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BSTRACT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毕 业 论 文论文题目:含蓄之美成就汉语言之魅姓 名: 计慧 学 号: 087100432 学习中心: *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 * 二九年十一月目 录一、引言1二、汉民族独有的文化心理 1(一)汉民族礼教文化形成汉语言含蓄表达法1 (二)含蓄美在文化心理单一的古代文学中更为突出 3三、汉语言的修辞形式5(一)均衡美的修辞形式与汉语言的含蓄美5(二)重意象的民族审美特征与诗词意合体悟的修辞传统8四、结语9主要参考文献10后记11含蓄之美成就汉语言之魅计慧摘 要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各具风格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养育了各种文化类型,而文化结构决定于语言结构,文化的核心在语言。汉语言文字非同寻常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的含蓄美,基于此,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不同种族的人越来越多地被其吸引,尤其是在2008年奥运会之后,这种学习汉语言的风潮更加风靡。 所谓含蓄就是话不说明,委婉曲折,言近旨远。只有经过反复美读,把握语言的言外之意,才能深切体会文章的含蓄美,并将其中的深层意义读出来,获得美的享受。本文将从汉民族独有的文化心理和汉语言的修辞形式两个方面,阐述汉语言的含蓄美的形成原因以及汉语言含蓄美的主要修辞方式,从而论述汉语言风靡全球的原因所在。关键词:语言含蓄美;语言结构;修辞形式;汉文化心理。3中国外贸依存度的适度性分析含蓄之美成就汉语言之魅一、 引言汉语言是汉民族共同创造和使用的一种语言,在其产生、发展和变革的过程中深深地带上了汉民族文化心理的烙印。汉民族利用汉语汉字的特点形成了一些具有本民族特点的修辞格,使汉语言的含蓄美表达的淋漓尽致,也形成了汉民族文化心理的独特魅力。二、汉民族独有的文化心理(一)汉民族礼教文化形成汉语言含蓄表达法东方人区别于西方人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含蓄,而中华民族尤以含蓄著称。中华民族不仅追求行为举止的含蓄,推崇笑不露齿、行不露足,更追求语言表达的含蓄,推崇含而不露、意在言外。 中国人之所以有含蓄的文化心态,是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影响有关。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文化在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千百年来,儒家文化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中国人的心理发育、性格成长和气质形成,也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情感表现和语言表达。“和”是仁学体系的核心,是儒家所追求的目标。“和为贵”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有影响的人生格言,“和”成为中华民族人生哲学重要组成部分。而实现“和”的方法就是中庸的方法。所谓“中庸”就是不偏不倚、折中调和,防止专化和走极端,提倡模糊性和灵活性。“和”的精神、“中庸”的方法表现在言语表达上就是要含蓄,要委婉,不要观点鲜明、言辞激烈、不留余地,不要单刀直入地展示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好恶,而要迂回曲折,由古及今,由远及近,层层推进,要设喻取譬,要隐晦,要影射,要“微言大义”“言近而旨远”,总之,就是要用温柔敦厚的语言形式,含蓄的表达方式。在此方面,中国的诗歌可以说表现了极高的技巧,并形成了一种重视含蓄的美学传统。当陶渊明面对美丽的自然景致时,他曾用两句被后人视作名言的诗句,表达了他的全部看法:“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饮酒其五)通过含蓄的表现,突破了语言表达的局限性,而带给人无限的联想和启示。谐音,是典型的含蓄的语言表达方式,它作为一种语言修辞现象数千年来不绝于书,在诗歌创作中常常被运用。如南朝乐府作蚕丝:“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以“丝”谐“思”,表明自己对爱情的执著。刘禹锡的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诗中以“晴”谐“情”,一语双关,含蓄蕴藉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话语中词语通过谐音联想,以美妙的物象传达表述者的心意,提高了言语表达的审美效果。 另外,汉语言在对情恋的描写上也多采取一种含蓄的手法。例如唐朝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等。中国古代情诗的这种含蓄式语言特点,同样与古代中国的封建礼教文化有直接关系。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强调“男女授受不亲”、“男女有别”、“男女不杂坐”、“男女不共食”、“男女异群”、“男非眷属,莫通姓名”、“男女无媒不交,无巾不相见”。所有这些封建礼数的禁规,都严格禁止男女之间的自由来往,更不必说什么恋爱了。这种封建礼教文化,铸造了汉民族忌讳男女社交来往和情恋的文化心态。由此,男女情爱常常是悄悄的、隐秘的。中国的古代情诗,在这种男女大忌的民族心态的影响下,表现情爱也只能是含蓄的、藏形掩面的。(二)含蓄美在文化心理单一的古代文学中更为突出汉语言的意蕴魅力在古典诗文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古典诗文语言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准确、鲜明、生动,不仅有很强的感染力,而且优美隽永,能给人留下持久的印象。陶渊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中的“暧暧”、“依依”这两个叠词不仅写了农村傍晚的风景,而且景物中透出了农村傍晚的恬静。