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5年高考仿真考试语文试卷 第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有人会说,幸福这个东西很难说,好像是很主观的感觉,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确实是这样,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但是,你若深入地问为什么会不一样,其实还是有标准的。一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从大的方面来说,其实是体现了价值观的,就是你究竟看重什么。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幸福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做所有的事情其实都是手段。一个人想要赚钱赚得多一点,这本身并不是目的,他是为了因此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有人可能就要反驳了:我不要那么多钱,也可以幸福,比如说我读几本好书,就会感到很幸福。其实对后一种人来说,读书就是他获得幸福的手段。 对于什么是幸福,西方哲学史上主要有两种看法、两个派别。一派叫做“快乐主义”,其创始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近代以来,英国的一些哲学家,如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休谟对此也有所阐发。这一派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什么是快乐?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身体健康、灵魂安宁就是快乐,就是幸福。他们还特别强调一点,人要从长远来看快乐,要理智地去寻求快乐。你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眼前的快乐,而给自己埋下一个痛苦的祸根,结果得到的可能是更大的痛苦。另一派叫做“完善主义”。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或者说道德上的完善。他们认为人身上最高贵的部分,是人的灵魂,是人的精神。你要把这部分满足了,那才是真正的幸福。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康德、黑格尔等,包括马克思,他们强调的是人的精神满足。 这两派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十分强调精神上的满足。如伊壁鸠鲁强调,物质欲望的满足本身不是快乐,物质欲望和生命本身的需要是两码事。生命需要得到满足那是一种快乐,但是超出生命需要的那些欲望反而是造成痛苦的根源。约翰穆勒则强调,幸福就是快乐,但是快乐是有质量和层次的区别的。一个人只有各种快乐都品尝过了,他才知道哪一种快乐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 在中国哲学里,我感觉,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尤其是庄子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还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快乐。儒家比较接近“完善主义”,儒家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最高的享受就是道德上的完善。 也有哲学家认为,幸福是根本不可能的。最典型的就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他说人是受欲望支配的,欲望就意味着匮乏,你缺什么往往就对什么有欲望,而匮乏意味着痛苦。所以,欲望没有满足的时候你是痛苦的,但是欲望满足以后,人是不是就快乐了呢?非也。欲望满足以后是无聊。叔本华说,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幸福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仅仅从满足身体的、物质的欲望层面来理解的话,幸福确实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我们超越欲望层面来看幸福,这个观点就不成立了。