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愤怒与忍辱 第一讲 认识愤怒 愤怒与忍辱界文法师主讲,慈云记录开场白 阿弥陀佛!今天下午的讲座主题是愤怒与忍辱。 忍辱,一般人不太喜欢,因为“忍字心头一把刀”,大家可能认为这是一个让人不舒服的话题。但是在菩萨道修习的六波罗蜜里边,忍辱又是不可缺少的一项。愤怒的情绪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但是学佛的人与不学佛的人有差别。作为佛教徒,应该怎样看待自己的愤怒情绪,应该如何善巧地处理这样的情绪,这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我们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佛法修学之后,遇到种种不如意的境界时,我们的反应还是跟没有学佛时差不多,愤怒情绪带给我们和周围人的痛苦还和以前差不多,那我们就需要好好地反思了。 有时候,我们学佛,往往在乎“功夫”怎么样比如可以双盘很久,打坐时浑身发热、看到光明,念佛一心不乱可是,别人一句话说过来,马上火冒三丈。或者虽然不发火,心里却郁闷得不得了。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学佛的水平还有待提高。 佛法的修行,注重的不是觉受,不是气脉打通或者身体发热发冷发麻这些不是最主要的。关键是,我们遇到问题时,在生活中跟人接触时,我们处理问题的方法不一样了,问题最终的结果也不一样了。如果我们在这些方面有所改变,那就是真正地学习佛法,真正地有收获了。 今天,我们主要是围绕着愤怒来谈忍辱。事实上,在佛法里,忍辱波罗蜜的范畴是非常广泛的,不仅是对于愤怒,包括财色名食睡,对于各种顺境和逆境,都要有忍辱的功夫。但今天我们着重谈愤怒。因为愤怒这种负面情绪伤害极大。 大乘佛法特别强调对嗔恨的对治。贪和嗔都会障碍解脱,为什么特别强调对治嗔呢?因为大乘佛法的修习重视度化众生。贪虽然障碍解脱,但它还不是特别障碍我们摄受众生、度化众生的因缘;而愤怒不仅障碍我们解脱,也会破坏我们利益众生的事业。所以,菩萨戒里,不管是梵网菩萨戒还是瑜伽菩萨戒,都把对愤怒的忍辱作为根本戒来行持。第一讲 认识愤怒一、嗔的定义 在佛教里,对愤怒的概念有所界定。 众生有三大根本烦恼贪、嗔、痴。嗔是其中之一。嗔的定义,在经典里这样说:“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隐性,恶行所依为业。” 嗔的本质是什么呢?就是我们面对痛苦和带给我们痛苦的对象(如灾难、病痛等)时,生起憎恨和愤怒的心。当愤怒生起的时候,我们的善心就消失了,身心不安,在愤怒的推动之下,我们会造作种种恶行。二、嗔的随烦恼 此外,嗔恨还有一些随烦恼。随烦恼是根本烦恼的等流。 (一)忿:依对现前,不饶益境,愤发为性;能障不忿,执杖为业。 对眼前的不如意境界,比如别人说了一句让你不舒服的话,“腾”地一下,仿佛就有一股火焰冒了出来,当面就发作起来了。 (二)恨:由忿为先,怀恶不舍,结怨为性;能障不恨,热恼为业。 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当面没有发作,把火气压住了,但是内心里不舒服。让你气愤的东西,一直堵在心里。 比如跟家里人吵架了,当时发作的是忿,接下来这个气并没有散掉,心里总是堵着一个东西,使你坐卧不安,吃也吃不下,睡也睡不着,这时候就转化成恨了。 (三)恼:忿恨为先,追触暴热,狠戾为性;能障不恼,蛆螫为业。 恨憋在心里,又能产生第三种心所,就是恼。比如你和先生吵架了,吵完了心里还在恨,带着恨回到家,小孩子跑过来了,老是在那里烦你,你忽然一巴掌就打过去了,把孩子打得哇哇大叫。这就像蜜蜂蛰、毒虫咬一样,一种很毒辣的心就出来了。为什么会毒辣,为什么会伤人呢?因为愤怒的能量聚集在那里,并没有解决掉。如果你不把它处理掉,它终究会以各种因缘发作出来。 (四)嫉:殉自名利,不耐他荣,妒忌为性;能障不嫉,忧慼为业。 嫉,是贪著于自己的名利,而看到别人顺利或者得到了利益和赞叹,内心就特别不舒服,疙疙瘩瘩的。这种心会像锥子一样,扎得人很难受。 (五)害:于诸有情,心无悲悯,损恼为性;能障不害,逼恼为业。 害这个心所非常可怕。这是要伤害别人的一种心。害心生起来的时候,就要做一些对别人不利的事情。它和前面说的忿不同,忿是自己心里不舒服,而害心生起时,自己心里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不舒服,但是就想折磨人。这是非常负面的心行。有的人喜欢折磨小动物;有的人以伤害别人为乐趣;有的人看到别人倒霉的时候,觉得很爽。 