再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结庐在人境)中的“悠然”,不仅写出了东篱与南山的距离,而且流露出诗人闲适恬淡怡然自得的神情。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中“直”与“圆”两字,使得单调、伤感之景产生了相反的美学效果。“孤烟”本是单调的景色,用一“直”字来写孤烟,不但没有了单调之感,而且衬托了大漠的辽阔,写出了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伤感的情绪,但在这里着一“圆”字,却使夕阳显得艳丽壮观。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李清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中的“绿肥红瘦”,自然新鲜,用“肥”来说叶,用“瘦”来写花,精妙至极,雨后海棠花的形象鲜明地印在了读者的脑海中。孔尚任“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哀江南)在这里,一个“剩”字引人注目,“剩”字不仅有“残存”、“残余”的意思;另外“剩”字还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类似这样的例子在古典诗词中可谓是比比皆是、举不胜举。古典诗文语言的再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委婉含蓄,尤其是古诗词。诗词语言不像其他文学样式那样直露,而是含而不露,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可以说,诗愈隐而不露,意在字外,其味愈浓郁强烈。请看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作者在巴蜀时寄给妻子的诗,诗的语言十分简明精练,但蕴涵的内容却非常丰富、深厚,语意十分含蓄。全诗无一句言羁旅行役的清苦孤独,但是,短短的四句,却足以发人联想。首句是答复妻子的问讯。客居在外的人,本来应该知道归期的,这里说“未有期”就含蓄着不尽的凄楚。接下写景,凄风苦雨连绵不断,涨满了池塘,旅邸的孤独寂寞尽在言外。三四句写的格外深沉,诗人不说对妻子的思念,却写道:何时才能团聚、剪烛西窗之下、彻夜长谈今天这一段令人愁肠寸断的生活呢?“共剪西窗烛”是言夫妻和睦、情深意洽,与今日巴山夜雨的索然寂寥形成强烈对比,使这首诗格外耐人寻味,为读者的想象和再创造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除古诗词外,古典小说中也很讲究语言的委婉含蓄,追求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美学效果。红楼梦第八回就有这样一个精彩的片段:林黛玉已摇摇地走了进来,一见了宝玉便笑道:“哎哟,我来的不巧了!”宝玉等忙起身笑让坐。宝钗因笑道:“这话怎么说?”黛玉笑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道:“我更不解这意。”黛玉笑道:“要来一群都来,要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了,明儿我再来,如此间错开了来着,岂不天天有人来了?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了。姐姐如何反不解这意思?” “哎哟,我来的不巧了!”一句话,从黛玉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它有“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要来一群都来,要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了,明儿我再来,如此间错开了来着,岂不天天有人来了?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了”这一大堆言外之意。由此可见,古典小说蕴涵的话语义是多么的含蓄。三、汉语言的修辞形式(一)均衡美的修辞形式与汉语言的含蓄美因为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有均衡美的特点,故汉族人民在长期使用汉语的过程中,在含蓄美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均衡美的审美心态,并探索修辞均衡美的规律,例如对偶、顶真、回文、析字、复叠等。对偶是用字数相等、句法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一对语句,表现相对或相关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格。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是一则对偶句,上下两句语义相关,音节数目相等,“浮云”对“落日”、“游子”对“故人”,是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意”对“情”是名词对名词。对偶主要是语言问题,但有时也会利用汉字与汉语词汇非一一对应的特点造成特殊的表达效果,如杜牧商山富水驿中有一则对偶:“当时物议朱云小,后代声名白日悬”,上联的“朱云”本是人名,以普通名词“白日”相对,不工整。但“朱云”又可以理解为普通名词“朱(红色)的云”,以“白日”相对就很工整了。对偶是汉语特有的修辞格式,诗歌、散文中都有运用,对联更是对这种修辞格式的独特运用。对偶的修辞方式在总体上可以达到整齐对称的效果,给人以语言文字美、含蓄美的享受。顶真,是将前一语言片断末尾的词语作为后一语言片断开头的词语所形成的一种修辞格。如鲁迅祝福:“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这段话用顶真的手法,突出了几件事情在时间上的紧密衔接。有一些顶真格是用重复前一句的方法,使气势连贯而下,如马致远汉宫秋:“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呀!不思量,除是铁心肠;铁心肠,也愁泪滴千行。”回文是指掉换词的排列次序,正读、倒读都能成文的修辞格。