比如你非常爱读书,你渴望去读那些好书,你知道一些好书在等着你读,那个时候你会痛苦吗?你不会。读完了以后你会无聊吗?不会。你感到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你会因此快乐。这就进一步说明,我们谈幸福问题,一定要超越纯粹欲望的层面,要从价值观角度去谈。 (摘编自周国平幸福的哲学)1.下列有关“幸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有人说,幸福好像是很主观的个人感觉。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尽相同,对幸福的认识也就很难有统一的标准。 b. 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一派认为幸福是身体无痛苦和灵魂无烦恼,而黑格尔等人乃至马克思的主张则与之相反。 c. 按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幸福是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做各种事情其实都是获得幸福的手段。 d. 西方“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人们在满足自身灵魂、精神的需求后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近代以来,英国哲学家休谟等人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你若只追求一时的、眼前的快乐,最终你得到的也许是更大的痛苦。 b. 在幸福这个问题上之所以众说纷纭,是因为每个人看重的不同。我们若仅从满足身体和物质欲望的层面理解,就不会有幸福感。 c.叔本华认为人生充满着痛苦和无聊,人受欲望支配,欲望没满足的时候你是痛苦的,而满足以后则无聊,幸福是根本不可能的。 d. 约翰穆勒认为,物质欲望的满足不能使人快乐,只有满足了生命本身需要的那种快乐才会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快乐主义”认为,身体健康、灵魂安宁让人们感到很快乐很幸福,人们应该从长远的角度看待快乐,并理智地去寻求快乐和幸福。 b. 中国的儒家思想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最高享受就是道德上的完善,这种思想和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康德等人强调的精神满足比较接近。 c. 中国哲学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也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属于“快乐主义”,庄子认为与天地精神往来快乐无限。 d.人们渴望得到幸福,但是想获得真正的幸福,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摆脱纯粹物质欲望的支配,丰富精神的世界,寻求心灵的满足。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清臣字邦直。七岁知读书,日数千言。客有从京师来者,与其兄谈佛寺火,清臣从傍应曰:“此所谓灾也,或者其蠹民已甚,天固儆之邪?”兄惊曰:“是必大吾门。”治平二年,试秘阁,欧阳修曰:“不置李清臣于第一,则谬矣。”时大雨霖,灾异数见,论者归咎濮议。及廷对,或谓曰:“宜以五行传简宗庙,水不润下为证,必擢上第。”清臣曰:“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策入等,名声籍甚。英宗曰:“如李清臣者,公议皆谓可用,顾以亲抑之可乎?”既而诏举馆阁,欧阳修荐之,得集贤校理。 绍圣元年,廷试进士,清臣发策曰:“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劝,罢常平之官而农不加富,赐土以柔远也而羌夷之患未弭,弛利以便民也而商贾之路不通。夫可则因,否则革,惟当之为贵,圣人亦何有必焉。”鄜延亡金明寨,主将张舆战没,章惇怒,议尽戮全军四千人。清臣曰:“今悉诛吏士,异时亡将必举军降虏矣。”于是但诛牙兵十六辈。仆射韩忠彦与之有连,惟其言是听,出范纯礼、张舜民,不使吕希纯、刘安世入朝,皆其谋也。寻为曾布所陷,出知大名府而卒,年七十一。赠金紫光禄大夫。 清臣蚤以词藻受知神宗,建大理寺,筑都城,皆命作记,简重宏放,文体各成一家。为人宽洪,不忮害。尝为舒亶所劾,及在尚书,亶以赃抵罪,独申救之,曰:“亶信亡状,然谓之赃则不可。”起身穷约,以俭自持,至富贵不改。然志在利禄,一意欲取宰相,故操持悖谬,竟不如愿以死。(选自宋史李清臣传,有删改)注濮:指濮王。