以上这些都是愤怒的种种表现形式,经典里大致地罗列了这几种。 愤怒的表现形式其实还很多。比如郁闷。有时,你心里特别郁闷,好像都要得忧郁症了,你会觉得这可能是一种忧伤吧。但是这种忧伤,你要到根源上去看它,它其实也是一种愤怒。有的愤怒是针对别人的,有的愤怒针对你自己。当愤怒转向攻击自己的时候,就会表现为自卑、自责,内心痛苦。这些情绪都是嗔恨的表现,是嗔恨的能量在我们的身心里起作用了。三、愤怒产生的原因 关于愤怒产生的原因,入菩萨行论里讲:“强行我不欲,或挠我所欲,得此不乐食,嗔盛毁自他!” 愤怒产生的原因,无非是来源于我执。我不喜欢的非要让我遇到,我喜欢的得不到,这就是愤怒产生的来源。内心愤怒的种子得到外缘的滋润,就会增长萌发。四、愤怒的种类 入菩萨行论里介绍了七十二种愤怒,我现在给大家简单地说一下。 “不欲我与友,历苦遭轻蔑,闻受粗鄙语,于敌则反是。” 愤怒来源于三个方面:身、语、意。身体方面,我们不喜欢痛苦,不管是自然的痛苦还是人为带来的痛苦,我们都不喜欢。意业方面,我们不希望被人轻视,都喜欢得到尊重和爱护。语业方面,我们不喜欢粗语和鄙语。粗语不仅仅是指骂人的话,有的话说得很委婉,却很扎人,也属于粗语。有些人当面对我们很好,背后却用难听的话说我们,这就是鄙语,会让我们特别痛苦。同时,我们也希望自己的亲友不要受到痛苦、轻蔑、粗语和鄙语。但对于我们的敌人,恰恰相反,总是希望他们能够遭遇到这些痛苦的惩罚。 计算下来,我们一共有十二种所欲和十二种不欲。 愤怒,有对于过去的追忆,有对于当下的发生,有对于未来的希望。因此,共有七十二种嗔恨的对境。 当我们心里不舒服的时候,不妨想一想,这七十二种愤怒中,是哪一种开始起作用了?找出来了,就可以设法把它解决掉。五、愤怒是否有益 人们通常认为:生气在所难免,如果一个人不会生气的话,那还能行吗? 有些心理学家说,适度的愤怒对人有帮助,因为愤怒有保护自己的功能,遇到难以接受的事情,你的愤怒发作了,可能会把对方震慑住,于是改变了你的处境。 佛教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佛教认为,愤怒是一种烦恼,它不可能对人有利,它会带来痛苦,使人失去内心的安宁。 如果你试图用发怒去改变不良处境,由于愤怒本身是负面的,用一种负面的能量去改变另一种负面的东西,结果也会是破坏性的。你发怒,有时候对方好像被威慑住了,因此有了变化,但事实上,这可能蕴涵了人际关系上的永久性裂痕,给未来种下了痛苦的种子。当你一而再、再而三地用愤怒维护你的权益时,有一天你会忽然发现,周围的朋友越来越少,家里人离你越来越远,你越来越孤独了。你越孤独,越得不到爱护,就会越用发火来改变别人,陷入恶性循环,这是非常可怕的局面。 要想真正地维护自己的权益,改变别人的态度,不需要使用愤怒,其实我们有更好的办法。 有时,你的权益受到了侵犯,却好像开不了口去表达,这是恐惧心在起作用,恐惧障碍了你维护自己的权益。你需要克服你的恐惧,而不是借用愤怒来解决问题。解决了恐惧,你就可以理性地处理人际关系了。这种情况下,对心的分析是非常微细的。不要用那种粗暴的心理他总是欺负我,前几次我觉得开不了口,那就发一次火吧。你应该观照自己:为什么开不了口呢?为什么被侵犯的时候,没有办法表达正当的要求呢?应该在这方面下功夫。 菩萨入行论里说:“遭遇任何事,莫挠欢喜心。忧恼不济事,反失诸善行。若事尚可为,云何不欢喜?若已不济事,忧恼有何益?” 当一件事情可以改变的时候,去改变就好了,为什么要用愤怒来伤害自己、伤害别人?如果这件事情已经无法挽回、难以改变,愤怒又有什么用?这样反思,我们就可以对自己的愤怒情绪有一种很好的认知,而不会去依赖和助长这种情绪。你会有更大的决心去对治它,真正地认识到:对于这种负面情绪,可以从内心里清除掉,需要把它净化掉。六、愤怒的危害 佛教认为,愤怒的危害很多。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摧毁善根 “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善,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 首先,它能摧毁我们的善根。我们每天学佛,诵经、礼拜、发愿,“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然后,可能刚刚发完愿,你就开始对你的先生或者太太发火。那我们的善根还有什么用呢?我们辛辛苦苦修行了很久才得到的一点清净和安乐,一发火就无影无踪了。本来我们供养三宝、打坐禅修,可以感召未来非常美好的生命形态,可是当我们一念的嗔恨心生起,会使这些美好的果报无法现前。现前的是什么呢?