记”名篇,实际上也是一篇“记”。2、了解作者。陶渊明(365427) ,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也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因此后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隐逸诗人。他又名陶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 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征士”。因为陶渊明的作品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风格都与当时文人的普遍倾向背道而驰。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高度评价陶渊明的节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但对他具有高度艺术成就的诗文却忽视了。到了唐代,陶渊明的作品才逐渐得到较高的评价。李白、杜甫都曾称颂过陶渊明。其诗文无与伦比的美学价值到宋代才被逐渐以典范的形式确立了下来。 陶渊明的哪些作品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预学环节】一、课前预习。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二、了解本课文言文知识。 1、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义。(结合课后第三题)(1)阡陌交通 交通:古义, ;今义,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 ;今义,毫无出路的境地。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此处为 ;今义,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美:古义, ;今义,味好,香浓。 (5)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古义, ;今义,不满不充分。 (6)诣太守,说如此。如此:古义, ;今义,这样。 3、一词多义。(把已经了解的词语画上记号)舍:便舍船,从口入(放弃、舍弃,动词)屋舍俨然(房屋,名词)退避三舍 (行军三十里为一舍)志:处处志之(作标记,动词)寻向所志(作的标记,名词)三国志(记事的书或文章,名词)寻:寻向所志 (寻找,动词)未果,寻病终(随即、不久,副词)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寻常,形容词)其:复前行,欲穷其林(其:这、那)既出,得其船(其:他,代渔人)乃:见渔人,乃大惊(乃:就,于是)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乃:竟,竟然)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并:全部)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并:一起,一同)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为:作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对,向)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给) 4、文言句式。(把已经了解的句式画上记号)(1)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判断) (2)省略句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应为“小口仿佛若有光”,承前而省略 主语)便舍船,从口入(句前省略主语“渔人”)初极狭,才通人(句前省略主语“山洞”) 问所从来(应为“问之所从来”,省略宾语) 便要还家(应为“便要之还家”,省略宾语) 5、出自本文的成语: :比喻理想中的生活安乐幸福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也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的境地。 :形容没有人询问。 :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本义是鸡狗的叫声能互相听见,表示居住在附近。由“鸡犬相闻”,生成成语“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意思是彼此居住的地方连鸡狗的叫声都能听见但相互间 却至死都不往来,没有交情。现在用来形容个人、单位或地区之间互不联系,互不通气。 :比喻开阔敞亮的样子。 :落:凋落;英:花;缤纷:繁多杂乱。花瓣凋落,纷纷飞扬的样子。形容鲜花盛开的美丽景致。 【讨论、展示环节】一、明确故事的线索,讲述故事。(提示:线索、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等。)二、再读课文,讨论后得出答案。本文以 为线索,叙述了 的故事。其结构为: 进入桃花源 二、根据提示理清课文大意。第一部分(1 段) 第二部分(23 段) 又可分为两层:第一层(第 2 段) 第 2 段可分为两个小层次,其层意:第 1 小层: 第 2 小层: 第二层(第 3 段) 第三部分(4 段): 三、结合文后第二题,讨论,完成填空。 作者心目中桃花源是一个人人劳作、 ,没有剥削、 ,生活安定、 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对 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 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当然,作者的这一理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对这一点,作者也是清楚的:文章最后写众人再也找不到桃花源,其实是一种隐喻,隐喻: 【检测环节】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豁然( ) 垂髫( )邑人( ) 诣太守( )2、文学常识填空。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又名 ,字 , 人, (朝代)著名的 ,成语 所指的就是这个故事。3、解释加点的词语。落英缤纷( )才通人( )阡陌交通( )怡然自乐( ) 咸来问讯( )来此绝境( )无论魏、晋( ) 便扶向路( 扶: ) (向: ) 4、将下面的文言文进行翻译。 林尽水源。 译: 阡陌交通。 译: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 问所从来。 译: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答题。 (1)写渔人发现桃花源以及桃花源美景的句子是: (2)写桃花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