常平:常平仓。常平之官,简称“仓臣”,掌常平仓、免役、市易、坊场、河渡、水利等事。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或者其蠹民已甚 蠹:损害 b.是必大吾门 大:光大 c.而羌夷之患未弭 弭:顺从 d.夫可则因 因:沿袭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必擢上第”的“擢”指迁官,即升职。与“擢”相似的还有“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中的“察”“举”等词。 b.从“欧阳修荐之”可以看出欧阳修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文学上,他与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三苏、曾巩、王安石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c.“廷试进士”中的“进士”是指在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的人,意思是可以进授爵位的人,而应试者被称为“举进士”。 d.“赠金紫光禄大夫”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的一种官职或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等。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清臣自幼好读书,其文备受好评。他七岁的时候就每天读好几千字书,不仅得到过考官欧阳修的肯定,而且还在早年凭借诗词文章被神宗赞赏。 b.李清臣见识深远,深知民生疾苦。他小时候就认为当时佛寺火灾是因官吏害民,老天发出儆戒;为官后更认为善于消除灾异就要消除百姓的疾苦。 c.李清臣为人宽洪,不忌恨害人。即使在与自己有过节的人受冤时,他也正直地为他说话;金明寨失陷,有人提出诛杀全军,他以理劝说,避免了大规模杀戮。 d.李清臣追求利禄,终被陷害而死。他因为一心想当宰相而行为错谬,他勾结韩忠彦并出主意排挤范纯礼、吕希纯等人,最终被陷害出朝不如意而死。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劝,罢常平之官而农不加富。(2)尝为舒亶所劾,及在尚书,亶以赃抵罪,独申救之。(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好事近金赵可 密雪听窗知,午醉晚来初觉。人与胆瓶注梅蕊,共此时萧索。倚窗闲看六花飞,风轻止还作。个里有诗谁会,满疏篱寒雀。注胆瓶:指花器。8.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9.这首词是怎样进行景物描写的?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琵琶行中,写声音低沉凝绝不通以至于暂时停顿,用无声表达内心忧愁与怨恨:_ , _。(2) 劝学中,君子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 , 。(3)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宁愿冻死以换取天下劳苦大众的温暖的名句是:_ , _。乙 选做题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最后一位客户周海亮 他静静地坐在办公室里,等待他的客户。那客户将会带过来15万元现金。他们合作过好多次,彼此早以兄弟相称。好像这并不夸张,因为客户对他已经深深信任。 他的公司开了好几年,似乎一直运转良好。只有他知道问题的严重性;只有他知道自己赔了多少钱,又欠下多少债;只有他知道自己已经接近崩溃;只有他知道,明天,公司就将不复存在。现在他等待的,只有这最后一位客户。他将收下这位客户的15万元现金,然后在黄昏,携款潜逃。他知道他肯定可以做到,因为这位客户对他毫无戒备。他知道这是犯罪,他知道后果的严重性,可是他想博一把。 客户在约好的时间敲响了门。他把客户让到沙发上,递烟递茶,聊些无关紧要的话。太阳在窗外从容且温暖地照着,他却不停地打着寒战。终于他们聊到了正题,客户打开密码箱,他看到15摞码得整整齐齐的百元钞票。 这之前,他见到过太多次15万元。每一次都代表着一笔不错的生意。可是这一次不同。这一次,他没有生意可做。他根本不打算、更没有信心完成这单生意。他只想骗下这15万元钱,然后,开始东躲西藏的日子。 他已经订好了机票。他知道自己一旦跟客户说了谎话,就将变成贼,就将开始逃离。可是他认为自己没有别的办法。他认为自己只能这样做。 客户问,这次有问题吗? 他说,没问题。明天早晨,您过来提货。 