是苦受,是腾腾的烈火。 (二)心离安乐 “若心执灼嗔,意即不寂静,喜乐亦难生,烦燥不成眠。” 有的人也许会说,反正那些善根我也看不见。那我们就说一说现在可以看见的。当嗔恨心生起时,我们的身心都得不到安乐。 我想,在座的诸位,每一个人都体验过愤怒带来的痛苦。在这种痛苦之下,内心还能安详吗?我们的喜悦还能像喷泉一样涌出吗?安乐会消失,内心会枯竭。愤怒的情绪使我们对什么都没有兴趣,翻来覆去不能安眠。 (三)亲友远离 “纵人以利敬,恩施来依者,施主若易嗔,反遭彼杀害。嗔令亲友厌,虽施亦不依。” 愤怒会破坏我们的人际关系。即使你是一个很慷慨的人,经常给别人很多帮助,但你脾气不好,仍然会导致别人的厌离,甚至恩将仇报。在家里,如果你爱发火,你的配偶、孩子都会离你远远的,看到你就有点头痛。七、压抑愤怒的后果 既然愤怒有这么多危害,我们就需要去对治它。 世间的一般人,也都知道发脾气是不好的,知道应该忍。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强调忍。前几天我还看了一本元代的书,名叫忍经,总结了多少种忍。在中国,“忍”被写成“心头一把刀”,这种忍非常难受。 一些心理学家做了关于忍的社会调查。调查发现,一般人都知道忍的重要,忍可以避免对人的伤害,也可以使我们得到利益比如有时候求人办事,对方态度不好,我们会忍,于是把事情办成了。但大家公认,忍的负面后果有四个方面:有害身心健康;引发被动攻击;失去做人原则;破坏社会公正。 心理学和医疗方面的研究发现: 无法(或不愿)表达愤怒,对许多易感人群来说将导致高血压的形成;而那些倾向于对他人表现出更多敌意和侵犯性行为(把愤怒发泄在外)的人也比正常人有更高的血压。由Shekelle及其同事1983年开展的一项对西部电力公司近两千名员工的研究发现,那些在敌意程度上得分高的人患心脏病的可能性是得分低的人的1.5倍;同样通过20年的追踪研究显示,高敌意分数同各种病因导致的日益增加的死亡率有关。不良的情绪不仅导致身体的疾患,也给人们的人际关系带来影响。Greengrass对252名男经理和65名女经理进行的研究表明,那些在压抑愤怒方面得分高的人报告说,他们得到家庭成员的社会支持较少;他们还报告说,在亲密的人际关系中他们也缺乏信任。 也就是说,不管是发火还是不发火,只要内心有愤怒,对身体就有伤害。另外,压抑愤怒的人会发现,尽管他们在忍,但人际关系还是搞不好。 压抑了愤怒的发作,人际关系还是搞不好,原因来自被动攻击。不是说一个人不发脾气,就没有愤怒了。愤怒的能量会用各种形式表达出来。 常见的被动攻击是对人冷淡。比如你对一个人有看法,他过来找你说话时,你对他很客气,但客气中含有一种冷冷的感觉,让他很难受,但他又说不出来。这就是你在用冷淡攻击他。很多女子喜欢运用被动攻击。她们在体力上不善于打斗,也不喜欢骂人,就采用了视而不见、不理不睬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攻击。 被动攻击也可能表现为缺乏理解。对别人说的话好像听不懂,这对别人也是一种伤害和攻击。有时在家庭中,丈夫对妻子说的话好像总是听不懂,很迟钝,让妻子恼火。妻子越恼火,丈夫就越迟钝。其实,这是因为丈夫对妻子的唠叨感到不满,但他知道自己如果发火,妻子就会跟他吵架,于是他就表现得心不在焉,对妻子的话不感兴趣。 被动攻击也会表现为打哈欠、把座位从别人身旁移开一点、保持沉默,等等。对别人说的话怎么都不回答,这很有杀伤力,会让别人暴跳如雷。 学佛的人容易进行被动攻击。由于知道不应该生气,就压抑自己。有的人做出被动攻击的时候,还以为自己正在修忍辱要知道,那不是忍辱,而是攻击!有的人会表现得很高洁,看别人都是罪恶凡夫,这会让别人很受不了你。为什么有的人学佛之后,家庭非常反对他学佛?就是因为他总是用这种方式攻击家里人。如果你的方式不善巧,内心不柔和,只是在形式上所谓“不发火”,对别人造成的攻击可能会很强烈。我们作为学佛的人,要特别警惕,不要对别人进行被动攻击。当你觉得身心或家庭出了问题,要警惕内在的愤怒。八、佛教忍辱的态度 世间的忍辱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压抑得太厉害,会使人变得麻木,像祝福里写的祥林嫂一样,这对生命会是极大的摧毁。或者会使人变得像阿Q一样,欺负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或用自我解嘲的方式来发泄痛苦。 当你们心中愤怒的时候,你们是怎样处理的呢? 有人会用运动来排解,或者到大自然中走一走,感觉就好多了。有人会找朋友倾诉一番。有人会蒙头大睡,睡到第二天起来,也许好一点,也许更郁闷了。也有人会暴饮暴食、疯狂购物。这都是常见的对付愤怒的方法。