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测评(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观察下图,孔子在讲学中向其弟子阐释的为人处世之道应是()杏坛讲学图a.政在大夫b.学而优则仕c.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d.内圣外王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题目限定的是“为人处世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儒家道德修养中用于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即忠恕,忠恕要求根据自己内心的体验来推测别人的思想感受,以达到推己及人的目的。答案:c2“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a.墨翟b.孟轲c.荀况d.韩非子解析:材料中的观点重点强调了“法”的重要性,“奉法”能够强国,反之就会导致国弱,这充分说明了“奉法”与强国之间的关系。由此可判断出d项是正确答案。答案:d3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a.天行有常b.人性本恶c.礼法并重d.民水君舟解析:本题的关键词是“共通”,即荀子的思想与法家思想的共同点。a、c、d三项都是荀子的思想主张。从表面上看,b项“人性本恶”是荀子的观点,但仔细比较,荀子提出“性恶论”,主张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法家则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约束和规范臣民的行为,实际上也是相信人性本恶的。答案:b4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a.兼相爱,交相利b.仁者爱人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解析:道家学派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d项正确。答案:d5韩非子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他批评的是()a.法家学说b.道家学说c.儒家学说d.墨家学说解析:韩非子的观点非常鲜明,即靠“仁义”无法建立稳定的政治局面,仁、义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因此,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答案:c6汉代儒学大师董仲舒的“大一统”的思想实际上吸收了()a.孟子的思想b.荀子的思想c.韩非子的思想d.孔子的思想解析:“大一统”思想实际上就是加强中央集权,和法家韩非子的思想是一致的。答案:c7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强化思想控制的加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a.b.c.d.解析:西汉虽然罢黜百家,但并没有消灭各家,由此可以排除含的选项。对比c、d两项,只需确定是否正确即可。“百家争鸣”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独尊儒术”实现了思想上的统一,这明显反映出思想控制的加强。答案:d8(2013山西太原模拟)葛兆光教授说:“一种思想要成为普遍真理,它必须要成为政治意识形态,而要成为意识形态,则要借助于权力。”儒家思想成为“普遍真理”的过程中,“借助于权力”的史实有()a.秦始皇焚书坑儒b.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朱熹认为道的价值内涵即“三纲五常”d.王守仁提出心学解析:依据材料中“政治意识形态”和“借助于权力”分析可知,a项是打击儒学的政策,c、d两项都是个人行为,未借助权力,故选b项。答案:b9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新发展”主要表现在()a.进一步弘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b.将儒家伦理上升到“天理”高度c.将儒学发展成为神学化的体系d.将儒学理论发展到哲理化的高度解析:理学是在吸收佛、道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形成的哲理化、思辨化的儒学,是一个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答案:d10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认为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是()a.天理b.宇宙c.人心d.良知解析:朱熹特别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答案:a11(2013安徽安庆检测)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怀种族之奇耻,究兴亡之要因,于是排斥夷狄,批评专制”。上述观点表明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a.从明亡中反省君主专制b.认识到改朝换代的必要性c.主张民主反对君主专制d.反对排斥夷狄的落后思想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能够从明朝灭亡中反思君主专制之害,进一步提出限制君权的各种设想。答案:a12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a.“心外无物”b.“天地为万物之本”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解析:王安石认为形体是“有生之本”,即心理能力是从物质产生的,这是一种唯物主义思想。在题目给定的四个选项中,b、c、d三项的核心主张都是物质第一性,a项是唯心主义的观点。答案:a13(2013广东珠海检测)王阳明在一首示诸生诗中说:“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古纸费精神。”这说明他主张()a.人的是非善恶来自固有的本性b.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c.通过学习古代典籍以增长知识d.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解析:王阳明的核心思想是“致良知”,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要去掉人欲,恢复良知本性。答案:a14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这里的“某人”是指()a.李贽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解析:题目给定的四个人物中,李贽是明朝后期的思想家,其他三人都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李贽曾为官二十多年,目睹了官吏和道学家的伪善无能,他不愿与之同流合污,形成了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李贽反对道学家为了抬高自己,故意把孔子吹捧为神圣,甘愿冒着“非圣无法”的罪名,自称“异端”,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答案:a15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解析:“士大夫之学”反映出了理学的僵化,把儒学变成“下下人说”,既是对理学的批判,也是对儒学传统民本思想的弘扬。因此,李贽的思想批判地发展了传统的儒学。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18分,第17题22分,共40分)16阅读下列材料:董仲舒说:“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至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又说:“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请完成:(1)就上引言论,指出其思想核心,说明其产生的社会根源。(10分)(2)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上述主张并将其付诸实施,试分析汉武帝这种做法产生的作用和影响。(8分)参考答案:(1)思想核心:“君权神授”和“独尊儒术”。社会根源:汉武帝在位时期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但也面临着封建割据势力和匈奴南下的威胁,社会需要一种思想理论来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为重建与其相适应的社会秩序服务。(2)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大力倡导儒学,从而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17“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顾炎武由此成一代大学者,开一代新学风,其思想脉络清晰可见。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顾炎武日知录廉耻材料二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顾炎武亭林文集华阴王氏宗祠记材料三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请完成:(1)顾炎武以拯救时代为己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该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6分)(2)顾炎武以社会教化作为拯救时代的重要途径。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天下昌明的社会表象,并概括社会教化的功能。(8分)(3)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依据材料三,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其理由。(4分)(4)在中国思想史上,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影响着时人及后世?(4分)解析:回答第(1)问,要结合明末清初的社会状况,说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所造成的黑暗现实。回答第(2)问,要紧扣材料,归纳顾炎武对教化的认识,包括士人修养、社会风气、政治秩序以及伦理道德等诸多方面。回答第(3)问,要结合材料概括出顾炎武对孔孟之道和宋明理学的不同认识,得出取孔孟之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