这时电话响了。很突然的声音,把他吓了一跳。是母亲打来的。上一次他和母亲通电话,还是一个月前。 母亲问,你还好吗? 他说,还好。 母亲说,晚上回家吃饭吧。我买了很多菜。排骨已经炖好了,晚上回回锅就行。他说,不了。今晚,忙母亲问,生意不顺心吗?他说,没有。生意很好。刚接了一笔大单子,15万。母亲说,那就好。晚上回来吧,你已经一个多月没有回家吃过饭了。他说,怕真的没时间。母亲在那边沉默了很久,然后,母亲突然问,是不是生意不顺心?他说,没有。刚接了一笔大单子母亲说,你骗不过我的。上次你回家,看你唉声叹气的,就知道肯定是生意遇到了麻烦。如果撑不下去了,别硬撑,回家歇一段日子不管如何,家永远欢迎你。他抹一下眼睛,说,生意没事。母亲说,我给你攒了些钱,也许能帮上你的忙。晚上你回家吃饭时,我把钱给你。他问,多少?母亲说,5000块。他终于流下眼泪。今晚,他将携15万元巨款潜逃,母亲却将一直守在饭桌前,等他回家吃饭。为了赚钱,他在酒店里宴请生意伙伴,花掉很多个5000块;而他的母亲,为了他的公司,却悄悄地攒下5000块钱,并幻想用这5000块钱,将他的公司挽救。他握着电话,流着泪,久久说不出话来。母亲说,晚上回家吃饭吧,我等你。然后,电话挂断了。其实,家与公司,相距不足二十里。 他慢慢踱到窗前,看窗外的阳光。阳光下人流如织,好像所有的人都是快乐的。他想他们之所以快乐,是因为他们走在阳光里;他们之所以快乐,是因为他们心中没有阴暗;他们之所以快乐,或许,只因为他们今天能够回家,吃一顿母亲做的晚饭。客户被他的样子吓坏了,问他,你怎么了?他说,没什么。客户说,那我先走了。钱你收好。明天一早,我来提货。他喊住了客户。他说,没有货。我骗了你。我犯下一个无耻的错误,我想骗走你的15万块钱。客户愣住了,在确知他没有开玩笑以后,客户思考了很久。然后,客户说,我可以等你三天。三天里,只要你能备齐货,我还会和你做这笔生意。不过,能不能告诉我,是什么让你放弃了疯狂的举动?他说,是母亲。因为母亲今天晚上,会一直等我回家吃饭那天晚上,他真的回了家,陪母亲吃了晚饭,和母亲拉了很长时间的家常。第二天回来时,他带上了母亲给他的5000块钱。他把它们存到银行,将存单镶在镜框里,小心翼翼地摆放在办公桌上,日日擦拭。三天后,他真的做成了那笔15万元的生意。他的公司竟然起死回生。他并不避人。他在好几个场合说起过这次经历。每到这时,就会有人感叹说,多亏了那位客户,如果没有他那笔15万元的生意,如果没有他对你的信任和宽容,你也许不会挺过来,更不可能把公司做到现在。他点头。他承认那位善良并宽容的客户给了他很多。可是他认为,真正挽救自己的,是他的母亲。是母亲的5000块钱,是母亲的那顿晚饭,是母亲的几句问候,甚至,仅仅是母亲关切的眼神。他坚信,虽然母亲不懂经商,但她永远会是自己最后一位客户。(选自绽放:开在瓶子里的温暖,有删节)(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标题“最后一位客户”寓意丰富,既可指那位善良宽容,与“他”做成15万元生意的客户;也可指其母亲,因为关键时刻母亲给了“他”做人的资本。 b.小说善于通过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如写“太阳在窗外从容且温暖地照着,他却不停地打着寒战”,极为巧妙地写出“他”内心的紧张。 c.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如写“他”在与客户谈生意时,电话响了,“把他吓了一跳”,生动地写出“他”与客户谈话非常专注。 d.客户在“他”几乎陷入绝境的时候无私地帮助了“他”,明知“他”公司无货,还将那15万块钱放在“他”这里,给“他”以极大的信心。 e.小说的心理描细腻真实,如写“他”在接听母亲的电话时,想到自己携巨款潜逃后,母亲却将一直守在饭桌前,等他回家吃饭的凄伤场景,富有感染力。 (2) 小说中的“他”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3)在确知“他”没有开玩笑后,客户经过慎重思考,决定和“他”做这笔生意。从全文看,这一情节设置有哪些好处?(6分)(4)准备携客户货款潜逃的“他”,却突然对客户说出自己罪恶的想法,你觉得这一情节真实吗?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材料一 云南女导游连骂游客4分钟:不消费对得起良心吗? 【中新网昆明5月2日电】五一小长假期间,云南再爆导游骂游客。昆明一女导游嫌游客购物少大发雷霆,大骂游客没良心、不要脸,被偷拍曝光。昆明市旅游监察支队表示,已经安排专人调查,一旦查证将严肃处理。1日是五一小长假第一天,但有游客通过微信视频爆料称,在云南旅游时因购物少被女导游大骂没良心、不要脸。这段持续4分43秒的视频中,女导游全程不换气骂人。视频中,女导游因部分游客消费金额低或有的游客没有消费,向游客大发怒火:“你们的良心和道德在哪里?”女导游称,“我付出了四天的时间,有父母、孩子,如果大家(游客)不消费,对得起你们的良心吗?”