但这些方法,只能把愤怒的能量稍微缓解一下,并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 还有人会像越王勾践一样,卧薪尝胆,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种忍只是为了将来报复得更厉害,肯定是不可取的。 也有像司马迁那样的,受了不公正的待遇之后,转向写作、学术研究,把能量升华掉。作为世间的忍辱,这可以说是比较好的方式,转移注意力,趋向更有意义的、更好的目标。但是,愤怒的根毕竟没有拔除。 佛法认为,上述方法都不完美。 在佛法中,忍辱是一种修行,是对心的调整。佛法的忍辱与世间的忍辱有不同的态度,主要表现如下。 (一)不认同愤怒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 佛教不认为愤怒是合理的,也不认为愤怒是必然的。因为愤怒只是一种执著的产物。如果你没有了执著,你就不会愤怒。 (二)强调内心的平静“忍无可忍” “忍无可忍”的意思是:忍,到了最高境界,其实没有什么可忍的。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云: “心不动故,应具足羼提波罗蜜。” 羼提波罗蜜就是忍辱波罗蜜。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境界,内心都没有波澜和火焰,总是寂静、清凉、安详的,没有可忍的东西,这就是忍辱的圆满。 瑜伽师地论:“云何菩萨自性忍?谓诸菩萨或思择力为所依止,或由自性堪忍怨害。遍于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黑龙江伊春市伊美区社区工作者招聘计划调整及笔试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名师系列)
- 2025河南安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招聘15人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详解
- 2025江苏张家港检验认证有限公司招聘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历年真题)
- 2025江西吉安市青原区青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招聘5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1套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年中国环绕声耳机行业市场分析及投资价值评估前景预测报告
- 2025年蚌埠爱尔眼科医院招聘若干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参考
- 2025江苏连云港市灌云万邦人力资源有限公司招聘人员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模拟题)
- 2025湖北襄阳市农业科学院招聘急需专业技术人才4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有答案详解
- 2025福建省计量科学研究院招聘高层次人才3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易错题)
- 2025年济宁嘉祥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教育类)(68人)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
- 节后复工安全培训通讯课件
- 冰雪场馆建设施工方案
- 机械设备维修技术(第5版)(微课版)课件 第18讲 典型零部件的装配1
- 食用菌科普课件模板
- 各种引流管的固定及护理
- 核心高考高频688词汇(高考高频词汇)
- 国开2025年人文英语4写作形考答案
- 足球俱乐部会员权益规定
- AIGC艺术设计 课件全套 第1-8章 艺术设计的新语境:AI的介入 -AIGC艺术设计的思考与展望
- 冀教版(三起)(2024)三年级上册英语Unit 1 Lesson 1 Hello!教案
- 老年教育课程体系2025年优化与探究式教学模式实践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