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身后存在的读书笔记.doc_第1页
孔子的身后存在的读书笔记.doc_第2页
孔子的身后存在的读书笔记.doc_第3页
孔子的身后存在的读书笔记.doc_第4页
孔子的身后存在的读书笔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孔子的身后存在的读书笔记 不得不从于丹开始说起。 于丹在央视百家讲坛的成功,在全国引发了轰轰烈烈的论语热,据说,现在书店里卖的各类论语版本,总印数超过1000万册。“儒学热”、“孔子热”由来已久,到此才演化为庶民的狂欢。 催化这种演化的当首推国家级媒体央视的介入,在播出“于丹讲论语”的前几天,央视首次现场直播了曲阜孔庙的“祭孔大典”,也就是说,这是央视纪念孔子的一整套策划。央视除了拥有最快的传播效率,还拥有最高的言论权威性往往被庶民解读为隐含的官方意志。 对于民间的于丹热,学界摆出了尽量宽容和轻视的态度,等到李零的丧家狗一出,学界也开锅了。李零的专家身份和言说方式,让许多学者感到忧虑。李零是古文献解读的一流专家,是掌握孔子时代的历史证据最便捷的人之一,在这个领域说话,他具备权威性。别人讲论语,讲得往往是“大道理”,难免像“正确的空话”(比如于丹)。李零只讲“小道理”,讲现代人可以感同身受的常识。所以,在许多人眼里,“小道理”才是“大实话”。 李零想要还原一个“历史”的孔子、击碎孔子“神圣化”和“符号化”的行为是有理有据的,所以能真正触动学界的神经。但还原出的孔子能算作真孔子吗?常识是“神圣化”的解毒剂,也往往是“平庸化”的催化剂。平庸化的孔子,由于亲切,或许只是当代人对真实的一种想象。李零的论敌陈明说:“孔子是真实个体和文化符号的统一,真实个体是文化符号的基础,文化符号是真实个体在历史中价值的升华。但这个文化符号有的人把它神圣化,而有的人把它妖魔化这同样是一种历史真实。”孔子的一生,他的很多言论和思想,已经通过制度、习俗、语言符号,进入中国人的生活世界,成为汉语思想的重要源头。 符号化?传播 现在说起符号化就仿佛是“异化”,其实符号化只是人类便于记忆对事物的缩指和抽象。人们在记忆和传播中,常会将事物符号化,而符号化的事物更易于传播。比如文字。 孔子的人与事、行为与思想,在两千余年里,广被天下,可能是中国最成功的传播案例。“符号化转播”是传播学和广告学里的一个术语,就是将繁复的信息利用策划将其进行压缩及提炼,最终归结成为一个人们脑海中对应的传播符号,这就是商标或品牌。 孔子身后历代对孔子的诠释,颇类似今天的传播(广告)者,通过艺术化手段将孔子这块品牌,根据“市场”进行转换、再生,升华成为“创意性广告”来传播,让老牌子更深入人心。 牌子越老,背后承载的内涵愈发丰富和宏大。五四运动要砸烂孔家店,孔子是传统封建文化的符号,甚至是“腐朽”的旧语言(文言文)的符号。今天,已经办到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传播和教授的就是现代汉语,孔子已经升级为汉语文化的符号。 而在孔子故里曲阜,各种商肆店铺的招牌,已达无“孔”不入的地步,类似孔府家酒这类的商品,不胜枚举,孔子已经成为了注册商标。 所以说,传播愈成功,其符号化便愈深,现实规律使然。比如学界对丧家狗的争论,被上升为文化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之争,这就是一种符号化。反符号化的李零最终在事件里也成为了一个符号。 符号化是一种“再命名”,归根结底,是一种话语权力的阐变。文化兴,孔子为道统符号;王权替,孔子为政统符号;经济潮,孔子为商业符号 仪式化?生活 现代人离仪式越来越远,认为仪式更像一种表演。 仪式就是一种表演,通过表演将日常生活注入神圣情感。所谓神圣情感不外乎“敬畏”和“感恩”。礼仪的礼,就是从这种心情发展出来的,而后有了坛和庙。坛和庙是仪式空间,而在这样的空间里表达的内容,就是礼乐。没有这样的情感交流,孔子说的仁、礼、乐这些东西都无从谈起。孔子说“仁者无忧”,说来很简单,就是因为仁者有礼和乐,故无忧。在孔子那个时代,仁者的仁,不是闭关修炼出来的,而是在和大家伙儿一块儿参加礼乐活动,通过这种“仪式化教养”,长期养成的。 司马迁的刺客列传里多是市井之徒,但他们的生存就是为了去完成某种节义和操守。他们去完成这种节义和操守的过程往往很戏剧化,就像是一场仪式表演。 儒本来是种职业,就是各种仪式(婚丧最常见)的礼仪顾问,类似一个乐队的指挥。叔孙通曾指挥着刘邦的开国臣子们演礼,让“粗人”们体会到了敬畏,也让刘邦感受到了被尊敬的愉快。仪式的另一个功能就是强调等级秩序(所谓各安其分)。儒者通过对仪式完整性的守护,也在守护着生活间日益淡化(那时就喊礼崩乐坏、人心不古了)秩序和神圣情感。 我们今天生活的基本逻辑,是19世纪中叶的欧洲建立起来的。那时的尼采发过这样的感慨晨祷已经被晨报所取代。这种变化意味着什么?晨祷是宗教生活,而晨报是世俗生活;晨祷的内容每天都是重复的,晨报的内容报每天都是新的。朴素的、每天都在重复的生活,已经被充满了新奇的日子取代。 尼采感叹的其实是仪式化生活的缺失,造成神圣情感的失落。 今天的体育比赛前的升国旗仪式,从场上队员到全场球迷,面对自己国家的国旗,都虔诚肃穆,充满深情。这就是遗留的“仪式化教养”的风采。而央视介入的祭孔大典,起码告诉了国人和世界,我们对孔子这位文化巨人,表达了尊敬和感恩。 贵族化?象征历代的权力阶层对孔子表达尊敬和感恩,最终会落实到孔子的后人身上。他们是祭孔的仪式空间(孔子故里)的当然守护者,也是感谢的接受者的象征。 统治者愿意让一个人的功绩和荣耀随着他的血统来延续,便形成了贵族。历代的统治者都承认和赞赏(不排除政治需要)孔子的功绩和荣耀,便形成了世界上最悠久的贵族孔氏。 虽然孔子的政治理想是有德者当权(尧舜时代),但他也承认周传统中以血统继承权力的合理性。他的政治思想的模型,跟血统宗族的联系密不可分。但是孔子对贵族的理解不止是有特权的人群,还是有教养者的典范。这教养就是“仪式化教养”,要在审美教育中完成,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新贵面对物质的富足,易于走向堕落,如酒池肉林般的穷奢极欲。所以要用乐趣的培养、艺术化的生活来疏导。孔子虽然食不厌精,但“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就是说陶醉在审美中,可以忘却物欲。孔子的伟大也在于此,他把贵族的政治特权悬置在一边,却把贵族的教养和文化在民间发扬广大。 孔子并没有想象到自己的身后会带出一个“世界第一贵族”,这支贵族的常青,取决于政治权力和“符号化”孔子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