她甚至威胁,“如果每个人不消费满3000-4000元,将取消版纳的旅游,旅行社将不再负责返回沈阳、河南游客的2000多元的机票费用。” 整个视频并未交代导游所属旅行社及出游时间等信息,仅提及下一站将到达云南西双版纳。 记者联系西双版纳州委宣传部副部长段金华了解到,初步核实的情况是:该名导游是昆明的导游,他们在游完大理、丽江后回到昆明进店购物,进完珠宝店后,出来再进黄龙玉店。按照行程,当晚的旅行终到站是西双版纳,其它信息还在调查核实中。 随后记者联系了昆明市旅游监察支队。该队“五一”值班工作人员表示,旅游部门已安排专人调查处理,因为不能看出视频中游客的旅行时间、旅行社等信息,还未能确认女导游身份。 多年来,旅行社、导游强迫游客消费的行为在云南屡屡发生,官方屡禁不止。2013年的十一黄金周,网曝“云南香格里拉导游威胁把刀架在脖子上强推自费项目”;2014年1月,新闻曾爆出云南一导游辱骂游客“不买东西比卖淫可耻” 有鉴于此,2014年1月云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联合云南省监察厅等多部门,规定了“十五不准”,来维护云南的旅游环境。2015年1月,云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又尝试推行导游市场准入、退出机制。 昆明市旅游监察支队工作人员称,在此番背景下,视频中的女导游还强迫游客消费且恶言相向,影响恶劣,一旦查证将严肃处理。(摘自中国新闻网,2015年5月3日)材料二 为何又见“恶导游” 乔志峰 五一小长假期间,云南昆明一女导游嫌游客购物少大发雷霆,大骂游客没良心、不要脸,被偷拍曝光。昆明市旅游监察支队表示,已经安排专人调查,一旦查证将严肃处理。“恶导游”仿佛也成了某些景区的“一景”,几乎每年都会被曝光,并引发社会的强烈批评。前年,“云南香格里拉导游威胁把刀架在脖子上强推自费项目”的新闻惊呆世人;去年,云南一导游辱骂游客“不买东西比卖淫可耻”;今年,这位女导游滔滔不绝大骂游客,火爆的视频迅速成为网络热点这哪像导游,倒像是拦路剪径的强盗。如此无耻行径,不仅丢了自己的丑,更是“煞了风景”给景区抹了黑,同时还涉嫌违法。事情发酵成了网络事件,管理部门已经介入调查,并表态“一旦查证将严肃处理”,态度很鲜明、话语很铿锵。只可惜,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如果早一点加强管理,将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又怎会落到现如今千夫所指、举国共讨的尴尬境地? 实际上,当地的管理部门并非对问题全无觉察,也并非全无作为。早在2014年1月,云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联合云南省监察厅等多部门就出台了“十五不准”的规定,来规范旅游行业的行为、维护云南的旅游环境;2015年1月,云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又尝试推行导游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可是,为何“恶导游”至今依然层出不穷呢?是执行力度不够,还是规定出台后就束之高阁,沦为一纸空文? 事件影响十分恶劣,涉事女导游及其供职旅行社受到严惩乃意料中事。不过,窃以为当地不能就事论事,仅仅祭出“锯箭疗法”,而是应该举一反三,真正彻底地清查当地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并由此反思管理上、制度上的不足和漏洞。 (摘自中国青年网,2015年5月3日)材料三 “恶导游”事件频发 云南欲试点导游管理改革 【中新网昆明1月9日电】云南省旅发委主任段跃庆9日在参加当地媒体“金色热线”节目时表示,云南已经上报国家旅游局,申请试点导游管理改革,并尽快在近期出台,给导游一个归宿感。 段跃庆说,去年,赴云南游客超过2.3亿人次,来的人多了,云南的承受能力、管理能力等受到考验,出现这几件事情表明云南旅游确实存在薄弱环节,需要治理。 “普遍的导游希望有一个归宿感,我们现在也在进行导游方面的改革。”针对频频发生的“恶导游”事件,段跃庆表示,云南已经向国家旅游局申请进行导游方面的改革,引入导游的进入和退出机制,要求导游与旅行社和企业签订合同,保障基本待遇。引进一些服务中心进行协调、管理。 同时,加大宣传贯彻力度,让旅游者、旅游管理者、旅游经营者了解法律;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在监督下让旅游市场回归理性。 段跃庆称,“旅游法”出台后,该省已经积极推进云南旅游条例的修订。10日,云南省政府将召开“全省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工作会议”,10个委办厅将联合下发相关文件,规范指导云南旅游发展。 