如老子中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等是用回文的方式表达出辩证观点。人们常用回文来制作对联和诗歌,对联如:“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我爱邻居邻爱我,鱼傍水活水傍鱼”,“木匠戴枷枷木匠,翰林监斩斩翰林”。回文诗如宋代钱惟治有春日登大悲阁:“碧天临阁迥晴雪点山亭夕烟侵箔冷明月敛闲庭”,这二十个字,以任何一个字为起点,顺读、倒读都可以成五言诗一首,共可得诗四十首。这些作品往往体现了作者的智慧,但是对回文格式的刻意追求有时也难免会显得牵强。析字是利用汉字形体可拆分的特点而形成的一种机智巧妙的表达方式。如“欠食饮泉,白水何堪足饱;无才抚墨,黑土岂能充饥。”这是一副对联,对字形既拼又拆:合“欠食”为“饮”,合“无才”为“抚”;拆“泉”为“白水”,拆“墨”为黑土。这副对联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期间,蒋介石把全国人民推进内战的深渊,教师们生活困苦,同时也讽刺蒋介石“无才”却偏要“抚墨”。复叠。汉语中词的重叠形式比较发达,有意识地利用这一特点,可以形成复叠的修辞格,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如李清照声声慢中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用复叠手法对孤寂的心情予以强化。再如“南南北北,文文武武,斗斗争争,时时杀杀砍砍,搜搜刮刮,看看干干净净;户户家家,女女男男,孤孤寡寡,处处惊惊慌慌,哭哭啼啼,真真惨惨凄凄”,这是一副对联,利用叠音词,把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予以强化,读来触目惊心。(二)重意象的民族审美特征与诗词意合体悟的修辞传统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意象,是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不注重抽象的分析和形式的论证,而重视主题的直觉体悟和豁然贯通。这与中国传统的整体直觉思维方式和取象比类的形象思维方式有关。整体直觉思维方式重视整体性,但对整体性的把握不是依靠逻辑推理,而是依靠非逻辑思维的直觉和顿悟。取象比类,采取比喻、象征、借代、类比等形象的手法来表达思想,也是中国古代的基本思维方式之一。这两种思维方式往往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中国古人对意象的独特的民族审美观。李卫中等指出:“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使得一些普通的东西、景物携带上了浓厚的文化信息,它们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组合成了特定的意象,成了汉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在语言表达上,不要求纯思的抽象,而是观物取象,超越具体而又回归具体。例如,古代将“杨柳”常与离别、断肠相联系,因古代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故古代作品中常出现有关柳的意象:“杨柳依依”(诗经),“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等等。寓抽象于具体,寓推理于类比,模糊多于明确,含蓄多于显露,具有一种独特的诗的气质,让读者从感性的把握中去体味抽象的内涵。 汉语言意合体悟的修辞传统在诗歌意象的组织上表现得最为充分。诗歌的意象搭配十分灵活,只凭一点灵犀,一缕情思,几个似不相关的意象就可以直接拼合,峰断云连,似离实合,给人一种造语的清新和涵咏不尽的诗意。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杜甫旅夜书怀)等都是向读者展示了几个富有特征的意象,各意象之间无关联词,全赖其内在的逻辑感情联系,构成了一种浑然统一的艺术意境。四、结语从以上对汉语言含蓄美的阐述和分析中,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汉语言的魅力。这种含蓄美使汉语言具有了立体性,使其语言简洁、形象,花少笔墨可说明大道理。在宏观理论的阐述上长于高度概括,常能高屋建瓴、一语中的、直逼真理。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的丰富语言,不仅便利了人们的交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具有审美价值,散发着永久的艺术魅力。汉语言表意的准确性、丰富性、形象性,可以说,是其他语言所无法比拟的。11主要参考文献主要参考文献1、 戴照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贷款抵押合同
- 2025江西抚州市黎川县属国有企业招聘26人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晋江市晋兴职业中专学校秋季编外合同教师应聘意向摸底备考练习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西安市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活动备考练习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经济函数类题目及答案
- 2025四级真题及答案
- 医学装备三级管理制度及耗材管理试题及答案
- 四川省实验幼儿园托管班期中考试试题含答案
- 护理三基考试试题试题库
- 高血压的药物治疗管理技能习题(含答案)
- 化妆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22年)PPT
- 供电所技能竞赛装表接电技能实操试题含计算题与评分标准
- (英文简单)皇帝的新装英文剧本
- YY/T 1421-2016载脂蛋白B测定试剂盒
- 照相凹版制版法课件
- 《无人机组装与调试》课件 第一章
- 轨行区作业安全专项方案
- 云南省食品经营许可申请表
- 校园管制刀具排查记录表
- 财务管理学及财务知识分析笔记串讲
- 07FK02防空地下室通风设备安装PDF高清图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