段跃庆介绍,香格里拉导游威胁游客事情后,该地要求学习“旅游法”,乡镇干部都要参加“旅游法”考试,并一次性配备了20个执法人员,使当地旅游发生很大变化。 (摘自中国新闻网,2015年1月9日)材料四 旅游法实施半年近九成人会用各种方式维权记者黄璨、通讯员曾蔚彬 正值旅游法实施半年之际,携程旅行网做了一次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87%的被调查者知道实行了新的旅游法,并对它的内容有所了解,30%的游客有过权益受损的经历,近20%的游客曾遭遇强制购物。 在旅行中,发生损害权益的事情时,89%的旅游者会采取不同方式进行维权。其中,选择打客服电话投诉的旅游者为34.6%,15.5%的旅游者选择先用手机拍照取证,回来后进行投诉、索赔。旅游者在寻求第三方机构进行维权时,27%的人会选择旅游局、旅行社协会等行业协会,26.7%的比例会选择消费者协会。 网络维权也正在成为消费者的一大维权途径,25.6%的旅游者选择在微博、论坛等网络上发布信息,期望引起相关企业或部门的重视。有5%的人寻求法律途径解决。只有3.8%的人完全不知道找什么机构进行维权。 (摘自羊城晚报,2014年03月15日)(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两则新闻都报道了云南“恶导游”事件,概括说明它们各自传递的重要信息有哪些相同之处?(6分)(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两则新闻中记者报道的侧重点有哪些不同?(6分)(3)阅读材料四,简要回答旅游消费者的维权途径有哪些?(5分)(4)阅读材料三,并结合其它三则材料,谈谈你对根除“恶导游”现象的看法。(8分)第卷 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成长的终身老师。如何维持老师身份的新鲜感,大家 ,互不相让,这使得年轻的父母们无所适从。对于什么是企业人才,与会者 ,但有一点得到公认:引领未来企业发展的人才必须具备领导才能、谈判能力和全球思维三大条件。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为什么是最美的?500多年来,人们一直对此 ,即使是同一个观者,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有所不同。 a莫衷一是 各抒己见 各执一词 b各执一词 各抒己见 莫衷一是 c莫衷一是 各执一词 各抒己见 d各抒己见 莫衷一是 各执一词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被誉为互联网领域“达沃斯论坛”的“乌镇峰会”,全球网络界的许多领军人物悉数登场,这些互联网大腕的精彩演讲,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与会者。 b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在每年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举办,是各经济体领导人与工商界开展对话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工商界活动。 c周小平们在网络上的崛起凭借的其实是一股锐气,他们用这股锐气帮我们思考和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互联网舆论面前,应保持什么样的处世态度最适宜。 d我国即将出台覆盖大中小学各教育阶段、覆盖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和各种形式外语学习成果,使我国英语教学和测评“车同轨,量同衡”。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我无意颂扬苦难。如果允许选择, 。, 。而且我相信,当他带着这笔财富继续生活时,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深刻的底蕴。 由于它来之不易,绝不会轻易丧失 人性的某些特质,唯有借此机会才能得到考验和提高 我宁要平安的生活,得以自由自在地创造和享受 一旦遭遇,它也的确提供了一种机会 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是一笔特殊的财富 但是,我相信苦难的确是人生的必含内容 a b c d16.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坚韧是大伞,助你抵挡挫折的风雨;坚韧是暖阳,助你融化困难的寒冰;坚韧是云梯,助你攻破失败的堡垒。17. “过年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抢红包。”羊年春节,“抢红包”成为最热的话题之一。长辈给晚辈发,老板给员工发,朋友、同学相互派发。有的还玩起“红包接龙”,手气最佳的接着派发。“抢红包”游戏大有旋风席卷之势。与此同时,有关“抢红包”的争议也越来越大。 你如何看待春节期间的“抢红包”现象?请明确表态并阐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至少列出两条理由;语言简明连贯。字数不少于60字。(5分)六、写作(60分)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我们常常看见这样的画面:地铁上、饭馆里、电梯上、马路边,生活的每一个缝隙都被手机填满。朋友聚餐、家人团聚,“低头族”依旧忙着看微博、聊微信、玩游戏,就算搭话也是敷衍了事。“低头族”的队伍正在壮大,从年轻人到中老年人,甚至小孩子也在加入。 “低头族”源自英文单词phubbing,是一个完全被杜撰出来的单词,由phone(手机)与snub(冷落)组合而成,大意是因玩手机而冷落了周围的人的行为。2012年这个词被收进了澳大利亚全国大辞典。很显然,信息时代的无礼与冷漠正在全球蔓延。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5年高考仿真卷语文参考答案1.b 【解析】b项中“黑格尔等人乃至马克思的主张则与之相反”错误,原文说的是“这两派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十分强调精神上的满足”。2d 【解析】d项“只有满足了生命本身需要的那种快乐才会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错误,原文中是“约翰穆勒则强调一个人只有各种快乐都品尝过了,他才知道哪一种快乐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3c 【解析】原文有“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尤其是庄子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还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c项中的“属于”错误,且将庄子思想的外延扩大到中国哲学不当。4.c 【解析】弭:平息、消除。5.a 【解析】察:考察后予以推举。举:推选,推荐。“察”“举”与“擢“的含义不同)6.c 【解析】后一个事例不是李清臣为人宽洪、不忌恨害人的体现。7.(1)现在恢复了用词赋选用士人但士人并不知道劝勉,撤消了常平之官但农民并不富裕。(2)曾经被舒亶弹劾,等他任尚书时,舒亶因贪赃被治罪,李清臣独独为他辩护救他。【参考译文】李清臣字邦直。七岁就知道读书,每天读书几千字。他家有客人从京城来,和他哥哥谈到佛寺遭火灾,李清臣在傍边插嘴说:“这就是所谓灾,可能是为害人民太甚,老天要儆戒吧?”他的哥哥惊异地说:“他一定会光大我家门户。” 治平二年,应秘阁考试,欧阳修说:“不把李清臣放在第一,就荒谬了。”当时大雨成灾,几次出现灾异,议论此事的人归罪于濮王之议。到朝廷对答之时,有人说:“应该用五行传说的简宗庙,水不润下为证,一定能擢取上等。”李清臣说:“我不相信。民间难道没有疾苦可以上奏的吗?善于制止天地灾异的人,不是去制止灾异本身,而是要解除百姓的疾苦而已。”对策被选中入等,名声很盛。英宗说:“像李清臣这样的人,公议都认为可用,难道能因为是亲戚就压抑他吗?”不久下诏推举馆阁官员,欧阳修举荐李清臣,得以任集贤校理。 绍圣元年,殿试考取进士,李清臣在策问中提问说:“现在恢复了用词赋选用士人但士人并不知道劝勉,撤消了常平之官但农民并不富裕,以赏赐土地的办法去柔服远方而异族的患害并未平息,宽缓财利以方便百姓而商人的路仍不畅通。可行的就沿袭,不可行的就改革,惟求适中为贵,圣人也没有定规。”当时鄜延失陷金明寨,主将张舆阵亡,章惇大怒,建议把全军四千人都杀掉。李清臣说:“现在如果把官吏士兵都杀掉,以后出现主将战死的情况必然会全军降敌了。”于是只杀了牙兵十六人。仆射韩忠彦和他有勾结,专听他的话,排挤范纯礼、张舜民,不让吕希纯、刘安世入朝,都是他的主意。不久,李清臣被曾布陷害,出朝为大名府知府而去世,享年七十一岁。追赠金紫光禄大夫。 李清臣早年因诗词文章好被神宗所赏识,修建大理寺,修筑都城,都叫他作记,文章简洁厚重而气势宏放,文体自成一家。他为人宽厚,不忌恨害人。曾经被舒亶弹劾,等他任尚书时,舒亶因贪赃被治罪,李清臣独独为他辩护救他,说:“舒亶的确不像样子,但说他贪赃是不可以的。”他出身贫困,保持节俭以自爱,到富贵仍不改变。但他的志向在于追求利禄,一心想当宰相,所以行为错谬,最终不能如愿而死。8.“听窗”“倚窗”等动作以及“闲看”等词语,表现了词人的闲情雅致。而“共此时萧索”“满疏篱寒雀”又表露出词人内心的落寞愁情。9.从多种感觉的角度写景。从听觉的角度写雪密,从嗅觉的角度写梅香,从视觉的角度写风吹雪飞、雀落疏篱。动静结合。花器插梅枝、满疏篱寒雀是静景;风吹雪飞是动景。动静结合,表现了室内与室外不同的景象。衬托。以屋内听雪,衬托周围环境的寂静。10.(1)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1.(1)答a项给3分,答e项给2分,答d项给1分。【解析】b项写“太阳的温暖”是为衬托出他内心的紧张,而不是为了比较两者的不同,不是对比,是反衬。c项“他”被电话铃声吓一跳,是反映出“他”心怀鬼胎,过于紧张的状态。d项“三天里,只要你能备齐货,我还会和你做这笔生意。”这句话表明的是,客户没有拒绝同“他”做这笔生意,但不能据此判断客户将15万块钱“放”在了“他”这里。此项叙述欠妥当。(2)“他”是一个在生意场上曾遭挫折,几乎陷入绝境,但在亲情的感召与友情的鼓励下醒悟、奋起,终获成功的人。“他”既有脆弱的一面,也有坚强的一面。面对严重的困难,“他”想过逃避,想破罐破摔,但亲情与信任、宽容拯救了他。他险入歧途,但良知未泯。(3) 符合情节发展逻辑。客户与他有较多的生意往来,对他的为人有较多的了解。况且,他已对客户坦陈了自己罪恶的想法,接下来的生意即使不成,客户也不会有多大损失。 符合人物性格。“他们合作过好多次,彼此早以兄弟相称。”他们已有较深感情,客户再等他三天,也算是一份信任与友谊。 倡导一种积极的价值观。扶危济困,温暖他人,帮助他人。让人看到社会正能量。每一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者,酌情给分。(4)参考答案:这一情节显得真实。 母亲对“他”无微不至的关心是“他”突然改变想法的关键。他没有勇气撇下对他这么关心的母亲。 他的本质并不坏,他原本是个诚信的人,从他与这客户几乎成了兄弟可知。 他为人向善,从后来“他不避人,在好几个场合说起过这次经历”可知他发自内心的庆幸。(观点2分,每一点理由2分。允许有不同答案)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12、(1)都认为云南女导游连骂游客是恶性事件,应该严肃处理。都觉得“恶导游”频发,应该对此加强管理。都认同当地的管理部门并非对问题全无觉察,也并非全无作为。(每点2分,共6分)(2)材料一侧重报道事件经过和当地管理部门加强管理的背景,强调事件影响恶劣,要严查严肃处理。材料二侧重报道当地管理部门管理滞后,仅仅祭出“锯箭疗法”不够,应该举一反三,真正彻底地清查当地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并由此反思管理上、制度上的不足和漏洞。(每点3分,共6分)(3)打客服电话投诉,先用手机拍照取证,回来后进行投诉、索赔。选择旅游局、旅行社协会等行业协会维权。 选择消费者协会进行维权。选择在微博、论坛等网络上发布信息,网络维权。(答1点1分,2点3分,3点5分)(4)管理部门,反思管理上、制度上的不足和漏洞,加强导游管理改革,让导游有一个归宿感。加大宣传贯彻力度,让旅游者、旅游管理者、旅游经营者了解法律;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在监督下让旅游市场回归理性。加强执行力度,严肃处理“恶导游”,加强管理,将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导游应该自律,游客加强依法维权意识。(每点2分,共8分)13. b 【解析】“各执一词”指各人坚持各人的说法,意见不一致,但都有明确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淮南高速声屏障施工方案
- 2025标准经销合同模板
- 信托项目运作方案范本
- 2025校企合作合同协议范本
- 乡镇收入测算方案范本
- 机型配备方案范本
- 2025年安全意识提升试卷及答案
- 广州居民楼改造施工方案
-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无锡及答案解析
- 证券从业考试新知识点及答案解析
- 2025年陕西省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卫生类护理学专业知识试题
- 医药物流仓库管理流程标准
- 急性高原反应救治课件
- 项目初步验收汇报
- 概算控制管理办法
- 黑龙江省公物仓管理办法
- 商用厨房设计汇报
- 战术搜索教学课件
- (高清版)DB31∕T 1578-2025 微型消防站建设与运行要求
- 40篇英语短文搞定高考3500个单词(全部含翻译,重点解析)
- 热学(讲练)(原卷版+解析)-2022年中考物理二轮复习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